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妹送到九里沟,给哥难舍又难丢。 刚想上前亲一口,哪家娃崽板石头?(板,扔之俗语谐音。) 诸如此类妙趣横生亦庄亦谐的山歌,在网上比比皆是,但都出于一个ID叫“寒酸”的歌手。然而,网友们有所不知,这个“寒酸”,却是大名鼎鼎的歌王、广西山歌学会副会长、河池山歌学会会长———韦建康。虽然在网络上神交已久,也通过几次电话,但现实中的歌王跟笔者的想象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差异呢?且听歌王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声音:天生一副金嗓子 “寒酸”出生于1951年大年初一,刚满4个月,母亲就因病去世,他一直随着祖母生活。在故乡保平,山歌是乡亲生活的重要内容。“寒酸”就在祖母的背带里听着山歌长大。稍微记事后,家里的长辈们对他关爱有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七言体山歌对他进行教育,真正的“以歌代言”。在山歌的熏陶下,家乡的山水孕育了“寒酸”一副好嗓子。15岁那年,“寒酸”高小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免考上了初中。但是,因为成分问题,只读了一个多月,就被成分好的子女“顶”了下来,回家“跟牛屁股”。在牛坪上,他只能偷偷用山歌,抒唱自己郁闷的情怀。1970年冬,“寒酸”被抽去搞“6927”工程,修筑环江洛阳至贵州平寨的铁路。换了个环境,他又恢复了自己爱唱爱笑的天性。团部文艺队很快就发现他的特长,当时“八个样板戏”的男主角,全部由他一人担纲,可谓是“红极一时”。1973年,“寒酸”又凭着一副好嗓子,到金城江人民影院,当电影壮语对口即时翻译。当时由于条件所限,相当一部分群众听不懂普通话,只好由“寒酸”跟他的同事们,在放映时直接用壮语对口翻译。他们一共五人,三男二女,一人分担几个角色。后来,“寒酸”跟其中一位女翻译员结为连理,携手共老。“寒酸”开玩笑说,这副嗓子给他带来了好运。歌友们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说,跟“寒酸”搭档太累,容易把嗓子“扯坏”。 风格:柔中带刚,含蓄为美 如果说祖母是“寒酸”的山歌启蒙人,那么,正经的山歌师傅应该是“寒酸”的表爷覃汉文。“寒酸”说,师傅覃汉文是比较传统的山歌手,也可以说是情歌高手。传统情歌讲究的是“连情”,是“对歌”,而不是“斗歌”。如果一开口就“把人家塞到喉咙底”,歌就没法唱下去了。作为一个歌手,应该给对手留条活路,给对手搭好台,才能将山歌尽情地唱下去。如果一味的“围追堵截”,像以往缠缠绵绵唱得通宵达旦是不可能的。“寒酸”首次正经亮相,也是覃汉文带着上歌场。连接两个通宵“寒酸”就出山了,第三晚上,甚至可以带着小弟韦建英上场。可惜,韦建英对山歌兴趣和爱好不如“寒酸”强烈,跟着哥哥赶过几次歌墟后,便在歌台上消失。师傅带入门后,“寒酸”还非常虚心地向蓝翠丰、谢庆良等老歌王学习,学他们的机智,学他们的技巧,将前辈的山歌精华,融入自己的山歌创作中去。其中有幸被选去参加翻译(壮译汉)、整理平果僚歌,也是他学习山歌的一个好机会。“寒酸”说,长期以来,他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搭档,差点成了歌圩独行侠。好在他在歌圩发现了两个悟性很强的女歌手,即招为徒,并以歌师身份跟她们搭档。从1999年第一届铜鼓山歌艺术节,到2002年南宁民歌节连唱三天摘下山歌王桂冠,他们只用了3年时间。而师徒同封为王,也成了歌坛佳话。 网络:山歌论坛泰斗 真正使用电脑,并在将网络山歌发扬光大的歌王,“寒酸”可称是第一人,堪称网络山歌泰斗。2004年,“寒酸”第一次接触网络,发现网络对歌跟现实中的歌台对垒一样的妙不可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用百度搜索一下“寒酸 山歌”关键字,即可搜出16800页帖子。“寒酸”的足迹遍布河池网河池论坛、红豆社区、中华诗词论坛等各大论坛,他在线创作的山歌广为网友转帖、传唱。 谈及网络山歌,“寒酸”兴致飞扬。他说,网络山歌的普及和推广,以一种新鲜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山歌爱好者,是山歌生命延续和大放光芒的良机。各大网站,特别是河池网河池论坛的“三姐歌圩”纷纷举办网络山歌大赛,无形中发展了一大批青少年歌友,可喜可贺。但是,网络山歌跟现实中的对歌一样,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河池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河池网的山歌自然也备受网民关注。如果直白粗俗的“骚歌”、“包厢歌”充斥网络,势必给刘三姐的故乡形象抹黑。因为网络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如果在网络上出丑,简直是丢脸丢满地球。“风流”并不等同于“粗俗”,网络情歌更应注意使用山歌的“赋比兴”手法,要多比喻,多抒情,“唱碗唱盆唱楼梯,千祈莫唱那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