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
放眼职场,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总是一副笨笨的样子,思维不敏捷,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有时还需要别人护着。
在有些公司,最傻的应该是博士了,一副“大智若愚”、性格软弱的样子;接着就是硕士,也差不多;再接着就是一些本科生,什么也不会;随后是一些大中专职员,动手能力差。学历越高的人越显得单纯幼稚,凡事过于理想化,不注重维护自身利益,有时还喜欢吃亏。这些人在公司里一般是被人领导着,傻里傻气的。研究生干不过本科生,本科生干不过大专生,大专生干不过中专生……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虽不能说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这种毛病,但不少文人性格柔弱,缺乏事业成功的野心和霸气,缺乏狼性精神,这却是客观事实。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其实,中国知识分子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情商,凡是情商高的知识分子下海都能成功。那些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具备富有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暴发户也是知识分子;传统文人之所以清贫,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致富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他们其实不是真知识分子,而是伪知识分子。
贫穷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贫穷。从某种程度上说,清贫是一种耻辱,因为你无能、窝囊,对社会没有贡献。富人可以通过捐款、慈善活动帮助别人,他们兴办企业交纳税收,繁荣经济促进就业,而文人呢?除了空言误国,能做什么?一些腐儒(比如大学教授)满身的穷酸气息,自身既没有能力让自己过得更好,更没有能力让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他们虽然“心忧天下”,表面上很有社会责任感,实际上自己穷得叮当响,又有什么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呢?有些人试图维护社会道德,维护社会良知,这一点值得赞赏;但一些人维护的往往是腐朽、落后的东西,自己也成了可耻的封建卫道士。
认识到这一点,需要十分的勇气,更需要一种羞耻感。人,惟有知耻才能后勇。
《易.系辞》曰:“穷则变,变则通。”这里的“穷”,过去理解为政治上不得志,但是现在还可以理解为经济上穷困。穷并不可怕,穷则思变就有前途;可怕的是穷而不变,这就是腐儒式的顽固不化了。
中国文人,需要一场思想革命,革“腐儒”思想的命,确立坚强勇敢、尚文尚武、智胜天下的现代儒商精神。中国需要的儒商,是真正干大事的儒商,不是腐儒、犬儒。真正的儒商,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诚信观念,更要有“实业兴国”、“商战富民”的责任感。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传统文人腐儒气息浓厚、迂腐不化的形象呢?答案是:到传统儒家那里去找。一些知识分子,越读书越苯,好像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实际上真的很愚懦。很多文人深受儒家传统的负面影响太厉害,潜移默化,最终造成了一种软弱的性格,误把懦弱当宽容。一旦文人从商,常常被人指责为“物欲横流”、“不甘寂寞”、“满身铜臭味”、“掉进钱眼里去了”,似乎文人天生就应该安于贫贱似的。一个文人长期被包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遭到“儒民”的舆论围剿,怎么能放手一搏呢?
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儒家负面的东西害人不浅。这种负面影响,造就了中国人唯唯诺诺、不思进取的腐儒形象。而腐儒,实在是百无一用。
中国文人要救人,先自救。
自救,首先就要“脱儒”——脱掉儒家负面的影响,接受精神洗礼,重塑儒商形象。一个儒商,要有坚强勇敢、尚文尚武、智胜天下的勇气和霸气,要实干。“君子坦荡也言利”,不要耻于谈富。重商主义富中国,实业兴国,商战富民。(粤西土著/09.05.13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