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撰写书评,500元起价。”近日在某知名网站上出现这样一条“销售”广告。只不过发帖子的人销售的是一种不应该成为商品的商品——书评。中国的书评已经“堕落”到给钱就写的地步?谁在背后操控着书评?有多少人还在认真地写书评?记者近日就书评的现状进行了一番调查。
幕后
一篇书评数百元可搞定
据悉,仅2003年,我国就有图书出版社570家,出版图书190391种,其中新版图书110812种。按出版的新书以每年10%的增长速,去年国内出版的新书达到了20万种。面对书店里形形色色的书籍,书评显然应提供给读者一个很好的信息平台。但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答案却是令人失望的,与记者熟识的出版社人员说,相当一部分书评是由出版社和图书策划宣传公司控制着。
拿钱写书评,只能褒不能贬
一位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手中有一批固定的作者,有高校研究生、博士,也有高校老师,还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这些人经常靠写书评赚外快。
“找他们写书评一般给500元至1000元不等。虽然我们给的价钱不高,但他们很乐意配合。因为我们经常找他们,而且我们会把他们的文章发到全国的媒体上,对他本身也是宣传。”花了钱,如何控制书评内容呢?“如果我们不特别说什么的话,写书评的人当然只说好话;但出于宣传的目的,有时我们也愿意要有争议的话题,这种情况直接告诉他们就行。”
名气大小跟钱的多少有关系
一位负责图书宣传策划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请专家写书评,所付费用少则三四百,多则千元。如果图书本身质量不错,可少给点钱;如果图书质量不高,就得多掏钱。此外,作者名气大小也跟钱的多少有关系,名气越大,自然拿的钱越多。当问是否需要事先告诉书评作者,书评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时,她反问记者:“这还用明说吗?你给了他钱,他又不傻。”
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想找特别有名的人写书评,可以托这个人的好朋友前去游说,一般他们碍于情面,有可能会接受,而且价钱也不会太高。”“如果我们想约的人告诉我们,有事情找某某谈,我们就知道他有经纪人,这种情况下要价就比较高了。”
书没看完就写书评
记者在网站上看到的这条“名人撰写书评,500元起价”的帖子中,叫卖者写明1000字书评售价500元;1500字书评售价800元,3000字书评售价1600元。此人还打出了“名人撰写书评”的招牌。根据发帖人在网上的发言,目前他已经收到“货”款了。
记者还找到一位经常为图书公司撰写书评的人士,他目前的身份是某高校经济专业的博士生。他告诉记者,书评写多了越写越熟练,有的时候非他本专业的图书他也能写出书评。他笑着告诉记者:“时间少,写书评时想完整地把书读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是大致翻翻就开始动笔。要书评的人要求的不外乎两点,一是你要夸书好,二是你写的书评媒体愿意用,这样就够了。至于内容他们不太关心。”
现象
书评遭遇诚信危机
不可否认,书评目前是三六九等,什么层次的文章都有。当中固然有文学评论家以严肃的态度创作的书评,但也不乏大量质量低劣的书评。在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关注书评。
“看书评买书?我才不上当”
军旅作家、原总后创作室主任王宗仁听说网上卖书评的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大笑。他对书评的态度直截了当:“看了书评才买书?我才不上那个当呢。现在好书评太少,就算是一些名家写的我都不敢相信,因为有的人是碍于情面写的,这种文章当然只说好听的。”他目前买书、看书主要依据的是个人判断和朋友的推荐。
散文家张守仁先生认为,现在一批作家、评论家将兴趣过多地投入到对图书销售中,忽视了对书稿本身的关注。“在当下这样的经济社会中,这些人对文学真善美的追求减弱,对文学的严肃性减弱。甚至有的人只要给钱什么都写。”
学者、独立书评人止庵去年应《中国图书年鉴》之邀,为年鉴选择21篇书评代表作。在看完发表在专业图书媒体上的数千篇书评后,他感觉“就现实情形而言,书评人多半不值得信赖”。“我现在也会翻看书评,但不会依据书评买书,只是为了获悉一些新书信息。”
延伸
书评应是作者和读者的引领
如果说学者可以将个人判断和朋友推荐作为买书的依据,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书评可能是他们能依赖的不多的方式之一。
但鱼目混珠的书评显然让这些人更加困惑,什么样的书评可以信赖,什么样的书评不能相信?著名评论家王干说,有人在炒作,自然就有人在上当。
除了读者的信任,书评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指点文学创作。但对于很多作家而言,能得到有价值的评论是较难的事情。
作家曹文轩对此颇感苦恼,他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纯正的文学批评,可惜太少。“很多评论家谈到我的作品,不谈或者很少谈到小说的艺术性,而是借此谈一些他个人喜欢的文化问题。你不谈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这个书评的意义何在?”
作家王海令鸟也对书评的发展表示了忧虑,“你夸我要夸到点儿上,我才能舒服;反过来你批评我,也要批评到点儿上,我才能接受。我看到过这种恰当的书评,但不多。”
她认为,“如果说编辑是作者的保姆,那么评论家应是作者的引领。如果书评的发展滞后,对于作者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我个人非常希望能看到那种对我作品客观、真实的分析,能引起我共鸣的书评才是好书评。”
作家蒋丽萍对低劣书评泛滥的现象也是深恶痛绝。她认为,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者“信口开河”,不少书评都夸大其词,这样的误导对读者和作者本人都是极其有害的。
追问
谁来为书评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学术刊物4年前同时取消各自书评栏目的举动曾引起不少议论。当时负责人介绍,优秀书评的匮乏使学界乃至整个书界出现了批评的真空,“我们取消书评栏目的本意就是为了提醒学术界注意这个问题。”
现在买房子买汽车都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在现在书评表面一片“繁荣”的背后,谁来为目前混乱的书评评估?谁来为受到伤害的读者和作家负责?
没有成熟的书评环境
国内某书评版的编辑经常联系的评论家有100人左右,她认为其中小部分人较有原则,不会因为是编辑推荐的书就随便写,遭遇他们的拒绝是经常的事情。虽然他们不会牺牲自己的声誉随便表扬别人,但他们也有问题,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不轻易批评别人。
学者止庵认为,评论界要建立“准批评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批评环境。健全的批评环境迄今尚不存在,而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被评论的书的作者来说,往往不能接受任何批评,尤其是书评这种公开的、诉诸文字的批评;从书评作者来说,也不大愿意说人家可能不喜欢听的话。在这种情形下,自然书评大多以正面的肯定为主。借用一句讲得滥俗的话,书评作者、被评论的书的作者,以及读者都该有点儿“平常心”。
中国缺乏权威评估机构
王干认为,书评带有广告的性质是正常的,有责任感的评论家的目的就是通过书评让优秀的图书留在市场中,将不好的图书赶出市场。但现在是一片混乱,谁都可以写书评,谁的书评都能发,什么书都可以评。在这种状况下,谁来评估书评就成为关键的问题;但他也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当书评混乱到一定的程度,也正是书评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开始。
止庵表示,“书评要摆脱目前的窘境,先要断绝它与图书销售的这种关系。当然光这样还不够,但是无论如何要从这里起步。书评还要写得有见识,有文采,本身是好文章。”止庵还表示,“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恐怕有赖于读者。对读者来说,假广告不起作用了,同时真广告效果不错,出版社也就不得不舍此而取彼了。这么一来,真正的书评就有出头之日了。
书评应走职业化道路
究竟书评应该朝哪个方向?王干认为,“现在经常有人呼吁应有独立书评人,但单方面要求评价家去如何做并不现实,因为书评的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建议能否设立一个书评奖,并且成立专门的评论机构,由他们完成职业书评人的工作。”
作家陈村也提出,书评应走职业化道路,从机制上保证书评人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信誉。这些职业书评人应在各自熟悉的书评领域,以专家身份写出令人信服的书评。
陈村说:“书评的职业化应该有一定标准,如评论者自己花钱买书来评,以确保其判断的独立、客观;图书行业将书评作为出版产业的一部分进行扶持,以一定的投入确保书评达到应有的职业水准。”(记者 赵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