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10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亚地名来源与当地民族语言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9 22:4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亚地名来源与当地民族语言
来源: 天涯社区  作者:符天志  时间:2010-08-27 15:07:48 星期五


  地名往往显示一个地方的特色、背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三亚地名如何而来?在众多有关三亚来历的解说词中,至今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作为国际性滨海旅游城市,知名度越来越大,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叫三亚?导游只能根据书本上以及媒体的说法,向游客讲解:“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久而久之,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种说法。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弯弯曲曲,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三亚只是个地名,曾用于村、河、港、市命名,其来历又与几十公里外的宁远河、藤桥河、大毛水、龙江水扯上什么关系?况且历史上三亚并非管辖这些地区。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是如今的崖城,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大的多,属当时秦朝岭南三郡中的象郡,此后其建置先后演变为:珠崖郡、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废直隶州,设崖县。1954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西两河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那又为何称为“三丫”?翻开三亚地图一看更觉得奇怪,水蛟溪、半岭水在榕根汇聚后在分东西两河注入大海,更像“Χ”型,何来“丫”字型?而实际上,本地方言“丫”和“亚”的发音完全不同,所谓的同音指的是普通话,并非本地方言。当地海南话,“树丫”发音为 “xiu sa”,并非“叉”(cha),“亚”发音为“a”,差别有多大?这种说法很勉强,根本就经不起推敲,显然站不住脚。古人无法从空中俯瞰,更不可能想到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和“丫”字有什么关系?


  第二种说法:“三亚原由三亚街而得名,昔日三亚街面对三枝水,由三条支流把月川村、榕根坡、临川(临春)划分为四块,形象地显示了三个桠叉,故而得名为三亚(桠)(海南话枝与桠是相通的,因此在文字上把三桠写为三亚)。”但何为“桠叉”?“枝”与“桠”又如何相通?是指发音吗?还是字体?古人又为何要把“三桠”写为“三亚”?莫名其妙!


  第三种说法:三亚的地名由来是谐音“山亚”。


  因三亚海边有很多山,海南的第一高山是五指山,被尊为海南岛上各山之中的冠军,即为“山冠”。海南的第二高山大多数人却有点弄不清在东西南北了。因此这个地处海南最南端的美丽地方就被命名为“山亚”以提高地理上的地位,洗刷天涯海角那遥远又蛮荒的形象。所以“山亚”这个名称渐袭流传下来。到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大陆移民迁往海南岛,刚开始时都是选择居住在海南岛的最北边,因为离大陆最近,以至在文化、经济等方面不至于断乳。在居住多年,人口变多后,开始往南移。由于在文化、习性、理念等方方面面上的差异、冲突,海南岛上的原住民即各个少数民族不断地往南迁,造成时至致今三亚以及中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比较多,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那些迁往三亚的早期移民由于和当地人语言上的差异渐渐地把“山亚”称之为“三亚”。“三亚”一名逐渐传开了一直沿用至今。


  但“山”和“三”,普通话的发音并不相同,海南话的发音更不相同,即使在解放初期,会讲普通话的海南人都屈指可数,何况远古时期?谁又会把“山亚”称为“三亚?能说得通吗?


  第四种说法:“三亚”一词是出自回族话“托占亚”译音而来的“所三亚里”,“托”是居住的意思,“占亚”指回族人,其意是番人居住地,是当时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占城人等三种番人居住的地方。这个词演变后,就变成了“三亚里”“三亚街”。


  三亚地名由来已久,具明万历《琼州储志》卷三记载:“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番村、番浦。今编户入三亚,皆其种类也……”。清道光《崖州志》记载:“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泊海岸(大蛋港、酸梅铺海岸),谓之番邦、番浦,后聚所三亚里番村。” 显然,为躲避战乱,回族先辈漂洋过海来到这里之前已经有这个地名了。而这段文字记载明显是用华语,意思很明了。历届编撰《崖州志》的官员都是华人,不可能也不会允许用番话记载历史。由于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一些文献资料并非把这些字连在一起,而是“……所,三亚里……”。回族话自称本民族是“亚占”,而“番人居住的地方”用如今凤凰镇的回族话应该和华语一样是顺着说,显然这句话是颠倒着的。即使把“所三亚里”看成是四个字的地名,在海南似乎没有多大的可能,后来怎么演变成“托占亚”也无法令人信服。


  更为可笑的是,某些极为不负责任的导游,竟然糊弄游客,瞎编乱造所谓的“三亚地名来历”。下面是一名游客写的游记《海南之行》中的部分内容:


  “毕业于上海师大的蒙导告诉我们,三亚原名三呀,为什么呢?因为是某人(还是某些人记不太清楚了)来到鹿回头岭高处,放眼望去被三呀美不胜收的景色所感染,情不自禁发出:呀!呀!呀!!!三叹,从此三亚得名,后来,人们取其同音字将地名改为现在的三亚。地名源于所在地的美丽景致,就足以说明三亚有多美了。不管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三亚的美丽大家有目共睹。……`”


  可笑?可悲!可怜……


  三亚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杨其元先生也做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查阅了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为三亚“正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说三亚是由“三丫”转来无任何历史依据。因此,任何没有历史依据的说法都应该给予纠正,不能以讹传讹。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从“古崖州”与“古三亚”隶属及演化的清晰脉路,和其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来看,我们发现其名称变化为现代“三亚”,不过是历史的演化延续而已。要为三亚这个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正名,更要以科学的态度了解三亚的历史与文化,科学地发掘和利用三亚历史与文化,绝不能戏说三亚的历史……”。


  原崖县教育局局长也认为:


  “三亚”之名没有具体语义,本意已无从查考,故有人便臆造说是因市区有三条水注入三亚河,形似“三丫”,由“三丫”音变而成“三亚”。此说充斥众多有关三亚旅游的解说词中,以讹传讹,造成了“三亚”地名解释上的错误。“古三亚”只是“古崖州”辖内的一个村、一港或一河而已。现在三亚市的“三亚”命名已定论,用不着再去作节外生枝的考证,更不能把“三亚”的命名说成是谁的“发明创造”。


  是真的没有具体语义吗?继续考证三亚地名的来历真的是“节外生枝”吗?老局长文章虽写得颇好,但文中这个结论,我不敢苟同,特此提出商议。


  虽然杨其元先生对此做了众多的考证,但最终并没有得出‘三亚”名称如何而来,仅仅说出了三亚的历史与历朝历代时的名称演变,并没有得出“来历”。他好象忘记了,三亚是一个移民城市,这里原来就是个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超过五代的没有多少人,而黎族人民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而且杨先生从内地来到三亚还不到十年的时间,对这里的土语方言并不会说。


  很久以来,关于三亚地名的来历,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来源于当地的黎语音译而来,但由于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说不出是什么意思。


  三亚原来最热闹的地方是如今的榆林,现在市区的位置即使在解放初期也只是一片荒滩、墓地。黎族先民当年为何不在现在这个位置建立村寨?而选择靠山的地方居住,比如一河之隔的临春、下洋田、鹿回头,以及欧家园、红郊、东岸等。其实我们后人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海南岛多台风,这里算是“一马平川”,无遮无拦,过去的黎族人居住的是“船型屋”——茅草房,居住在这里显然是不明智的。现在的河东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小岛,我们很多人一直没有感觉到,是因为这里建立了多座桥梁,天堑变通途,交通很方便。现在这里可以称为“黄金地段”,但在过去,这里并不是理想的居住地,首先出行就极为不便。


  后来经常在这一带打渔的儋州、临高、东方、保港、疍家渔民便在岸上搭建一些简易住所,逐渐形成村落,这也只是解放前后的事。


  黎语中的名词称谓,很多只有一个字,同一类型的名词会在前面加上一个相同的装饰音,比如:父亲(a爸)、哥哥(a哥)、嫂子(a嫂);果类的比如椰子、菠萝蜜、荔枝、杨桃、酸豆、龙眼等,前面加一个“ge”。当地黎语所称的一些地名经常会在前边加“luo”或 “bao、bou”“da、na”等,黎语分五个支系,各自的发音有所区别,音译成汉语(海南方言)便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译成:落(落笔洞),鹿(鹿回头),六(六盘、六道、六罗),罗(罗蓬、罗郁、海罗、安罗)等;还有“抱、保、包、布、博”等“版本”,黎语的意思是“村”。发音顺序是“村**”汉语的意思就是“**村”。在民族乡镇这类地名数不胜数,诸如:报由、抱古、抱坡、布甫、布营、布山、保亭、抱前、宝岛、抱曼、保家山、抱龙、报冲、抱伦、报板、博后、报朗、报道、保国、保显等等。


  当地的黎族人民把田地称为“da 或na”,音译成海南话就是“三、那、扎或什”,并非量词。黎语倒装现象较多,中心语一般放在前边,修饰语往往放在后面。比如“三半”,意思是新田,“三单”,意思是旱田,“三翁”指坡地,还有菠萝蜜田、椰子田、老鹰田、石头田等一些无法音译成汉语的,如今这些地方已经没有这些植物,也没有田,但地名依然不变。笔者小时侯居住的村庄靠近高峰中学,周边都是稻田,田边生长着很多的野生果树,黎族话叫做“盆”树,这种树大多数都生长在水分丰富的小溪、小河、稻田边,这个小村子因此得名为“三盆村”,(文革时期与很多村庄的命运一样被印上时代的烙印,改为“红卫村”)。“盆”果实成熟后颜色呈紫色或者红色,味道酸甜。小时侯放牛时经常和伙伴们去采摘,如今已经看不到一株了,但黎语村名一直没改变。


  在海南岛的民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以“三、那、扎、什”等字为冠的地名或此类发音的黎族地区,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镇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大隆;凤凰镇有三用、三单、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扎岛、大兵……;田独镇有三公、三朗、三浓、三塘、大茅、大公、甘什……;天涯镇有那会、那练、那抗、那受、那门、那亲、扎盆、什盘……;海棠湾镇有三灶、什簇;其他市县的如:保亭县有三道、三弓、什道、什胜、什奋、什邱、什玲、什那、打丘(打球),什群(打准),什月(打月),什龙(打龙)、什吉、什国、什罗、报什、什纳、大本……;五指山市有通什、格什……;琼中县有什晏、什乃、什插、什运……;陵水县有三才、大里;乐东县有三平、大安;昌江县有什富、什庄;东方有三家;儋州有三都、三洋;万宁有三更罗、大茂`;琼山有三江、三门坡等。海南岛的黎族乡村还有大量的此类地名,大部分都无法音译成汉语,而改译成其他名称。这些地名的存在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直视而不见?而宁愿去瞎编乱造?不论是“三、那、扎”还是“什、打、大……”黎语的意思都基本一样是指“田”,只是各地区音译成海南话时便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古代的地方官员也会把黎语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在民族乡镇,我们也很容易就能找到带“田”字的地名,比如:田独、青田、赤田、下洋田、仲田、南田、田头、十月田、田仔、军田、大田、福田、田堆、翁田、龙田、双万田……


  众所周知,黎族人是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在海南岛的的山区,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很多黎寨都会建立在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交通不便,易守难攻的地方。即使这样,黎族先人还是会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一必须靠近水源,二附近必须有可以开垦的田地,可见他们对土地的感情和依赖。为了安全,同宗同族的人要住在一个寨子里,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三亚目前总人口已突破50万,少数民族人口将近一半,是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地区,所以这里的大部分地名都会和黎语有关联,比如:亚龙湾(旧称琊琅湾)、鹿回头、临春(旧称临川)、荔枝沟、田独、六道、六盘、罗蓬、罗郁、海罗、落笔、东岸、博后等,都是黎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并非海南话本义,我们不应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由于没有文字,黎语受海南话影响较大,比如“看电视”,黎语中没有“电视”这个词,所以经常会有黎语、海南话夹杂在一起使用的现象。由于词汇贫乏,所以有时候会把认为类似的东西统称。以前,黎族人把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都统称为“苗人”,因为黎语没有区分瑶族、白族、侗族等概念。


  如今许多黎语词汇、地名已经逐渐消失。当地的黎语称羊栏一带为“改”,发音为“改”的黎语的意思是指“旋转”;但为何这么称呼已不得而知。崖城、港门一带则称为“gong”,发音接近“港”。可能是源与古时的保平港和大蛋港。这些地名现在很少人在提起,如今也只有年过古稀的老人才会这么叫,相信这种叫法和很多黎语词汇将伴随着一批批老人的辞世而消失,没人在知道。


  在东方文化遭受西方文化强烈侵蚀的同时,一些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族风情还能保持多久?所以,尽力挽救一些文化遗产,是有必要的。在2005年底,国家也正式向社会公布“黎族长篇创世史诗《吞德剖》”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大家熟悉的“鹿回头的传说”就是出自《吞德剖》的一个小片段。然而这些都是黎族口头文学,故事里有很多丰富的词汇,犹如“古文”。即使用文字记载也是不完整的。有些词很难准确地表达,如今这些词汇已经很少人在使用,年轻人也根本就听不懂,需要注解,方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毕竟是“口头文学”,相传了数千年,语言肯定有很多变化。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的“进步”就是被强势语言所同化。


  黎族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海南, 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黎族人究竟是从哪里而来?黎族没文字,文化却为何源远流长?船形屋、龙被、黎锦、文身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原始人的文化符号?也许《吞德剖》真的隐藏着人类起源的秘密,隐藏着黎族鲜为人知的基因!值得我们大家去研究。


  田独镇政府所在地并不在田独村, 据清《崖州志》记载仅有独田岭,而没有田独的记载,可见在清朝以前田独这一地名并不十分重要。独田岭东南面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这里有个小黎村,村名为田独。1962年田独地区从榆林公社划出,以这个小黎村命名,叫田独公社。1964年公社迁移到现在的新村,但仍沿用田独这个地名。现今新村的位置,黎语地名称“da guo”,意思是“篱笆田”。而“篱笆田”又无法准确地音译成华语,新村只是解放以后才起的名称。上新村称为“上篱笆田村”,下新村则称为“下篱笆田村”,用黎语读很顺口,但翻译成华语会让人觉得很别扭。有个别村名也可以直接翻译成华语的,比如“荒园、乌石、红土坎、响土”等。从这些名称中我们可以直接了解黎语的本意。


  笔者从小就生长在黎族村寨,足迹踏遍了三亚的各个乡镇、农场、村庄,就此走访过很多当地老人。三亚,黎语读da a,发音为a的黎语只有指人名或乌鸦,直译是“鸦田”或“阿田”。这片地方称为田不足为奇,十多岁以上的三亚人都会见过,这里过去就有一大片盐田和稻田,连这里的黎族村庄也叫下洋田,这是不争的事实。田独镇的大茅地区和凤凰镇的高峰地区都有“老鹰田”的地名。所以“乌鸦田”的说法并不是没有根据。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可能和三亚“市鸟”鹭鸶有姻缘了,三亚河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时有水鸟飞弋,鱼跃锦鳞。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鹭来过冬,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类生活在这里,却还有那么多白鹭飞过来觅食过冬,可以想象,过去这里人烟稀少,那这里岂不是会聚成千上万只鹭鸶、野鸭等禽类动物?场面会有多壮观!因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鹭鸶分很多种,有白鹭、夜鹭、灰鹭、苍鹭,还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鹭。大家只要细心的留意,就会发现,在三亚河的红树林里,除了白鹭之外,还能看到一大群的青脚鹬、以及池鹭、泽鹆、翠鸟,还有很害羞的白胸苦恶鸟,本地话叫作“白面鸡”。


  总之,三亚的许多地名与当地的民族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11-16
注册时间
2007-2-14
沙发
发表于 2011-3-9 23:06:00 |只看该作者
读了,很好,正本清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4-7-27
注册时间
2007-4-21
板凳
发表于 2011-3-9 23:58:00 |只看该作者
一些无聊文人喜欢望文生义,,,不可取的传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11-3-14 10:47:00 |只看该作者
三亚的许多地名与当地的民族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但是,非原住民往往忽略这样的事实。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16:11 , Processed in 0.17264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