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9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岑溪的“牛娘戏”

[复制链接]

791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9-5-8
注册时间
2008-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4: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牛娘戏

牛娘剧_7分词条

所属分类: 亚洲戏剧 其它艺术形式 各国戏剧 戏剧 戏曲 戏曲种类 表演艺术

牛娘剧
牛娘剧

“牛娘剧”亦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是岑溪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牛娘剧中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收当地农民喜爱。 牛娘戏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时代至唐宋时期民间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敬牛舞牛习俗和崇尚龙母的孕育起源期,汉代至元末明初“唱春牛”“爆肚戏”的萌芽转型期,明代民国从爆肚戏到有完整剧本、器乐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戏剧词典》,同年牛娘剧《亲家》被搬上荧,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牛娘剧-简介

       

牛娘剧
牛娘剧

90年代,牛娘戏载入《戏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牛娘戏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牛娘戏”亦称牛戏地戏长衫戏,是岑溪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牛娘戏中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收当地农民喜爱。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舞春色”基础上衍变而成。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春牛”:“舞春牛”是活动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边舞边唱。牛娘戏的特色: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帮腔伴舞,有时有些即兴的表演。后来,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如耕田播种插田等,称为“插戏”,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但“舞春牛”或“插戏”的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后来“插戏”成分不断扩大,终至脱离“舞春色”而独立进行。

岑溪“牛娘剧”,又叫牛娘戏,原名叫“牛戏”、“地戏”,起源于祖先的春牛崇拜,是一种由舞春牛娱神活动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

牛娘剧
牛娘剧

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剧种。据载,自清乾隆时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戏班常年活动,剧种流传分布以岑溪为主。牛娘剧有传统剧目250多个。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生、旦、老、丑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解放前后,岑溪几平每个村子都有牛娘剧戏班,70年代市文化馆记录在案的牛娘戏班,就有240多个,直到近年,市内仍有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间牛娘戏班,有的戏班年演出150—200场,个别演出点一批戏班轮番演出,可以连演2至3个月,剧目不重复。70年代以来,岑溪市对牛娘剧进行了改革、创新,形式上古朴的锣鼓干唱变成了现代配乐演出;内容上融入了时代的内容,使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相辅相成,并出现了牛娘剧剧种作家,王其鹏创作的《鸡笼》、《千金》、《亲家》等一批剧目,在区内外演出得到好评,提高了牛娘剧的知名度。风趣、幽默的喜剧风格,已成为现代牛娘剧的公认特点。牛娘剧已载入了《戏曲志》。2002年岑溪被文化厅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牛娘剧)”,同年,牛娘剧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

牛娘剧-历史渊源

       

牛娘剧
牛娘剧

岑溪牛娘剧是岑溪老百姓最喜爱的地方戏,其演出形式有点象“二人转”,歌词每句七字,有点象七律,但不要求象七律那么工整,可押白话韵,易听、易懂、易记,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作为《中国戏曲大全》里的剧种,与其它地方的一样,牛娘戏的应运而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元末明初,岑溪流行着唱春牛的习俗。每年开春,农人便在村头晒坪,用泥塑成春牛,由当地有名的长者执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词,有说有唱,保佑天宫风调雨顺,接着围观的群众也争相举鞭抽打春牛,边打边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到了五百多年前,唱春牛经过历代传承和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农事劳动的情节增加了一整套舞牛动作。舞牛时,有两个插田姑娘伴唱,唱词也大为增加,并有了简单的牛娘音乐唱腔。后来又增加了鼓锣等乐器,一些民间艺人还把生活中的事通过舞春牛唱出来,也是即兴演出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但“舞春牛”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

牛娘剧
牛娘剧

后来民间艺人就把唱词记下来,经过收集整理,并在演出时加进了一些生活情节,形成了最初的牛娘戏。据口碑资料: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并建立了梁丽堂班。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1908年,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是最有影响的戏班,该戏班的著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上世纪20年代以后,有广东戏班演员来到岑溪,加入了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至上世纪40年代,因当局禁赌,戏班的演出受到很大影响。解放以后,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上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戏剧词典》,同年牛娘剧《亲家》被搬上荧屏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上世纪90年代,牛娘戏载入《戏曲志》,昔日的“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岑溪市成为“广西民间艺术(牛娘剧)之乡”。

牛娘剧-艺术特点

       

牛娘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舞“舞春色”基础上衍变而成。每逢春节前后

牛娘剧
牛娘剧

,当地群众自发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春牛”是活动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着一个披上画有图案的彩布装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户拜贺新春,边舞边唱。最初只唱些祷祝之词,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帮腔伴舞,有时有些即兴的表演。后来,渐次向娱乐方向发展,演唱内容不仅限于祈神祝愿,还编演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生活片断,一般是表现农事劳动过程,如耕田、播种、插田等,称为“插戏”,开始由歌舞向戏剧形态发展,但“舞春牛”或“插戏”的演出,都离不开牛公、牛婆两个角色,后来“插戏”成分不断扩大,终至脱离“舞春色”而独立进行。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演员的化装、服装都比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块后幕,具有简洁、朴实的特点,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古装牛娘戏舞台多为临时扎起来的,灯光自然是几盏电灯或者日光灯之类,谈不上什么刻意的装饰。灯下的布幕或者演戏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穿着,均为大红大绿深黄等鲜艳夺目之色。

牛娘剧-唱腔

       

牛娘剧
牛娘剧

牛娘戏唱腔为联曲体制,有[采茶调]、 [春牛调]、[贺年调]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从70年代始,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调],句式多为七字句,少量的为五字、十字或长短句结构,常用的“罗”、“呀”、“你”、“个”、“都”、“道”、“又”等衬词,并无明确含义,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但显得较为口语化。70年代经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罗”字外,其它衬词全部取消。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烘托气氛。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横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手风琴等。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 

牛娘剧-牛娘戏

       

牛娘剧
牛娘剧

牛娘戏历史:据口碑资料: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并建立了梁丽堂班。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光绪末年(1908年),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是最有影响的戏班,该戏班的著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20年代以后,有广东粤班演员来到岑溪,加入了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至40年代,因当局禁赌,戏班演出受到很大影响。解放以后,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唱腔娘戏牛唱腔为联曲体制,有[采茶调]、 [春牛调]、[贺年调]等少数几个唱腔和简单的锣鼓过门。从70年代始,岑溪县文艺队在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同时,对其音乐不断改进和创新,将原来民歌体单句式的唱腔改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调],句式多为七字句,少量的为五字、十字或长短句结构,常用的“罗”、“呀”“你”、“个”、“都”、“道”、“又”等衬词,并无明确含义,只是演员的演唱习惯,但显得较为口语化。70年代经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罗”字外,其它衬词全部取消。原来只用锣鼓伴奏以掌握节奏,烘托气氛。后来借鉴粤剧增加了大笛横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及手风琴等。乐队也从3人变为大乐队伴奏。牛娘戏是流传在我们广西桂东南地区的乡下的一个民间剧种,每当办嫁娶,或老人的生日,或乔迁新居等喜事时,人们都会请上几台牛娘戏。牛娘戏,一旦落脚于某一个晒坪上,古榕下,收割后的稻田旁,少说也演三五个晚上,成了农村传统文化经典的,名符其实的保留节目。

牛娘戏多为传统牛娘戏——也就是古装牛娘戏,传统剧目有《陈世美》、《高文举》、《十五贯》、《逼上梁山》等等,多演绎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动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牛娘戏的行当一般分为生、旦、老、丑四类,因牛娘戏班人员一般不多,演员一般不超过十人,有时跑龙套和打锣鼓的一两个人都是戏迷客窜的。牛娘戏的舞美比较简单,

牛娘剧
牛娘剧

演员的化装服装都比较生活化,布景只需一块后幕,具有简洁、朴实的特点,极适宜在基层农村演出,故数百年来能得到传承发展。古装牛娘戏舞台多为临时扎起来的,灯光自然是几盏电灯或者日光灯之类,谈不上什么刻意的装饰。灯下的布幕或者演戏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穿着,均为大红大绿深黄等鲜艳夺目之色。牛娘戏所演的戏大都只有剧本提纲,或者只有故事梗概,唱词和对白多是脱口而出的。说到台词,那才是牛娘戏功力之所在。那是带着泥土气息,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语言。牛娘戏的特点是以唱为主,唱词多是四三结构的七字句,演唱用的是当地的土白话,符合诗歌平仄规律,唱起来字正腔圆,唱词生活气息浓厚,多能运用比喻、借代、拟人等手法,诙谐有趣,通俗易懂。如: 山中树木有高底,木硬好用做耙犁,只要中间弓得正,那管两头齐不齐。牛娘戏还大量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想吃果子上木摘,几时等得大风吹;想娶老婆自己追,几时等得人作媒。”先言果子事,再表婚姻意,比兴有韵致,颇具感染力。

很多唱词,生活气息很浓,虽然随口而出,然而,令人称奇的是,唱词却工整对仗,押韵(粤语),朗朗上口。如: 石上

 

牛娘剧
牛娘剧

种竹石下荫,海底种松万仗深,八仙台上放盏灯,只换油来不换心。因此主角的作用非常重要,做为主角的人,往往是耍贫嘴和调笑的高手,他们往往也是当地许多人的梦中情人。虽然这种戏的唱腔很单调,剧情也很简单,并且唱词也没多少文化的底蕴,但在当地却很受男女老少的喜爱。牛娘戏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表演形式、音乐曲调都极具地方色彩,是一种典型的原生态艺术。牛娘戏说法的起源,据说最初是“唱春牛”,主唱者舞动纸糊的牛头,扮着“牛”,两个伴唱者身着彩服,头戴彩巾,扮着“插田姑娘”,边舞边唱。因为唱者是“牛”和“插田姑娘”,所以,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为“牛娘戏”。牛娘戏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时代至秦汉时期民间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敬牛舞牛习俗和崇尚龙母的孕育起源期,汉代至元末明初“唱春牛”“爆肚戏”的萌芽转型期,明代至民国从爆肚戏到有完整剧本、器乐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新中国成立至现在的螺旋形的发展振兴期。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戏剧词典》,同年牛娘剧《亲家》被搬上荧,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90年代,牛娘戏载入《戏曲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牛娘戏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

牛娘剧-剧目

       

牛娘剧
牛娘剧

据载,自清乾隆时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戏班常年活动,剧种流传分布以岑溪为主 。牛娘剧有传统剧目250多个。民间的牛娘戏班人数一般在10至16人之间,行当分四类。表演时,演员唱完一个上下句,打一轮锣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岑溪几平每个村子都有牛娘剧戏班,70年代市文化馆记录在案的牛娘戏班,就有240多个,直到近年,市内仍有一批脱产和半脱产的民间牛娘戏班,有的戏班年演出150—200场,个别演出点一批戏班轮番演出,可以连演2至3个月,剧目不重复。传统牛娘戏——也就是古装牛娘戏,传统剧目有《陈世美》、《高文举》、《十五贯》、《逼上梁山》等等,多演绎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牛娘戏的表演都是农民自己平时农事劳动的直接模仿,动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写实性的,舞台调度多是击乐伴奏时演员的简单换位。70年代以来,岑溪市对牛娘剧进行了改革、创新,形式上古朴的锣鼓干唱变成了现代配乐演出;内容上融入了时代的内容,使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相辅相成,并出现了牛娘剧剧种作家,王其鹏创作的《鸡笼》《千金》《亲家》等一批剧目,在区内外演出得到好评,提高了牛娘剧的知名度。风趣、幽默的喜剧风格,已成为现代牛娘剧的公认特点。牛娘剧已载入了《戏曲志》。2002年岑溪被区文化厅列为“广西民间艺术之乡(牛娘剧)”,同年,牛娘剧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乡村青年文化活动项目”。

牛娘剧-传承与保护

       

牛娘剧
牛娘剧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岑溪牛娘戏的鼎盛时期,全市有牛娘演出队近两百个,村头田野,到处都是锣鼓响,牛娘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创新,牛娘戏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其演出市场和展示平台大为减缩,加上一些颇有造诣的牛娘艺人相继辞世和部分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牛娘艺人退出舞台。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年很多也都外出打工,因而牛娘戏演员青黄不接,牛娘戏的演出技艺难以传承,使牛娘戏这种通过口传心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危机,广西的牛娘剧队锐减,牛娘戏面临失传的状态。为了保护牛娘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近年以来,岑溪市加大了保护力度。他们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并实行了动态保护,建立了南渡、马路、糯垌等8个牛娘戏原生态重点保护镇,对五星、绿云等20个村级牛娘剧队实行重点保护。该市文化馆和专业剧团还通过下乡巡演,对农村业余牛娘剧队进行示范辅导,还多次召开牛娘戏研讨会和牛娘戏创作会,繁荣牛娘戏的创作。在节日和周末,他们组织牛娘剧队到市区和镇村演出,扩大牛娘戏的展示平台。由于实行了动态保护,牛娘戏演出队伍逐步得到恢复,艺术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大批传统牛娘戏剧本得到挖掘和整理,一批牛娘戏被制成光碟保存,部分有造诣的牛娘戏艺人留下了音像资料。牛娘戏从剧目、舞美、角色行当、表演艺术到戏曲音乐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size=3]vot vot vot[/siz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325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12-1-28
注册时间
2009-10-1
沙发
发表于 2010-3-28 17:59: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红水河在2010-3-21 15:09:47的发言:

支持地方戏剧..............

我也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僚国家园总设计师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8-7-20
注册时间
2005-8-27
板凳
发表于 2010-3-21 15:09:00 |只看该作者

支持地方戏剧..............


我不再回忆回忆什么过去现在不是从前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地板
发表于 2010-3-21 22:40:00 |只看该作者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岑溪牛娘戏的鼎盛时期,全市有牛娘演出队近两百个,村头田野,到处都是锣鼓响,牛娘唱。不知现在怎么样?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0

听众

136

积分

禁止访问

最后登录
2010-5-31
注册时间
2010-5-18
5#
发表于 2010-5-21 15:32:0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15 17:25 , Processed in 0.158850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