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壮族地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壮族人民为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统治,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了前赴后继的武装起义。1846年梁亚发等人领导了浔江、柳江的农民起义;1847年,湘桂边境爆发了雷在浩等人领导的壮、汉、苗、瑶、侗等族人民大起义;1848年,在思恩、平乐等地爆发了天地会起义;同年,在横县又爆发了农民起义。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从广东到广西贵县、桂平县进行革命活动,得到壮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数千名壮族人民参加了起义队伍,并随军北伐,成为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基本骨干,其中萧朝贵、韦昌辉、潭绍光等成为太平军的著名将领。1852年,李文彩率众于横县起义,转战于南宁、百色一带。石达开回师广西后,李文彩又率众与石达开配合战斗。1854年,陈开在广东佛山镇起义,翌年转入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县)建立了“大成国”。1852年,吴凌云在新宁州(今广西扶绥县)率众起义,1861年于太平府(今广西崇左县)建立了“延陵国”,吴凌云为“延陵王”。这时期,壮族农民起义迭起,广大壮族地区为起义军控制。吴凌云在抗清战斗中牺牲,其子吴亚终继承父志,坚持战斗,4年后又告失败,其间,刘永福率众加入吴亚终农民起义队伍,后在归顺(今广西靖西县)组成“黑旗军”,部众多为中越边境各县的壮族子弟,得力部将吴凤典、黄守忠也是壮族。1833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河内城以西2里处的纸桥与法军展开激烈战斗,击毙法军司令韦翳、上校李威利及以下官兵2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这一仗震动中、越、法朝野,鼓舞了中越人民的抗法士气。在此后的历次战斗中又取得一些胜利。与此同时,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的壮、汉族抗法部队,于1885年3月23日在镇南关(今友谊关)与法军决战,取得了镇南关大捷。
辛亥革命期间,壮族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壮族黄明堂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于1907年12月组织了镇南关起义。1911年3月,有不少壮族子弟参加广州起义,在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一些是壮族革命志士。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更是风起云涌。1921年壮族韦拔群与其他11位青年,在广西东兰县成立了“改造东兰同志会”(厉改称“东兰县公民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次年率领农民清算大地主恶霸,建立农民武装。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1926年,中共在平南、武宣一带的壮族地区建立了农民协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实行“二五”减租。
1929年6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活动,同年12月11日举行了有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成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动了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成立了左江苏维埃政府。左、右江流域的20多个县也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不少壮族子弟参加了红七军和红八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先后在桂北、柳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蓬勃发展。在右江东兰、凤山老革命根据地,掀起反“三征”的群众斗争。在桂中、桂南、桂中南、柳北、桂北、左江、云南文山地区先后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游击队、武工队。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昔日,壮乡各村寨、各地方的首领自立为王,互不统属。常常发生械斗,互相攻掠。因此附近村寨都有一套不成文的规定,即遇到侵拢要互相援救,并在此基础产生一种松散的军事联盟,称为“结合团”。凡加入该团的各村寨,订有乡约,规定“守望相助”、“起团绪御”,若“遇盗劫等事”,“齐出追捕”。一寨有险情,马上通报邻村。通知之法或擂鼓,或鸣枪,或放地炮,或鸣锣,或吹螺号,或送鸡毛信。
接到信的村寨,立即选出临时军事首领,率全村青壮年,各人手持粉枪、长予、钢叉、大刀、毒箭、硬驽、木棍等武器,前往出事地点。后面还跟着巫师,为队伍祈祷胜利。
出完征,队伍各自散回家。受伤者,抬回家自己养伤。死亡的,大家出资安葬。未如约出动的村寨是要受罚的,如杀猪赔礼,负责安葬死者,到庙里向神赔罪等。
毛南族的军事
明末清初,封建王朝曾在毛南族地区设立过毛南里、毛南甲行政制度。到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清朝为强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开始在地方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来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这种“团练”武装同毛南族地区原来的“里甲制度”结合在一起,在毛南甲之内设立“团总”,形成“团甲制度”。毛南族地主谭寿仪在毛南族地区首先举办“团练”,当上了“团总”。在团甲之下是村、牌、户,并设有“粮头”,专管催征钱粮等事。“团甲制度”是一种军政一体的政治制度,“团总”掌握着军政财等方面的大权,任意勒索和敲榨毛南族人民。“团总”下面的武装,平时耕田种地,交赋纳粮,遇有人民反抗斗争,则自带武器随同“团总”前往镇压,其给养亦完全由辖区内的人民负担。
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影响和推动下,壮族和毛南族聚居的桂西北地区,反清斗争在各州、县皆有爆发,庆远府亦被攻占,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咸丰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十余万太平军回师广西,攻陷了庆远府的大部分州、县,是太平军活动的主要地区。石达开部将赖裕新率领队伍,先后占领宜山、罗城、天河等县的数十个村寨,攻克并占领思恩县城达半年之久,同地主豪绅的“团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在毛南山乡的东北面,太平军“攻八仙寨,用火箭射上,全寨焚毁,死亡甚惨”。〖ZW(〗民国《思恩县志》第三编《政治》。在战斗的过程中,太平军曾从宜山深入到毛南族聚居的下南地方。(民国《思恩县志》第六编《人物》)太平军战斗的胜利,得到了当地壮族和毛南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并有不少人参加了太平军队伍。太平军退出思恩以后,县内各族人民继续坚持斗争,并再次攻克县城,俘获知县翟景福及其全家,并夺走了印信等。1985年中法战争,因清政府的卖国投降而失败。广西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加剧了他们同各族人民的矛盾。当时,因战后被遣散的大量兵勇与失掉了土地的各族农民汇合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他们纷纷参加“拜台”活动,组织“会党”队伍,斗争烈火烧遍了广西全境。毛南族和壮族聚居的思恩县,“会党”斗争非常活跃。据当时报刊报导,思恩县的会党“取名大胜,气势汹汹”,人数多达二千余人(据《东方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尤其是思恩县后区的牛峒、下南地方,峒场多,山寨险,是以韦懋堂、潘怀清为首的“会党”活动的主要基地。他们以“武装抗清”为口号,斗争矛头直指清朝政府和地主豪绅的反动“团练”。当时“会党”斗争的规模是浩大的,有不少毛南族人民参加了战斗。因此,清政府和地方豪绅惊恐万状,一方面对“会党”进行污蔑,一方面纠集官军和地主“团练”进行疯狂镇压,在中南一带攻打潘怀清的“会党”队伍。在激烈的战斗中,潘怀清受伤身死,但其部下皆奋力战斗,最后因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了。至今仍保存在毛南山区的寨堡和许多城墙,就是当时“会党”同“团练”进行斗争的遗迹。与此同时,以欧四、徐大为首的“会党”起义队伍,人数多达万人,活动在庆远府境内。他们和当地人民的反清斗争相汇合,曾攻占罗城、天河、思恩等县城及无数峒、寨,使清政府惊恐异常,谈虎色变。
欧四和徐大的浩大队伍,在思恩、河池、南丹三县交界的毛南族和壮族地区,同清军和“团练”展开激战,使清军“前锋挫失伤亡极多,管带韦嘉福被击毙”但清朝官军及“团练”源源而来,重重围困,欧四和徐大的“会党”起义队伍在思恩县境的广南、官桥一带与敌激战四昼夜,最后因势力悬殊失败,义军被杀者三、四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