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4563|回复: 1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嶺南地區有自己本土的青銅文化嗎?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8 13: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覃國寧,廣西柳州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員。)

  【中文摘要】本文通過對嶺南地區近20年來出土的大批青銅器進行多方面研究,認爲嶺南地區不僅有自己本土的青銅文化,而且還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事實證明,嶺南地區的本土青銅文化是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large number of bronze ware unearthed in Lingnan region in nearly 20 years,the author thinks that not only the Lingnan area has its own local bronze culture,but also it is a very unique local culture.Many 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native bronze culture of Lingnan are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lorious Chinese nation bronze culture.
  
  
  
  嶺南地處我國南疆邊陲,北隔五嶺,南阻大海。由於奇特的地理環境和遠離中原地區的緣故,故此,使得許多人至今對它的瞭解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而且更對它有否青銅文化持懷疑之態度,但是,嶺南地區究竟有否自己本土的青銅文化?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並想介紹和告訴大家,嶺南地區不僅有自己本土的青銅文化,而且嶺南的青銅文化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嶺南地區的青銅文化不僅内容豐富多彩,且精湛的鑄造工藝和獨特的紋飾裝飾及造型令人驚嘆,通過對嶺南地區出土青銅器的研究,特别是對那些鑄造在器物上的銘文或紋飾,以及衆多的人物形象和他們活動場面的進一步探討,不僅可以恢復嶺南地區少數民族錯綜復雜的歷史面貌,從中也可瞭解嶺南的古代文化和我國中原地區、長江流域楚文化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可以説,嶺南地區的青銅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亦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嶺南地區本土的青銅文化是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一、嶺南地區青銅文化的調查與發掘
  
  1.廣西地區先秦青銅器出土狀况
  
  新中國建國以後,嶺南地區廣泛地開展了文物普查、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但是,嶺南地區的青銅文化從何時開始?首先,要從合浦清水江岸遺址説起,即20世紀50年代末的一次文物普查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廣西合浦清水遺址發現有青銅碎片與石器、印紋陶共存;1974年11月在廣西武鳴馬頭和興安出土的商代獸面紋銅卣、銅戈(殘斷,援殘長142厘米、胡殘長78厘米、内殘長25厘米,闌側飾雲雷紋一道,櫛紋二道)。1985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和南寧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發掘了元龍坡墓地,共清理350座墓,其中有隨葬品的墓296座,無隨葬品的墓54座,出土了110件青銅器。據墓葬出土文物情况分析,我們可將雲龍坡墓地成員分爲三類,即貴族類、平民類、貧困類。其出土青銅器主要有銅卣、銅矛、銅鉞、銅刀、銅斧、匕首、及數件喇叭形銅器,其中兵器占絶大多數。此外,還有鑄銅石範3件,陶器、玉器一批。
  
  1974年底至1975年發掘的廣西平樂銀山的戰國墓110座,出土的銅器377件主要有銅劍、矛、鼎、盒、杯;1985年lO月發掘墓葬 86座,方形土坑11個。出土的銅器有:劍、矛、鉞、斧、鏃、鉿、帶鈎、鐲等。此外,尚有陶器和玉器等。武鳴元龍坡西周至春秋墓葬群共350座,分佈密集,排列整齊,出土青銅器有盤、卣、刀、矛、斧、鉞、匕首、鏃、喇叭形器等,此外,尚有陶器、玉器和石範、石鑿等。經碳十四測定,這批墓葬的年代在西周至春秋之間。
  
  其他發現還有:1971年在廣西恭城秧家出土了33件戰國青銅器;1977年在廣西田東鍋蓋嶺發現兩座戰國墓,出土銅鼓、銅劍、矛、斧、叉;玉制的塊、環、管等;1976年5月,在廣西灌陽縣紅旗公社仁江大隊在鐘山山腰上一石洞深處2米處發現雲紋銅鐘,同時出土的還有繩紋紅陶兩片、灰陶一片、石器一件;但鐘之甬部殘,殘寬36厘米,銑間28厘米、舞縱13厘米,舞横215厘米、重105公斤,杆上飾乳釘紋與竊曲紋,鐘身飾圓圈紋、勾連雷紋,爲西周中期器。1973年7月,在廣西賓陽縣新賓公社下河生産隊凉水坪出土,器物離地表30厘米,同時出土的還有殘損銅劍和小塊銅片,應爲一座戰國墓葬。
  
  1976年在廣西容縣六王公社龍土坡出土一組戰國羊角銅鈕鐘4件。
  
  1977年秋和1979年冬,在廣西賓陽韋家坡發現兩座戰國墓,出土一批銅器,主要有鼎、劍、矛、鐘、釜、叉、刀等。
  
  1980年3月,象州下曹村農民挖地基時出土一批銅器主要有矛、鉞、人首柱形器和陶器等。

  1984年2月,在距田東鍋蓋嶺約25公里的大索屯又發現兩座竪穴土坑墓,一座墓的隨葬品僅有一件陶器:另一座有銅劍3件,銅叉形器2件,銅矛1件。
  
  岩洞葬作爲一種葬俗在嶺南先秦時期藴藏着石灰岩的地區廣泛存在着,包括有廣西武鳴馬山岩洞葬,獨山岩洞葬,賀州龍中岩洞葬,來賓古旺山岩洞葬、白麵山岩洞葬,忻誠矮山岩洞葬、翠屏山岩洞葬等。尤爲值得注意的是賀州龍中岩洞葬,其出土遺物較豐富,有33件之多,其中青銅器18件,陶瓷器3件,貝幣12枚。銅器有鼎、石寨山型銅鼓、罍、盞、箕形器銅鉞等。
  
   2.廣東地區青銅器出土狀况
  
  廣東地區的青銅器絶大部分是解放以後出土的,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出自墓葬的隨葬品。出土地點有:信宜、饒平、清遠、德慶、肇慶、四會、廣寧、懷集、佛崗、龍川、羅定、惠來、博羅、連平、海豐、惠陽、龍門、揭陽、佛山、廣州和香港地區等,其中主要出土於西江地區,少部分在北江、東江、韓江及其支流兩岸。出土的青銅器,有炊器、容器、兵器、工具和雜器。器形有鼎、罍、鑒、盉、壺、盤缶、編鐘、鉦、錞於、甬鐘、劍、戈、矛、鉞、鏃、斧、鑿、刮刀、匕首、錐、削、人首柱形器,在上述地點發現的青銅器中,以信宜縣松香廠出土的時代最早,約在西周時期。但早期青銅器的數量很少。春秋戰國時期,是廣東地區青銅器發達時期,出土的數量也較多,青銅器在漢代仍較廣泛使用。
  
  廣東出土的青銅器,從造型、紋飾、鑄造特徵分析,也可分爲大致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一是少數器物與中原地區出土的同類器形相同,如信宜縣出土的酒器分襠盉,其口沿外侈,曲管長流,由兩個鏤孔的夔龍相合而成,器上裝飾夔紋、雲雷紋、獸面紋。它的形制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龍紋盉相似;二是清遠出土的春秋時期的酒器銅罍,其形制與紋飾也與中原地區出土的同類器相同。第二類型,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中,很大一部分與長江流域地區出土的同類器物相似,如羅定出土的折沿直口、盤口半環耳、斂口附耳等式,三實足細少長外撇的越式鼎、在江蘇、江西、湖南等地均有出土,各式劍與嶺北流行的式樣一致,連平縣出土的錞於,其形制和長江流域出土的也相似,特别是廣東出土的青銅器中有很大一部分與楚國的青銅器相同。肇慶出土的錯銀銅罍、銅提梁壺、三足盤;四會出土的銅盉;羅定出土的銅鑒、銅鼎、銅缶等,它的形制、花紋與楚地出土的青銅器一樣。其他的如矛、戈、鉦、斧、鑿、削,均在湖南楚墓中常見。第三類型,是具有地方文化色彩濃厚的青銅器。如越式的盤口鼎和斜支足鼎,時有發現,有一部分與黔、滇等地有相同的特點,如德慶馬墟出土的橢圓形銎和靴形鉞,扇形、斜肩、銎部飾勾連雲雷紋鉞和鏟形鉞,肇慶出土的銅筩(直筒、雙附耳、平底)等。另外如清遠出土的短刺、刃圓平,把上有環首,中爲方孔,有立像,一件匕首上有人形柄。
  二、鑄造技術和遺址
  
  (1)武鳴元龍坡鑄造遺址
  
  廣西武鳴元龍坡遺址,西周至春秋墓葬群出土石範6套,另單件能辨清器型的6件,殘碎的30餘件,均爲紅砂頁岩。範呈長橢圓形,正面扁平,澆鑄口也做橢圓形,有的範内有燒焦痕,説明已使用過,其包括雙斜刃鉞、單斜忍鉞、扇形鉞、斧、鏃、喇叭形器、叉形器等石範。即出土的銅鉞、刀、斧、鏃等可放入相應的石範内,這裏充分説明瞭其當時已有青銅冶鑄業。
  
  (2)北流銅石嶺(即銅石山)冶鑄遺址
  
  據考古學家發現,銅石山就是西漢以來的一個大規模的銅鼓冶鑄遺址,工場之大,方圓數裏,場内風管,爐渣、炭灰、銅片、甚至銅鼓殘片,均有發現。日本東京大學考古專家吉開將人先生考察了這個遺址後,認爲這是嶺南的唯一,是國寶。銅石嶺只因山石呈紫色而得名,非因産銅而得名,連周邊也無産銅區,却成爲古代生産銅鼓的基地,銅從何來,暫時是一個謎。
  
  北流是北流型銅鼓的故鄉,被稱爲“世界銅鼓王”的那面銅鼓,就是北流型。迄今,北流型銅鼓出土已有近70面了,且出土點是以北流爲中心,向桂南、桂東南、粤西、海南輻射,越南也有出土。
  
  (3)2002年5月,廣西靈山縣一處古人類洞穴遺址中發現5件製作工藝精湛的雙面鑄銅鉞石範和冶煉青銅留下的銅渣。

  範可上下兩面交替顛倒澆注,技術明顯領先與目前粤港地區,已發現的單面一範一器工藝。出土於靈山縣聚田新岩古人類洞穴遺址中。石範高、寬、厚均在108、3厘米左右,粉紅色砂岩制成,呈長方形、弧角、兩面鑿成風字型銅鉞範槽,澆注口面朝上,背面朝下,呈橢圓形,從範面看,所鑄銅鉞爲扁圓首銎,銎面有凸稜一道,鉞面兩側向内圓弧上卷,圓弧刃,刃角上卷。
  三、獨具嶺南地區風格的青銅文物
  
  ①飪食器類:
  
  春秋:“告銘提梁銅鼎、春秋雙耳銅鼎、春秋虺紋銅瓿、春秋侈口小平底扁圓腹銅釜、戰國竪耳盤口小銅鼎、戰國鐵足銅鼎、戰國弦紋蹄足大銅鼎、西漢“布、析、蕃”銘銅鼎、西漢“二鬥二昇”銘盤口鼎、西漢“二鬥少半”銘越式銅鼎、西漢“布、析”銘銅鼎、西漢“食官”  銘銅鼎、西漢繩耳盤口銅鼎、西漢提梁銅鼎、西漢環耳高足銅鼎、西漢雙環耳銅甑、敞口雙環耳銅釜、東漢弦紋釜形銅鼎、東漢雙弦紋圈足銅盌、東漢弦紋銅盌、東漢扁足雙耳銅鼎、東漢銅簋、東漢弦紋繩耳銅釜、東漢弦紋雙耳銅簋、東漢雙耳弦紋銅釜、東漢銅釜、東漢銅鍪、南朝蹄足折沿小鼎;
  
  ②酒器類:
  
  商代獸面紋提梁卣、商代獸面紋銅觶、商代“永父辛”銅爵、西周獸耳變形蟬紋銅壘、西周獸耳銅尊、西周雲雷紋角形青銅器、春秋雙虎耳蟠螭紋銅壘、春秋獸首流三足銅盉、春秋銅犧尊、戰國銅鑒、銅勺、西漢銅鈁、西漢雙環耳銅鈁、西漢環耳杯形銅蓋壺、西漢綵繪勾連雲紋銅壺、西漢蒜頭形銅蓋壺、西漢紋提梁銅壺、西漢鳳首流銅蠶、西漢帶鼻長柄銅勺、“布”銘銅勺、西漢三羊帶紋熊足銅樽、西漢龍風鏨花銅長頸瓶、西漢提梁銅壺、西漢連蓋銅譙壺、西漢羽紋傭足環耳銅樽、西漢羽紋係連小銅扁壺、西漢卧足弦紋銅杯、西漢熊足環耳銅樽、西漢傭足環耳銅樽、西漢鐵環銅勺、西漢蹄足雙環耳銅樽、新莽龍鳳紋環耳獸足銅樽、西漢獸足三羊鈕弦紋銅樽、東漢帶鏈提梁銅壺、東漢弦紋輔首啣環銅壺、東漢弦紋長頸銅壺、東漢雲山海獸銅樽、東漢獸環銅樽、東漢輔首啣環銅樽、東漢鳥獸紋銅樽、東漢鎏金熊足銅卮、東漢傭足銅卮、東漢鏨花高足杯、東漢弦紋雙係銅壺、東漢活鏈提梁弦紋銅壺、東漢帶紋長頸銅瓶、東漢菱形鋸齒紋銅譙壺、東漢帶紋熊足銅樽、東漢鏨花菱形紋銅樽、東漢環耳帶紋銅樽、東漢熊足輔首啣環銅樽、東漢銅耳杯、東漢三羊鈕銅樽、東漢連蓋銅壺、東漢八菱圈足提梁銅壺、東漢弦紋環耳銅壺、東漢輔首啣環凸檐銅壺、東漢蹄足三乳銅樽、東漢柿蒂活蓋銅壺;
  
  ⑧樂器類:
  
  西周浮雕飾大銅鐘、西周雲雷紋銅甬鐘、西周銅甬鐘、西周銅編鐘、西周獸面紋銅鐘、西周獸面紋銅編鐘、西周螺旋枚雲紋銅編鐘、春秋變形蟬紋甬鐘、戰國虎鈕銅鋅於、戰國銅編鐘、戰國獸面乳丁紋銅編鐘、戰國羊角鈕銅鐘、戰國網紋卷蛇紋銅編鐘、戰國蟠螭紋銅鈴、戰國羊角鈕鐘、西漢羊角鈕銅鐘、戰國 “布”銘環鈕銅鐘、西漢“布士斤”銘環鈕筒形銅鐘、西漢人面紋羊角鈕銅鐘、西漢舞人紋羊角鈕銅鐘、西漢雷紋羊角鈕銅鐘、西漢羊角鈕銅鐘;
  
  ④兵器類:
  
  西周斧形銅鉞、西周斜刃銅鉞、西周人面紋銅匕首、戰國雙箍雙色銅劍、戰國“江”銘銅戈、戰國方銎雲紋銅鉞、戰國梭形銎風字形銅鉞、戰國鋸齒紋銅斧、戰國雲雷紋銅矛、戰國波浪紋銅鉞、戰國扇形銅鉞、戰國風字形銅鉞、戰國雙肩鏟形銅鉞、戰國靴形銅鉞、戰國梳齒紋束腰形銅鉞、戰國圓首雙箍銅鉞、戰國六菱笛銅矛、戰國人首紋青銅劍、戰國雲紋三角形銅匕首、戰國雲紋銅刀、秦代“孱陵”銘銅矛、東漢描金刻劃蟠螭紋銅劍;
  
  ⑤水器類:
  
  西周勾連雷紋銅筒、西漢“布”銘銅筒、西漢複綫交叉紋銅筒、西漢漆繪提梁銅筒、西漢雙貫耳勾連雷紋銅筒、西漢漆繪銅盆、西漢斂口子底銅盆、西漢輔首啣環銅盆、西漢跪俑足銅盤、西漢三環足銅盤、西漢輔首啣環平底銅盤、西漢輔首啣環圜底銅盆、西漢輔首啣環銅匜、西漢獸環銅鑒、西漢折沿輔首圜底銅洗、西漢龍首柄銅方匜、西漢獸環銅鑒、西漢三角紋環耳銅盆、新莽柿蒂紋三足銅盤、漢代變形鳥紋銅洗、東漢雙魚紋三足銅洗、東漢獸環耳銅洗、東漢雙魚紋銅洗。
  
  四、嶺南青銅文化杰出代表之描述
  
  西周螺旋枚雲紋青銅甬鐘  (圖1)
  
  1986年4月19日於柳州柳江進德鄉木羅村村屯出土。樂器。甬長55厘米,舞修135厘米,高28厘米,鼓間10厘米,舞廣9厘米,重量295公斤。此甬鐘枚爲螺旋紋,篆間飾雲紋,鼓部飾獸面紋,舞面飾雲紋。甬中空,鉦間飾有S形雲紋。一銑口殘損,旋殘損,無干。
  
  西周人面紋銅劍  (圖2)
  
  1986年4月19日於柳州柳江進德鄉木羅村村屯出土。兵器。劍長23厘米,刃寬46厘米,劍薄而刃鋒利,該劍臘末處飾有人面紋,爲陰刻。并且用雲雷紋來擬作長辮,用弦紋來描繪腰身,使人乍一看,竟是一個完美的人體!此圖案紋飾較寫實和極富浪漫,維妙維肖,惹人喜愛。
  
  西周喇叭形青銅器  (圖3)
  
  1986年4月於柳州柳江進德鄉木羅村村屯出土。法器。通高88厘米,直徑162厘米,重280克。圓面内斂,中部凹陷,握由此伸出。握體遍飾雲雷紋、斜條紋、弦紋等。含錫、鎳元素較多,色澤烏黑發亮。全國發現此類器僅3件,這是其中保存較完整的一件。
  
  西周雲雷紋角形青銅器  (圖4)
  
  1983年3月在柳邕路五裏卡廢舊物資倉庫揀選。酒器。器物呈牛角狀,器身兩側有範痕。通高199厘米,口徑72×66厘米,重450克。通體飾雲雷紋、弦紋和斜條紋。鑄造精湛、紋飾精美細膩,造型别具地方風格,爲酒器。全國首次發現。
  
  戰國人面紋羊角鈕青銅鐘    (圖5)
  
  樂器,高205厘米、寬15厘米,呈半橄欖形,頂端上有一對向外侈的羊角形鈕,鈕下有長條形鏤空作穿。鐘面皆飾人面紋,此器形制奇特,既古檏又不乏典雅之美,渾厚中寓精巧,造型和中原地區的青銅鐘迥然不同,它呈現出不落俗套的民族風格,是南方少數民族杰出的樂器藝術品。

  戰國人面紋銅劍  (圖6)
  
  1999年購入。兵器。劍長245厘米、刃寬34厘米;劍首爲平行的兩個圓環形;有格,扁莖,裝飾紋飾爲繁縟富麗的鏤空幾何紋和雲雷紋等;劍身中央起脊,刃鋒利;“臘”末處飾有人面紋。該劍采用陰綫雕刻的人面紋及其造型和裝飾方法,與中原地區和西域草牧民族喜歡在劍首裝飾風格上所采用的圓雕人像手法迥然不同,具有典型的南方土著民族獨特的審美韵味。
  
  戰國人面紋、蛙紋銅劍  (圖7)
  
  1999年購入。兵器。劍爲扁莖,有格,刃鋒利;劍臘寬、薄且呈菱形。劍的莖上飾有花籃紋、方格紋等幾何紋;在以劍脊爲中軸綫的臘上鑄造裝飾了人面紋、蛙紋、齒輪紋、“個”字符號紋等。此裝飾方法頗具嶺南青銅文化意藴,造型獨樹一幟,體現了人通神蛙的寓意。
  
  造型各异的戰國銅鉞
  
  本館珍藏有較多的兵器銅鉞,其大都分是1982年在柳州市零星徵集或於廢舊公司揀選的。造型主要有靴形鉞、雙肩鏟形鉞、鳳形鉞、扇形鉞和弧形鉞。而風形鉞正面呈“風”字形,刃部呈半弧形,腰微弧,上端設有圓形銎,以供安裝木柄;靴形鉞正面呈靴形,器身扁薄,弧刃,雙肩一寬一窄,寬者外撇下弧連刃,似靴頭;窄者下弧連刃,似靴之後跟,上端設有圓形銎,可安裝木柄。這種具有顯著地方特徵的“風”形鉞和靴形鉞,起源於本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有肩石斧和石鉞,目前主要發現於嶺南地區,是駱越青銅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有意思的是,其中較多的鉞在銎部用弦紋裝飾,這些綫條簡潔素雅,其造型裝飾之藝術,檏素之美耐人尋味。這些兵器從形制到紋飾都反映了少數民族之文化藝術之構想是如此地豐富,多姿多彩,這裏無不體現了少數民族善於把實用性和藝術性有機聯繫在一起,創造了實用和藝術之和諧之美。

  漢代鳥獸紋銅劍  (圖8)
  
  2000年購入。兵器。劍從較寬且臘長,劍身中脊起稜,扁莖,刃鋒利;左右從上分别裝飾了6只鳥獸(兩面劍身紋飾一致)紋,并且其鷺鳥、羚羊、狼、兔等動物皆用陰綫細膩雕刻,羽毛迤邐,造型生動活潑,姿態各异。
  
  漢代青銅蒸餾器
  
  2003年徵集。飪食器。全器分爲上下兩個部分(聯體),即甑和鍋的聯體,之間有一箅。甑:折沿口外侈,帶蓋,蓋頂中部有一個半環耳;圓腹,且腹部飾有三道弦紋,二個鋪首啣環,腹下部有一個口沿朝下的流,圜底;鍋:直口,圓腹,腹部飾有一道凸起的弦紋和一對鋪首啣環,底平。通高31厘米、口徑 26厘米,底徑11厘米。
  
  東漢乘騎變形羽人紋銅鼓
  
  1973年徵集於柳州物資二級站。冷水冲型。樂器。面徑75厘米,高537厘米。面沿4蛙,逆時針環列。蛙間另有塑像2組,今存一乘騎,騎者懷抱小孩。太陽紋12芒,芒間飾墜形紋。鼓面主紋爲變形羽人紋和變形翔鷺紋。爲迄今廣西發現的唯一此類造型之銅鼓。1983年曾由廣西博物館借出至中國歷史博物館展覽。
  
  東漢變形羽人紋銅鼓
  
  1983年於柳州市躍進路廢舊物資門市部徵集。冷水冲型。樂器。而徑647厘米,底徑585厘米,高42厘米。鼓面飾物缺損。其紋飾爲太陽紋12芒、波浪紋、櫛紋夾心紋紋帶、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變形船紋、圓心垂葉紋等。鼓腹兩側亦飾辮紋扁耳2對。
  
  東漢觀鬥蛙變形羽人紋銅鼓
  
  1966年於武宣縣東渡碼頭出土。冷水冲型。樂器。通高66厘米,面徑892厘米。鼓面周緣原有4隻立雕伏蛙,呈逆時針環列,現缺1只。蛙間原有2座觀蛙檯模型,現存1座。臺面矮,内鑄4蛙,相對而視作打鬥狀。臺旁兩人(其中1人背小孩)扶臺觀看。鼓面中央飾12芒太陽紋,芒間夾飾墜形紋。主紋爲變形羽人紋和變形翔鷺紋。鼓面、鼓身均匀裝飾着弦紋、同心圓紋、眼紋、小波紋、斜條紋等。兩對辮紋扁耳分别置於鼓身兩側。此銅鼓造型渾厚奇偉,紋飾清晰華麗,雕飾生動逼真。爲迄今廣西發現唯一此型制的冷水冲型銅鼓。
  
  東漢變形羽人紋銅鼓
  
  1964年3月25日於柳州市飛鵝路出土。冷水冲型。樂器。面徑70厘米,通高46厘米。面飾四蛙、逆時針環列。太陽紋12芒。其餘飾櫛紋夾同心圓紋紋帶、複綫交叉紋、變形羽人紋、變形翔鷺紋、定勝紋、圓心垂葉紋等。鼓腹兩側亦飾扁耳兩對。
  
  漢代鋪首啣環弦紋帶蓋銅壺
  
  2003年徵集。直口、長頸、溜肩、鼓腹、帶蓋、蓋下有唇扣入器口内,蓋頂上有一實芯半圓鈕座,蓋面邊緣有二耳,耳中扣一圓環,環亦套入鏈索中以係蓋,上爲璜形提梁,兩端呈龍首形,器身飾三道凸起弦紋,鋪首啣環一對,環套鏈索,喇叭形高圈足,通高245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15厘米。
  
  漢代鐎壺
  
  2003年徵集。圓口帶蓋用一活鈕與壺身相連可隨意開合,蓋壺有一頜相連,蓋頂平圓微凸起,中有環鈕,鈕内扣一圓環,蓋下有唇扣入壺口内、敞口、長束頸、圓腹,且飾有一凸起弦紋,腹中部尚有一執柄,柄爲實芯,扁長方形。平底,附三撇足,足的斷面呈三角形,通高19厘米、口徑85厘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嶺南地區歷史悠久,它的青銅文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在商周時期中原地區青銅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中原王室的青銅文化而形成的。在此必須指出的是,雖然這個融合有個發展的過程,但是嶺南的青銅文化却獨具本地區的特徵,具體來説,首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人面紋銅劍、西周雲雷紋角形器、西周喇叭形銅器、戰國人面紋羊角鈕鐘、戰國人面紋銅劍、戰國靴形鉞、漢代銅筒、漢代青銅蒸餾器、東漢觀鬥蛙變形羽人紋銅鼓,新莽懸山頂干欄式銅屋等鑄造精湛、造型奇特,不僅有着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而且更有着自己的特點,表明嶺南當地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青銅冶鑄工藝及造型藝術均達到了相當高度之水平。它不僅爲研究嶺南文化及嶺南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并且對於研究整個中國古代青銅文化也具有重要價值。
  
  綜觀嶺南的青銅禮器,無論是侯之器或者是將之器,其特點是:無論其器類、造型、紋飾及銘文均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青銅器有相當一致的特徵。這是先秦青銅文化統一性較强的集中反映,在某種程度上,有力地説明瞭先秦時期的王室相當强大,對全國各諸侯國控制很有力,全國在政治上、文化上是有一定的統一性。周公“制禮作樂”不但可信,而且在全力推行。另方面則説明先秦時期的嶺南文化和中原地區的青銅文化均成爲先秦青銅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嶺南的青銅文化特點鮮明,慷慨悲歌,影響至今,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産,進一步深入研究嶺南的青銅文化,在今天有着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攝影:陳俊、鄺智晟)
  
  
  參考文獻:
  
  (1)鄭超雄,“武鳴馬頭元龍坡墓葬的社會性質”,《廣西博物館文集》第一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韋法,“廣西先秦考古述評”,《廣西考古文集》第二輯,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3)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黄雲忠,“武鳴縣馬頭元龍坡墓葬的發掘與研究”《邕州考古》,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北流縣誌》。
  
  (6)古亦忠、曾建勛,《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2年5月29日。
  
  (7)廣西壯族自治區,《館藏文物珍品目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沙发
发表于 2008-4-30 15:57:00 |只看该作者

先秦岭南青铜文化除了一般的文化交流外,还得益于中原某些华夏先民的迁徙。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板凳
发表于 2008-4-30 17:16:00 |只看该作者

苍梧族、徐国人的南迁改变了岭南的民族构成。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地板
发表于 2008-5-1 12:53:00 |只看该作者
苍梧族是岭南民族还是中原华夏先民?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5#
发表于 2008-5-4 09:3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浪人在2008-5-1 12:53:55的发言:
苍梧族是岭南民族还是中原华夏先民?

考古发现,苍梧族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虽然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了南方土著民族的同化,但其民族根源来自中原也。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

听众

300

积分

水精灵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最后登录
2008-6-23
注册时间
2008-5-3
6#
发表于 2008-5-3 14:44:00 |只看该作者
覃國寧老师对岭南青铜有交深研究,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7#
发表于 2008-5-8 19:01:00 |只看该作者
罗泊湾的一号、二号墓也是腰坑墓,一共有二十几个。

腰坑墓在当时的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岭南的腰坑墓也主要集中在苍梧及南越统治地区,西瓯、骆越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

学界普遍认为罗泊湾所处地区为西瓯腹地,根本就没有人认为是苍梧族的地方。虽然有学者认为苍梧人在今桂东至粤西一带活动,甚至曾建立苍梧古国,但至秦汉时期,苍梧族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淮南子》中记载,秦侵岭南时,主要是西瓯人在抵抗。如果这时还有苍梧族人,而且苍梧人真的分布在桂江-梧州一带,这里正是秦军南下的主战场,为何史书中一点都没有关于苍梧人的记载?《史记.南越国例传》载:“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又“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祼国亦称王”、“骆越相攻,南越动摇”。里面提到岭南的各族均没有“苍梧族”。可见,这时的苍梧族人早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实,秦汉时期的岭南,正如战国时之中原,各部族、古国之间纷争并起,经过多年的战争兼并,岭南的各族从《周逸书》中记载的“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等诸多部族古国,到秦汉时剩下西瓯、骆越及南越三国鼎立的局面。

腰坑墓并非是没有在西瓯地界发现,一般认为,西瓯的分布地区主要在今广西中部和东部,北至五岭,东至粤西与南越国交界,向南大抵以红水河一线为界与骆越交界。罗泊湾和平乐银山岭都在西瓯人的活动范围之内,罗泊湾更被认为是西瓯人的腹了。当然,在西瓯地界内的墓葬不一定就是西瓯人的墓葬,但把腰坑墓说成苍梧族的墓葬也是没有依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8 19:28:30编辑过]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

听众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4-10-22
注册时间
2003-7-10
8#
发表于 2008-5-8 19:11:00 |只看该作者

《逸周书注》:“仓吾,蛮也,翠其色青。”说苍梧族人是从中原南下的华夏民族,恐怕也只是少数人的观点,并不能使人信服。

把腰坑墓与不相关的苍梧族扯上联系,进而以少数人的观点作为依据,证明苍梧族是中原南下,从而证明现在的壮侗语民族中有所谓的“中原华夏血统”,或者否定壮侗语民族的土著属性,这样的套路似乎很面熟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8 19:35:19编辑过]

对于未来,我们无可预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或自以为预知了未来所发生的事,而放弃了我们本应该要走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9#
发表于 2008-5-8 16:49: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3:29:10的发言:

两墓的时间相近,特点相同,学者们也倾向于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是夫妻墓。

司马迁写南越国的事情,也是通过他人述说记载获得,并没有亲身到过岭南,苍梧王之事,司马迁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不好明写,暗示还是可以的。

赵佗为取得越人信任,自称蛮夷大夫,吕嘉得越人信任,称太后是中国人,通过煽动族群情绪来推翻太后有何不可? 南越国一旦被汉朝征服,太后等人依然可以维持相应的王族地位,甚至可以继续留带岭南,而吕嘉身为宰相,就必须听命于朝廷安排,汉朝又怎么会让这样一个深受越人信服的人继续留在岭南?而汉朝人才众多,吕嘉一旦离开岭南,也不知道会混成什么样子,吕嘉出于这点考虑,反抗汉朝也理所当然。

时代、地域将近的墓葬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很正常,但要以此推断两座墓葬为夫妻墓则远远不够。你不是说有“中国传统”作为依据吗?究竟是什么传统?

有哪些位学者“倾向于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是夫妻墓”?不妨举一两个例子来看。

吕嘉如果是中原人,当然不可能煽动越人的族群情绪来反对中原人,因为这纯属引火烧身。至于吕嘉出于怎样的真实目的反对内附汉朝,并不影响以上推论的正确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0#
发表于 2008-5-8 16:50:00 |只看该作者

这里有三个关键问题,

1:夔国的族属。

2:夔国有没有向岭南迁徙。

3:岭南是否存在苍梧族。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1#
发表于 2008-5-8 18:13: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6:34:36的发言:

夔国与楚国同源,以此论来,它的民族渊源追述到中原有什么不可以呢。

你要反对的不仅仅是这个吧?是不是很不甘心岭南除了西瓯、骆越外,还有一个非越的外来群体?

楚国人就是中原来的吗?现在还没有人能下这个定论吧。我看还是追溯到非洲比较保险。

你又要把不属于我的想法强加到我头上了,你这种给别人乱扣帽子的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2#
发表于 2008-5-8 16:26: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3:35:41的发言:

季人网友认为苍梧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吗?

史书记载:舜南巡狩,卒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

季人是不是承认舜帝曾经征战过岭南啊?

为什么你总是要把一些我没有表达过的观点强加给我呢?这真是一种很不好的讨论习惯。
你倒是找找看,我什么时候说过“苍梧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由始至终,我所要反驳的只是你前面所说的“考古发现,苍梧族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虽然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了南方土著民族的同化,但其民族根源来自中原也。”你是不是认为长江三峡地区也算是“中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3#
发表于 2008-5-8 16:34: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8-5-8 16:26:58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3:35:41的发言:

季人网友认为苍梧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吗?

史书记载:舜南巡狩,卒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之山。

季人是不是承认舜帝曾经征战过岭南啊?

为什么你总是要把一些我没有表达过的观点强加给我呢?这真是一种很不好的讨论习惯。
你倒是找找看,我什么时候说过“苍梧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

由始至终,我所要反驳的只是你前面所说的“考古发现,苍梧族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虽然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了南方土著民族的同化,但其民族根源来自中原也。”你是不是认为长江三峡地区也算是“中原”呢?

夔国与楚国同源,以此论来,它的民族渊源追述到中原有什么不可以呢。

你要反对的不仅仅是这个吧?是不是很不甘心岭南除了西瓯、骆越外,还有一个非越的外来群体?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4#
发表于 2008-5-8 09:35: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8-5-7 18:44:49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7 15:19:04的发言:
QUOTE: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在某个历史背景下,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迁徙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由于诸多原因,考古极少能精确反映出民族迁徙,苍梧族的腰坑墓是非常难得的考古证据。腰坑墓出现在4000年前的湖北地区,然后向中原传播,商周时期广泛流行。在这过程中,是否有民族向中原迁徙呢?考虑到夏商周以来,中原王朝对南方苗蛮等民族的不断征讨,长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向更南的地方迁徙才是主流,向北迁徙只能是支流。至于腰坑墓为什么能得到中原人青睐,广为传播?难道商朝人的老家在湖北?

至于中原人在向长江流域迁徙,《山海经》的“夏耕之尸进巫山”及楚人、夔国的来源就是明证。
   

如果腰坑墓习俗从湖北地区向北流传到殷商人所在的中原,不能证明“商朝人的老家在湖北”,那么为什么这一习俗流传到湖南、两广的苍梧地区,就能够证明苍梧族的老家在湖北?

在同一个问题上,为什么要对殷商人和苍梧人采用双重标准?

在这过程中,是否有民族向中原迁徙呢?考虑到夏商周以来,中原王朝对南方苗蛮等民族的不断征讨,长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向更南的地方迁徙才是主流,向北迁徙只能是支流。

=========================

考虑一个问题,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看。夏商周以来,中原王朝对南方苗蛮等民族的不断征讨;春秋以来,中原势力的扩张,这就是腰坑墓习俗向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背景。在这种背景下,长江土著民族向北向南迁徙的可能性、规模会相同吗?

另外,我什么否认过长江土著向北迁徙的可能呢,我只是说其规模相对较小,是支流而已。

商与东夷有密切关系,你不是说是学术共识吗?如果季人能考证出殷商人是长江土著,那真是令人佩服了。

腰坑墓习俗传入中原,在商周广为流行,说明腰坑墓习俗已经超越民族界线,为中原贵族接受。所以,从这点很难看出民族迁徙的线索。

腰坑墓习俗传入岭南,有一定的区域性,具体的理由,那篇文章已经说明。所以我认为岭南的腰坑墓是精确反映民族迁徙难得的材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8 10:07:23编辑过]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5#
发表于 2008-5-8 10:28: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8-5-7 19:03:49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7 15:19:04的发言:

季人认为罗泊湾一号墓是赵光墓吗?
根据考古发现,一号墓并没有发现汉武帝平南越以后在岭南的流通的五铢钱,也没有发现岭南西汉中期以后墓葬中常见的汉式铜镜和仿中原礼器的鼎、壶、钫陶器和滑石器及其它器物,所以学者认为此墓的时间不会迟于文景时期。赵光在南越国灭亡后投降了汉朝,可见,此墓必然不是赵光的,而应该是前苍梧王。

我可没有说过罗泊湾一号墓是赵光墓。我只是想说明二号墓中带有“秦后”戳记的陶盆不能证明在赵光之前另有“苍梧秦王”,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

如果说罗泊湾一号墓是赵光之前苍梧地区的统治者,而且他来自中原,即使这两点都能成立,仍然不能证明苍梧族是由中原迁徙而来的。他可能和赵佗一样,只是被中原政权委派到岭南来的官吏。总不能因为赵佗当过龙川县令或者南越国王,就说龙川人或南越人都是由河北迁到岭南的吧?

关于这个问题,广西博物馆前馆长蒋廷瑜曾经说过:“我们倾向于墓主人是从北方来的军事首领。理由是,随葬品中有大批属于典型的五岭以北地区的产品,如有盖铜鼎、铜壶、铜钫、铜盆、铜壶、铜镜、漆耳杯、漆盘木六博等;还有大量的墨书、烙印、刻划的文字,都是当时通行全国的书体,尤其《从器志》中一再提到‘中土瓿’、‘中土食物’。这一切表明墓主很可能是从中原内地来的官吏,而不大可能是本地民族首领。”

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按中国传统而言,当是夫妻墓。既然二号墓是“秦夫人”,一号墓自然是秦王。

随葬品和腰坑墓比较起来,墓葬式更能反映出墓主的身份吧。就算苍梧王真的是中原人,又使用腰坑墓,那是否说明女方是苍梧族人,男方是“入赘”呢?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觽心愈于王。”

如果苍梧王真的是赵佗的族人,且被封王,也算是皇亲国戚了,该句的前半句,已经说明吕嘉和整个皇族有通婚关系,为什么还要在后面说明与苍梧秦王有连呢? 现在有学者认为吕嘉是中原人,吕嘉在南越国德高望重,连越人都信服他。那是否说明苍梧的族属也不是越人呢? 虽然赵佗和苍梧王通谱连族,但骗不了别人,尤其是南越国人。所以,在吕嘉眼里,甚至在司马迁眼里,苍梧王都不是真的王族。既不是中原人,也不是当地的越人。所以,吕嘉不得不通过婚姻关系来拉拢苍梧王和整个苍梧族,司马迁也不得不在文中对苍梧王区别对待呢。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6#
发表于 2008-5-8 10:36: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8-5-8 1:00:14的发言:

在此,我对我之前的赵佗赐姓一说作某些更正。因为包括罗泊湾一、二号墓在内,罗泊湾共发现24座腰坑墓,很显然,罗泊湾也是苍梧族人的重要聚居地。
----------------------------------------------------------------------------------

到目前为止,好象还没有学者认为罗泊湾汉墓与苍梧族有什么联系。不明白花魂网友有何根据说罗泊湾的汉墓是苍梧族的墓葬?建议花魂网友去查一下,秦汉之时是否还有关于苍梧族活动的记载。

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这里的“苍梧”不过是地名,这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如西汉封吴芮为长沙王,封刘濞为吴王,都是以受封者的封地为王号。赵光以所受封地的地名来作为王号,并不表示赵光是苍梧族人或赵光的臣民是苍梧族人。

罗泊湾的一号、二号墓也是腰坑墓,一共有二十几个。

腰坑墓在当时的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消失。岭南的腰坑墓也主要集中在苍梧及南越统治地区,西瓯、骆越地区基本没有发现。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7#
发表于 2008-5-8 11:42: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9:35:54的发言:

腰坑墓习俗传入中原,在商周广为流行,说明腰坑墓习俗已经超越民族界线,为中原贵族接受。所以,从这点很难看出民族迁徙的线索。

腰坑墓习俗传入岭南,有一定的区域性,具体的理由,那篇文章已经说明。所以我认为岭南的腰坑墓是精确反映民族迁徙难得的材料。

如果说腰坑墓习俗可以超越民族界线,被中原人接受,那么也可以“超越民族界线”被苍梧人接受,何以能证明一定是民族迁徙造成的呢?

说到底,先用“民族迁徙”来解释腰坑习俗向南扩散的原因,再用腰坑习俗向南扩散来证明民族迁徙,这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8#
发表于 2008-5-8 12:17: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0:28:32的发言:

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按中国传统而言,当是夫妻墓。既然二号墓是“秦夫人”,一号墓自然是秦王。

随葬品和腰坑墓比较起来,墓葬式更能反映出墓主的身份吧。就算苍梧王真的是中原人,又使用腰坑墓,那是否说明女方是苍梧族人,男方是“入赘”呢?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觽心愈于王。”

如果苍梧王真的是赵佗的族人,且被封王,也算是皇亲国戚了,该句的前半句,已经说明吕嘉和整个皇族有通婚关系,为什么还要在后面说明与苍梧秦王有连呢? 现在有学者认为吕嘉是中原人,吕嘉在南越国德高望重,连越人都信服他。那是否说明苍梧的族属也不是越人呢? 虽然赵佗和苍梧王通谱连族,但骗不了别人,尤其是南越国人。所以,在吕嘉眼里,甚至在司马迁眼里,苍梧王都不是真的王族。既不是中原人,也不是当地的越人。所以,吕嘉不得不通过婚姻关系来拉拢苍梧王和整个苍梧族,司马迁也不得不在文中对苍梧王区别对待呢。

1. 没有证据说明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的主人是夫妻。你不妨试着说说看有什么样的“中国传统”作为依据。

2. 腰坑墓习俗早已传入中原,身为中原人的官吏采用腰坑墓的葬式不能说是因为“入赘苍梧”所致。何况根本没有证据说明一号墓主人的配偶是什么人。

3. 关于吕嘉的叙述,“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说的是他与南越王的关系,“及苍梧秦王有连”说的是他与另一位王(苍梧秦王)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分开来说?吕嘉和南越王和苍梧秦王都有姻亲关系,“越人重之”,这就说明南越王和苍梧秦王所辖的都是越人。否则为什么不说“越人及苍梧人重之”?

据《史记》,吕嘉起兵反汉时称“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表明太后因为身为中原人故而希望内附汉朝。假如吕嘉自己也是中原人,自己同样因为这个身份而有内附汉朝的动机,又怎么可能以此为理由反对太后呢?可见吕嘉并非中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19#
发表于 2008-5-8 13:16: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8-5-8 11:42:33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9:35:54的发言:

腰坑墓习俗传入中原,在商周广为流行,说明腰坑墓习俗已经超越民族界线,为中原贵族接受。所以,从这点很难看出民族迁徙的线索。

腰坑墓习俗传入岭南,有一定的区域性,具体的理由,那篇文章已经说明。所以我认为岭南的腰坑墓是精确反映民族迁徙难得的材料。

如果说腰坑墓习俗可以超越民族界线,被中原人接受,那么也可以“超越民族界线”被苍梧人接受,何以能证明一定是民族迁徙造成的呢?

说到底,先用“民族迁徙”来解释腰坑习俗向南扩散的原因,再用腰坑习俗向南扩散来证明民族迁徙,这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

只看这一条,却无视大的历史背景,季人何时变的如此偏颇了啊.

夔国于公元前634年被楚国灭亡, 湖北的腰坑墓向南传播也是在春秋时期,两者时间重合,地点相同,苍梧族人南迁完全有充足的政治理由。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0

听众

709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11-2-19
注册时间
2008-3-18
20#
发表于 2008-5-8 13:29:00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季人在2008-5-8 12:17:02的发言:
QUOTE:
以下是引用花魂在2008-5-8 10:28:32的发言:

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按中国传统而言,当是夫妻墓。既然二号墓是“秦夫人”,一号墓自然是秦王。

随葬品和腰坑墓比较起来,墓葬式更能反映出墓主的身份吧。就算苍梧王真的是中原人,又使用腰坑墓,那是否说明女方是苍梧族人,男方是“入赘”呢?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觽心愈于王。”

如果苍梧王真的是赵佗的族人,且被封王,也算是皇亲国戚了,该句的前半句,已经说明吕嘉和整个皇族有通婚关系,为什么还要在后面说明与苍梧秦王有连呢? 现在有学者认为吕嘉是中原人,吕嘉在南越国德高望重,连越人都信服他。那是否说明苍梧的族属也不是越人呢? 虽然赵佗和苍梧王通谱连族,但骗不了别人,尤其是南越国人。所以,在吕嘉眼里,甚至在司马迁眼里,苍梧王都不是真的王族。既不是中原人,也不是当地的越人。所以,吕嘉不得不通过婚姻关系来拉拢苍梧王和整个苍梧族,司马迁也不得不在文中对苍梧王区别对待呢。

1. 没有证据说明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的主人是夫妻。你不妨试着说说看有什么样的“中国传统”作为依据。

2. 腰坑墓习俗早已传入中原,身为中原人的官吏采用腰坑墓的葬式不能说是因为“入赘苍梧”所致。何况根本没有证据说明一号墓主人的配偶是什么人。

3. 关于吕嘉的叙述,“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说的是他与南越王的关系,“及苍梧秦王有连”说的是他与另一位王(苍梧秦王)的关系,为什么不能分开来说?吕嘉和南越王和苍梧秦王都有姻亲关系,“越人重之”,这就说明南越王和苍梧秦王所辖的都是越人。否则为什么不说“越人及苍梧人重之”?

据《史记》,吕嘉起兵反汉时称“太后,中国人也,又与使者乱,专欲内属”,表明太后因为身为中原人故而希望内附汉朝。假如吕嘉自己也是中原人,自己同样因为这个身份而有内附汉朝的动机,又怎么可能以此为理由反对太后呢?可见吕嘉并非中原人。

两墓的时间相近,特点相同,学者们也倾向于罗泊湾一号墓和二号墓是夫妻墓。

司马迁写南越国的事情,也是通过他人述说记载获得,并没有亲身到过岭南,苍梧王之事,司马迁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不好明写,暗示还是可以的。

赵佗为取得越人信任,自称蛮夷大夫,吕嘉得越人信任,称太后是中国人,通过煽动族群情绪来推翻太后有何不可? 南越国一旦被汉朝征服,太后等人依然可以维持相应的王族地位,甚至可以继续留带岭南,而吕嘉身为宰相,就必须听命于朝廷安排,汉朝又怎么会让这样一个深受越人信服的人继续留在岭南?而汉朝人才众多,吕嘉一旦离开岭南,也不知道会混成什么样子,吕嘉出于这点考虑,反抗汉朝也理所当然。


该用户在本论坛注册后,对壮学研究及其成果频繁发表针对性、无理性的纠缠话题,涉嫌蓄意破坏论坛秩序,根据《[法规]0003号·整顿蓄意破坏论坛行为单行条例》相关规定,给予取消其发言权限、并封锁其IP限制其在一定时间段内登陆的处罚。——本站管理员 2010.01.21 16: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20 22:08 , Processed in 0.16628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