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文化——农业、手工业的文业明

[复制链接]

34

主题

1

听众

2794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4-10-4
注册时间
2002-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2-5-14 21:5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壮族文化——农业、手工业的文业明

--------------------------------------------------------------------------------
  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在壮族地区,古籍屡有这样的记载:其民“惟知耕作,不事商贾”。他们把土地看成生存的命根。


  壮族的农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壮族祖先,已从山地穴居走向平地河岸,聚成村落,发明石锄、石凿、石铲等农业劳动工具,过着农耕的经济生活。在考古发掘中,新石器时代有关壮族的文化遗址很多,使用的农业器具也是多种多样,表现出壮族祖先已走向了农业文明。


  秦统一前的西瓯、骆越时代,壮族先民们耕种“骆田”。顾名思义,“骆田”,就是骆越人耕种的田,骆越人分布的地区都有这种田。汉基中出土的牛耕图和禾仓,又是壮族先民农业发展的有力证据。


  唐、宋以后,壮族地区农业获得很大发展。唐代新泷州,俚、僚的垦田技术水平已相当高。他们选择平荒之处,用锄锹开为町哇,春时储水,放鲩鱼苗于田水中。一二年后鱼儿长大,将草食尽,栽上水稻,既收渔利,又能促使水稻生长。他们种田,不仅使用猪牛粪等农家肥,而且学会煅烧石灰作肥料。南方土质酸性重,以碱性的石灰作肥料,起中和作用,使酸性土转为中性土,并可提高水温,兼能除虫防病,促进作物生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发明创造。宋代,中原战乱,经济重心南移,加上官府的鼓励垦荒和轻赋措施,壮族地区农业迅速发展。其表现: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除平原地区早已普遍用牛犁田之外,桂西山区已使用踏犁,这样易于掘地开荒,功效比锄高得多,对山区的农业生产起到巨大的作用。二是水利建设。在桂北和桂南,俚、僚、土人在江河边修堤坝,架设水筒车提水,灌溉高处田亩,或用木枧、竹枧引山泉水灌田。三是改造种植制度,栽种多季稻和大量种植苎麻,移植小麦等。如在桂南的钦州俚、僚地区,利用天时地利种植水稻,无月不种,无月不收,或二月种,四五月收(早禾);或三四月种,六七月收(中禾);或五六月种,八九月收(晚禾);甚至有十一二月种,次年二三月收的(月禾);一年二至三造,并逐步向北推广。俚、僚、土人也普遍种植苎麻,一年收割二三次,用于发展纺织业。他们又从北方引种小麦,扩大了粮食种植品种。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吃不完,储粮的禾囤布于田间。余粮便运下广东出售。当然,这是在桂东地区。而桂西山区,人们或狩猎,或种畬,收获甚少,但于龙江两岸的平地则种稻,与湖南差不多。


  明、清时期,壮族的农业又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桂西地区,进步更为明显。在土州土县地方的大小河流上,到处可看到拦河筑坝,蓄水灌田,到处可看到以水为推动力的水筒车日夜不停地转稳,把水提上高处。明末的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弘祖(徐霞客)来到广西考察,在柳江河畔看到人们正在运收获的禾把和进行粮食交易,一片繁忙景象;在桂南的太平、安平土州,壮民耕种的田块十分平整,以致感到这里“与江浙无异”;在上林的三里,看到一片片开阔的田野;在南丹山区,看到山间梯田上下盘绕,如堆漆叠彩。这些都是这位旅行家看后所作的客观记载。过去偏僻的庆远、镇安府境,没有种植小麦,清代康熙、嘉庆以后已普遍种植小麦。双季稻的种植已从桂南向桂中地区推广。


  作为农业组成部分的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早已闻名。如龙眼、荔枝,汉代已传誉中原,成为官中珍果;唐、宋以后出产更多。甘蔗于汉朝也已种植,到清以后,广西逐步成为甘蔗的主产区。八角、玉桂在唐以前已普遍种植,成为壮族地区的特产,远销中原以至海外。而桐树在壮族山区也多有种植,清代至民国年间,桐油就成为广西出口的大宗产品。


  壮族的农业文明,是壮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但也同汉族的帮助分不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壮、汉民族的共同创造。


  壮族的手工业历史悠久,并有其辉煌的时期。有的工艺制造技术高超。主要表现如以下几个方面。


  金属铸造业 人们都知道,古代的壮族地区是铸造和使用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从采矿、冶炼到铸成铜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高超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候,骆越人就铸造铜鼓,东汉时马援南征,曾得到骆越铜鼓,铸成“马式”。历代至今,壮族地区仍不断有铜鼓出土。虽然铸造铜钱鼓的遗址和铸造的方法尚没有具体的记载,但观察出土的各式古代铜鼓,其造型的多样,纹饰的精致复杂,甚至现代人都难以仿造,可知其铸造工艺的复杂和艰巨,工匠们不仅要掌握冶炼技术,而且须掌握造型、绘画、雕刻技术和声学知识。如果没有大批精通技艺的工匠和大的作坊,是制作不出来的。此外,壮族的一些铁器制造也很有名,如宋代冻州出的峒刀,可连斩数牛而不钝;梧州炼铁,熔如流水,以之铸器可薄如纸,没有破洞,既轻巧又耐用,被称为天下之美材。可知铁器铸造,亦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造船技术 壮族地区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又濒临浩瀚的北部湾,渡江航海需用船只,于是逐步发展了造船技术。江河小舟,皆刳木为之。如今桂西的驮娘江上,壮族人民仍在使用这种刳木舟,保持古老的传统。近海居民便造大船,称木兰舟,一舟可载数百至千人,扬帆而行,用于海上运输。此外,还用藤编成藤舟,其制法是用藤将空板穿连约束而成,再用茜草塞于缝中。茜草浸水后膨胀,不透水,可用于江海航行。造船这门技艺,在壮族也有悠久历史了。陶瓷手工业在宋代,壮族地区的陶瓷手工业就相当发达。在桂北、桂中、桂东的沿江一带,多发现有窑址。如桂北全州永岁乡湘江两岸的蒋安岭窑址、桂林北部的星华窑址、兴安县严关窑址;桂中永福县中和窑址;桂东桂平县西山窑址、容县的城关窑址、北流的岭峒窑址;桂南合浦的上窑窑址等。有的规模宏大,工匠少者数十人,多者数百人。产品有杯、碟、碗、盏、壶等数十种,多上青釉,或青中带黄,绘有花草虫鱼等纹饰。质地轻薄细密,底部印有工匠姓氏,如覃、韦、梁、莫、陈等。这些姓多是壮族中的常见性,可知陶瓷工匠中有不少是壮族人。


  织染业 壮族的手工纺织和印染业不仅发达,而且历史悠久,时至本世纪的50年代,广大农村还是机声哒哒,捶布冬冬。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纺织用的陶纺轮。秦、汉时期已织麻布。宁代初,壮族地方大种苎麻,年织苎麻面37万匹,或交换于市场,或出售给官府。当时壮族所产的面类品种很多,如桂布、柳布、象布、郁林布,是以产地为名;还有葛布、蕉布、竹布、青贝布、水绸等,是以制作原料为名;又有斑布,是以色彩为名。其中壮族聚居的左右江溪峒地方出的緂布和綀子布最出名。《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出緂,“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綀子布“署衣之,轻凉离汗”,“一端十余缗也”。 綀子布早在汉代已很有名,故汉高祖有令禁止贾人不得穿用綀子布,以示轻商。特别是壮族所织壮锦,色彩斑斓,达官富商都把它当成贵重之物,明朝时作为贡品上贡朝廷。现在已闻名于海内外。


  此外,壮族地区盛产油桐、油茶、花生、甘蔗,广大农村的榨糖、榨油业不少,蔗糖和桐油成为大宗的出口产品。


  壮族的手工业,许多还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即从事手工业者仍拥有土地,耕田为主,农忙之余便进行手工业生产。特别是手工纺织业,多数是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生产。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提供其家庭自身的需要,有剩余时才出售于市场。又如铁器、榨油、榨糖业,都依季节进行生产,其余时间则从事农业劳动。只有那些需要有较高的专门技术的行业如铸造、陶瓷业等,规模较大,才从农业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手工业。


  壮族的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有许多发明创造,有的闻名于全国。这些,都是壮族及其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在满足壮族同胞自身的需要,保持其社会稳定,创造灿烂辉煌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种结合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保守性,迟滞了壮族社会的更快发展。

                                                                                       2000 年 6 月 5 日

   
 
 
 





文章来源:八桂大地——广西民族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5-24 02:35 , Processed in 0.14190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