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彩虹几度在 2003/05/12 05:47pm 编辑]
小议壮语的将来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陈洲
论文摘要:壮语是壮族文化精华之所在,是壮民族的最重要标志,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价值。壮语经理了长期的历史考验,是壮文化发展的根本工具,也作为加强民族认同感的途径。无论过去,现在是将来都是壮族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既要努力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政治来促进壮文化发展和适应新环境,也要促进壮语的发展来更好的传承壮族文化。壮语的将来,是发展的将来。
关 键 词:壮语,壮文化
壮族是我国南方原始的土著民族,属于百越民族的直系后代,是广西这一块地域最早的开拓者。壮族先民于先秦时期,称西瓯、骆越;汉唐时期称乌浒、俚、僚、西原蛮、黄峒蛮等;宋元时期称土、南丹州蛮、僮(壮)等;明清时期,除僮(壮)、土等称外,尚有稂、獞、徸等称呼。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自治民族,有将1700多万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占全国壮族人口1800多万的90%以上,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分布比较集中,约有90%的壮族人口居住在广西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崇左、来宾等6个地级市里的60多个县市。
壮语的系属问题存在争议,国内学者多持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观点,国外学者多持壮语属于澳泰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的观点,不过不管属于哪个语系,壮语与泰语、老挝语、傣语同源,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双方所公认的。壮语很早以前便在壮族先民的劳动与生产中产生并发展传承下来。广西境内使用的语言很多,除了壮语以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有很多的外来语言进入,如西南官话,粤语,平话,闽语,客家话等等,还有一些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他们都和壮语产生了一定的交流。目前,广西的壮族使用的语言主要有四种:一是壮语,主要在壮族聚居区使用,大量的使用于壮族群众之间;二是桂柳话(即西南官话在广西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广西北部的桂林市及其下属的大部分县份,柳州市区、河池市区以及它们下属的大部分县市的县城。;三是粤语(俗称白话),主要是广西中部、南部的城镇壮族使用(由于操粤语的汉人迁到壮区城镇经商以及长期的迁徙形成),特别是南宁市区、贵港市区及桂西一些县城、桂南的城镇都使用这种语言;四是普通话,主要是生活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几个大城市的一些壮族与其他民族交际的常用语言。
根据调查,在广西使用壮语的情况如下:壮族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壮族地区城镇人口仍然大大少于农村人口,在广西的1700多万壮族人口当中,大约有将近1600万仍然以壮语为交际语言。
也有一些县城是说纯粹说壮语或者以壮语为主。
壮语县城:靖西、德保、天等、上思(这四个县城除了壮语就只通行汉语普通话,不通行汉语方言)
以壮语为主,少数人说平话、白话、桂柳话的县城:田阳、隆安
兼通壮语、桂柳话的县城:凌云、田林、都安、大化、东兰、武鸣、上林、马山、平果
其他的县城则以桂柳话、白话(粤语)为主,壮语退居家庭用语、菜市场用语地位。
普通话就不必多论了。今天我们从方言分布图上仍然可以看到,在桂北,西南官话的分布,依然呈现明显的蛙跳式,这是由于使用西南官话的汉人,在广西的墨渍式移民造成的。而即使是在桂东本身壮族就比较少,在这整片的粤语分布中的农村,很多壮人依然是使用壮语的。而平话,客家话,在广西更多的还是以方言岛的形式出现,所占比例不多。汉人尽管在广西的比例从古至今总体上一直在增长,但是大部分汉人都是聚居在大城市里,在广大的农村,是壮族人口占有大多数。所以壮语分布的地域,在广西是各种方言中最广的。壮语是壮族人创造的,它并不是汉语方言,而进入广西的许多其他语言,如西南官话,客家话,粤语都是汉语方言。壮语与汉语,在语言分类上,是处于同等地位的。
目前就在广西的城市里壮人的家庭情况而言,出现这样的发展趋势:从全部说壮语,到壮语汉语兼有的双语,再到不再会说壮语而完全说汉语。即为表现出这样的壮人从使用母语(本民族语言)为主转变到使用汉语为主,母语退居其次或者甚至完全忘记母语而只会使用汉语,这在城市里的壮人的后代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也就是城市中使用壮语和汉语的双语壮人,对自己的母语忠诚程度会容易下降。随着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城市的范围逐渐扩大,农村城市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现在表现在城市中壮人的这种情况,是不是农村壮人的明天呢?作为文化概念的语言,肯定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就一个民族而言,他有他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已经是得到了长期的内部完善,已经在这个民族之中根深蒂固了,语言带有了太多的这个民族的特征和文化积淀,它本身已经是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了。可以说,没有了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就没法发展或者消失(当然文字,或者其他遗迹,遗物可能会流传下去,正如我们今天通过研究一些已经消亡的民族的文字,器物来研究那些已经消亡的民族一样),自然也就导致民族消亡。重要的是,语言是人说的,以人为载体,如果没有了使用这种语言的人,语言当然也没法存活了。语言学上提到的一些语言短期内立即消失,许多都是由于战争或者某些自然因素导致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的短期消失。
语言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使用不同语言的各个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就可能有差别。语言的发展,较多的在主流语言(或者说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语言)的冲击下,民族语言要生存难以生存是不争的事实,不单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一样。爱尔兰人和英格兰人是世仇,但他们在独立后要恢复使用爱尔兰语言,都一直不成功,毕竟使用英語的诱因太大了 。事实表明,由于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广东许多说客家话和潮汕话地区的人,普遍愿意接受粤语,这些地区的年轻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双语了。而在广西,汉族聚居的城市,都是主要说粤语或者西南官话,以及普通话,所以这些城市的周围的壮族农村,自然受到这样的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多的使用汉语。对于群体而言,语言的使用,有一种偏向,总是向政治经济中心靠拢,也就是经济或政治利益上的追求,导致人们偏向于更多的使用经济政治发达地区的语言(所以这更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本民族群体的经济政治)。而对于个人而言,使用什么语言,仅是依据于与周围交流的方便和自身利益的追求。长期以来我抱持一种观点,就是一个人爱不爱他的民族,不是权力,不是义务,而是本能。作为民族中的一员,是民族文化派生出来的一分子,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在他脑里永久存在。本民族的文化不仅仅影响了他的思维模式,也直接影响了他人格的形成。所以即使外表不表露出来这些东西,本民族的文化也会在隐性的影响他。还有一个人在他的深层心理,保存和遗传了自己的本能欲望、世代相传的集体表象,这些都是抹煞不掉的。所以爱不爱自己的民族,只能由本能决定他必然爱,只是也许这种爱在表面上不表现出来。那么,语言也是一样道理,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可以代表一个民族。这个民族中的人,自然从本能上是爱着本民族的语言的,也许只是目前的环境,压抑了这种爱或是这种语言认同的释放,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对本民族语言的爱的表面限制。所以我认为,既然每一个壮人身上都流着壮族先民的血液,那么每一个壮人都会爱着自己民族的语言的,我们需要一些人,这些人通过研究,通过宣传等等努力,来唤醒那些已经较少或者不再使用壮语的人的这种民族语言认同感。
日本人类学泰斗祖父江孝男先生在他的《简明文化人类学》中指出,语言的产生,导致信息联络的发达,知识积累的容易,记忆力与思考力的持久发达。换句话说,也就是正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有了文化,语言在文化传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我认为,文化传承也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但是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以及记录文字不方便的民族来说,语言对于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便更是极其重要的了。文化是以语言为中介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本民族语言,既是学习本民族的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一千多年以前,壮族人民借用汉字的形、声、义已经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用于日常生产生活记事。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所以未能够通行。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浓缩之处,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壮族已经使用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近两千年,壮语无疑绝对是壮民族的最重要标志,那么壮语的文化价值难道还需要怀疑?
一个保证社会存在,基本满足其成员需要的文化,就是一个成功的文化。对于一种文化的根本考验就是看他在新的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当前的新环境当然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加快,不同地域之间人们交流的方便,等等现代化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在广西这块古老的地域上出现,那么居住在这块地域上的壮族,当然应该促使自身的文化去适应新的环境,满足本民族群体的需求,这既是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所以今天的壮族人,应该不仅仅掌握壮语,更重要的是尽己之力发展壮族的经济、政治,科学,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发展壮族文化,使壮族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的目的。
现代的人类学观点认为,文化的涵化过程,指由不同文化之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的相互集中的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者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大规模的变迁。语言也有他自己的涵化过程,这个涵化过程,往往是伴随着文化交流的过程的。今天我们看到壮语中的许多新词,都借用了汉语或者其他语言的词汇,这种“借词”,应该看成是壮语适应新的环境的一种发展,而不应该看成是倒退。壮汉两族,共同存在了近两千年,在这么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双方的文化交流从未停止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加速是正常的表现,所以语言变化的加速也是现实和自然。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壮语的将来,至少在我们想得到的将来,壮语不但会发展,也会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促进壮族文化的发展。尽管如此,人是文化的核心,作为这个伟大的民族中的一员,我们一样有责任发展壮族,发展壮语,让壮语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取其他语言的优点。从而让壮文化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的时期发展前进。这既是我们心灵深处壮文化要求的责任,也是我们应该的努力追求。
在最后,我希望正在,和将要努力发展壮族文化的本民族同胞,创造出更大的成果。非常感谢“僚人家园-僚语论从”上为本民族语言作出努力的各位网友。
本文的创作和修改以及资料收集,都得到了壮族在线站长 红棉树 的大力支持,在这里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现代人类学》 周大鸣 乔晓勤编著 重庆出版社
《简明文化人类学》 【日】 祖父江孝男 作家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 徐通锵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