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东的第三次民族融合与广东汉族的最终形成
明清二代,广东出现第三次民族大融合,世居山区的瑶、壮、畲三族的大多数陆续融合于广府、潮汕和客家民系之中,使三大民系也就是广东汉族的主体得以最终形成。
非粤地土著的瑶族,其主体系六朝后期至明中叶间陆续从湖南迁徙而来。其直系祖先莫徭于南朝梁陈时期逾岭入粤,散居于粤北今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一带,直至五代。
入宋之后,湖南瑶族大量南徙。他们不仅活跃于粤北的连、韶、英等州一带,而且已深入到广东腹地西江流域的端州(治今高要市)。至南宋,瑶族向东、南、西三方向推进。东北的南雄州,西北的怀集县和粤中的新州(今新兴县)、德庆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都已有瑶族的踪迹。及元,其更进一步拓展至粤东的循州和南海之滨的南恩州、化州、雷州。明代,又在元代分布的基础上再向四邻州县渗透,进入其繁盛时期。明代,今广东辖境共九府70州县,嘉靖(1522—1566)年间,除琼州、潮洲二府分别为黎、畲所居外,其余七府44州县均有瑶族分布。其中清远、四会和广宁一带,西江流域以罗旁(今云浮市一带)为中心包括邻近各县,以及粤西信宜、茂名(今高州市)一带等是瑶族的三个聚居中心。
当时广东瑶族的人口,至今尚无法统计。元大德(1279—1307)年间,程鉅夫在《罗璧神道碑》谓,“洞蛮”(其中瑶族居多)二十万,负固夺民田以食”。①元末,守韶州刘鹗又说,“广东一道,地方数千里,户口数十万,瑶僚(即瑶族)半之”。②不管是“洞蛮二十万”,抑或是“户口数十万,瑶僚半之”,都只是个约数,并非实指。不过,据此可知瑶族人口之众。
明代,瑶族人口又有较大的增长。嘉靖间瑶山918座,③遍布上述府州县,有“无瑶不住山,无山不有瑶”之谚。
壮族(古作僮),与岭南土著百越有渊源关系。广东壮族系由粤地土著百越演化而成的“主僮”和由广西而来的“客僮”为主,融合少量瑶族和汉族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始见于史。④明嘉靖年间,僮分布于广州、肇庆、高州和广西梧州(今怀集县时属本府)等四府的19州县。⑤其中封川、开建、怀集和连山等县即粤西北一带是其聚居中心。
广东畲族均在粤东。畲族亦非广东土著。其入粤时间与莫徭相仿佛。六朝后期,畲族从湖南迁徙到粤、赣、闽三省结合部一带,唐初定居于泉(州)、潮(州)间。⑥粤东畲族以潮州为中心向四方扩散,向西发展至惠州府,与向东发展的瑶族相遇。惠州府遂成畲、瑶的杂居区。畲族有少数越过惠州府进入广州府之增城县,而瑶族则无法越潮州府雷池半步。其具体分布为,潮州府之海阳、潮阳、揭阳、大埔、饶平、澄海、程乡、平远,惠州府之归善、博罗、海丰、兴宁、长乐、永安(今紫金县)和广州府之增城等三府15县。⑦
广东壮、畲二族的人口及分布范围都稍逊于广东瑶族,但其总人口亦不少。两族在明代都曾发动过多次规模巨大的起义,如嘉靖二十三年(1544)封川壮族苏公乐起义和隆庆五年(1571)惠州畲族蓝一清起义等。这两次起义明王朝分别调集汉达土兵48,000人和40,000人前往“镇压”。据此即足知两族人口之盛。
明中后叶至清初,三族发生了几乎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分布区域骤缩,人口锐减。至清末,瑶族由原来的七府44州县减为两府四直隶州(厅)7县,即广州府之新会县,韶州府之曲江、乐昌、乳源等县,南雄直隶州之始兴县,连州直隶州之阳山县,罗定直隶州之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县)和连山绥瑶直隶厅。壮族更甚,原来分布的四府19州县仅余连山直隶厅及其毗邻之怀集县。畲族亦如是,其原有的三府15县只剩下围绕凤凰、莲花和罗浮等三山的丰顺、饶平、潮安、海丰、惠东、博罗和增城等7县有少量的分布;至建国初期,其总人口已不足4000。①引起这种急剧的变化的原因很多,封建王朝野蛮的“征剿”和民族的迁徙无疑都是其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应与民族融合有关。
这次民族大融合即第三次民族融合始于明洪武(1368—1398)、永乐(1403—1424)、嘉靖至清康乾之世为其高潮,而结束于清之季世。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系通过文化的涵化而实现的,文献多称之为“向化”、“同之齐民”、“入籍当差”或“新民”。现按族别分述于下。
民国《阳山县志.事记》云,洪武初,“太祖命赍榜招(瑶)陈满阳等三百八十六户入籍当差”。这是瑶汉融合的最早实例。
永乐十四年(1416),“高要瑶目周四哥来朝,籍其户八十有七,则十四年之前为瑶僚可知矣。厥后,隶尺籍为编民,散处市廛中,长子孙至读书取青衿,是不特被渐于化,其为瑶僚,名谓形似,久将漫然,不复有存”。②
据《明实录》载,在永乐至正统(1436—1449)的近50年中,先后有高州、肇庆二府属县天黄、大帽、曹运、茶峒、石栗诸山,德庆州新落山等处,怀集县西家等处和连州连山县黄莲、大罗诸山等处有数量不等的瑶民“向化”,传版籍,供赋役。③
万历十年(1582),阳山知县赵文祯招抚稍陀、老鸦、白芒等三坑瑶为编民,出籍供赋,编为永化都,名其为“新民”。
入清之后,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有阖县瑶族融于汉者。如新宁县(今台山市),“(瑶民)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招抚归顺,分隶各州县。其在新宁者,居县之大隆峒,言语服饰渐与内地习染,同齐民一体,编户输粮。妇女髻环衣饰,亦与齐民无异”。⑤
又如新兴县,“今(指乾隆年间)国家升平日久,瑶人欣欣向化,衣食动作与齐民无异”。
四会、恩平、阳江、开建等县亦有类似记载。
此外,有的县系部分瑶族融合于汉者。如乳源、曲江、连山、阳山等县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