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83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谁能唱响那往日的歌谣

[复制链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16:4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行动”现场采录原始民歌385首 谁能唱响那往日的歌谣 2004年03月18日 01:34

实习生 刘慧娴

  “少数民族民歌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刘慧从2002年3月到2003年,参加了由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组织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保护行动”,很多民歌种类濒临失传的现状,令她和所有的考察组成员痛心疾首。   3月1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京通报了这次行动的考察成果。“行动”考察组先后对广西、青海、甘肃三地的众多少数民族自治县和乡镇村庄进行考察,行程2万多公里,采访了侗族、瑶族、壮族等10个民族的235名歌手,录制民歌385首。   考察组领队、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春香说:“目前的少数民族歌手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比如在广西为我们演唱的67名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6位,占了70%以上。巴根屯全屯会唱传统歌谣的只有11人,其中最突出的3人都在5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会唱。”   据了解,因为长期不唱或没有人唱,不少很有价值的传统歌谣已经逐渐消失。像能与创世古歌《密洛陀》媲美的布努瑶族鼓歌《杠葩众》,到2001年4月,只剩下7位古稀老人会唱。   刘春香说:“民歌的失传缘于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变化。”   考察组采访的一个回族乡,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县城打工、买房,他们的子女在县城上学,孩子们连土语都不会,就别提唱民歌了。刘慧至今对某土族自治县县长的话记忆犹新,他说:“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土语?有什么用?别人根本听不懂。教两句普通话还能出去打工呢!”   另外,一些传统歌谣需要在一定场合、活动中演唱。例如侗族的“月也”,就是以村寨为单位在春节期间互相走访,曾经十分流行。1958年之后“月也”终止,歌谣也因此消失。而一些仪式歌也因为生活方式改变、仪式简化甚至消失而不复存在,如布努瑶“不落夫家”婚姻习俗的消失使《送女歌》无处可唱。“依歌择友”的传统在年轻人中也不再盛行。如今的年轻人不再像前辈一样用歌声择偶,打电话和直接约会更方便,情歌由此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文化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唱民歌不再是主要的休闲方式,民歌受到冷落就在所难免。   刘慧告诉笔者:“经过这次考察,我们发现,一般民歌传唱、保存现状较好的地区,是一些比较贫困和封闭的地区。”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保护陷入了尴尬:相对开放和富裕地区的民歌失传严重,而相对封闭和贫困地区,虽然目前保护情况较好,但有的贫困地区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生活上,对民歌保护不够重视,另外一些具备保护意识的贫困地区,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开展这项工作。   刘春香特别提到了甘肃省永靖县。永靖县是个贫困县,用永靖县政协副主席马永清的话说:“经常穷得连工资都发不了。”但是永靖县在民歌保护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政府用有限的财力组织节日文娱活动,比如每年四月初八的“花儿会”。他们还为民歌好手分配工作,李贵洲就是因为民歌唱得出色而成为县里的一名干部。不过马永清说:“因为县里财政有限,一些活动我们都没办法举行。”也因为贫困,所以人们文化水平低,李贵洲想收徒弟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此次“行动”中,考察组现场录音、录像,保存了歌手演唱时的原始风貌,并采用了民族语、汉语、英语、国际音标标注和互译的方式,便于科学研究和大范围的交流。   民歌可以录音、录像,但保存下来的依然是凝固的东西,无论后人通过光碟聆听和观看到怎样真实的民歌和演唱场景,它都“不是鲜活的”。而“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   所以,刘春香说:“我们的后期工作还很艰巨。我们计划今年4月份把采录的光碟送到采录地区的中小学校,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知道他们民族的歌谣是这样动听,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够去学、去唱民歌,希望这些资料最终能写入中小学课本。这也是我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的目标。我们希望人们真正将我们采录的这些资料当作宝贝去珍视,当然这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不是民协能办到的。” http://zqb.cyol.com/gb/zqb/2004-03/18/content_839314.htm 原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04年3月16日 8版 文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5-6
沙发
发表于 2004-3-20 12:38:00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壮族的山歌文化,与其说是音乐,不如说是文学;与其说是文学,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壮人社会当中,不会唱歌做诗可以说是一种人生的缺陷)。


现代壮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可能再要求年轻人象老一辈那样继续传统的生活方式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放弃Fwensei(诗歌)这样一个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抛弃Fwensei,壮族在语言文学上的财富几乎就要掏空。因此,如何传承Fwensei 并将之转换为现代壮族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方法之一,就是将山歌文化从村头山弄里,整理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壮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来,重新定位为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学。方法之二,就是将山歌经典化,即将僚人各地的僚语山歌全数搜集,整理为一个大的音乐文学体系,搬上舞台,以歌剧的形式来继续演绎和发展fwensei文化。


不谋求发展的保护,就不是行之有效的传承,而是博物馆式的存档了。

Gin kauj ndip naz, Gin bya ndip dah(僚人民谚:吃饭惜田,食鱼爱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3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4-7-10
注册时间
2002-7-6
板凳
发表于 2004-3-20 07:31:00 |只看该作者
“目前的少数民族歌手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比如在广西为我们演唱的67名歌手中,50岁以上的有36位,占了70%以上。巴根屯全屯会唱传统歌谣的只有11人,其中最突出的3人都在5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会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春香的这一段话,很有警示意义啊。我在广西百色地区所遇见的歌手,也确实“绝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


“活鱼是要在水中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要让多数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也不容易呀。

社 会 的 主 体——人口,  社会存在的空间——自然环境,  社会联系的纽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

听众

4279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5-3-4
注册时间
2003-8-17
地板
发表于 2004-5-10 23:32:00 |只看该作者

赞成3楼的见解。


SenYu---- 浓浓的异乡情,只因爱的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3 11:56 , Processed in 0.15675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