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西双语工作的探索
文/杨启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一员。壮族人口聚居、杂居的地区目前仍然是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广西操壮语的人口为1260多万人。这说明了尽管壮族和汉族相处了几千年,壮族人民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许多汉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壮族的基础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没有改变。也说明了广大壮族人民是以自己的母语(壮语)去进行思维,从而使用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来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教育是必然的。同时,推动壮族语言发展的主力军是聚居区内的广大农村壮族群众。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立足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活动也应立足于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是为广大的农村壮族人民服务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的挑战下,双语教育工作就应结合壮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开展。
目前,在广大壮族地区农村普遍“缺技术、缺信息、缺人才、缺资金”,农业科技普及率低,信息渠道不畅,科技与经济脱节,影响和制约着壮族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求各行各业各部门都要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的“兴桂富民新跨越”的指示精神而全面开展。
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下,民族语文工作要相应地调整工作方向、方式、方法,民族语文干部要端正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去创新路,树新风,推动民族语文工作健康发展,繁荣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开班农民学壮文学科技班
农民学壮文学科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在新形势下民族语文工作与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结合的尝试,是农村文化科技扶贫的新举措。我们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编写了内容丰富、易学易懂的《基础壮文》教材。根据壮族农村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而落实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联系农业、林业、科委、农科技术推广等部门,聘请技术人员、专家及种养、加工能手来讲授和推广两至三门以上农业科技种养、加工技术。选好壮汉双语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县、乡、村、校,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每年上半年5——7月,下半年10—12月的农闲期间,以夜校形式晚上开设3个课时文化课,周六、日白天开设科技课进行壮汉两种语文教学。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12月,已经分别在贵港市覃塘管理区蒙公乡(已办2期),柳州地区武宣县新龙乡(已办3期),南宁地区横县灵竹镇(已办1期),马山县合群乡(已办1期),河池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已办2期),百色地区平果县(已办1期)等地开办了10期农民学壮文学科技班。每期壮文课开设200个课时,接受文化培训达500人以上。经闭卷考试形式验收,壮语文成绩及格率达95%以上,优秀率(90分以上)达到40%,平均分不不低于80分,并由自治区民语委发给结业合格证书。每期农业科技课开设60个课时,(另外还有田头教学、电化教学、实践课和参观学习),接受种养、加工等项技术培训超过2000人。开办农民学壮文学科技班三年以来,扩大了双语教育在社会的影响。当地农村掀起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潮,也为壮族地区的素质教育、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探索出成功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覃塘管理区点的甘蔗种植、瘦肉猪饲养,环江县点的种桑养蚕,武宣县点的水果、养兔、养田螺等项目已逐步形成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举办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
壮族素有“歌唱的民族”之美称。壮族人民把在生活生产中产生的情感经验用山歌形式传唱下来,以表达思想感情,叙事传后,喜庆祝福,交朋结友,酬唱择配。壮族人民在对歌传歌中,知道天文地理、时事、民族历史、做人道德、处世应酬、生产知识、谈情说爱等。有遇事即歌、逢场必唱、以歌代言的习俗。这种习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歌王、歌师、歌手,他们是壮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授者。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千百年来,山歌一向活跃在壮族人民中间。人们试图借用汉字或古壮字(即方块壮字)来记录山歌以传承(如民间流通的唱本读本)后人,但因种种原因和局限性,均存在这样问题:一是汉字记壮音不准,译成汉文又词不达意;二是古壮字记录山歌,因不统一规范,无法继承流传;三是不能准确保留壮族山歌的旋律、调式、调性、音乐结构。对于壮民族本身来说,要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真切地代表自己的民族语言,壮族人民就难直接学习文化、继承文化、发扬文化。
为使壮族歌师歌手通过学习掌握壮文这一语文工具,并能利用其挖掘整理壮族民歌、山歌,发展和繁荣壮族文化,达到民族语文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我们于2000年10—12月在广西壮文学校,2002年4—6月在南宁地区上林县分别举办了广西首届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和上林县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壮文培训班。
举办壮族歌师歌手壮文学习班,用壮文挖掘整理壮族优秀的传统山歌文化,使壮族人民不但继承了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而且更好地利用山歌形式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了科技文化知识。
开展壮语科技电影下乡活动
为实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民族语文工作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靖西县、那坡县、百色市、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等县市26个乡镇100个村屯开展“兴边富民”和“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建设”的壮语科技电影下乡活动。每场电影放映一部民族语文工作成绩幻灯解说片,两部科教片、一部故事片。影片用本地壮语方言配音,或冠以壮文字幕。每场壮语科技电影活动观众少的300—500人,多的达2000人。由于影片用本地壮语方言配音、讲解,通俗易懂,充分显示了母语在接受知识方面的优势,深受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