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8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转一篇文章为兴桂当参考『老牌技术强国--德国为何在竞争中落后』

[复制链接]

29

主题

1

听众

354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1-16
注册时间
2004-7-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6-4 21:5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一篇文章为兴桂当参考,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很有意思,有参考的价值,就转贴了过来。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少数民族落后地区要发展应该靠什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八桂子弟 声震四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1

听众

354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0-1-16
注册时间
2004-7-13
沙发
发表于 2005-6-4 21:55:00 |只看该作者
诞生过爱因斯坦、戴姆勒和哈恩等科学家的德国一直不乏优秀的创意。2004年,德国企业、大学和自由发明家共提交了4.8万项专利申请。德国的基础研究闻名于世,高效率的研究所星罗棋布————仅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就下设80个研究所,科研从业人员约1.2万人。

缺乏创新动力 在竞争中倒退
 但是,德国人很少能够把巨大的潜力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和经济成果。总体来说,德国在先进工业国家的革新竞争中正在倒退。从1994年开始,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份额就一直下降。联邦教育和科研部技术专家的一份特别报告透露,与其他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德国在高科技方面的贸易额仅排在世界第四位。该报告说,德国“正逐步失去影响”。 
怎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德国缺乏革新动力。“我们在高价值的技术方面很强大,在尖端技术方面却落后了,”夫琅和费协会主席汉斯—约尔格·布林格说。如果没有汽车工业,“人们几乎不再把德国称作高科技国家”。
  因此,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国家中靠后毫不奇怪。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测,中期内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对于一个自然资源并不富裕、劳动成本很高并且要求保证高福利的国家来说,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太低了。据美国经济评议会测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就明显快于德国。“把新技术及其有效转化结合起来,这是美国领先的关键。”美国经济评议会研究部主任罗伯特·麦古金分析说。 
政治、社会和经济框架构成阻力
  为什么德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好?不能把责任都归于经济界。确实有一些企业不注重采用新技术,但这并不能解释德国的整体下滑趋势。更重要的是,德国缺乏令人满意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框架。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对600多家企业所做的颇具代表性的调查表明,超过80%的企业抱怨它们面临行政阻碍。工资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研发领域,工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远远高于生产领域的工资成本(20%),这会让生产全球化之后的研发活动全球化加剧。德国科学基金联合会称,德国企业每年投入到国外分公司的科研费用已经达到120亿欧元左右。这一方面是受全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条件差强人意。德国工商总会对研发密集型企业所做的调查表明,已经有15%的企业把科研活动转移到外国,另有17%的企业打算在今后3年内把科研活动转移到外国。更令人吃惊
的是,转移科研活动的企业中有2/3承认,如果德国的条件更好,它们的科研活动本可以在国内进行。 尽管财政状况不佳,德国的科研预算从2000年起还是以年均2%的速度增加,科研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由2.52%上升到2.55%,明显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但距到2010年使科研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像日本等重要的市场竞争对手早就超过了这一水平。此外,亚洲国家和俄罗斯也渐渐成为危险的竞争对手。自1995年至今,全球科研资金的增加量有30%来自中国、印度、韩国、新加坡和俄罗斯。汉斯—约尔格·布林格指出,德国在革新方面并不是绝对地变差了,只是其他国家相对变得更好,它们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更多,特别是北美、亚洲和北欧国家。像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领先水平。 
德国人不但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创新兴趣,反而抱怨连连。“德国人已经失去了二战后帮助他们取得经济奇迹的乐观主义和积极行动的坚强意志。”美国驻德商会会长弗雷德·欧文说。这种自我麻痹也是由政治精英们的失职造成的,他们展示给国民的往往是裹足不前而不是锐意进取。的确,各党派的经济政策都要求更多革新。“但是,只有当政治界本身也拥有变革能力时,它们要求别人更具创造力和革新力时才有说服力。”波鸿鲁尔大学革新研究专家贝恩德·克里格斯曼批评说。 
同时德国人还“缺乏经济上的危机意识”,阿伦斯巴赫研究所主任雷娜特·克歇尔女士认为。“德国人几乎无动于衷地告别了那些他们拥有或曾经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他们正在阻碍这些技术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毫不在乎。”例如核技术,由于现任政府限制核利用,德国在这方面渐渐失去了领先地位。现在转基因技术也有遭受这种命运的危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食品和农业部长雷娜特·屈纳斯特力促通过的《基因技术法》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作了严格规定,专家认为这导致许多就业岗位流失。 
保守思想作祟 害怕风险 
敌视技术已经导致德国在一个关键行业落后,并且直到今天还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上世纪60年代,当第一批电脑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被推向市场时,德国人首先讨论的可怕景象是:工厂里没了工人,电脑操纵着生产流程,机器人成为就业者的克星。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却看到了巨大的机会,于是今天它主导了这个行业。 
德国人对技术的怀疑有其传统。虽然德国科学家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享誉世界,但是政治精英们对技术进步却持不同意见。保守分子认为技术破坏了自然,左翼分子则认为技术是资本主义生产和统治的核心。19世纪末,当许多国家的民众对第一批蒸汽机车大声欢呼时,柏林市政当局却拒绝修建铁轨和火车站。威廉二世对第一辆汽车的出现作了如此评价:“汽车只是个暂时现象,我更看好马匹。”过去,在部委和议会中听不到工程师和自然科学家的声音,说话的只是法学家、人文科学家和社会学家。今天的情况也往往是这样。政治界的怀疑态度延续到民众当中去。虽然慕尼黑经济研究所的调查表明,德国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一直在提高,但是欧盟的一项调查却显示,几乎67%的德国人对科学和技术都不感兴趣,这个比率高出任何其他欧洲国家。只有19%的德国人认为工程师对社会是重要的。虽然大多数德国人对于给工作和个人生活带来便利的日常技术持正面态度,但是对那些有风险的重大技术也相当怀疑,例如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前主席胡贝特·马克尔就讽刺说:“如果科学不会迅速改变人们已经适应了的情况的话,德国社会是会热爱科学的。” 经济界也显得羞于变革。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企业每年少赚400亿欧元,因为它们没有全力推动并很好地组织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革新研究专家克里格斯曼认为,通常情况下只有15%的员工真正具有革新精神:“关键在于,筛选出这部分人,然后把他们从老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为了不使研发工作半途而废,企业必须创造明确的激励机制。措施之一是划分出富有成效的革新项目,并让科研人员成为合伙人。 
相反,德国的经理们主要热衷于降低成本。埃姆尼德市场和社会问题研究所的一次调查表明,一半以上的企业承认,在引进革新性的产品方面它们害怕风险。联邦政府宣布2004年为“革新年”,然而正是在这一年里,德国企业用于科研的支出10年来首次低于前一年。好在今年德国企业打算投资470亿欧元,比去年多10亿欧元。 
人才缺乏 流失严重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人才。据波鸿鲁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称,目前几乎1/4的生物技术企业打算雇用新人,但许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在其他有前途的行业里,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个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并且阻碍经济增长。”革新研究专家克里格斯曼警告说。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才缺乏的问题曾显出缓解迹象。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大学新生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幅下降,后来又大幅上升。但现在形势又发生了变化:2004年,信息、电子和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新生人数减少了10%以上。
  此外,德国目前还饱受人才外流之苦。今年2月,新社会市场经济倡议协会采访了100位获得过各类奖励的德国高级研究人员,结果表明,86%的科学家承认他们的领域内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87%的科学家担心德国的科研工作因此面临危险。
  据估计,目前大约2万名拥有博士头衔的德国科学家在美国工作。精英们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升迁机会。与此截然相反的是,在死板的德国大学体系内他们不能保证自己的前途。尽管联邦政府实施了吸引科学家归国的政策,但迄今为止只召回了几百名科学家。利用奖学金吸引外国研究人员的尝试也进展缓慢。例如,主要资助国际间科学家交流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现在也许必须裁减250个资助名额,因为给该基金会提供资金的外交部削减了预算。 
虽然德国的科研大国地位渐渐动摇,但专家也警告不要过度抹黑德国。“我们的声誉在国外比在国内好得多。”汉斯—约尔格·布林格说。德国的产品和技术在许多领域一直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一些有前途的技术方面,德国科学家也跻身前列。并且德国还有足够的资源使自己重新崛起。现在需要的是一揽子可行的改革计划:对经济活动实行先进的革新管理,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框架条件,对大学进行改革,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制订更合理的国家研究资助计划———这方面在过去几年变得越来越官僚。 
联邦德国工业联合会主席于尔根·图曼一针见血地指出:“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研发和创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4 22:01:57编辑过]

八桂子弟 声震四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4 00:03 , Processed in 0.149820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