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一
Liao Songs:Classic of Songs Culture About Zhuang Nationality——Part I of Cultural Research on Zhuang's Liao Songs
原载:广西民族研究(南宁)2005年01期,第88~93页
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南宁,530021
内容提要:《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 ,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语言文化学价值和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是壮族歌谣文 化的经典。
As a famous ancient songs collection with many sections about Zhuang Nationality,Liao Songs is a songs collection recorded by ancient Zhuang scripts and its form has been proper standardized,which also has been widely sung orally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s well as improved and revised by scholars.Liao Songs is the classic of songs culture about Zhuang Nationality with great value on literature,art,history,folklore,language culture and study on ancient scripts.
关 键 词:壮族/《嘹歌》/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1-0088-006
歌谣,是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在中国古代,以合乐的为歌,徒歌为谣, 现代统称为歌谣。歌谣是人民群众创作的,词句简炼,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是人 民群众用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形式。过去大部分歌谣口头传诵,有一部分经过 文人加工或删改,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 烂的文化,其中包括歌谣文化。壮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有“以歌为乐,唱歌为戏 ,倚歌择配”的传统习俗。有关壮人好歌的习尚,史籍方志记载很多。南朝梁时吴运编 纂的《安城(今宾阳县)志》云:“乡落唱和成风。”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有昭州( 今广西平乐、昭平)壮人“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风俗。明嘉靖《南宁府志》“风俗 ”条亦载:“男女歌答”为“远近村落及新附之州”的普遍现象,“以答歌踏青为媒妁 ”,即所谓的“倚歌择配”。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俍之俗,幼即 习歌,男女皆倚歌自配”。“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注:屈大均:《广东新语 》,362页、3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因此,善唱歌者被视为聪明才智的标志 ,博得大家的尊崇而享有声誉,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民国刘锡藩的《岭表纪蛮.蛮人 好歌的原因》说:“无论男女,皆认为唱歌为其人生之首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 会上即枯(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择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 顽民。”(注:刘锡藩:《岭表纪蛮.歌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壮族群众就是 以这种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来审视自身的价值及社会文化活动的功能的。歌谣在壮族 人民中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即诗歌化了的语言。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 ,用文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2004年2月和4月,我们两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对壮族嘹歌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一
平果县位于广西中部、百色市东部、右江中游,东与马山县、东南与武鸣县、东北与 大化瑶族自治县相邻,西与田东县、西南与天等县交界,南与隆安县毗邻,北与巴马瑶 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接壤。全县辖8个镇、9个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485平方公里 ,2002年人口45.75万,其中壮族人口占91.2%。
平果县的地势是西南和西北较高,南部较低,西北部向南倾斜。都阳山脉以海城乡境 内的鬼头山为主峰,从西北部的黎明、同老乡一带入境,向东南的旧城、坡造、四塘乡 倾斜,向马山、武鸣县方向逶迤而去,峰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绥靖山脉则从南部果 化镇龙色村入境,呈南北走向,两山脉均以右江为界线。整个县境石山、土山交错,有 的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平,呈明显的山间谷地的复杂地貌。全县分红水河和右江两大 水系。
平果县古为百越地,秦属象郡,汉属郁林郡增食县,隋属郁林郡宣化县,唐置羁縻万 德州、思恩州、恩城州、都救州,分属田州、邕州。宋置果化、归德州,设丹良、那海 堡、都阳寨,属广南西路邕州。元朝都救县废,余沿宋制。明朝果化、归德州沿袭,思 恩州升府,恩城州废灭,置旧城、下旺土巡检司。清朝沿袭明制,各属百色直隶厅、思 恩府和南宁府。民国4年8月,果化、归德土州改流置果德县。民国23年,思林县治迁至 榜圩,易名平治县。1951年,果德县与平治县合并置平果县。
二
《嘹歌》是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 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的一种壮族民歌。其流传的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其 中比较普遍的是在马头、果化、太平、耶圩、新安、海城、同老、旧城、坡造、四塘等 乡、镇的100多个行政村、1300多个自然屯。嘹歌与壮族其他口头传唱的民歌不同,它 是一部由歌手们创作完成之后才四处传唱的民歌,它的内容相对固定,而且全部用古壮 字传抄流行,是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内容的传统 民歌。1993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出版的《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 共收入五言四句男女对唱嘹歌4012首,16048行。而根据调查,平果县目前已收集到的 《嘹歌》有5200多首,21000多行,目前正在整理之中。
《嘹歌》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艺术性高。在壮族民间流传的众多的长歌中,这是一 部不可多得的劲歌;在壮族文学史的长河中,这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史诗性作品。根 据平果县歌手唱歌和抄歌的习惯,嘹歌分为《日歌》《夜歌》《散歌》三大部分。其中 《日歌》又分为《三月歌》《献歌》两套长歌和《建月歌》《盘问歌》《对对歌》三个 短歌;《夜歌》由《大路歌》《贼歌》(即《唱离乱》)《建房歌》三套长歌和《入寨歌 》《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赞村歌》《惜别歌》六个短歌组成。《散歌》是 各种生活的写照,如《十年天旱歌》讲的是灾情;《丰收歌》讲的是风调雨顺,向往太 平生活;《二十四季节歌》讲的是农事活动等。
如果从曲调唱腔来划分,《嘹歌》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哈嘹”,即以第 一乐句句末、首句歌词衬词“哈嘹”来划分,此曲高亢、激越、悠扬。第二种是“嘶咯 嘹”,以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第二句歌词和第四句歌词的衬词“嘶咯”来划分(引歌 句除外),此曲高亢、激越、自由、抒情。第三种是“的喀嘹”,以引歌乐句、衬词“ 的喀”来划分,此曲自由、抒情。
《嘹歌》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欢贼》即《兵歌》。《欢贼》在过去出版发行的书刊中 均翻译为《贼歌》,我们认为是不确切的。“欢”意即“歌谣”,“贼”(caek)在壮语 中为“纹刺”“捅戳”或“行武”,此指“刺纹的兵勇”。因古时入伍兵士必须在手臂 或面上刺纹为号,表明其为持刀枪剑戟的勇士,壮语习惯称之为caek,并以近音汉字“ 贼”记之。诚然,由于过去兵匪不分,此称亦有汉字“贼”的含义。但《嘹歌》中的“ 贼”(caek)本意是指“兵”。如在《壮族麽经布洛陀》中就有“仗贼”即“武匠”;“ 贼京”即朝廷“京兵”;“贼客”即州府“官兵”。《嘹歌》中还有“贼某(猛)”,指 广西田州土官岑猛的土兵;“贼乙(骥)”、“贼蛮”即田州土官头目黄骥、李蛮率领的 兵丁。因此,《贼歌》应译为《兵歌》,意为“兵事乱世之歌”。本研究系列由于作者 较多,在行文中还保持原来的译法,没有来得及改过来,请读者见谅。
《兵歌》讲述世上战乱,兵匪不分,人们不得太平。《兵歌》流传的地区很广,以平 果为中心,上到右江的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 、大化(县、自治县)都有传唱。从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主要描述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间(1 488~1566年)发生的战乱,重点是叙述王守仁平定“思田之乱”(即卢苏、王受聚众叛 乱)后接着又征调田州、思恩两府土目的土兵征剿八寨壮瑶人民起义的事件,是一部反 对土司间的兼并战争及封建王朝镇压人民的战争的作品。
《兵歌》运用抒情手法来叙事抒情。它描写一对经过试歌的恋人,正准备赶圩进店、 备礼完婚,不料风云突变,烽烟四起,土官奉命征兵出战。时值荒年乱世,灾害频仍, 加上青黄不接,劳力不足,百姓对征战甚感厌恶,特别是这对热恋中男女主人翁,尤感 离肠寸断,无奈父亲是十三村弄的头人,迫于名分,身不由己,只好忍痛出征。在艰难 跋涉到达前线后(歌中多次提到八寨、周安、古蓬,这些地名在今马山、忻城、上林县 交界处),时值夏秋之交,苦雨连绵,在深山峡谷中,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伤 亡惨重,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土官突然奉命罢兵息战,缴械还乡。还乡路上无粮无饷 ,为活命卖去头上帽身上衣,仍然难得一饱,最后靠野菜充饥,才捡回一条命。回到家 乡之后,经过一番寻访、试探和解释,这对被战祸拆散的恋人,终于冲破困难,跳墙相 会。
《三月歌》是《嘹歌》的重要长歌。它像一幅壮家的游春风俗画,又像一首农家春日 的田园诗。它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 鲜花、摘嫩笋、拾蕨菜、找“北满”(一种可做菜的藤本植物)的欢乐景象。当人们留连 忘返之际,春雨喜降,雨水入田,紧张繁忙的春耕季节来到了,人们纷纷赶回家中,修 农具、运肥料、犁田地、播种育秧。紧张的劳动,更激起人们歌唱的热情,他们边春耕 ,边唱歌,一直唱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建房歌》是劳动的赞美诗,是一部生活气十分浓郁的专门描述壮族建筑干栏式房屋 的长歌。它记述了一男青年帮助女恋人建筑新房的过程,从巡山伐木,买牛踩泥,打砖 烧瓦,平基安磉,立柱架梁,盖瓦开窗,一直到新房落成,搬进新居。
《献歌》是一部追求婚姻自由的赞歌,它描写一对自幼被父母包办的童婚青年,路上 相遇,邀唱《献歌》,通过互相赞美、互表爱慕,几经交往,产生爱情。不料事情暴露 ,既受世俗非议,又遭家人打骂,甚至送官府治罪,带枷游街。但是,对于追求婚姻自 主的人,这些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初衷。他们千方百计与家庭抗争,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卖牛赎身,终成眷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嘹歌》具有突出的民族艺术特色。
其一是抒情性。几套长歌中都不是以叙事为主,而是以抒情来达意。如《贼歌》叙述 一对恋人在战乱中的悲欢离合,但从头到尾都是通过男女对唱来表现。全歌充满悲怨, 从抒唱中人们了解到所发生的事情和品味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民歌手运用抒情手法来叙 事抒情,手法高超。
其二是语言的艺术性。《嘹歌》从头到尾都用五言四句的壮族民歌传唱,在男女对唱 中语言朴实、凝炼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比喻形象生动。通篇运用五言体,有古歌谣的风 格,但并不古奥艰涩,而是琅琅上口,易唱易听。在抒唱三月的风物时,一草一物都有 名有目,体现它的丰富性,也体现它的多彩性。每句山歌都沾上泥土气息,这在壮族民 歌中也是少见的。据统计,《嘹歌》中的树名、草名、花名、果名不下数百种,展现了 壮族文学的奇光异彩。例如比喻的运用生动贴切:
男:火灰盖火留火炭, 女:火灰盖火留火炭,
灰堆火炭暗中燃; 不用风吹火自烧;
我俩如同灰里火, 见哥走进妹门槛,
见风烧红半个天。 心红好似火烧天!
《嘹歌》处处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例如描述留恋情人的心情:
骑马过草地, 举鞭又见妹,
不走扬鞭枝; 手软空恨马扬蹄。
又如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
砍人像砍芭蕉树, 有的人头像葫芦,
戳人像戳芭蕉蔸; 半浮半沉江面死;
血流猛过大洪水, 四肢像牛骨,
人头摆得像砂洲。 堆满大山谷。
有的横死刀插肚, 有个男子真美貌,
有的颈断露獠牙; 丝织腰带风飘摇;
乌雅啄肠鹰啄眼, 可惜丝带空闪闪,
狼也拖来狗也拉。 人死还围什么腰!
《嘹歌》中大量使用夸张手法,如:
不怕日落西, 不怕日头落西边,
把它挂在木棉枝; 妹绑日头在树尖;
把它套在木棉树, 哥拖日头从西上,
夜来我俩当白日。 黑夜我俩当白天。
其三是排比、对仗与重叠的艺术性。排比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句与句排比对仗, 节与节对仗排列,显示出排比、对仗的形式美。《嘹歌》中有许多句式是重叠出现的, 只有个别字差异。这种形式,恰恰是民歌的特点。排比、对仗、重叠,十分有规律,这 种格式,令人容易记忆和传唱。可以想像,洋洋两万行的《嘹歌》,若没有一种特殊的 相对固定的形式,歌手要从头到尾背诵传唱是十分困难的。
其四是音韵的艺术性。《嘹歌》每首由五言四句组成,以押腰脚韵为主,也可以押脚 头、脚颈和脚脚韵。而押脚脚韵的只能是每首歌的第二和第三句,后句押前句,环环相 扣,再配以“嘹嘹”音调,听起来和谐、优美,悠扬悦耳。《嘹歌》的歌调特点及其在 传唱中的变化和纷繁交错也使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
关于为什么叫《嘹歌》,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汉代以后壮族先民曾被称为僚人,“僚 ”与“嘹”同音,由此引申为僚人唱的歌。一说“嘹”壮语为玩耍、娱乐,《嘹歌》即 壮人玩乐之歌。另有一种说法,即《嘹歌》的衬词是“嘹嘹”,唱法是每首歌分上下两 段,唱完上段两句拉一声“嘹——”,再唱下两句,最后再拉一声“嘹——”,当一方 面唱完四句之后,另一方仍按上述形式接唱,如此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嘹嘹”之音 ,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所有用“嘹嘹”的调子来唱的歌称为《嘹 歌》。
壮族民歌源远流长。壮族地区有歌圩习俗,而“歌圩”在很多地方壮语中称[hawgamj] 即“岩圩”,华南古人类“以岩穴为居址”,(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后来才 逐渐迁至岭坡平地居住。因此壮族民歌及歌圩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穴居时代。产 生于春秋时代的著名的《越人歌》,表明了壮族民歌的艺术形式已经十分成熟,过了数 百年的汉代仍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刘向所赏识,把它收录在《说苑》中。《嘹歌》不只是 某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而是壮族古代民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晋代《交州记》说: “俗好鼓琴,牧于野泽,乘牛唱辽辽之歌,僮隶于月下,抚掌发烈谣”。(注:《交州 志》,晋.刘欣期撰,《丛书集成初编》曾钊辑本。汉置古交州。东汉交州府署于广信 ,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吴分置广州,遂并入交州,府治改设于番禺,后迁交趾(今越 南)。唐改为安南都护府。)今壮族地区许多民歌演唱都有“辽罗”“辽辽罗”“辽啦” “啦辽啦”等衬词,而邕宁县至今仍流传一种歌首引子、歌句衬词及收腔落音均以“辽 罗辽——辽辽罗——辽罗”为助音行腔,其俗称就是“辽辽歌”。这“辽辽之歌”可能 就是《嘹歌》形成的基础。由此可见,《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的《越人歌》 时代。《嘹歌》的最后的形成,可能是在明代。从《嘹歌》中的《兵歌》所反映的内容 看,是描述明朝弘治至嘉靖年间(1488~1566年)发生的战乱,重点是叙述王守仁平定“ 思田之乱”(即卢苏、王受聚众叛乱)后接着又征调田州、思恩两府土目的土兵征剿八寨 壮瑶人民起义的事件。而《献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则是明代“改土归流”大力推行 ,汉族封建文化大量渗入壮族社会生活的时期。歌中同时出现“卜史”(土官)和“卜学 ”(流官)反映了土流并存的局面。当时,土官制度大势已去,流官势力已占上风,随着 流官制度日益完善,统治阶级强行民族同化政策,封建婚姻制度也日渐染化壮族地区。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代替了传统的“倚歌择偶”。青年人失去了昔日对歌择偶、自主婚 姻的权利。但他们内心是渴望婚恋自由的,为此,他们唱“欢迪”,诉苦情,表愤怒: “第一恨媒人,第二恨笔墨,第三恨父母,第四恨家财”。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怨 恨,以及追求自由幸福的心声。由此可见,《嘹歌》最后形成的时间是在明代。
《嘹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的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是中国各民族长诗 中所少见的。它的艺术手法和特点,在于用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并从抒情 的气氛中来开展故事情节,有时虽然也在写景物,但这些都是为抒情需要而唱出来的。 所以,它很能表达古代壮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同时,这种抒情也赋予了 这部长诗情挚意切、委婉细腻和悱恻缠绵的特殊格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其辉 煌的成就,不愧是壮族文学史中的瑰宝。《嘹歌》给后人学习、研究和借鉴壮族文学提 供了一个独特的范本,典型的范本。
《嘹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嘹歌》是反映明代壮族社会现实的史诗,它真实地描 绘和反映了明代壮族社会特定的历史事件,再现当时的历史事实。明代是中央王朝对南 方各族人民用兵最多的一个朝代,从《唱离乱》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战乱的场面,那 些户横遍野的情景,它不是夸张的,而是对历史的印证。因此,《嘹歌》具有很高的历 史价值。
《嘹歌》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建房歌》从开始精打细算商量建房,到上山伐木 运木、耕泥挖井、打砖打瓦、烧窑出窑、平基安磉、上梁盖瓦、布置入宅等,集中展示 了壮族建造干栏的全过程,包括建筑工艺、雕刻艺术、仪式习俗等。《日歌.三月歌》 唱到壮人主动邀约汉人去野外游玩,个个把美丽芬芳的野鲜花插到头上,三月三有糯米 饭者每家每户送一两团给没有糯米饭的穷人去拜山(祭祖),拜山祈求祖宗保佑生个女儿 帮妈妈铲田基,生个男儿替父亲耙田犁地……诗中处处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画。
《嘹歌》具有重要的壮族语言文化学价值。《嘹歌》中有丰富的壮族语言文化,包括 基本词汇、构词方式、语法结构,等等。同时,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古壮语中丰富的文化 内涵。例如歌中经常用的“图额”,是壮族崇奉的水神。“落累”直译为“下楼梯”, 在诗中则指女子出嫁;“扛楼梯”意为男子到女家上门入赘。这些都是古代壮族居住干 及其在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在语言中的反映,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 涵。
《嘹歌》具有重要的壮族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5200多首,21000多行,全部用古 壮字抄写。古壮字是借用汉字形、音、义的构字方法构造而成的,它作为书面语的出现 和运用,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时期。它在壮族文化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壮字 形成后,有的又被汉语吸收,《现代汉语词典》就收有一些古壮字,如“峒”、“垌” ,即田垌、平坝;“岜”,即山;“@#$”即四周环山的小平地;“岽”同垌,等等, 这些都是《嘹歌》中常见的字。《嘹歌》中的古壮字对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 所反映的壮族社会历史、文化习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以及壮族与汉族的历史文化关 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
根据调查,平果县历史上有18个歌圩,虽然“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加以 禁止,以及其他因素的破坏,但目前仍有11个歌圩有对歌活动。这些歌圩是:雷圩歌圩 、新圩歌圩、太平歌圩、莫圩歌圩、亭场歌圩、岩线歌圩、山心歌圩、鬼头歌圩、岸无 歌圩、开岩歌圩、马头歌圩。每逢这些歌圩的圩日,群众对唱山歌十分踊跃。在我们考 察的太平、新圩、耶圩歌圩(耶圩歌圩是解放后才形成的)。都未逢歌圩日,但仍有不少 群众对唱山歌。4月13日,我们到太平镇太平村考察,群众知道我们是从自治区来调查 《嘹歌》的,很快就有上百人围到村边的大榕树下,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午我们离开采 访现场去吃饭,群众还不肯离去,在村边树下对唱起山歌。午后,我们继续采访,直到 下午4点多钟,我们离开时,群众还依依不舍,目送我们离去。原计划当天下午从太平 镇赶到耶圩乡调查,但时间安排不过来,我们没有按时赶去。但是在耶圩等待的歌手们 按捺不住,当天下午就自发地从耶圩赶到太平镇,主动要求和我们谈,诉说他们对《嘹 歌》的喜爱之情,介绍耶圩群众传唱《嘹歌》的情况。一些歌手还主动送上他们自编、 自唱、自行制作的嘹歌光碟。4月14日我们到耶圩乡调查,又有数百名山歌爱好者聚集 在那里,有的接受我们的采访,许多歌手就在附近对唱嘹歌。总之,我们在哪里调查, 那里就自然形成歌圩。群众对《嘹歌》的热情,令我们感动。为什么《嘹歌》流传数百 年而不衰,至今仍为群众所喜爱?据我们了解,是因为《嘹歌》反映的是群众的生活和 身边的事,而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它是壮族文学史长河中的史诗性作品。《嘹歌》 流传地区的群众很通俗地说,唱《嘹歌》能让人增长知识,歌才横溢;唱《嘹歌》能使 人学会处世谋生,唱《嘹歌》能追求美满婚姻;唱《嘹歌》能让人振奋精神,身心愉悦 。一唱起《嘹歌》,歌迷们就如痴如醉。
五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嘹歌》和其他民族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严重 的冲击。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大量外国文化的进入,使《嘹歌》被卷入各种文化的汪 洋大海之中。由于大量的青年外出打工等原因,目前会唱《嘹歌》的人大都在40岁以上 ,30多岁的人很少,20多岁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如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嘹歌就有失 传的危险。平果县实施壮族嘹歌保护,当前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平果县壮族《嘹歌》文化保护工作的目标,是以壮族《嘹歌》文化保护 为基础,以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承为核心,通过保护工作的开展,使壮族《嘹歌》文 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 会形成自觉保护壮族《嘹歌》文化的意识,实现壮族《嘹歌》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科 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其次,要站在整个壮族《嘹歌》文化的高度,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壮族 《嘹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做规划时,必须对整个壮族《嘹歌》文化进 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整体把握,以便更加全面有效地保护壮族丰富的《嘹歌》文化。
第三,平果《嘹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应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继 续加强此项工作。必须把抢救《嘹》歌文化遗产放在保护工作规划和建设的首位,尽快 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嘹歌》进行录音、录像、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
第四,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实行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被动的保护是很难达到保护的目的,只有 在开发中保护,使群众在开发中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获得一定的利益,才能使他 们自觉地支持和参与保护工作,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