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当时全国壮族人口已达1555.58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值得自豪的文化,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医学、体育等领域,为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从古至今,壮族很少出现杰出的文化名人。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状况?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是一部全面介绍壮族历史和现状的工具书。据该书提供的资料,壮族历史上较有成就的文人,在学术方面有韦昭、韦广、李文凤、李壁、黎申产等;在文学方面有郑献甫、韦丰华、黎建三、黄焕中、韦陟云、刘定yōu@1、农实达等。壮族的当代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有陆地、韦其麟;科技方面,有物理学家郑建宣、郑志鹏,以及电子学女博士韦钰、畜牧专家卢克焕、水利专家甘怀义、地质专家尹汉辉、数学家曾如阜、江家福;教育方面,有历史学家黄志曙、电影艺术家岑范、画家王亚妮、黄格胜及周少宁、周少立兄弟等等。
以上壮族人无疑都是壮族人民的骄傲,称之为壮族文化名人是当之无愧的。那么,壮族究竟有几个杰出的文化名人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查阅下有关的资料。
在自然科学方面,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收入了249位著名科学家的传记,科学出版社近年陆续出版六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收入了600多位著名科学家的传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四册《中国科学家辞典》,其中都没有壮族人的踪影。在社会科学方面,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了两辑《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至1985年出版的六辑《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同样没有一位壮族人入选。在文学方面,光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郑献甫是唯一入选的壮族人;新世界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共介绍了708位作家,其中只有陆地、韦其麟、萧甘牛、周民震等为壮族作家。在综合类工具书方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人传》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都学有看到一个壮族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共收入8000多位文化名人,其中只有陆地、韦其麟、蓝鸿恩、黄现fán@2、李宁等是壮族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世界名人辞典》,共收入1300位在各个领域作出惊人成就或产生巨大影晌的杰出名人,其中只有李宁为壮族人;哈尔滨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全球名人大典》,收入近万名世界著名人物,其中出只有李宁为壮族人。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壮族的郑献甫、陆地、韦其麟、萧甘牛、周民震、蓝鸿恩、黄现fán@2、李宁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人。其中李宁曾经作出过惊人的成就,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真正称得上杰出的文化名人。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料肯定遗漏不少全国著名的壮族文化人。比如,广西医科大学儿科教授梁徐、壮族画家周氏兄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堪称全国著名的文化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壮族缺乏杰出的文化名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民族,出现这样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
缺乏杰出的文化名人,是壮族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壮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着重从壮族的教育、传统观念、思维方式、文字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1、教育方面的原因
解放前,大部分壮族人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壮族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社会集体活动或场所,用世代沿袭的口耳相传的办法,对群众和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传播生产、生活、道德、历史、社交等方面的知识。至建国前夕,壮族聚居的地方,文盲还高达80%以上。建国后,壮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据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每千人口中,拥有小学以上文化的人口数,全国的平均数是:大学5.43人,专科8.51人,中专15.29人,高中64.22人,初中232.98人;壮族的平均数是:大学1.93人,专科3.74人,中专11.59人,高中45.03人,初中173.93人。在15周岁以上的人口中,壮族文盲、半文盲人口占21.17%。这些数字都说明,壮族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人口文化素质比较低,产生杰出文化名人的群众基础极为薄弱。
壮族知识分子队伍同样存在着整体素质较低的问题。翻开《壮族百科辞典》我们可发现,其中介绍的当代优秀分子,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研究生教育或留学教育的更是极其有限。比如,其中的96位文学界人物,有40多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研究生教育或留学教育的只有两个人。
由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壮族文化名人往往无法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便显得后劲不足,只能简单重复着自己原有的东西,而不能继续超越自己,作出更大的贡献。
2、传统观念方面的原因
壮族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许多陈旧的因素,束缚了人的思想,给壮族人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壮族文化名人的成长,其主要表现如下:
(1)由于教育较为落后,科学文化知识得不到大力普及,迷信观念至今对壮族人仍有广泛的影响。相当多的壮族人还在相信万物有灵,有深刻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观念。迷信观念消磨了一些壮族人的意志,扭典了人的灵魂,影响了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使得许多壮族人对人生抱着消极的态度,自我奋斗意识淡薄,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自身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和发挥。
(2)壮族人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之中,用落后的生产方式从大自然中夺取生活资料,维持民族的生存,这就培育出壮族易于满足、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的观念。“鸡贪食嗉破,人贪心惹祸”、“鸟贪吃易死,人贪财害命”等壮族谚语,都是这种观念的真实写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种观念对于延续民族的生存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鼓励人们清心寡欲、随遇而字,这就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旺盛的进取精神,妨碍了壮族人的文化创造。
(3)缺乏文化教育造成的愚昧无知,使不少壮族人存在一种逆反心理,对文化知识抱着轻视的态度。这种陈旧观念,在壮族民间文学中就有着充分的体现。壮族民间故事常常曲解决知识分子的形象,对这些民族精英进行嘲讽和鞭挞。在一些故事里,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吟诗作对,饱读诗书的文人学士在凡夫俗子面前全都出尽了洋相。如壮族的穷女婿故事,知书达礼的大女婿、二女婿企图吟诗刁难小女婿,目不识丁的小女婿总是能够以粗俗不堪的应对“击败”大女婿、二女婿颇有风采的诗文。在壮族民间传说故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歌剧《刘三姐》,也存在着这种倾向。刘三姐与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对歌,目不识丁的刘三姐对三个秀才嘻笑怒骂,毫不留情:“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这种置知识于闲地、视文人为蠢才的遗风,无疑会挫伤壮族人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给杰出文化名人的成长带来相当不利的社会环境。
3、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
早在远古时代,壮族先民就依据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接触和观察,萌发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维。他们借助于神话想象,探索解答宇宙的产生、万物的生成、人类的起源等问题。这个时期产生并流传至今的《布洛陀》、《密六甲》、《布伯》等神话,便是这种原始思维的结晶。随着社会实践的逐步扩大,壮族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出现了本民族的理论思维的萌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哲学及社会思想。然而,由于长期闭塞与崇山峻岭之间,生产力低下,受外来文化冲击相对比较迟缓、柔和,壮族人通过感知收到的知识与信息很有限,这就影响到其思维水平的发展。因此,壮族的理论思维极不发达,始终处于一种萌芽的状态。壮族的哲学及社会思想就基本上都借助于形象思维,以艺术的形式流传。比如,壮族的宗教思想主要分散于师公戏唱本,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寓于民间文学之中。伦理哲理诗《欢传扬》就集中记载了壮族的传统道德思想。
理论方式和艺术方式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基本方式。理论方式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理论体系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艺术方式主要使用形象思维,即在认识和反映世界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脱离形象。壮族人掌握世界的方式显然属于艺术的方式。以这种方式掌握世界的壮族人比较容易成为艺术家,却很难成为科学家和思想家。这大概就是壮族历史上多出现作家而缺少科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要原因。
理论思维和抽象能力的欠缺,不利于壮族人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和综合,从而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获得新的发现,形成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这对于壮族人的文化创造无疑也是一种防碍。仅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家要想获得对生活的广阔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对审美对象的深刻把握,把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感觉材料集中、综合、概括为典型形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和抽象能力。由于理论思维的欠缺,壮族的艺术家大都只能一直在生活的表层艰难地匍匐,而不能拔地而起,凌空翱翔,俯瞰生活全景,看到生活的腹地和全部复杂的生活奥妙,因此创作不出宏篇巨著。
4、文字方面的原因
壮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相传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被称为本源书,意为最古老的文字。后来,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内使用。建国后,人民政府帮助壮族创造了拼音壮字,作为壮族的统一文字。但是,拼音壮字目前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文字是记载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由于没有统一的广泛通用的民族文字,壮族传统文化大多缺乏文字记载,汉文史籍所载亦一鳞半爪,既残且阙,没有系统性。并且,这些有限的汉字记载不仅渗透着严重的民族偏见,而且成书的年代也很晚。这就导致了民族文化精华大量流失,无法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例如,壮族的民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籍以保存,只能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所及的范围极其有限,其中的精华不知道流失了多少。建国后,壮族民间文学得到了认真地收集整理,但难准确地表达原作品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有的作品甚至被弄得面目全非。
民族文化是杰出文化名人成长的土壤,杰出文化名人从民族优秀文化中可以找到文化创造的源泉和立足点,获得创造的优势,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壮族文化人能够从民族文化中获得的营养实在有限,这种先天性营养不足使得他们很难茁壮成长。
三
杰出文化名人是民族智慧的代表,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外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如孔子、屈原、鲁班、华佗、李白、杜甫、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无不在某个领域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人类作出重要的贡献。
对于壮族来说,造就本民族的杰出文化名人,可以提高壮族的息信心和息尊心,增强壮族的凝聚力,振兴民族精神,促进壮族繁荣昌盛。
造就杰出文化名人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待于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建设这项工程不仅是一个学术理论研究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实践问题,需要全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支持和参与。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尊重科学,破除迷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杰出文化名人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大力发展壮族教育,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高壮族人民的思想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杰出文化名人的成长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再次,要弘扬壮族优秀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给杰出文化名人的成长提供取之不尽的养料。
广西是一个自治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语言文字、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科技、体育和对外交流协作等六个方面的文化教育自治权,以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的自治权。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应该更加充分地行使这些自治权,对作为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壮族实行更优惠的倾斜政策,促进壮族的文化教育迅速民展,为壮族文化名人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本世纪结束之前,壮族还有一次造就杰出文化名人的难得机遇。1994年,我国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全民族素质摆在突出的位置。我区根据这次会议精神,确定了我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到本世纪末,全区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城乡劳动者素质有明显提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这一目标得到实现,到下个世纪,壮族的杰出文化名人就一定能够涌现出来。
〔作者简介〕 欧以克,男,壮族,1965年9月生,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在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高教研究室工作,已发表过《鬼魂现象研究》、《壮族巫术探幽》、《艰难的探索:民族文学创作对哲学底蕴的寻找》等论文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