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汐缘 信息来源:51壮族总群
一、红色是壮族的吉祥色
壮族人对红色的喜爱是从孩提时就开始了的,壮家人在童年时代最难忘的颜色莫过于红色,它最先来源于大人逢年过节送给娃崽的红鸡蛋。壮家小孩常常把红鸡蛋挂在脖子上,连续好几天都舍不得取下来,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红色的喜爱。其次是过年的春联和嫁娶的婚
联。壮族喜爱红色是与生命有关的,血液、太阳和火这些与生命直接相关的东西给人们予红色的信号壮族喜爱红色还与民族习俗有关,他们对红色的选择一般是在办“红事”的时候,例如新生、新婚、新年、新造等。在多子多福的年代,婴儿的诞生无疑是被视为红事。新婚是红事的典型代表,这与传统的性文化“红花闺女”有关。过年的时候,人们用贴红纸的方式来乞求来年的好运,寄托美好的愿望和喜庆的心情。在壮族人的心目中,红色还起到驱邪的作用。民间巫术就有在门梁上帖着用红纸剪成的驱邪图案的做法,用以驱赶鬼邪,去除病魔。
二、黑色是壮族的传统色
如果说红色是象征壮族“生”的颜色,那么黑色就是“存”的颜色,即从生到死的一个过渡性的颜色。说是黑其实也不是色谱意义上的黑,是一种蓝草分离出来的普蓝色。这就是壮族象征生存意义的颜色了。大多壮族支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解放初期都穿着黑色的衣服,男女老少无一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民族在多个民族杂居的环境下,这样长时间和大范围地使用黑色作为他们的服装颜色,而且是纯粹的黑色,这在目前仍然是个难解之迷。笔者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1、壮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因民族纷争和民族歧视而被驱赶到中国西部山区,依仗深山老林的躲避才得以生存的。正如动物身上的保护色一样,逃避和躲藏使他们本能地选择了近似于大自然色彩的黑色(深蓝色)。因此黑色大概是壮族逃难的先民们有意无意地传承给后代的颜色。2、出于民族的尊严,同时也是民族的保守与落后,其他民族的服装色彩等服饰文化被人为地拒绝在壮族群体之外。认为改变自己民族习惯是伤风败俗的事,因此壮族服装色彩就这样我行我素地演绎了一千多年,这不能不说壮族曾经也是封闭和保守的民族之一。3、究竟是黑色塑造了壮族沉着、朴素、耿直的民族性格特征,还是壮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稳重、厚道的民族气质与黑色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黑色无条件地成为壮族的朋友,也成为壮族人民精神世界的寄托,进而成为壮族人民的象征,可以说黑色即是壮族的“本色”。4、不排除壮族的祖先们具备了基本的审美知识和经验,通过黑白对比使一张张白净的壮族人的面孔在服装色彩的衬托下突显出来,这是美术知识中补色对比的效果,就这个意义而言,黑色的使用恰到好处。
5、印染工艺不发达,纺织出来的白布除了用蓝靛着色之外,其他印染工艺一概不知。壮族不直接使用白色布料做衣服,除了下文将述的原因之外,白色布料还有容易被弄脏的特点。因此黑色服装是以做农家活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壮族人的必然选择。
三、白色是壮族的忌讳色
纯粹的白色在壮族人当中被视为“死”的颜色。人死了办丧事称之为“白事”,用白纸写挽联,用白布作挽帐,在坟上插白纸串,在坟边摆白纸扎成的动物。参加丧礼的人们(尤其是孝男孝女)身着白衣或者黑衣加以白布盖头和扎腰,一派白色恐怖的气氛。这个白色的选择无疑是与,壮族人认为,人死了便是一无所有,回到他最初的未来世之前的那个地方,和白色一样成为最苍白最原始的颜色。同时也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不带走一丁污点的象征。因为白色习惯为丧事所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壮族很忌讳白色,就连白色的家禽送给别人都不受到欢迎,更谈不上让壮族人穿上白衣白裤了。
四、壮族对混合色彩的应用
壮族对色彩的选择除了黑、红、白分明之外,也存在着同时对多种色彩的选择与应用。壮族对混合色彩的选择可见在绣球的制作工艺上。心灵手巧的壮族姑娘先用红壳或多层布制成柑桔瓣状并在每瓣上用色丝或加上色布绣成各种精美活泼富有民间寓意的花纹和图案。绣球大多为12瓣,每瓣都绣上或印上各种吉祥物,外观上整体呈圆形的工艺球体,瓣片上可以绣龙、凤、鸳鸯、仙鹤、梅花、兰花、菊花、竹子、祝词等,整个绣球五彩缤纷。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也有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甚至黑色和白色作为绣球的主色。绣球的上端系一条便于投掷的彩带,下端系一条五彩的丝坠或重穗子,抛在空中,球儿连着彩带彩穗飞行十分好看。
黑白相间格子布是壮族服饰中被称为最“花”的装饰。其实格子布只有两种颜色,是由黑线和白线交织而成的,不同面积的黑白搭配构成了品种繁多的花格效果。格子布一般用来做女子的头巾,特别是壮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三尺来长的花格头巾把整个头包扎得形同三角粽一般。这种格子布还被大量地使用在被套的制作上。格子布是壮族利用有限的颜色创造出纷繁图案装饰效果的成功例证,也是壮族从单一色彩向多重色彩演化进程中的第一步,可以说格子布是最原始的壮锦。壮锦是用丝绒和棉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它以原色的棉线作经,用五彩的丝绒为纬织入起花,采用平纹组织作底,这样就在织物的正反两面织成了对称的纹样。壮锦色彩鲜艳、绚丽,常以红、黄、蓝、绿、白为基色,对比强烈、明快,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壮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织工们逐渐尝试着在纺织过程中加入彩色的绒线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多色服饰的选择标志了壮族的觉醒,强化了这个民族对客观世界多样性的适应与吸收的意识。壮族是色彩革命最保守、最缓慢,然而一旦觉醒却是革命最迅速、最彻底的少数民族之一。当今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他们的传统服装样式和色彩,而壮族的“本色”除了在偏僻山村里还可以从老年人的身上偶尔看到,其余的几乎都荡然无存了。
综上所述,壮族对色彩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而缓慢的过程,是从少到多,从单色到复色的变化过程,壮族认识和选择色彩的历史便是本民族不断发展进化的历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0 10:41:1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