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黄胜祥在2010-6-17 20:38:21的发言:
Ngo dou m cueng gorng nei la!
lsdjfgeojfgo alsjfo wouto m wojgop
我的初步观点是:北壮地区是最先种植水稻的,之后传入南壮地区,然后才传入汉族地区。
证据:壮族苍梧部(今湖南道县,属北壮地区)祖先留下的 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南宁市(应该是南壮地区)亭子圩遗址出土的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C14测定为11000年)早1000-9000年!
"米"最初的原始读音为"haeux",从北壮地区传入南壮地区后,南壮地区的人们当然很高兴,有了"米"后自然也"底气十足,财大气粗",于是,在勤耕田种地的同时,也勤于说"米",发声是铿锵有力!于是,,,"haeux"变成了"kau",,,,
同理,一起种田人多热闹,你说话不用力,不大声,像北壮地区的人那样懒用力气发音,人家当然听不见,,,,于是,人们只得用12分的力气说"ta","ka”,,,,所以,南壮地区的眼睛“ta",腿"ka"是由北壮地区的"da","ga"发展而来,,,,,
秦始皇由北向南逐步兼并岭南地区,从地理位置看,北壮地区自然比南壮地区更早接触汉人汉语,即便是现在,北壮地区可能也比南壮地区汉化得更深,
如果最初的原始壮语有送气声母ptk,那么北壮地区的人们怎么会在受同样有送气声母ptk的汉语的强势影响下丢掉送气声母ptk?
比如:秦始皇教北壮地区的人们说统一“tong yi",北壮地区的人们应该也说"tong yi",,,而不是"dong yi",,,,,",,,,,即使是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还是"dong yi",,,,,由此可见,原始壮语应该是没有送气声母ptk的!
而现在的北壮地区的人们有些又有送气声母ptk,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后来受影响或者其他原因发展起来的,南壮地区的送气声母ptk很有可能是受赵佗等汉人统治阶级的古汉语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那时的北壮地区仍然存在一个西瓯政权(此时都城由贵港迁至宜州),也可能正因为如此,北壮地区的送气声母ptk才没有受古汉语的影响而很快发展出来!
要理性发言!这是家园提倡的很好的一个舆论环境。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拿出理论和论据来讨论,心平气和地讨论,而不是像“黄胜祥”用户一样,争不过就打一连串我看不懂的拉丁字母耍赖皮,这种来人走到哪里都会令人讨厌的!所以,既然来参与讨论就应当心平气和地进行,以理服人!没有理能服人的话,那就拿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7 21:34: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