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47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南宁坛洛发现古人类遗址 香蕉林出土4000年前石铲

[复制链接]

511

主题

3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2-22
注册时间
2005-3-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20: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南宁坛洛发现古人类遗址 香蕉林出土4000年前石铲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20524/newgx4fbd6802-5314205-2.shtml



一处具有4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遗址,近日在南宁市坛洛镇同富村雷懂坡的一片香蕉林被发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出土了数百件加工精美,类型丰富的平肩铲,斜肩铲,锯齿状肩铲三种代表不同时期的石铲。5月23日,记者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探访。

  考古专家称,该遗址文化性质应与祭祀有关,年代也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尽管未能对其真正功能作出最终判断,但本次发现将对研究石铲现象和稻作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现场 古遗址藏身香蕉林

  遗址就在离村口不远处的一片香蕉林中。记者来到发掘现场时,看到现场已经挖开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坑,考古队员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之前发掘出来的石铲已经被工作人员运走,不过当天,在生土层中,又发现了一个宽约30厘米的小坑,坑里侧放着7把石铲。而这种布列整齐的方式,就表明了这是一个重要遗迹现象。工作人员用刷子先清了一下土,然后小心刨开,一把有柄、有肩、有刃的,完整精美的石铲立刻展现在记者面前。

  “目前我们已经挖掘到地表下70厘米,收获还是比较大的。”据考古专家称,截止到当天,已经挖掘出来了数百件石铲残件。

  发现 二十年困惑一朝解开

  这处遗址对考古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不过对于村民李业福来说,这是悬在心里近20年的困惑。

  发现石铲的地块属于李业福的承包地,一直都是用来种植香蕉的。据李业福说,他在1993年开荒种地时就发现了异常:耕地犁田时常常可以发现几把形体较大的扁平石头,形状像一把铲子,这些石铲刃部向上层层叠压,摆放很有规律。这些神秘的石铲让李业福很困惑,究竟是谁制作了这些石铲,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后来,看起来像铲子的石头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吃惊。”李业福称,2011年后,因使用机器进行深耕,一犁地,地表就会散落大量的石铲碎片。经朋友提醒,他意识到这些碎片的意义,把这一线索告诉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如果早一点挖掘可能效果会更好。”考古专家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都是古人类时代的文物,但是由于群众深耕种植,在遗址地表上发现的一些石铲残件及碎片等遗物,已经遭到了破坏。

发掘 石铲类型更丰富

  经现场勘测,工作人员在这片香蕉地里一共布了3个探方,测出出土文物就在75平方米范围内。

  尽管被村民耕种过,遗址已经遭到了较大损坏,但考古工作人员搜集出来的成品和半成品不少还很完整。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挖掘出来的石铲,石柄和石肩部分的轮廓比较明显,有的形状还比较精致,柄部没有裂痕,棱肩对称而且平整,铲身束腰,铲尖呈舌形,弧线柔和圆润。

  据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介绍,与以前发掘的石铲相比,此次发现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加工更精细,对大石铲文化现象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此次发掘的数百件石铲,尽管绝大部分都是半成品,但加工却较为精细,这在历次发掘中也是少见的。石铲的类型也比较丰富,从制作流程上来说,有成品,也有毛坯,而在形式上来说,涵盖了平肩、斜肩和锯齿状肩等类型。

  揭秘 不是工具疑是祭祀用品

  “大石铲文化作为桂南最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类型,长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林强称,大石铲遗存主要集中在右江、左江与邕江交汇的区域,特别是隆安县、扶绥县以及南宁市郊的坛洛镇,在广西其他市县也有零星分布。

  有关石铲遗址的考古工作自1978年隆安大龙潭石铲遗址的发掘开始,至今陆续发掘了几处遗址。经过发掘,有关大石铲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明晰:大部分石铲的用途很可能是祭祀,这与南方的稻作农业有关。石铲一般用易脆断的页岩、板岩制作,并不实用,因此作为一种农业工具的象征,用作祭祀祈求农业丰收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而从此次所发现的遗物分析,雷懂遗址与桂南其他大石铲遗址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文化性质也应该与祭祀有关,年代应属于距今5000—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去年隆安发现的石铲相比,多了锯齿状肩铲,因此判断年代相对比较晚。

  还原历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距今4000多年前,古人类用石头,打磨成简单的劳作工具,如石锛、石斧、石铲——用于割砍植物或捕鱼。这些起初是为了使用而磨制的工具,逐渐成了丰收的一种象征。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石铲有意识地摆放,举行一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因而,在发掘现场,我们会看到坑内竖起石铲,并整齐地布列着。


新闻链接

  历次大石铲发掘

  大石铲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或遗物,1952年在广西崇左首次“现身”。



  大石铲遗址主要集中分布于左、右江汇合处的桂南壮族地区。因其集中分布和出土于广西南部,学术界也就习惯将之称为“桂南大石铲”。隆安是出土石铲最为密集的地方,1979年在该县大龙潭遗址发掘出的233件石器中,石铲就达231件。这里被视为华南地区出土大石铲最为密集的地方。

  2011下半年,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谷红岭的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铲残件等遗物,考古人员正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文化遗物近100件,类型主要有石铲、石锛、石斧、石砧、陶器陶片等。    





一处具有4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古人遗址,近日在南宁市坛洛镇同富村雷懂坡的一片香蕉林被发现。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出土了数百件加工精美,类型丰富的平肩铲,斜肩铲,锯齿状肩铲三种代表不同时期的石铲。5月23日,记者对发掘现场进行了探访。

  考古专家称,该遗址文化性质应与祭祀有关,年代也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尽管未能对其真正功能作出最终判断,但本次发现将对研究石铲现象和稻作文化等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现场 古遗址藏身香蕉林

  遗址就在离村口不远处的一片香蕉林中。记者来到发掘现场时,看到现场已经挖开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坑,考古队员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之前发掘出来的石铲已经被工作人员运走,不过当天,在生土层中,又发现了一个宽约30厘米的小坑,坑里侧放着7把石铲。而这种布列整齐的方式,就表明了这是一个重要遗迹现象。工作人员用刷子先清了一下土,然后小心刨开,一把有柄、有肩、有刃的,完整精美的石铲立刻展现在记者面前。

  “目前我们已经挖掘到地表下70厘米,收获还是比较大的。”据考古专家称,截止到当天,已经挖掘出来了数百件石铲残件。

  发现 二十年困惑一朝解开

  这处遗址对考古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不过对于村民李业福来说,这是悬在心里近20年的困惑。

  发现石铲的地块属于李业福的承包地,一直都是用来种植香蕉的。据李业福说,他在1993年开荒种地时就发现了异常:耕地犁田时常常可以发现几把形体较大的扁平石头,形状像一把铲子,这些石铲刃部向上层层叠压,摆放很有规律。这些神秘的石铲让李业福很困惑,究竟是谁制作了这些石铲,它们究竟有什么用?

  “后来,看起来像铲子的石头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吃惊。”李业福称,2011年后,因使用机器进行深耕,一犁地,地表就会散落大量的石铲碎片。经朋友提醒,他意识到这些碎片的意义,把这一线索告诉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如果早一点挖掘可能效果会更好。”考古专家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石头,都是古人类时代的文物,但是由于群众深耕种植,在遗址地表上发现的一些石铲残件及碎片等遗物,已经遭到了破坏。

发掘 石铲类型更丰富

  经现场勘测,工作人员在这片香蕉地里一共布了3个探方,测出出土文物就在75平方米范围内。

  尽管被村民耕种过,遗址已经遭到了较大损坏,但考古工作人员搜集出来的成品和半成品不少还很完整。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挖掘出来的石铲,石柄和石肩部分的轮廓比较明显,有的形状还比较精致,柄部没有裂痕,棱肩对称而且平整,铲身束腰,铲尖呈舌形,弧线柔和圆润。

  据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强介绍,与以前发掘的石铲相比,此次发现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加工更精细,对大石铲文化现象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此次发掘的数百件石铲,尽管绝大部分都是半成品,但加工却较为精细,这在历次发掘中也是少见的。石铲的类型也比较丰富,从制作流程上来说,有成品,也有毛坯,而在形式上来说,涵盖了平肩、斜肩和锯齿状肩等类型。

  揭秘 不是工具疑是祭祀用品

  “大石铲文化作为桂南最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类型,长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林强称,大石铲遗存主要集中在右江、左江与邕江交汇的区域,特别是隆安县、扶绥县以及南宁市郊的坛洛镇,在广西其他市县也有零星分布。

  有关石铲遗址的考古工作自1978年隆安大龙潭石铲遗址的发掘开始,至今陆续发掘了几处遗址。经过发掘,有关大石铲遗址的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明晰:大部分石铲的用途很可能是祭祀,这与南方的稻作农业有关。石铲一般用易脆断的页岩、板岩制作,并不实用,因此作为一种农业工具的象征,用作祭祀祈求农业丰收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而从此次所发现的遗物分析,雷懂遗址与桂南其他大石铲遗址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其文化性质也应该与祭祀有关,年代应属于距今5000—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去年隆安发现的石铲相比,多了锯齿状肩铲,因此判断年代相对比较晚。

  还原历史,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距今4000多年前,古人类用石头,打磨成简单的劳作工具,如石锛、石斧、石铲——用于割砍植物或捕鱼。这些起初是为了使用而磨制的工具,逐渐成了丰收的一种象征。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石铲有意识地摆放,举行一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因而,在发掘现场,我们会看到坑内竖起石铲,并整齐地布列着。


新闻链接

  历次大石铲发掘

  大石铲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或遗物,1952年在广西崇左首次“现身”。



  大石铲遗址主要集中分布于左、右江汇合处的桂南壮族地区。因其集中分布和出土于广西南部,学术界也就习惯将之称为“桂南大石铲”。隆安是出土石铲最为密集的地方,1979年在该县大龙潭遗址发掘出的233件石器中,石铲就达231件。这里被视为华南地区出土大石铲最为密集的地方。

  2011下半年,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谷红岭的地表上,采集到大量大石铲残件等遗物,考古人员正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文化遗物近100件,类型主要有石铲、石锛、石斧、石砧、陶器陶片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蛮---稻作文明的最早开拓者被称为"蛮". 荒---遍地水稻田的岭南之地被称为"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

听众

3667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8-8-29
注册时间
2011-5-7
沙发
发表于 2012-5-25 18:38:00 |只看该作者

老家也久不久有发现。

石斧,我们能边老人说是“抔法”,汉意是“老天的斧头”,也可理解为“天生的斧头”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被封 ID 浑不怕 要留光芒在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板凳
发表于 2012-5-26 19:33:00 |只看该作者
大石铲文化作为桂南最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类型,长期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有份量!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01:58 , Processed in 0.172271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