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分集大纲
一、
远古的记忆——寻访东巴传人
在纳西族村寨中,一些老东巴还在使用着一种像图画一样的文字。专家考证,这些文字比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中国的甲骨文都要古老,它诞生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迷,更为奇特的是,它还活着,还被人们使用着。使用这些文字的人就是纳西族的东巴。东巴是祭师,这个职业无疑是远古的遗存。东巴文字是用来记录东巴经的,东巴经则记录着远古的神话。东巴们不仅要咏颂东巴经,还要在祭祀仪式中用图画、舞蹈、音乐来展现经书所描绘的各种场面……东巴们是人与神、远古与今天的连接者。因为他们的存在,古老的东巴文字、东巴神话、东巴艺术才能从古代走到今天。然而,老东巴们越来越少了,祭祀活动也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东巴文化还能继续传下去吗?
二、
英雄的魂灵——世界上最伟大的玛纳斯奇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史诗,它与格萨尔、江格尔、嘎达梅林并称中国四大史诗。它的长度是荷马史诗的14倍,因此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称。能够说唱玛纳斯的人被称为玛纳斯奇,一般的玛纳斯奇说唱一部就被认为是了不起的,说唱两部就是大玛纳斯奇了,而今年92岁的居素普.玛玛依可以完整地说唱八部。在柯尔克孜人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玛纳斯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玛纳斯是口头文学艺术,每个玛纳斯奇在说唱时都会加上自己的创造,这种即兴的创造使玛纳斯充满魅力,然而它又是不可复制的。居素普.玛玛依老得已经不能再说唱了,人们非常担心,如果他不在了,玛纳斯也许不会再有辉煌了。居素普.玛玛依认为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英雄玛纳斯是不会让自己的魂灵断掉的,另一个伟大的玛纳斯奇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真的会吗?另一个伟大的玛纳斯奇会是谁呢?
三、
永恒的美丽——绢人大师的固守
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一套两居室的住宅,到处堆满杂物,即使白天,过厅也得开灯才不至于被绊倒。这就是绢人大师齐聪颖的家。她非常满足,因为这小小的空间给了她潜心创作的条件。今年60多岁的齐大师,是绢人传承人中年纪最轻、身体最好的一个。她说技艺最好的是她师姐,但师姐病得很重,一周要透析几次,已经做不了绢人了。她现在每天不停地做各种绢人,就是想把师傅传下来的绝活留住。齐聪颖的手真巧,三绕两掐,一顶小小的凤冠就成型了,而那用绢帛做成的小人,纤纤腰、红酥手,香腮红唇,美目含情,配上那飘逸的彩衣,真是将人世间的美丽浓缩于此了。日本的绢人在世界上很出名,那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的绢人除了衣服,其他地方并不是绢做的;而齐大师的绢人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就连脸和手,都是用绢做的,因此是真正的绢人。如今掌握这种技艺的人已不多了,国内一些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用模子批量制作绢人的脸和手,但那感觉与真正的绢人是没法比的。齐大师固守着绢人的原汁原味,固守着这份珍贵的遗产。齐大师说她还不老,但她能永远不老吗?她老了后还会有人像她一样固守吗?如何才能将绢人的美丽化为永恒?
四、
亘古的琴音——古琴制作大师王鹏
奥运会开幕式上,席地而坐的演奏者弹奏一把古琴,悠远得仿佛来自太古的琴音回荡在鸟巢,也传遍世界。这把琴就出自王鹏之手——中国赫赫有名的古琴制作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古琴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一把古琴不仅能演奏传习千年的古曲,而且古琴本身也能穿越时空,保留千百年。中国唐代、宋代、明代的古琴,至今音色浑厚优美,拨弄一曲能绕梁三日。古琴的这种特性是与其独特制作方法分不开的。一把好的古琴精工细作需要几年的时间,这与商业社会的浮躁很不合拍,也与快速赚钱的规律不相符合。王鹏旁若无人地专注于古琴的宁静致远、高雅幽深,坚守着祖先传下来的制琴技艺。但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在追求奢华的风气下,澹泊清幽、曲高和寡的古琴古音究竟还能走多远呢?
五、
寸锦寸金——云锦的前世今生
南京云锦作为中国传统丝绸工艺的巅峰,是华夏子孙的天才创造,堪称中华瑰宝。它诞生1500多年来一直是皇家御用、帝国官补,极其绚丽也极其高贵。其木机妆花工艺是我国三千年织锦史上唯一流传至今尚无法用现代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已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技艺历来属于私人秘技,从不外传。这一手工绝技得以系统、完整、公开地保存下来,多亏了92岁高龄的云锦大师朱枫先生,他是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的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原本致力于国画创作的朱枫先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潜心挖掘和整理南京云锦老艺人们手中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乱草寻珠”般抢救并保存下来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云锦技艺保存至今,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如何结合的难题。一味地因袭照搬传统产品、传统题材,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它丧失的是现代社会对它关注的兴趣,如何使这项优秀传统技艺更好地适应当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不仅是朱枫先生,也是他的继承者所毕生求索的课题。
六、
少林功夫传人——释永信的功夫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功夫是目前中国武术流派中,历史悠久、体系完备、技术境界很高的门类之一。早在2006年,少林功夫就无可争议地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相反,少林功夫的国家级传承人,这个关于少林功夫杰出代表人物的评选,却沸沸扬扬地争论了好几年。最近,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
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功夫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释永信方丈的入选,又引发了社会的一片争议。反对者认为,释永信本人不会演练少林功夫的一招一式,怎能堪当一门武功绝学的传承人呢?支持者认为,一个传承人的确认,应该符合这样两条标准:对相关项目的知识结构了解得是否完整、系统?在传承过程中有无重大贡献?在这些方面,释永信都很具备,特别是从传承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上来讲,非功夫高强的武师可以取代。作为少林功夫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释永信将如何应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他将如何传承并发扬少林功夫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呢?释永信将在本片中亲身演绎他所理解的“少林功夫”。
七、
千年羌风,华夏原音——汪静泉30多年的追寻与守望
2009年5月11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由80位地震废墟中幸存的羌族儿女演出的大型舞台剧《羌风》在成都金沙国际剧场举行了隆重首演,震撼人心。《羌风》的艺术总监,是著名音乐人汪静泉,几十年间,他独自一人深入边远民族地区寻访部落音乐,系中国羌族、藏族、彝族音乐的权威代言人。其中,汪静泉发现的羌族“复音民歌”,经专家鉴定,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古风非常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更是将它称为“民歌活化石”。但是,羌族自古以来都是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所有的民歌都靠口传心授,一旦老歌王故去,这些古老的“复音民歌”就会永远消失。为了保护这些千年古音,汪静泉在这些羌族老歌王的后代中,发现包装了多组少数民族部落的歌唱组合,例如:羌族“毕曼兄弟”组合、“热玛三姐妹”等,他们不仅将复音民歌的技巧继承了下来,还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
八、“孔雀王子”
屏开瑞丽——傣族瑞丽孔雀舞传承人
说到孔雀舞,人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刀美兰、杨丽萍等几位著名的女性孔雀舞表演艺术家,但在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瑞丽傣族孔雀舞”名列其中,孔雀舞真正的国家级传承人则是旺腊和约相,两位年过半百的“孔雀王子”。其实传统的傣族孔雀舞多由男子表演,分别有男子单人舞、双人舞或3人至4人的表演形式。时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傣族民间舞蹈已经形成较为规范化的表演程序、动作、套路,并形成了若干各具风格特色的舞蹈流派。新中国成立后,孔雀舞才成为女子表演的舞蹈。
约相25岁开始学习孔雀舞,主要是靠“拜”孔雀“为师”。为了跳好孔雀舞,约相深入亚热带原始雨林,潜心观察野生孔雀的生活习性,创造性地将孔雀追逐、嬉戏、饮水、啄食、洗澡、亮翅、开屏等动作融入舞蹈中。他自己的家中还经特别批准,收养了几只当地林业部门在野外发现的尚不能独立生活的幼年野生绿孔雀。
孔雀舞的另一个传承人旺腊出生于一个孔雀舞表演世家,他是原瑞丽文化馆馆长。他年轻时因痴迷孔雀舞蹈艺术,而离婚。如今已经退休的旺腊,收了93个学生,教他们跳孔雀舞。虽然没有很好的舞蹈房,但旺腊为孔雀舞的传承付出了很多努力。
九、民歌中的"美声"——彝族海菜腔传承人
2006年,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组演唱比赛开始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原生态组合,共同竞技着本次大赛的金奖。代表云南队、来自石屏县的彝族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也在其中,她俩参赛的歌曲是石屏县的彝族海菜腔。李怀秀、李怀福最后一个上场了,在此之前获得最高分99.5分的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歌手,这姐弟俩的命运如何?云南代表队的队友们一个个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而此时的李怀秀沉着冷静,一登台便以一个悠长的高音拉开了决赛的序曲。姐弟俩的对唱时而高亢悠扬、粗犷豪放,时而婉转低沉,如流水潺潺……当歌声停止时,决赛场上静悄悄的,空气也仿佛被凝固了,直到姐弟俩躬身行礼退场,观众席上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姐弟俩获得了评委们给予的99.7分,最终赢得了此次大赛的金奖。
彝族《海菜腔》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海菜腔的演唱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李怀秀姐弟俩如此高超的演唱技巧,源自于他们的师傅,彝族海菜腔的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后宝云通过拜师学艺和向各地高手求教,学会了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莜腔、五三腔、四腔)、冷腔,掌握了100多套烟盒舞套路,成为当地海菜腔和烟盒舞高手。尤其是唱海菜腔和款白话,他出口成章,一口气可编出几十句,妙趣横生,无人能及,被当地群众称为“曲子老板”。
十、能喝的扎染染料——张仕绅的“板蓝根”情结
云南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居然有人凭借白族扎染技艺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让人有点小小的吃惊。扎染在云南太普遍了,实在没什么稀奇。可这个名叫张仕绅的人能从全国上万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拿到这个相当于国宝级大师的资格证,那说明他一定有某种了不起的特技。
张仕绅最宝贵的绝活儿就是,用板蓝根制作扎染染料的手艺。张仕绅出身于扎染世家,
他对板蓝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八十年代,张仕绅当上周城民族扎染厂厂长时,经过逐年发展,九十年代初民族扎染厂制作板蓝根染料的水平已经很高。那些年,被植物染料板蓝根征服的老外很多。一次,云南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带了五六个日本商人到厂里。他们想订货,又怀疑扎染厂用的不是植物染料,张仕绅就把他们带到了染色车间,当着所有人,他拿瓢舀起桶里的染液“咕咕咕”就喝,喝完对日本人说:看见没有,没毒!事后,日本人就订了货。
但是,如今还会一整套传统板蓝根染色的师傅,在周城已经寥寥无几,还能够掌握这项手艺的人只剩下张仕绅一个人了。张仕绅依然怀念用板蓝根染的花布,“那种布做的衣裳,越洗越好看,不像现在的,洗几次就要不成了。”他所说的那种好看,或许早随着植物染料板蓝根一起消失了,未来能不能再见还是个谜。传承人不该是终结者,经济利益的驱使才是一门传统手艺真正的终结者。张仕绅苦苦思索着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