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岭南南越文化区

[复制链接]

235

主题

1

听众

8549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0
注册时间
2002-1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3-2-16 18:5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载]岭南南越文化区
 

 
在《史记》一书中,南越称为“扬越”,北至长江,南至儋耳。后楚灭长江中下游越族各国,不少越人南退,称为“越”地。如《淮南子》卷18:“(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珠玑”。赵佗称帝后,以南越为国名,故学者才记“南越”,即以地理位置和国名为越族名称(张荣芳,1988年)。
南越地为我国古人类活动地区。计有早期智人(即古人)、晚期智人(即新人),历旧石器至新石器,由先越人至越人,一脉相承。
旧石器文化主要为砍砸器、刮削器和石核,韶关马坝人即有出土(1984),年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14万年。柳江人用铀系法测定年代最低为6.7万年,最高为22.7万年。不少旧石器遗传还见于各地,如来宾县麒麟山晚期智人(1956发现)等,在广西有13处,在广东有近10处多,为洞穴居民,惜不详确。
新石器遗存至多,亦可靠。并且已指出南越新石器以西樵文化为特征。有肩石斧以西樵山为制造场的观点提出,文化系统是由细石器和有肩石器构成。历时约为 6000年。发展过程可分为:
(1)旧石器末期到新石器初期。包括原始陶片及大量打制石器,经粗略磨制(曾骐,1992)。
(2)新石器初期至中期。双肩石器、细石器制造时期。即经历了渔猎到农业的两个阶段。
(3)新石器晚期。磨光石器与几何印文陶共存。几何印纹陶已和铜器共存了。
在西樵山这座孤立于珠江三角洲上的第三纪古火山颈地形,有粗面岩、霏细岩,并有燧石脉贯入,故成为石器制造的良好材料,但取石材不易,乃沿节理、石脉开坑凿取时,采用火烧水灌爆裂方法,即具有采矿性质的工业行动。双肩石器据15地点14C年代测定,为距今5 000~5 500年,即采集年代不长。这是因为用玛瑙、燧石打制石核成细石器已不适用于农业,而需要用较大石器的制作之故。本区双肩石器文化,向北影响石峡、大溪、屈家岭等文化,向西影响广西大石铲文化,向东影响我国台湾与菲律宾,向南入东南亚国家,成青铜器(斧、  、钺)的原始模式。成为我国原始文化深入南海海洋文化区,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支。学者称“西樵山文化”。
粤北石峡遗存,是4 800~4 300年前墓葬群出土物。出土石器精细,类型多,发现炭化谷粒、稻米,以弓背镢、亚腰斜刃钺、宽扁有段石  为特色。有白陶、黑皮陶器20种。以盘鼎、三足盘、圈足盘为特色。还有玉雕多种。大石铲文化更是由双肩石器发展而来。此外,同龄遗存还有桂林甑皮岩遗址,早期达9 000多年,晚期7 000~8 000年,在制陶和养猪上是全国最早的。铜器时代两汉“蛙式铜鼓”(北流、灵山、藤县式等)亦具南越铜器特色,比云贵各型(楚雄、石寨山、西盟、麻江、遵义等)为先进。如高大和纹式精美,有源于俚僚先民木鼓图式。在社会组织上,区内仍由众多部族、土邦分治形态,正如《过秦论》说:“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吕氏春秋·恃君篇》云:“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敞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海内南经》说:“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今西江)南”,“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又说:“桂林八树,在贲禺东”。可见秦开三郡立县多以土邦小国和部族领域首长地区为主,秦只派官吏管治其君,如贲禺(即番禺县)、缚娄(即博罗县)多为土邦性质。西呕王且杀秦将屠睢,可见强越的实力强大,秦占越地仍以故俗治之。因越人仍占人民主体,从桂林郡“监居翁谕告瓯骆40余万口降”一事即可说明。立国的仍有古老的苍梧部族,如南越王时仍立苍梧王治之。可见赵佗之国西有瓯骆人,西南有骆越人本皆有国。降至东汉改名“俚”、“乌浒”,如冼夫人所管土邦直至唐代始平。《晋书·陶璜传》云:“广州南岸,周旋6 000余里,不宾服者乃 5万余户”。这片由广州到粤西,由西江以南至海的山丘盆地地区,是以峒(即汉语的“溪流”)为主要居处的“俚”人区。正是四周汉人逃亡的保护区,成为小土邦所统治的地域。到冼夫人时,吸收汉文化,改奴隶制性质社会,实行封建帝国的制度,历梁、陈、隋而不衰。其地按《南州异物志》云:“俚在广州之南,苍梧、玉林、合浦、宁浦、高凉均有之,地方数千里”。即冼夫人出生高凉所在地区。因她属母系社会残留的族系,妇女地位较高,又与汉高凉太守成婚而汉化较深。故成为本地俚人首领。其后,并入海南岛北部,立崖州10县。其后代冯盎地方2 000里;海南全岛亦入冯氏土邦统治。
南越海洋文化的影响,以海外贸易最早和促使地方经济发展为特色。早在春秋末期越公师隅已进行长期外贸筹集宝货,以谋复国,楚亦以宝货为楚所有,无求于晋,即楚虽未占沿海,但外贸已影响于楚。赵佗能以财物役属东越和夜郎,亦为进行外贸获得,故《汉书·主父偃传》云:“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可见始皇利越之宝货而掠以为三郡,可见南越文化区文化特色是以外贸为主导,因而引起珠江三角洲农业、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发达。
西汉全国9大城市之一的番禺(即越人地方之汉记音),即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汉书》更增加象牙、银、铜三种主要商品。远洋港口有徐闻、合浦,远洋航线已到印度,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即在番禺、徐闻(官方为主),为全国最早地点。亦为外国文化传入的大门,如三国后佛教传入,即在广州光孝寺,为全国译经中心之一,六祖建立禅宗之地;唐后“花开五朵”,普及全国;道教得传由葛洪、鲍靓修道于罗浮山,成我国第七洞天,即吸佛教思想改造儒家而光大道教,著《抱朴子》成道教名著。由海上传入伊斯兰教亦先建寺于广州,后才北上泉州、扬州。近代天主教亦自澳门进入(如利玛窦、汤若望等)。
南越文化特色还有特殊语言支系,即今天广州话。此话又名“白话”(意即越人的话简称,“白”越语即“人”),沿西江分布,由广州至南宁,即越人分布之区。历长期汉化仍自成特色,即白话基底是越语。例如,作者在胡志明市参观时发现傣族数目读音犹如广州话(由1至10),但越南话则不同。广州话以越语为底可见于壮语相同者较多。离开广州、梧州、柳州等汉人聚居历史悠久处外,地名上多表现为土著用语。如称“那”(越语为“田”)、“南”(即水)、“里”(即山)、“洞(即溪)、“六”(即“山足平地”)、“番”(即村)、“郁”(即河)、“布”(即人)、“耗”(即饭)。故今天广州话仍存特色。普通话用词“看”,广州话用词“睇”,这个“睇”字正和《说文》记南楚语(扬越)相同。语法上,广州话亦沿用古越语倒装形式,把修饰语放在被修饰语之后,如“客人”,广州话作“人客”,“公鸡”广州话作“鸡公”,“干菜”广州话作“菜干”等等。即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又如副词亦放在动词之后,如“先吃”广州话作“吃先”、“多买”广州话作“买多”等等。还有汉语无字的词汇也不少,今天汉语辞典没有,要另编《广州话辞典》才成,如“提”读成“Lit5”,“欺负”读成“ha1”、“背”读音成“me1”、“动”读音成“yug1”等等,发音基本上和壮语相近,而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反映广州话(粤语)是以古越语(壮语)为基础的。故到广州外地人有说:“如到国外”。广州话亦有华侨传到东南亚、欧美各地华人社区。与后迁入客家话与普通话相近情况不同。
总之,南越文化区是我国南方有长期光辉历史的文化中心之一,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内小区划分以海南岛小区为明显。因语言上,除海上疍民操纯正广州话外,陆上已为海南话、临高话和中部五指山的黎语分布区。海南话通闽南话,为宋代移民自福建来的人们;临高话为俚人先民入琼后沿岛岸分布,他们与黎族同是俚人,汉化较深,但仍有不少用词相同,如“山”称“黎”,“村”称“抱”等。黎族因发展阶段不同,仍有差别。如五指山内部杞族地区,父系原始公社期的合亩制仍保存到建国后一段时期。而沿海早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此外,黎族固有的船形屋、文身、包阳布、大耳环等古代遗风仍可见于山区各支族,而南部沿海侾族,“赛人”(黎的支族)已不见存在,表示在黎族本身各个支系中,社会进化亦各有不同。赛人汉语称“德透黎”。
至于本区除俚人外,其他主要民族,还有侗族、瑶族、畲族和苗族,等等。
侗族为骆越之后,如有男女“同川而浴”之俗,分布于贵州。瑶与畲同祀狗王(即槃瓠)为祖,故有同源说,自称为“勉人”,语称“勉语”,即古名“蛮”的转音。因免徭役而称“莫徭蛮”,因耕山种畲田而称“畲民”等,文化水平高,与壮族、越族相近。苗族亦有较高文化,与上述各族都多自北面南迁入粤。今天已设立了上述各族自治州、县。分布亦多达贵州、湖南山区。如苗族在贵州仍多,瑶族在湖南仍多。但明后已不少迁入广东,几乎各县山区都有瑶峒存在。并且每举行反对王朝的起义。故可成为文化小区划分的基础。壮族虽仍为主体,但汉化已深,据覃德清研究(1998),现多与汉族混居。


参考书目:

 4个铀系法测定(16.9~12.7万年)的平均值。
 我们采得 18号地点的细石器,14C年代为 6 210±130年。
 曾骐,新石器时代考古教程,1992,广西人民出版社。
 玉环、玉珠和玉茾。
 各土邦考证,可参考有关文献,见曾昭璇《岭南史地与民俗》,1994,广东人民出版社。
《汉书·两粤传》云:“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又称:“北有长沙,其半蛮夷”。可见越地仍以扬越人为主体,故秦亡赵佗即变服入族。效楚将庄矫变服为滇王也。
《汉书·两粤传音义》宋祁谓:“瓯,集韵:‘于口反’,骆越种也”。
 冼夫人为北燕昭武帝之后,冯宝之妻,刘宋南下的北方南迁仕族之一。
 六祖传法于南华寺、国兴寺、光孝寺,建立禅宗,“花开五朵”,至今朝鲜、日本仍盛。五朵花即后云门、曹洞、法眼、沩仰、临济五宗。
 客家人指历史时代分多次南迁中原迁民而言,分布两广,体质与越族同。见何国强博士论文《广东客家村社群体生计模型研究》,1998年4月。
 见覃德清博士论文“《民生与民心》,1998年5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带领族人,实现壮族的伟大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20 22:40 , Processed in 0.14711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