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04年2月18日文章
新加坡华文不太景气
——新政府鼓励华族学生重视母语,对自己的根和亚洲价值观有更深的认识
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李 莹
14日,新加坡第10届“华族文化节”开幕。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说,尽管新加坡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但国家仍应确保华族学生通晓祖先的语言,让他们对自己的根和亚洲价值观有更深的认识。不过,到过新加坡的中国人,可能都会对中文在新加坡的境遇感触良多。当我们满心期许地认为与我们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人应该说着、用着流利的中文时,却尴尬地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在中国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新加坡也许不得不蹲班留级,为的就是先过语言关;第一次到新加坡的游客更可能在满眼的英文路标中迷失方向。
母语成外语
半个世纪前,新加坡就已经成为海外华人的文化重镇。新加坡华人占其总人口的75%以上。新加坡有包括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在内的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系。而随着新加坡的独立,政府为迅速奠定其国际地位,开始大力推行英文教育,并努力让每一位国民掌握英文,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面对英文教育的强劲发展,华文教育的优势很快就没有了,就连名震东南亚的南洋大学也被迫在20世纪60年代末关闭。
自1984年起,华文沦为小学和中学里的一门单独学科,除了华文课以外,所以的科目都用英语教授。英语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有关数据,1980年,在家中使用英语的华族小一新生的比例是9.3%,去年却上升到45%。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35.8%年龄介于5—14岁的华族儿童以英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而年龄介于15—24岁的华族青年只有21.5%以英语为主要家庭用语。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如果没有太大的变动,快则10年、慢则20年,英语将成为新加坡华人最主要的族群母语,而华文将变成透过课堂学习的外来语。
不学华文的理由
虽然老一辈精通华文的学者不断地呼吁重视华文教育,但英文取代华文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一些年轻人说,他们不想学华文是因为华文实在太难学。尤其是复杂的汉字书写,着实令他们头痛。另外,一些人觉得学华文没什么用,因为学华文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直接收益。掌握英语是他们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必要条件,而说华文逐渐成为不成功的象征。因此,有的家长甚至教育孩子要做“精英”,而不要做“精华”。
此外,由于华文只是在小学和中学作为一门单科成绩,因此许多新加坡年轻人的华文水平只能达到会听和会讲,在读和写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有限。除了少数精通华文的人士外,多数新加坡年轻人的华文仅限于一般的生活会话。记者在与他们交谈时,如果稍微使用一点修辞或是说句成语,就会看到他们脸上迷茫的表情。若是碰上就某一专门问题进行采访,更是必须要用英文才能沟通明白。记者的一个朋友就曾感慨万分地说:“唉!同样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却要用洋文才能相互沟通!”
政府呼吁重视华文
新加坡民间对于华文发展的现状,也充满了忧虑。在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章《联合早报》上,三天两头可以见到探讨当地华文教育的文章,为如何提高新加坡人的华文水平献计献策。李光耀甚至给《联合早报》提要求,希望他们承担起振兴华文的重任。
不久前,《联合早报》对新加坡的华族学生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华文是华人母语的观念,在多数人心中仍根深蒂固,97%的华族中学生对自己会讲华文感到骄傲。
李显龙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社会已经来到了十字路口。我们可以选择随波逐流,全盘接受最新的国际趋势和潮流。但是,我们会成为无根的一群,没有明确的自我认同,我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我们必须保留我国移民先辈的历史和文化。”
[抄自《环球时报》2004年2月18日 5版 新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