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92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韦氏族源(转贴)

[复制链接]

406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0-2
注册时间
2003-1-2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5-9 00:3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篇文章不知道家园是否贴过,给贝侬们参考,如果已经贴过,请斑竹删除。

壮族韦氏族源

《高州黄塘韦氏族谱》声称高州韦氏先祖为汉族的韦贤。韦贤,山东邹县人,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王朝做过丞相,有了这样的先祖,我们当然是觉得十分风光有面子的事情。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是事实,历史不能这样凭空创造。不仅远至汉朝所谓的先祖,即使族谱前言所说一千年前宋朝时从北方来到广西的韦氏一世祖韦庄,我认为应该也是臆造出来的。

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簿书,。中国人很早就对家族世系有详细的记录。据史载,国史、方志、谱牒都肇始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代。族谱有其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儒家学说的宗旨就是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维系家庭关系,通过家庭的稳定以调节社会的道德秩序,取得全社会对皇权的忠顺。所谓“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也。因此一个社会就由国家、宗族和家庭三个秩序层次构成。一个国家若要寻求稳定,家庭和宗族的管理就十分有效和有用。于是族谱和氏姓、郡望、堂号等姓氏文化的其它内容一样,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条件。所以说族谱缘起的历史条件,是宗法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在文明开始发达的周代掌握文化的王族阶层就有需要开始编纂族谱,以明确自己家族成员的血统及等级,以致编族谱成为他们的特权。至东汉恒帝,“诏责太邱长呈家状姓谱,以齐贵贱之由来,品源流之优劣,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从而促使全国望族竞相修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完全以门第高下作为做官大小的标准。士族成为社会上层,统治了整个社会,门阀保证保证了士族成员的社会政治地位、仕途和家族的势力,使社会产生对士族的崇拜。士族就是采用族谱来表明自己纯正的贵族血统,国家也严格考查士族的族谱来取士命官,因而修谱是士族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社会对族谱修订有严格的规定,寒族以致很难冒入豪门。到唐朝,这种门阀制度仍然十分重要,但唐朝统治者较为开明,为了招揽国家可用之才,采用了科举取仕的制度,寒族得以进入高级领导层,门阀制度才在门阀官僚阶层与寒族官僚阶层的斗争中逐渐衰弱。

随着唐朝的灭亡,士族门阀在农民起义的屠杀之下更加迅速衰落,族谱失去了政治功能,谱学渐渐式微,至北宋,谱学又重新兴起,却又成为滥觞,修撰族谱成为民间一件平常的事情,国家社会也无法再严格管理,而出现宗族为光耀门楣,往往不顾事实,找一个名人作自己的祖先,混淆了历史真实。年代久远后,再也很难辨识事实之真相。其实在门阀制度十分严格的魏晋南北朝也已出现伪造族谱的现象,掌握特权的寒族就想方设法修改族谱使自己的家族摇身变得高贵,而在后世民间伪造族谱的情况那就更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实际地对待族谱的资料,不能以之为事实之全部。我也对我家族修订的族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不会因面子问题而不顾事实。我又做一项对壮族韦氏的族源作一个分析的工作,列举了一些资料,表达一些研究方法和一些论点。这不是个结论,因为我和大家一样没有充足的资料和证据来完成这项工作。

学术界有何光岳先生在中华民族源流史上做了很多工作。何光岳先生是我国研究中华民族源流史的学术权威,他所著有《南蛮源流史》、《楚源流史》、《百越源流史》、《夏源流史》等,俱有突破性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则以历史地理学、考古、古文字、古声韵学与历史相结合。他的一些著作,存在不少的争议,但很值得借鉴。

“姓者所谓系统百世使不别,氏者所以别子孙所出,族者氏之别名也。”(《名义考》)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字,氏,也指姓,是一个姓里发展出来的分支。而姓、氏制度发展到汉代姓氏便合而为一不分了。姓氏的来源,何光岳则很重视原始社会人类氏族的演变发展,氏族是人类社会最原始之血缘集团,姓、氏开始是氏族集团的符号。何光岳的研究很有真知灼见。所以在研究壮族韦氏的来源时,对何氏方法的有所重视。

先来看东方民族网www.e58.com.cn对“韦氏族”的解释:壮族的大姓之一,分布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壮族之中。俗语说:“有壮就有韦”,足见其分布之广。唐宋时,韦氏已为岭南望族......韦氏族是两广土著居民,“韦”,壮语音译,与“怀”音近,意为水牛,这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时期“水牛”氏族遗留下来的氏族名称,后演变为姓氏,然民间却广泛传说,岭南韦氏是“韩信之后......”之说为后人伪托。吴伟峰在《壮族图腾概述》称:壮族大姓韦氏之“韦”是从壮音而来,壮族称水牛为“Vaiz”,部分壮族有养牛的职业,遂自命其姓为“Vaiz”,后来成汉字就是韦姓,这时壮族姓氏汉化情形......韦姓可能原来以水牛为图腾。虽然目前尚无充分的理论根据证实其准确性,但有一定价值。此解释,有何氏的研究方法的体现。我对此并不全部赞同。

在《壮族论稿》一书中有龚永辉的一篇文章《“土话汉人”与“汉裔”观念》,他讨论到壮族韦姓的“汉裔”观念,讲述壮族韦姓的来源:壮语称水牛Vaiz,是借用中原汉族上古典籍中的文字,《尔雅》释畜有“犩”字,“音魏,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犩”也是一种牛)”。由此而见壮语水牛借用的汉字并非为“韦”字。是否后来壮族姓氏汉化,再始于近音汉姓文字的借用,不得而知。而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对许多姓氏称谓的民族原义有解释,据其叙述,韦姓原是主持分姓的卜黄分给一个讨厌的迟到者的丑姓——男性生殖器,这个人愿意改正不好的陋习,众人劝卜黄给他一个美姓,才改成无贬义的“韦”。男性生殖器是原始性崇拜的对象,在原初的观念中并不为丑。但史书所叙述人们却视此为丑姓,本族族人也不喜欢,可见那种原始观念已淡化,人们只是用封建时代的礼义廉耻观念去看这一个姓氏名称,该姓氏族人群体归属意识已陷入迷惘。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该姓氏的汉写,于是有人借用“京兆韦氏”的金牌子来遮丑。“京兆韦氏”对“丑姓”Viz的取代,说明土姓汉化已经实现。但韦姓土人仍操壮语,行土俗,与当时的汉人还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未能成为现实中的汉人,便成了想象中的“汉人后裔”。

以上对壮族韦氏来源的一些观点,我也将列举一些资料来说明一下壮族韦氏可能的来源。

我先从汉族韦氏的来源来进行一番叙述。

汉族韦姓属于姬姓黄帝族的演变姓氏之一。黄帝的孙子中有颛顼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饲养家畜,威望较高。黄帝去世后,颛顼被推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称高阳氏。颛顼帝的第五代孙子中有彭祖(亦称大彭或彭伯),是善于养豕(猪)和用豕皮做大鼓的氏族部落长。他又擅长做雉肉汤,肉味鲜美,并把汤献于帝尧。尧品尝后大加称赞,遂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世人称之为彭伯国或大彭、老彭国(实为部落大聚邑或部落古国)。彭祖的儿子有彭寿,继任彭祖的部落长职务,和夏部落长禹的关系亲密。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为伯,国称彭伯国。传到孙子一代时,因帮助少康从东夷人手中夺回王位,少康又封彭寿的另一孙子元哲于韦(又称豕韦),建立诸侯国,称韦国或豕韦国(邑城在今河南滑县)。其国名、地名,均因元哲族的姓氏而得名。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时,韦国被灭,贵族在四散时约定以国为姓。而韦国余民沦为奴隶,故无姓氏。到了商朝末年,逃亡于雍州湋川(今陕西扶风县)的韦姓平民,在周诸侯国(邑城今扶风县与歧县交界的周原)的辅助下才建立韦方国,韦遐为国君。韦国在周武王灭纣时有功,被周武王封为伯国,韦遐遂称为韦伯遐。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有“韦伯”。韦伯遐奉周武王诏率军讨伐叛乱的宣伯国,取得胜利,周武王以功将韦伯国封迁于其祖先故国地韦。武王后的成王,又封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史学界一般以韦伯遐为韦氏受姓的本族祖先。韦伯国传至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被鲁国逼迫,又迁回彭祖故地彭城。韦伯国传至战国时代周郝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时,被灭。彭城韦遐传至二十四代韦孟,为汉楚王傅,举家迁于邹,以诗书传家,其第四代孙韦贤,第五代孙韦玄成相继为汉丞相。迁于长安杜陵,后代子孙成为显贵于汉唐的京兆韦氏望族。

那么壮族韦氏的族源与汉族韦氏有渊源关系吗?

从客观上说,我没找到十分全面的材料。同样,不只是韦氏如此,其他姓氏都是如此,否则何光岳先生不用那么辛苦去探讨民族源流了。

首先我从韦氏族的“韦”字说开来。韦,熟治之兽皮也。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因而其封国便以豕韦(或韦)为名,韦、韦城或豕韦、豕韦城之名,均以豕韦氏封立于此而得名。而东方民族网对壮族“韦氏族”的解释,认为“韦”是壮语音译,与“怀”音近,意为水牛,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时期“水牛”氏族遗留下来的氏族名称。龚永辉则说明壮语水牛借用汉族上古典籍《尔雅》中的“犩”字,是一种蜀中的一种牛,如牛而大,重千斤。而从古文字学上来说,汉语“韦”和壮语“韦”也有相近意思,皆指畜。中原韦氏族部落和壮韦氏族部落有可能是在夏商周时代就有接触和融合在一起了,有可能在那时,中原夏朝时的韦氏族部落因被商汤消灭,除部分迁住今陕西外,也会有部分向南迁移,与南方的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壮族的韦氏族。唐朝壮族韦氏族与宁氏族、侬氏族、黄氏族等集团都有较明确的族号、明显的氏族特色和势力范围,而且韦氏族的中原文化味是十分浓厚的(见广西上林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这可能与中原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渊源,或至少说明中原文化对韦氏族有深刻的影响。

《明史》列传第二百五,广西土司一 说:“初,桂林、古田(今广西永福)僮种甚繁,最强者曰韦、曰闭、曰白,而皆并于韦。贼首韦朝威据古田......”这是“韦”作为氏族集团出现在社会历史舞台。

而我认为一个氏族应具有多元一体性,其实这是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理论的延伸,一体指中华民族的实体,多元指56个民族,即中华民族是具有多源性,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民族已经有血缘关系了,是一个集合体了。就每个民族来说也是多元一体的。汉族的源流是多元性的,那么家族的源流也多元的。壮族韦氏族主要来自于百越民族,也有来自中原华夏民族,还有瑶族、苗族等等。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越人的一支骆越人、西瓯人发展而来的。古越人分布在今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部、湖南南部、江西等省区,分支很多。而他们的发展与中原华夏族有着很大的联系。

据早期古籍记载,早在华夏民族形成以前的传说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一些著名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首领尧、舜、禹,就频繁地同岭南越族先民有所接触(见《尚书·尧典》《礼记·少问篇》《史记·五帝本记》等)。夏末商周,华夏民族的形成并迅速向四周扩张,和周围的原始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或古代民族发生交往,和岭南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也是很多、很频繁的(见《逸周书·王会解》《说文》《竹书纪年》等)。这在广西、广东发现的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以青铜器、陶器等与中原地区特征相同或接近表现出来。在语言方面,越人与华夏人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也是很明显,从而形成如今的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平话、湖南江永语等。而古越人和华夏人的融合同化更是明显,古为越人居住的地方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都成了汉族居住地,并不是越人远走高飞了,而是古越人和华夏人融合形成了新汉族共同体。

秦始皇统一岭南,便对岭南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秦以后的朝代更是如此。从秦始皇开始,就有韦氏移民岭南的记载。《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载韦昌明《越井记》:“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韦昌明为唐朝进士,此史料应有真实性。在三国吴国末期,韦贤九世孙江苏云阳人韦昭被吴帝孙皓杀害而流其族于湖南零陵。而在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广东恩州阳春人韦君载中了进士,共同说明此时广东已有不少韦氏人分布,但不清楚他们的族属。《防城文史》(查阅网络超星图书馆)有一篇文章写到防城各民族的来源,讲到马留人,引用有这样的资料:“(汉马援)留裨将黄万定、禤纯旺等领林、简、梁、刘、凌、陆、韦七姓谪遣者及所部士卒戌守边境,所谓马留人也。”这些马留人(中原汉族人)在此与壮族人杂居,经过长期融合,而演变为新的壮族,称为村人。

还有一个此较能说明壮族韦氏族源的资料,现在还保留下来的文物,广西上林县的《六合坚固大宅碑》。碑撰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碑文如下记载:“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了韦敬办制。维我宗祧,昔居京兆,流派南邑,上望无阶。列牧诸邦,数封穷日......”译文为“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刻制。我远祖祠庙,从前是在京师的,现在我们被流放到南方,再想回去是不行了,自从我们统领这些地方以来,受到恩封已达极限,能安心做县官,不可有怨言了。我继承父位后,就马上到任就职,着手设集市,扩充地方和自行划分州界,领地一直到高山之上去......”这是一个唐朝壮族上层人物用汉字和壮俗字书写的碑文,讲述自己的先祖从京都长安流放来的,至于有没有臆造的成份,尚可探讨。但碑文也说明壮族韦氏来源的多元性。

现在广西壮族韦氏许多族谱记述他们韦氏的祖先是宋朝跟随狄青征侬志高而迁移来,或是韩信的后裔,俱不可信。这是壮族各姓氏的族谱都有的普遍的谬误现象。《壮族论稿》中有龚永辉的一篇文章《壮族韦姓“汉裔”考》,他认为之所以壮族韦姓认为韩信是其先祖或认为西安汉族韦姓是其先祖,是壮族韦姓先民归属意识在被动扭曲中产生了最初以汉写韦字和京兆祖籍、韩信后裔相结合为标志的“汉裔”观念。为什么壮族有这种意识,主要是历代封建皇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强迫同化政策的结果......特别是壮族土官在政治上受限制。精神上受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卑微的地位,在他们看来,托裔炎黄华胄,冒充汉人,伪称狄青部将佐之后,将是一条出路。也提高自己的地位,与汉族平等化。这就是“汉人后裔意识”形成的原因。

我再从贵州布依族韦氏和海南韦氏的情况来做例证。贵州明朝有韦番长官司,《清史稿》说:“唐韦四海守此土,明洪武四年改设韦番长官司,传至韦璋,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可以看到,唐朝韦四海是镇守此地的官,《辞海》谓“守土”为保守土地也,凡地方官皆称守土,似乎守土的并不是本地人,而朝廷委派的官员,而韦四海可能是汉族人,其后裔最终布依族化,且世袭为官。现韦氏仍为布依族的大姓,当然许多布依族韦姓是从姓,原本的布依族居民没有姓氏,是随汉族的姓氏而取姓,本身成分是布依族的原居民。而又有传说历史上马殷派遗马平、龙得寿率领邕管八姓龙、方、石、程、韦、洪、卢、张兵计两江溪洞而留在贵州据守,后来演变成为宋元时代的“八番”长官司。那么这个韦姓是壮族了,但与《清史稿》谓韦四海唐朝守此土不符。布依族与壮族其实是同一族源的亲近民族,它的姓氏发展也应是相似的。另有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六九说到唐朝韦公干,也是一个由汉官而越族化的奴隶主,而琼山韦氏就是流放到海南岛的唐朝宰相韦执谊的后裔。

我们也能看到,落后少数民族原先是没有姓氏的,接受汉文化后,就有可能改用汉姓,所以壮族韦氏也有大部分是原住民,取用了汉族韦氏的姓氏,即所谓从姓。也不一定是什么水牛部落采用相近汉字来取汉姓而来的。《隋书》、《新唐书》等记载了历史上隋唐两朝有不少中原汉族韦姓官员治广西广东的情形,唐代入岭南做官的多达30多人,便有可能使民教化当中令当地的土著接受汉文化而就近取所教化的有影响的官员的姓氏。这有影响的官员有:隋朝的广州总管韦洸。隋朝的韦仁寿,检校南宁州都督,开地数千里,诏置七州十五县,酋豪宾服。唐朝韦丹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办屯田,教种茶麦,仁化大行。韦丹子韦宙,出为永州刺史,亦有政绩。唐朝韦冲,南宁州总管,亦使渠帅宾服。韦说任邕管经略使。韦玠任容州刺史。韦悦、韦弘表任容管经略使。韦灌任容管观察使。还有韦荷、韦琳任广州都督。以及众多的韦氏流官如:唐太宗御史大夫韦挺流放于广西象州,唐玄宗流放刑部尚书韦坚四兄弟及家属于广东封开,韦子春流放于广东肇庆,韦月将流放于广东潮州,宰相韦执谊流于海南崖州,宰相韦方质流于海南儋州,五代十国后唐宰相韦说流于广西合州。这也是韦氏来源多元性的一个方面。

但总的来说,壮族韦氏的血缘源流是以古骆越族为主的,其他民族如汉族、苗族、瑶族等为比较次要的源流,而文化上则以汉文化为主。我不强调韦氏的纯正血统,其实中国上下几千年,民族、家族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彼此间早已是亲缘相连了,即使壮族、汉族韦氏不是同一个祖先血统,但也是具有交叉旁系血缘关系了,都是融合在中华大民族文化中去的。

 

参考资料:

高州黄塘《韦氏族谱》

何光岳《百越源流史》

杨东晨《韦姓史话》

《上林文史》(第一辑 1987年)

《防城文史》

《清史稿》

《壮族论稿》(范宏贵 顾有识 编 1989年版)

《壮族通史》(张声震 1997年版)

《宜州文史》(1995年第一辑)

《辞海》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Mengz gaangc Xuangh,gul gaangc Qyaix,Haausxuangh Haausqyaix doc deg Haaus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沙发
发表于 2004-5-9 09:44:00 |只看该作者

在《壮族论稿》一书中有龚永辉的一篇文章《“土话汉人”与“汉裔”观念》,他讨论到壮族韦姓的“汉裔”观念,讲述壮族韦姓的来源:壮语称水牛Vaiz,是借用中原汉族上古典籍中的文字,《尔雅》释畜有“犩”字,“音魏,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犩”也是一种牛)”。

针对楼主引用的这则资料,我想对于这个“犩”字,为什么不可以说是中原汉族上古典籍借用古越人的vaiz字?在当今的布依语中,水牛和黄牛的读音是有区别的,前者是vaiz,后者是xewz。能不能说水牛是应水稻生产的需要而驯化的?而黄牛是应旱地生产需要而驯化的?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就可以说水牛跟越人的关系是更加紧密了,而黄牛则跟中原汉族的关系紧密些。于是,最先给水牛命名的最大可能是越人,而不是中原汉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9 9:48:04编辑过]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0

听众

6618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2-11-26
注册时间
2004-4-24
板凳
发表于 2004-5-9 10:18:00 |只看该作者
帖子预览
gizsaed,bouxcuengh dwg cungguek baih sae namz aen minz cuz ceiq hung ,youq liz sij gwnz ,bouxcuengh guenj ndaej dwg gig daih ,youq mingz ciuz saez,bouxcuengh(蛮) caeuq boumanj (满族) doengzcaez ngaiz boux hancuz baiz cawz,yiengh neix, dang bouxmanj daj doengbaek gung roengz daeuj seiz, bouxcuengh raeuz mbouj bae bang mingzciuz , yiengh neix,cingciuz couh ndaej gung roengz mingzciuz, vunz bouxcuengh aen vih dwg caeuq boux manj doengz yaem,yiengh neix bouxcuengh ndaej guenj daengz gvangj doengh,haijnamz,yinznamz,gveiqcou.
Powered By :僚人家园 Copyright ©2002 - 2005 Www.Pouchoong.Com 执行时间:.00000毫秒。查询数据库0次。 当前模板样式:[默认模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地板
发表于 2004-5-10 00:52:00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南粤贝侬说的有道理。

汉文的古籍,记录了不少周遍少数民族的语言,将壮语的vaiz(水牛)说成是借自汉文古籍《尔雅》里的“释畜”的“犩”字,那简直是本末倒置了,说反了词源。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把《说文解字》里有好几个关于稻作的词汇,在汉语方言里都无法找到,却与壮语一致,明显是古代汉文记录了古代的壮语,而不是壮语去借了《说文解字》上的某个字(壮族人能够有这么大的本事,把汉族人的某个生僻词发扬广大成为自己整个民族的基本词汇么?)。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9-23 06:33 , Processed in 0.208440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