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闻策划点燃文化旅游的圣火
——专访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
□左江日报记者潘全山
一篇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常常会改变一座大山、一条江河或一个村庄的命运。百色田阳布洛陀文化遗址在2002年7月之前还是一座不出名的小石山,汉名叫做春晓岩,壮语名字叫做“敢壮”。2002年7月13日,本报的前身《南宁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表南宁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寿球、记者农超采写的消息《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专家称如果遗址得到确认将揭开壮族族源的千古之谜》,8月3日,《南宁日报》又在文化版发表谢寿球、农超撰写的特稿《寻找壮民族的根——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寻访记》。
自此,敢壮山就成为全国注目的文化旅游热点,每年在敢壮歌圩期间到敢壮山观光的人数翻番式的增长,2002年参加敢壮歌圩活动的群众只有2万多人,2003年一下子猛增至12万人,2004年达24万人,敢壮山真正成为了壮族的文化旅游圣地。为了了解这一成功策划背后的故事,近日,记者在南宁专门采访了谢寿球,对这一奇迹的发生和新闻策划背后的艰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直是谢寿球多年来摆脱不掉的情结。1992年6月,谢寿球调入南宁日报社担任副总编辑,自此开始了他的专业记者生涯。因为工作的关系,谢寿球深入采访了不少民族山村,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引起他对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注与思考。谢寿球觉得民族地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应该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重点,鉴于当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从1999年开始,谢寿球就一直在寻找一个新闻突破口,以唤醒社会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注。
经过反复调查,谢寿球选定了“寻找布洛陀”这一新闻策划课题。谢寿球认为,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中最早也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但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一直是个难解的千古之谜,寻找出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将会对壮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产生“芝麻开门”般的效应。2000年3月,根据谢寿球的提议,“寻找布洛陀”的新闻策划正式进入了南宁日报社的采访工作日程,但是由于这一任务的艰巨,“寻找布洛陀”的工作直至2001年底还没有什么进展。
2001年底,谢寿球担任《南宁日报》的助理调研员,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新闻策划的调研工作。“寻找布洛陀”的新闻策划工作于是由谢寿球来承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谢寿球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否定了布洛陀文化发源于红水河上游河谷的观点,初步得出了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在右江河谷的结论。
2002年6月30日,著名作家古笛先生从百色等地采风回来,向谢寿球和农超等人通报了在田阳所得到的线索,他认为田阳县的敢壮山很有可能是布洛陀文化遗址。他这一观点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为了证实古笛先生的观点,7月6日,谢寿球与农超约了南宁民歌研究院院长彭洋一起到田阳敢壮山采访考察。并主动邀请《右江日报》派记者共同采访。在当时的田阳县人大副主任黄明标的引导下,大家上了敢壮山作了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察。这次考察找到了一些有关敢壮山的传说和歌圩祭祀活动的情况,但根据这点材料还不足以证明敢壮山是布洛陀文化的遗址。没有学术证据支撑的“文化发现”是不能当作新闻发表的。但从种种迹象看,这里的文化内涵很深,要破解这一文化密码必须深入进行文化普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谢寿球向黄明标同志建议,请他向县领导汇报,争取县里组织力量在敢壮山周边开展布洛陀文化遗存的普查工作,谢寿球一行回去后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争取在学术上能够有所突破。
采访回来后,谢寿球详细翻阅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古籍和大量的考古材料并反复研究,发现《布洛陀经诗》中关于布洛陀家居的记载与敢壮山的情况相吻合,并且破解了多年来困惑壮学学者的“祖公家在圩上”、“祖公家在安通”不知所云的难题。“圩”在古壮语中的原意不是指常人所理解的圩镇,而是歌圩;“安通”的“安”字是指“常安”,即田阳县城的古称,“通”应唸“东”,即东面。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布洛陀的家在歌圩上面”,“布洛陀的家在常安的东面”,这正是“敢壮山”的位置。这两处记载是证明布洛陀文化遗址地理位置的关键。
谢寿球还发现敢壮山位于右江盆地古人类遗址的中心和《布洛陀经诗》手抄本分布的中心,敢壮山周围的许多村名与稻作文化有关。据《布洛陀经诗》记载,布洛陀是稻作技术的发明人,“敢壮山”下一定有以布洛陀的名字命名的田地。这一推断得到了田阳县布洛陀文化遗存田野调查组的证实,他们在“敢壮”山附近发现了一块自古以来就叫“垌洛陀”的田垌,并且收集到了大量的布洛陀文化遗存证据。由于有了大量的学术考察与研究的证据支撑,谢寿球终于写出了消息《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和长篇特稿《寻找壮民族的根》两篇新闻报道。在《寻找壮民族的根》这篇学术性的报道中,谢寿球作出了“右江盆地是布洛陀文化发祥地”、“布洛陀‘家’在田阳”、“田阳是布洛陀经诗原创地”等结论。于是写出了消息《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专家称如果遗址得到确认将揭开壮族族源的千古之谜》,《南宁日报》率先登出这篇报道。
但是这篇报道的学术观点要获得广西新闻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却费了一翻周折。当时,谢寿球认真分析了各地各种层次的人群对民族文化开发的关注度,觉得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由于站立的高度和角度不同,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往往有不同的关注度。越处于高层的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越高。基于这样的情况谢寿球决定把这两篇稿件分别传给《人民日报》和《西部开发报》。《人民日报》的编辑和老总以他们独到的慧眼一下子就看出了《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这篇消息的新闻价值,2002年7月25日,他们在人民网上首次编发了这条消息。7月31日,又在《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头版的重要位置编发。正是因为《人民日报》的权威性,这篇报道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发了强烈的新闻效应,全国乃至海外各个媒体迅速转载田阳发现布洛陀遗址的消息,不到数天功夫,转载这条新闻的报刊和网站就达1800多家。不久,《西部开发报》和《中国民族报》也发表了谢寿球与农超撰写的长篇通讯《寻找壮民族的根》。
为了取得学术界的支持,谢寿球向全国著名的民族学和壮学研究专家、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先生详细汇报了布洛陀文化遗址认定的田野调查与学术论证依据,并寄去了相关资料,请他向中国社科院等权威研究部门通报布洛陀文化研究的新动态。梁庭望先生在详细了解和研究了布洛陀文化遗址的材料后,充分肯定了布洛陀文化遗址发现的成果,非常明确地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他的支持与帮助,使布洛陀文化遗址的认定与开发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布洛陀文化遗址发现的新闻报道也引起广西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布洛陀文化开发的重视。
2002年8月8日,田阳县委、县政府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布洛陀遗址考察研讨会在田阳召开。广西有关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古笛、黄振南、覃圣敏、郑超雄、蓝阳春及百色地区的壮学专家黄子义、李学伦、黄明标、唐云斌等出席了研讨会。新华社、广西电视台、右江日报、百色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了这次考察活动。谢寿球向各新闻单位介绍了布洛陀遗址发现的始末,并赠送了有关材料。研讨会实际上围绕谢寿球与农超所写的《寻找壮民族的根》这篇报道所提出的学术性结论和证据展开,大部分专家肯定了这篇报道的观点:敢壮山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文化遗址,田阳是布洛陀文化的发源地。
这次考察研讨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广西各媒体开始纷纷报道了田阳发现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田阳是壮族文明重要之源的消息。
2002年9月16日,田阳县委、县政府邀请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黄凤显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罗汉田、民俗学博士苑利等专家到田阳考察布洛陀文化遗址,并邀请新华社、广西日报社、广西电视台、当代生活报社、南国早报社、广西民族报社、南宁日报社、右江日报社、百色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随专家到田阳采访。北京专家对布洛陀文化遗址和《寻找壮民族的根》所提出的观点作了最后的认定,并提出了不要再对此结论再作争议的意见。谢寿球在会议中向各媒体介绍了各位专家的学术地位并解释了这次研讨会的主要新闻点,各媒体对专家发表的意见作了追踪报道,广西掀起报道布洛陀遗址的高潮。
2002年9月23日至25日,自治区原副主席张声震率领广西壮学会的专家到田阳考察研讨,在张声震的提议下,大家对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问题达成了“要升温,不要泼冷水”的共识,并表示同意认定田阳县敢壮山为布洛陀文化遗址。至此,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学术认定工作最后完成。在专家认定的基础上,百色市正式成立了布洛陀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布洛陀文化遗址的旅游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谈到从布洛陀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开发过程时,谢寿球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这次成功的新闻策划有几点启示:一是新闻报道策划是文化旅游策划的重要切入点,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对文化旅游热点的营造会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二是重大的文化发现报道必须以扎实可靠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必须认真做好田野考察和调查研究工作。三是文化旅游开发的新闻报道策划必须高屋建瓴,以最大的新闻价值赢取最大的社会效应。
近年来,谢寿球还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专题报道,如《壮民族的绝世风情——那坡黑衣壮源流考》、《瓦氏夫人忠骨今何在》、《探访壮族古部落——大新县上甲民族风情考察记》、《天琴悠悠传古韵——骆越古乐寻访记》等等,他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却以善于策划新闻闻名业界内外,被誉为民族文化的专家奇才,值得称颂。
原载2012年9月28日左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