“千古伟绩”的来历
覃绍谋
南来北往的过客,路经风景如画的壮乡——上林县三里镇汇水桥畔时,便望见石船山峭壁上刻有“千古伟绩”四个醒目的大字。这究竟是为谁歌颂而雕刻的呢?翻看有关史料,便知其渊源的历史。
明朝宣德二年(即公元1427年)至天顺六年(即公元1462年)。广西的瑶、壮族农民不堪残酷的封建统治、压榨,数次揭竿而起,杀贪官、治酷吏,但起义旋即被镇压下去了。嘉靖初年,明廷新建伯王阳明总督军务,但未率部剿十寨前,曾在三里设南溪书院,推行文治武功。但到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他弃文治,行武功,利用田州卢、苏、王、受等降人,大剿断藤峡和八寨的壮、瑶同胞,经历了多次的大屠杀和洗劫,元气大伤,忍受明廷的残酷统治由四十多年之久。这期间袭击官府、衙署,虽时起时伏,但再没有大规模的起义反抗。而明皇廷,对八寨的压榨,并不因此减弱。据《方兴纪要》记述: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都御史殷正茂,购贾人萧绅者,今贲文诰往谕,八寨“诸蛮”欢呼,愿输饷公家,与良氓为伍,遂闻之,朝议以思恩、那马土司巡检黄旸为长官司,部兵六百;兴隆巡检韦观,安定司头目黄昌,各部兵二百,分镇其他,岁输银千七十两有奇,土官照察辖地征发,“诸蛮”唯唯听命。《蛮司合志》记述:“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总制殷正茂,击破古田,即檄趋八寨归降,得贷死。于是寨老凡公悬灯,踵军门上谒,自言十寨共一百二十八村,二千一百二十家,而右江兵备郑一龙等,谓十寨既靖为氓,当以十家为卒,赋米一石,凡二百一十六石七斗,亦得输银百八两。”又记述“移思恩守备干周安堡,有成议,而布政使,以为于法不便,当立长官,每长官各提兵千人,以琴水荒田,南丹卫屯田赋粮作兵饷,不足则取凡公悬,约户每加三钱五分,岁以为常。”又据《明实录,粤西从载,考宗实录》等记载:“明王朝定制,壮族土官,三年朝觐进贡一次,失期良久,轻则被革职,重者被送刑部治罪。朝廷有喜、哀大事,或为贺冬至,正旦诸节,须遣使朝贡。庆贺册立太子,土官须赵京朝贡,方予袭世职。朝贡财物,有金银、马、孔雀尾、象牙、金戎索,各色绒线,各色巾、布、共卅多种。”
从以上一系列的记述,十寨幅员,是那么狭小,生产还很落后,被王阳明一场烧杀、洗劫后,“诸蛮”勉从欢呼、听命,平时按制进贡,按章缴纳赋税,供养土官和镇守的官兵,已苦不堪言,可是,明皇廷,还加派官兵,不断地增收赋税,贡品,使“诸蛮”无法再活下去,包括部分土官,土目、寨老在内,逼得他们纷纷群起,据险反抗。这就给“执钺而守兹土”的明廷,雅耽仔术的李应祥将军,乃书“策请天讨靖之”的借口。按他在石船山刻下的书识自述“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已卯冬十月,以从事焉。时檄汉土兵八万余,分大哨有四,予统其一,今三里是也。鼓旅驱古卯,龙哈,二首巢不崇朝,蹂而磔焉,斩级三千,俘人畜过当。由是各哨续进。而数百年妖氛渊薮,洗荡殆尽,功合计一万。”这是他的“伟绩”之一。当他向明廷“庚辰春献捷,天颜喜色,命礼卿纪功,陈祖庙,褒赏有差”之后,为了加强对十寨的统治,他在三里,进一步“悉殚忠力,设三镇,迁卫所,策城垣,建衙署,化残党,辟道路,开屯田,招耕兵,辑守遐迩”。这是他的“伟绩”之二。
由于李应祥大屠杀十寨为明皇廷而立下“功勋”,当时,便有知县,主簿、教谕、贡生、生员,武举等二十名所谓的通州士夫,为他摩崖,刻上“千古伟绩”并加附记,以示“勒其丰功茂德,永志不忘”云。这就是“千古伟绩”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