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帖士◆ 壮族马骨胡艺术简介 广西壮学学会副会长 潘其旭 整理 马骨胡是壮族代表性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 马骨胡原为壮剧伴奏的主奏乐器,主要流传于桂西的德保、靖西和田林、西林、隆林县一带。 马骨胡的音色,清脆、透亮、悠扬;音质高吭,富有穿透力。 马骨胡的演奏,有自成一体的弓法、指法和曲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马骨胡的弓法,是按壮剧音乐唱腔的节拍轻重而行弓。其主要特点是,前轻后重、前虚后实,与其他民族乐器演奏节拍的前重后轻的弓法全然不同。 马骨胡指法,大多采用垫指滑音指法,富有形象性的音乐语言表达特征。 马骨胡的音域比较宽广,传统的马骨胡演奏采用两个把位,而京剧京胡只用一个把位;壮剧唱腔为七声音阶曲式,马骨胡按唱腔旋律的起伏情绪而紧随伴奏,比其他民族传统的五声音阶乐曲的演奏,更富有变化色彩,显示了壮族乐器独到的功能特性。 马骨胡不仅在壮剧音乐演奏和唱腔伴奏中,表现出独特的壮族乐器性能和浓郁的民族音乐格调,而且,能在独奏、齐奏、合奏中显示其自身的多功能乐器效果。如演奏现代马骨胡乐曲《壮乡春早》、《右江两岸好风光》等,无论是独奏、齐奏或合奏,都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乐曲的主题旋律和情致意境;在演奏其他民族乐曲和现代流行名曲中,亦别具韵味而显露出壮族乐器的风采。甚至,在以西洋乐器钢琴、手风琴等为伴奏的演奏中,马骨胡的音色也显得自如协调,为人们所赞赏而享有盛誉。 壮族马骨胡艺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民间音乐家黄广扩先生,出生于德保县南路壮剧世家,从小受到壮剧音乐的熏陶。他经过40多年的刻苦磨练和潜心钻研,不仅在马骨胡演奏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创编的马骨胡乐曲也在网上流传,而且,对传统马骨胡作了创造性的改进。为了提高马骨胡的音量、音色、音质,他改用马腿肱骨切片拼为共鸣体,用蛇皮作震动膜,使马骨胡演奏中的高、中、低音更为和谐,颗粒性能更为显著;他还制作出了新型的高、中、低音三种马骨胡系列,使马骨胡更加广泛适应于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曲目的演奏。黄广扩先生成为颇有成就的民间马骨胡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壮族马骨胡艺术传承人。广西发行量最大的《南国早报》曾用整版篇幅作了专题报道。 2009年1月4日下午,在广西民族大学科技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名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壮族马骨胡音乐会”特邀了黄广扩先生率领的德保壮族民间马骨胡乐队进行专场表演。该音乐会演奏的马骨胡乐曲,除壮剧的传统音乐曲牌和唱腔外,其他曲目大多为壮族作曲家李上焜先生所改编和配器,融入了中外音乐的曲式技法艺术元素,丰富和增强了马骨胡的表现力,使乐曲既具有清新的时代感,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为壮族马骨胡音乐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这样的专场音乐会,在广西尚属首次,对展示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保县委县政府对举办马骨胡专场音乐会给予大力支持,在接到邀请涵后,立即由县文体局组建马骨乐队并加紧排练,各位乐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由高、中、低音马骨胡演奏的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节目,奉献在首府的舞台上。2009年以来,在德保县领导和文化部门的主持下,以黄广扩为代表性传承人的“马骨胡艺术”先后通过了市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表明了德保县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并初见成效,令人可喜可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