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壮族历史文化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 — 在《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首发式上的讲话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壮学丛书》总主编 张声震
我代表《壮学丛书》编委会,感谢大家出席《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首发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的政策,不承认壮族是一个民族,因而壮族研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了19世纪末叶,西方国家的学者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开始研究壮族,但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壮族的族源及分布,所依据的主要是语言学材料及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并以东南亚泰族为参照系,当他们发现壮泰民族有密切关系后,即先入为主地把壮族归为泰族。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对我国边疆的蚕食,我国一批富有爱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壮族,并出版了一批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粤族考》,以及刘锡蕃(刘介)的《岭表纪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壮族被确认为统一多民族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享受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随着壮族历史新纪元的到来,壮族研究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壮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作为系统地研究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壮学应运而生,并推动着壮族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壮学开始走向世界。但是,壮学研究在基础资料建设上尚未做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搜集整理,在学术专题上尚未做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壮学还未形成体系,从而未能深入地揭示壮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未能立体地、丰满地展现壮族的民族风貌。为此,在1999年4月召开的首届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提出了编纂出版《壮学丛书》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拥护,并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编纂出版《壮学丛书》的目的是:使壮学研究系列化,建立完整的壮学体系,促进壮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团结进步,培养壮学研究人才,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一项壮族历史文化的重大系统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壮学丛书》分研究资料和研究著作两大部分。壮学研究资料是壮学研究的基础。这一部分主要搜集壮族典籍、资料及人物著作,抢救和保存壮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供人们阅赏和研究之用。其中:(1)典籍部分搜集壮族最重要的古传典籍,加以影印、翻译或点校出版。(2)资料集是将民间流传存藏的以及出土文物中有关壮族历史文化的资料,按学科归类,依历史顺序,汇编成集出版。(3)人物著作集是将壮族历代各种著名人物的著作整理出版,这些著作代表了壮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水平,它是保存壮族思想文化资料的重要方面。(4)壮族民歌古籍的搜集整理。过去一般将这些古籍视为文学作品选择译成汉文出版,未能保持和反映他们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本丛书则将广为搜集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整理出版,以保留其原貌。(5)辞书。计划编纂《壮族大辞典》和《古壮字大典》。(6)壮语地名全集。壮语地名是考证研究壮族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壮学研究专著分为四部分,一是壮族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二是专史研究,包括壮族经济史、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艺术史、军事史、体育史7部(壮族文学史、壮族科技史和壮族医学史已出版,不列在内);三是专题研究。主要是对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如壮族支系研究、壮族土司文化研究、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壮族地名研究、壮族铜鼓研究、壮族神话研究、壮族宗教文化研究、壮侗语民族关系研究、壮汉民族关系研究、壮医药研究等;四是壮族历史人物研究。
经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丛书计划安排60个课题即60本书,目前已有37个课题通过评审立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和《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是《壮学丛书》首批出版的两部重点著作,另有17项已完成书稿或交付出版,预计年内可出版著作10部。今天,我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举行《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首发式,宣告系统整理和研究壮族社会文化的综合性学术丛书《壮学丛书》正式面世。《壮学丛书》的出版,标志着壮学研究正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是壮学研究的里程碑。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是《壮学丛书》研究资料部分的重点项目。布洛陀是壮族先民远古时代信仰的创世神和人文始祖,是壮族人民世代崇奉的至上神。《麽经布洛陀》即壮族麽经,是壮族民间宗教的经典,为神职人员布麽在做麽教法事时念诵的经书。在壮语中,“麽”含喃诵祝祷之意;麽经叫“司麽”;麽公叫“布麽”。按布麽的一致说法,布洛陀是麽教的开山始祖和至上神,麽经是他所创编,因此壮族民间把壮族麽经称为“司麽布洛陀”,即“麽经布洛陀”。《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8卷)汇集了壮族民间布麽用古壮字手抄并代代传承的29种布洛陀麽教经典,用影印的方法完整地保留了这部经典手抄本经文的原貌,用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的方法解读古壮字抄写的经文。全面记载了布洛陀开辟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排忧解难的丰功伟绩,记录了历代布麽祭祀布洛陀、收魂、禳解、除冤、还愿、祝祷、超度亡灵而举行的一整套宗教法事仪式,展示了壮族先民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古歌谣、古谚语、古咒语、古文字的原貌。全书内容广博,思想文化深厚,涵括了文字学、语言学、宗教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哲学、神话学、美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是壮族远古时代原生态文化的百科全书,为壮学研究中对壮族民间宗教的重新确认和科学定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深化壮学研究及推动壮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是《壮学丛书》研究部分的重点项目。我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似,这个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这两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如何?虽然从19世纪末起就有学者进行研究,但都是局部的研究,没有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系统的对比研究论述。《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与泰国艺术大学合作的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历经10年,于2001年结题。本书是该课题研究的成果。全书从壮、泰民族的地理环境、体质特征、考古文化、语言文字、生产习俗、传统建筑、生活习俗、人生礼仪、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习惯法规、社会结构、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15个方面进行比较,认为这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两个民族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这就涉及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双方学者从语言学人手,以考古学、历史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材料来印证,认为壮、泰两个民族共同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和骆越,他们原来共同生活的区域,主要在五岭以南直至今越南红河以北地区,他们原来共同生活的时间,主要在公元3世纪上半叶之前;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他们迁徙的路线,除了中国云南以外,还可能经过今越南北部、老挝而到达今泰国北部;到达今泰国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泰族。所以,壮、泰两个民族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民族。正如泰方学者在课题研究总结中所说的,泰国的泰族“起源于现今广西壮族居住的地区和中国南海沿岸及越南北部一带。”“具体地说,台语民族共同起源于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骆越……后来,台语民族往南迁徙,与生活在东南亚沿海河口平原的孟族、高棉族和掸族产生血缘关系,演变成今天的泰族。”
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广西对东南亚的开放与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