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县壮文进校现状及解决存在问题对策
□甘说文 武宣县地处广西中部,全县总人口约43万,壮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壮族人口分布较广,居住地相对连接成片。壮语是当地壮族群众的主要交际用语。我县实施壮文进校,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有近30年实践探索历程,其成效如何?社会各界反应怎样?这是广大壮族干部群众以及关心壮文工作的各族人士所关注的。 为了较准确掌握我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情况,推动我县壮文进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4月至5月,我县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开展了面向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类人群的壮文进校工作问卷调查活动。笔者参加了调研活动的全过程,亲自到村屯、学校参与发放问卷,面对面与学生、教师、家长交谈。在此,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以及笔者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本次调研活动组织和实施情况 1、此项工作引起领导重视。此次调研涉及到民语部门和教育部门,有关单位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由民语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联合组成的“壮文进校情况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民语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县教育和科技局分管民族教育工作的副局长和县壮文学校校长担任,成员有壮文实验中小学校长以及县壮文学校部分骨干教师。 领导小组召开了两次工作会,分析研究协调有关工作。 2、此项工作受到各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一是发放问卷中,答卷回收率达100%。二是访谈过程中,大部分中小学学生、教师以及家长能坦诚回答问题,陈述自己的看法。 3、此项工作有序开展。调研工作队进村入户、进校入班开展问卷活动。本次调研工作人员共28人,全部选自县壮文学校、新龙民族中学和新龙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他们责任心强,业务熟悉,工作耐心细致。工作队分成小学组和初中组开展活动,统一于4月27日至30日深入村屯农户、进入学校班级现场发放问卷调研。 4、调研报告力求数据准确、条理清楚。选配专业人员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调研报告。5月4日至20日县壮文学校教师开展问卷汇总、数据上机(表册)、卷面分析、草拟调研报告等工作,征求各方对调研报告(草案)的意见。 4、领导小组成员数次审阅调研报告。5月21日至27日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审核调研报告,形成定稿。 二、我县壮文进校的基本情况。 我县1984年开始恢复重建县壮文学校,1985年恢复成立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4年春季学期举办第一期壮文师资培训班。1984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桐岭镇新龙小学(当时新龙设乡一级政府机构)一年级进行壮文进校实验。1989年9月至1994年7月,在马步中学开设壮文必修课实验。1990年秋季县民族中学在县壮文学校挂牌成立,同时,首届小学壮文实验班学生毕业,首届实验班学生近250人全部进入县民族中学就读。1994年秋季学期,因县民族中学教学楼出现险情,成为危房,县民族中学迁入新龙乡中学,挂牌“武宣县新龙民族中学”。目前,我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形成了由学前教育、小学教学、初中教学构成的较完整初级教育体系。 壮文进校工作在1990年以前由县民语委管理,自1990年以后划归教育部门管理。2002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县民语委撤并入县教育和科技局。2008年恢复成立民语局,但壮文进校工作仍由教育部门管理。不论是民语部门管理还是教育部门管理,我县壮文进校实验工作机构都基本完善,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县壮文学校负责对全县壮文进校实验教学和教研指导及师资培训工作。 我县开展壮文进校实验主要有三种模式:1、学前教育阶段全部课程用壮文教学,以学习壮文为主;2、小学教育阶段采用壮汉双语同步教学;3、初中教育阶段开设壮文必修课。 目前,我县小学阶段壮文实验学校是桐岭镇新龙小学,该校一至六年级有教学班14个,学生数517人,教师31人,绝大多数教师胜任壮汉双语教学,目前担任壮汉双语教学的教师17人。学前班3个,学生149人,教师3人。该校主要任务是开展壮汉双语同步教学实验。 初中阶段壮文实验学校是新龙民族中学,该校有教学班12个,学生数586人,教职工60人,其中有6个壮文实验班,学生数240人,壮文教师3人。该校主要任务是开展壮文必修课教学实验。 壮文进校工作业务指导单位是县壮文学校。目前该校有壮文教研员3人,主要承担壮汉双语教学教研指导和教学质量检测及壮文教师培训工作。 三、调查问卷基本数据分析 (一)学生问卷 学生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300份。根据问卷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分析: 1、语言使用情况 90%(270人)上学前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壮语,74.3%(223人)日常生活交流用语是壮语,46.3%(139人)在课堂上常用壮语回答问题,78.3%(235人)常用汉语普通话回答问题;93.3%(280人)希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最先学会的语言是壮语,平时交流使用的也是壮语,课堂和校园内运用的和希望运用的语言是壮语和汉语普通话。 2、语言和文字态度 47%(141人)认为学习和掌握壮话很有用,36.3%(109人)认为有些用。 43%(129人)认为对自己更重要的语言是壮话,45.7%(137人)认为是普通话,32.7%(98人)认为是英语。 49.3%(148人)认为自己会读也会写壮文,39%(117人)认为会读会写一些。 45.3%(136人)学生常用壮文,21.7%(65人)不大常用,26.7%(80人)偶尔用。 84%(252人)认为愿意学习壮语是因为自己是壮族人,32%(96人)认为是说壮话方便,26.7%(80人)是为了学好其他语言。 80%(240人)认为自己愿意学习和使用壮文是为了掌握本民族文字,20.3%(61人)认为是为了学习需要,3.3%(10人)是为了升学,38.7%(116人)是为了阅读壮文读物。 62.3%(187人)愿意学习壮文,17.7%(53人)不愿意学,13.7%(41人)认为无所谓,无法回答的有26人(占8.7%)。 72.7%(218人)认为学习普通话是因为普通话是全国通用语,27.7%(83人)认为说普通话更方便,28.7%(86人)认为是外出工作需要,20人认为学好普通话有前途。 39.3%(148人)认为说壮话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周围的人不说,34%(102人)认为常说壮话会影响汉语水平,22.7%(68人)认为说壮话不如说汉语方便,21%(63人)是怕别人看不起。 59.7%(179人)觉得说普通话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周围的人不说,13.3%(40人)认为常说普通话会影响壮语水平,20%(60人)认为不如说壮语方便,32.7%(98人)认为说普通话怕本地人笑。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壮话和壮文是有用的,愿意说壮话和学习使用壮文。 3、壮语文教与学的情况 67%(201人)认为学习壮语文对学习汉语有帮助,19.6%(59人)认为没有帮助,9%(27人)不表态。 38.3%(115人)认为学壮文对学汉语会增加学习负担,55%(165人)认为不增加负担,8.7%(26人)不表态。 32%(96人)认为数学等科目应该使用壮文课本,58.7%(176人)认为不用,12%(36人)不表态。 67.6%(203人)认为学习壮语文对自己今后发展有帮助,22.6%(68人)认为没有,12%(36人)不表态。 50%(150人)认为教学教材用壮汉文字对照的形式编写好,3.7%(14人)认为用壮文好,37.7%(113人)认为用汉文好,6.7%(20人)不表态。 62.3%(187人)为学校开设壮文课高兴,16%(48人)讨厌,25.3%(76人)认为无所谓。 55.7%(167人)父母支持学习壮文,18%(54人)父母反对,27.7%(83人)父母无所谓。 49%(147人)认为别人羡慕自己学壮文,14.7%(44人)认为别人取笑,38.7%(116人)认为别人无所谓。 40.3%(121人)认为壮文好学,19%(57人)认为难学,26.3%(79人)认为一般,13.7%(44人)不表态。 在学习壮文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59.7%(179人)认为是标准语和本地方言不同,24.7%(74人)认为壮文和汉文书写不一样,16.7%(50人)认为是难拼难读。 70.3%(211人)需要字典等工具书,56%(168人)需要课外读物,40%(120人)需要练习册,10.7%(32人)需要报刊杂志。 46%(138人)认为在壮文实验学校读书最需要的是壮文经费补助,62%(186人)认为需要好的壮文教师,27%(81人)认为需要有好的校舍,39.7%(119人)需要好的教学设备,9.7%(29人)想升读好的学校,18.7%(56人)需要住校读书。 39.3%(118人)认为应该在小学设壮文为必修课,32%(96人)认为应该设为选修课,7%(21人)认为在初中设为必修课,1.3%(4人)认为应该设为初中选修课,9.3%(28人)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都要设为必修课,13.3%(40人)认为应该设为小学和初中都要设为选修课。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壮文对学习汉文有帮助,不会增加学习负担,学习和掌握壮文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帮助。希望学校开设壮文课,乐意学习壮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家长和人们的支持。大多数认为壮文较好学,认为教材用壮汉双语对照编写好。在学习壮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标准语和本地方言的不同,需要字典等工具书和课外读物等,还希望得到经费的补助,有好的教师、校舍和教学设备,并能住校。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在小学设置壮文必修课,在初中设置壮文选修课。 (二)学生家长问卷 学生家长问卷发放80份,80份全部收回。 83.3%(67人)认为学习使用壮话有用,无法回答的有5人;67.5%(55人)认为自己是壮族人说壮话更方便,有7人无法回答。 88.3%(66人)知道壮族有文字,11人不知道;86.3%(69人)认为子女学壮文有用,3人无法回答。 82.5%(65人)知道学校开有壮文课,不表态的5人。 66.3%(53人)认为子女需要学壮文,26.3%(21人)不表态。 67.5%(54人)支持子女学壮文,22.5%(18人)认为无所谓。 55%(44人)支持学校开设壮文课,无所谓和不表态的有29人(占36.3%)。 63.8%(51人)认为学壮文后对学汉文有帮助,不清楚和不表态的有20人(占25%)。 86.3%(69人)认为子女学壮文后的用途是学习本民族文字,48.8%(39人)认为在校学习有用,25%(20人)认为研究本民族文化有用,20%(16人)认为能阅读壮文读物,15%(12人)认为毕业后没有用。 36.3%(29人)认为子女学壮文会增加课业负担,50%(40人)认为不增加负担,10人不清楚。 60%(48人)对子女学习成绩印象好,23.8%(19人)印象不好,15人不清楚和不表态。 71.3%(57人)认为子女读说汉语文流利,17.5%(14人)认为会读说一点,88.6%(71人)认为会读说汉语。 73.8%(59人)对子女读学校学壮文最希望得到的是有政策扶持,70%(56人)希望有壮文经费补助,42.5%(34人)希望有更好的学校,33.8%(27人)希望以后能用上壮文。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学壮文有用,支持学校开设壮文课,支持子女学习壮文,他们更期盼政策的扶助和经费的补助。 (三)教师问卷 教师问卷共发放40份,收回40份。 1、语言文字态度 55%(22人)认为学习使用壮话很有用,45%(18人)认为有些用。 学习壮文的目的,70%(28人)认为因为自己是壮族人,25%(9人)认为说壮话更方便,55%(22人)是为了工作需要,27.5%(11人)认为先学好壮文才能学好其它语言。 55%(22人)认为壮族人学习壮文很有用,47.5%(19人)认为有些用,1人无法回答。 82.5%(34人)认为学习壮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本民族文字,62.5%(25人)认为是为了教学上需要,50%(20人)是为了阅读壮文读物,2人是为了其它目的。 47.5%(19人)迫切希望壮族人都成为壮汉双语人,42.5%(17人)认为顺其自然,1人认为无所谓。 75%(30人)平时上课的教学用语是普通话,50%(20人)用的是本地话,1人用汉语方言,52.5%(21人)壮汉双语都用。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学习使用壮话是有用的,壮族人更应该学习壮文,希望壮族人都成为壮汉双语人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都是壮汉双语。 2、壮语文教与学情况 85%(34人)认为本校开设壮文课合适,2人认为无所谓,6人不表态。 47.5%(19人)认为本地家长支持子女学习壮文,9人认为反对,32.5%(13人)认为无所谓。 67.5%(27人)认为本地双语教学质量与同等条件单语教学对比好,1人认为不好,30%(12人)认为一般。 47.5%(19人)认为本校学生想学壮文,32.5%(13人)认为学生不想学,5人认为学生无所谓,1人不表态。 67.5%(27人)认为学前班开设壮语文课好,5人认为小学一年级好,1人认为二年级好,6人认为小学三年级好。 32.5%(13人)认为开设壮语文课占用其他科目的课时,60%(24人)认为不占用,1人不表态。 17.5%(7人)认为开设壮汉双语文课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50%(20人)认为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30%(12人)认为不明显,1人不清楚。 25%(10人)认为开设壮汉双语文课会加重教师教学负担,50%(20人)认为不加重,32.5%(13人)认为不明显,1人不回答。 80%(32人)认为学生学习壮语文课能提高学习汉语文教学质量,3人认为不能,27.5%(11人)认为不明显,1人不清楚。 45%(18人)认为学生掌握壮文后的用途是在校学习有用,4人认为升学上有用,62.5%(25人)认为民族文化上有用,35%(14人)认为阅读壮文作品有用,2人认为离校后没用。 27.5%(11人)认为上壮文课教学用语用壮语标准语合适,7人认为是本地壮话合适,65%(26人)认为两者兼用合适。 65%(26人)认为在壮文教学中最需要的是合格的双语教师,70%(28人)认为是壮汉同步教材,62.5%(25人)认为是字典等工具书,27.5%(11人)认为是课外读物,25%(10人)认为是练习册和参考书,5个(12.5%)认为是报刊杂志。 82.5%(33人)认为壮文进校教育现在最需要的是政策扶持,95%(38人)认为是资金投入,72.5%(29人)认为是教师的培养,60%(24人)认为是教材编译,67.5%(27人)认为家长支持,42.5%(17人)认为是壮文在社会、党政机关的运用。 82.5%(33人)认为目前壮文进校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优惠政策,92.5%(37人)认为是缺经费,55%(22人)认为是缺教师,50%(20人)认为是教材不配套,35%(14人)认为是壮文无出路,40%(16人)认为是社会、家长压力,10%(4人)认为是校点设置有缺陷,10%(4人)认为是生源不足。 关于壮文课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置问题,50%(20人)认为小学阶段设必修课好,22.5%(9人)认为小学阶段设选修课好,1人认为初中设必修课好,4人认为初中设选修课好,17.5%(7人)认为小学、初中设必修课好,4人认为小学、初中设选修课好。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本校开设壮文课是合适的,认为壮文课不占用其它科目的课时,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本校双语教学质量比同等单语教学好。认为学生是想学习壮文的,家长对子女学习壮文也是支持的。认为从学前班起要上壮文课,认为在小学阶段把壮文设置为必修课、在初中设置为选修课比较合适。认为壮文进校工作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四、壮文进校取得的主要成果 开展壮文进校实验近30年来,我县民语部门和教育部门都认真贯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壮文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壮文进校实验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实施壮汉双语教学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强化教师培训入手,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稳步推进壮汉双语教学工作。在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壮汉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壮汉双语教学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来,我县各实验校点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新龙小学在2005年全区壮汉双语教学论文评比中,全区评出一等奖11篇,我县获奖5篇,展现了我县壮汉双语教师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2006年以来,新龙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来宾市汉语文和数学两科毕业水平测试也连续取得优秀成绩,遥遥领先于同类(三类学校,即村级完全小学)学校,与全县乡镇级中心校评比仍获得二等奖(历年来县教研室在小学毕业水平测试评比中均把新龙小学列为二类学校,即乡镇中心校级)。壮语文科参加全区统一测试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80%以上。 2006年中考,新龙民族中学实验班学生上县重点录取线人数15人,占总人数的13.9%,比非实验班高出5个百分点,新龙民族中学总体成绩也排在全县中学的前列。 2006年,实验点小学生参加由教育厅和广西民族报社举办的全区小学生壮作文竞赛。武宣县实验点小学生在《广西民族报》上发表25篇优秀习作,其中有两篇获得一等奖,两篇获得二等奖,3篇获得三等奖。县壮文学校被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 2007年11月,壮文实验点新龙小学被自治区人事厅、民语委、教育厅授予全区民族语文工作集体二等功。 2008年9月,壮文实验校点教师黄玉花、陈慧两名参加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喜看壮乡新变化”首届壮语故事大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2008年12月,在全区小学生讲壮文故事比赛中,我县壮文实验小学龙柳明、龙兴桥两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等奖,韦珍密、韦快兰、甘说文三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 五、当前壮文进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用书和教学辅导资料不够配套,也很缺乏。当前,各地中小学校使用教材版本大多不一样,教材更换与教材编译难以同步配套,影响壮汉双语教学同步教学的正常开展。壮文教学课外读物更是少之又少。 (二)少数教师不严格按照壮文教学“十六字”方针开展壮汉双语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壮汉双语不实施同步教学,造成壮汉语教学脱节,事倍功半。 (三)学前班壮文教师队伍不稳定。首先表现在教师缺乏。其次是教师待遇太低。目前学前班教师人均每月只获得300到400元工资,生活极其困难,导致部分老师离岗另谋他业,造成了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四)实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壮汉双语教学的发展。二是远程教育、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设施维护、运转方面资金难以支付。 (五)壮文缺乏社会应用环境。由于学习壮文后没有使用的环境,因此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壮文无用,开设壮文不必要。 (六)壮文缺乏政策扶持。语言没有贵贱之分,但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对语言的学习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壮文应用在社会上缺乏政策保护,在壮文、汉文、英文等诸种语言学习的选择中,人们自然而然在趋向功利性强的语言文种。 (七)壮文进校设点不尽合理。我县把县民族中学撤并到新龙民族中学,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 六、搞好壮文进校工作的几点建议 开展壮汉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我县壮汉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在深入推进壮汉双语教学工作中要抓住关键环节、把握内在规律,切实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壮文进校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明确的壮文进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壮文进校的目标任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建设计划等,确保壮汉双语教学的延续性,促进壮汉双语教学稳步发展。 (二)统筹解决壮汉双语教学师资的问题。一是增加教师编制。二是建议在现有中小学教师编制基础上增加壮汉双语教师特设岗位。三是利用现有的壮文学校的编制解决县级壮文教研员的编制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壮汉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解决壮文进校政策扶持、经费保障等问题,确保壮文进校政策及经费落实到位。 (五)进一步扩大实验点或全面铺开推广。
(作者单位:武宣县壮文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