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介绍
新华社(1955-10-01)
占中国土地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汉、回、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乌孜别克、锡伯、塔吉克、塔塔尔、达呼尔、满等13个民族,共487万多人,其中维吾尔族人数最多,占74%以上。
自治区处在亚洲大陆的腹地,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不到二百公厘,有些地方甚至终年不下雨。千百年来,各族农民就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利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的山巅融雪,开渠凿井,引水灌田,在浩瀚的戈壁荒野上,开拓了片片绿洲,建立起美丽的乡村和城市。在著名的“火洲”吐鲁番盆地,年平均降雨量不到30公厘,一千多年以前,各族农民就从地下开凿了成千条地下渠道——坎儿井,把水引入肥沃的农田和葡萄园,工程巨大,堪与古代的长城、运河媲美。解放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建设,领导各族农民兴修水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帮助下,开凿了成千条新的大小渠道,灌溉面积比1949年增加了487万多亩,1954年各种主要作物总产量已比1949年增加了65.44%。使得原来粮、棉缺乏的边疆,现在都已能满足本地的需要。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最适宜植棉的地区,能够种植棉花的沃土绵延两千多公里,棉田面积正在逐年扩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今年在准噶尔盆地边缘玛纳斯河流域种植的八万多亩棉田,平均每亩收籽花四百斤以上,首创全国大面积棉田丰产的最高纪录。新疆的棉花产量不仅比一般地区高,而且质量很好,1954年已开始运往上海,支援内地的工业建设。
昆仑山下的和阗、莎车专区,气候温和,桑树成林,公元六、七世纪,当地的蚕丝业就很发达,古代中国有名的丝道就是经过这个地区通往西方各国去的。
解放前,这里的蚕丝业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蚕茧年产量只有60多吨。几年以来,人民政府从浙江、江苏空运几万盒优良蚕种,并从这些地区派去几十名蚕桑技术干部,扶助当地维吾尔族蚕农改良蚕种,南疆地区的蚕丝业又已发展起来,今年维吾尔族蚕农生产的鲜茧就有1万多公担。
自治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族人民,他们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山麓以及帕米尔高原的草原上,放牧着一千多万头牲畜。解放后,人民政府为扶助各族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作了很多工作。1954年全区牲畜总数已比1949年增加了42%,成千上万原来没有牲畜的穷苦牧民,今天都有了牲畜。现在,广大牧区已建立了1800多个牧业互助组、试办了3个畜牧业生产合作社,建立了95个国营牧场、种畜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巩乃斯种羊场,在苏联畜牧专家特罗依茨基指导下,培育成功了全国唯一的细毛种羊——新疆羊。经苏联和中国的畜牧专家鉴定,新疆羊公羊年产毛八公斤,母羊产六公斤,毛的细度能纺60至64支纱。1954年经重庆毛纺织厂用新疆羊毛织成的毛织品,比用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细羊毛织的还好。
新疆羊已在新疆全境和青海、甘肃、东北等地推广。新疆羊毛今年就将大量运往上海。
自治区很早就被认为是中国一个矿藏丰富的地区,但许多年来,这些地下宝藏都没有开采。现在,这片荒地上已出现了有色金属、石油、电力、煤矿、钢铁、机器制造、汽车修配、水泥、棉纺、缫丝、印染和面粉等现代化厂矿几十个,现代工业产值已占全区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十一。
根据几年来的初步调查,新疆地下埋藏的有色金属、铁、铜、煤、石油、油母页岩、重晶石、锰以及各种化学工业原料等都很丰富。今年已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勘探工作,除使用最新式的仪器进行陆地勘探外,还用飞机在空中进行探测。
正在开采的六道湾煤矿,煤系伸延的长度有百多里,可采煤有30多层,最厚的煤层有40多公尺,是中国最大的煤田之一。
生活在自治区境内的13个民族,自古以来都有较高的文化,对于伟大祖国的缔造,都有过不少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他们永远地摆脱了被压迫的地位,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上升,自治区的文教事业已有相当发展。现在,全区有大学、中学和小学学生39.8万多人,比1949年增加了18.8万多人。自治区从来没有一所高等学校,今天已有新疆学院、八一农学院、俄文专科学校以及正在修建中的新疆医学院。从1953年起,境内各少数民族陆续实行区域自治,现已建立了5个自治州和6个自治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天成立了,它标志着新疆各项建设事业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进行工作,他们要把自治区建设得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