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3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的少数民族及民族政策

[复制链接]

70

主题

1

听众

2670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7-8-27
注册时间
2010-4-1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5 21:06: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的少数民族及民族政策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其余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

 这55个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瑶族、黎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基诺族、珞巴族。

  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中国的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中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

  (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

  (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

  (1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

  民族平等

  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从一国范围来讲,要求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讲,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完全平等。民族虽然有大有小,有的先进,有的落后,但决不能以此来划分优劣、贵贱。大民族与小民族、先进民族与落后民族,在权利和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就是说,各民族不仅在法律上、在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实行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一切社会生活领域也要完全平等。实现各民族权利的平等,一方面要禁止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对少数民族的任何压迫和歧视行为。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绝对不容许一个民族享有任何特权”。

  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不仅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措施,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相对后进的民族实现平等权利。真诚地、无私地和长期地帮助原来受压迫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帮助他们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消灭因历史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繁荣。

  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无权利的义务和无义务的权利都是不存在的,二者是统一的。各民族在充分行使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义务。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民族或地方的单纯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包括三种类型,即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在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内,还包括了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其他民族的自治地方,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的自治州,还建有锡伯族、塔吉克族的自治县;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如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等。

  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族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她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混合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和各少数民族相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分布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93.3%。这个世界上人口众多的民族,主要聚居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边疆地区则多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另有数千万人口散居世界各地。

  汉语言属汉藏语系,通行的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表意表音文字。汉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古代的汉民族农业和手工业素来发达;青铜器、丝织、陶瓷、建筑、绘画久负盛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璨如群星;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汉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盛行祖先崇拜和天地崇拜。两千年来,作为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孔孟之道深入人心,它和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一样,是汉民族的主导信仰;2000多年前传入的佛教、和有“国教”之称的道教亦广泛传播;还有不少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

  汉民族是伴随着古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祥而逐步孕育成熟的,这个民族的名字的来源是与公元前2、3世纪~公元2世纪的伟大的汉王朝的崛起和强盛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有了汉王朝才有了汉人、汉民族的称谓。以炎黄子孙自诩的汉民族在汉以前称华夏,那时往往把中原以外的民族分别叫做夷、狄、羌、蛮。

  汉民族之所以在汉朝时能形成汉民族的规模,也是与夷、狄、羌、蛮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交融的历史文化结果。但是这一民族交融的历史过程,是以古中国文化发祥地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交融为前提、中原文化为主导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

听众

1535

积分

榕树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最后登录
2017-11-19
注册时间
2010-3-6
沙发
发表于 2010-9-15 23:17: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骂娘1号在2010-9-15 21:51:28的发言:
如果翻开古代历史,就会知道,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除了各种财物外,掠夺人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面,更现实的说,是游牧寄生文明在向农业生产文明吸血,真正的吸血,代表了两种文明价值的倾向

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0

听众

562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5-22
注册时间
2007-6-10
板凳
发表于 2010-9-16 01:51:00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政策。领教了!

[em56]

咱们兄弟姐妹, 勿忘常回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7 09:43 , Processed in 0.13456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