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县历史悠久,唐开元二年(714年)今县境东部始置州一级的行政机构,定名“归淳州”,隶属邕州都督府,府治在宣化(今南宁市地)。
“归淳”二字的出处,出自“还淳反朴”这个成语,来自南朝时期的一个民间故事:梁代的明山宾忠厚笃实,家里十分贫寒,外出乘坐牛车。为了生存,他把唯一的一头牛卖掉,收钱后对买主说:“这牛经常漏蹄,已经治好,恐怕以后会掉毛,只好如实相告。”买主立即要求退货还钱。处士阮孝绪闻知此事,感叹明山宾“还淳反朴”的本性。以“归淳”作州名,是希望州民回归、保持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本性。
唐元和三年(808年)后,归淳州更名归顺州。为何更名为归顺州?“归顺”二字有何特殊意义?要了解这一点,就要首先了解唐初这一地区的历史。
唐朝初期,在今广西的靖西、崇左、大新一带聚居着壮族的一支——黄峒蛮。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742年,日渐强盛的黄氏,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至756年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758年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打邕州,807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但不久又称雄独立。黄峒蛮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唐王朝一直处于一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
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或设机构管理,或实行册封,或“和亲”或“会盟”,这一时期北方的突厥、回纥、靺鞨,西南的吐蕃、南诏、岭南等先后建立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归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归附顺从,向敌对势力屈服。”唐朝统治者将“归淳州”更名为“归顺州”,其用意十分明显:希望这一带的壮族人民“归附顺从”,永远归顺唐王朝。
民国元年(1912年)6月,归顺州升格为归顺府。民国二年(1913年)6月,废归顺府置靖西县,隶镇南道,道治在今龙州县。
新县为何取名“靖西”?
取旧城名“靖城”中的“靖”字,作新县名的第一个字,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要说清这件事,得先回顾一下靖西的这一段历史。
据《靖西县志》记载,归顺州城原在今靖西县新靖镇旧州圩。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顺安峒官张天宗(一说历史上没有这个人,在此暂不讨论)筑那签城。明弘治九年(1496年)顺安峒官岑璋重建那签城,周围1里,设有4门,名曰“江城”。“周围1里,设有4门”, “江城”已初具规模,只是后来为避战乱,才不得不迁址。
明天启七年(1627年)3月,镇安土官岑吉祥与归顺土官岑大伦有世仇,纠结安南高平莫敬宽攻破归顺州城,劫走州印,俘州官一家,杀众目于那莉,以象踏死80人,最后在今德保马隘杀死岑大伦。崇祯二年(1629年),安南莫敬宽再次攻打归顺州,挖掘岑氏祖坟,占领土地,横征暴敛,州官岑继常逃到养利(今大新县地)。崇祯十三年(1640年),莫敬宽又一次侵扰归顺州,州官岑继纲先逃往福峒,后又逃往安平(今大新县地)。
莫敬宽几次侵扰,不仅残害百姓,掳掠财物,也毁掉了江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土州官岑继纲怀着对江城的无限眷恋,把州城迁到计峒(今靖西县城),在此“结茅为堂,筑土为墙”,建设新城,并取名为“靖城”。《现代汉语词典》对“靖”的解释是:“没有变故或动乱;平安。”取名“靖城”,表达了人们向往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生活安宁的美好愿望。
取旧城名“靖城”中的“靖”字,作新县名的第一个字,既表达了这种美好愿望,也满足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当然,靖西之所以叫“靖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其地理位置在祖国、在广西的西边。
《中国地名由来》说:“靖西县,位于东经106.4°,北纬23.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南接越南。1913年置靖西县。靖西在广西西部,取安定西部之意。”取名“靖西”,取祖国、广西西部边陲安定之意,表达了边境地区人民永无战乱、祥和安宁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