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山歌 传承路上焕发活力

[复制链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1:02: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林雪娜 实习生 陈溯

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又将来临,其灵感的源泉——山歌如今又是怎样的状态?8月22日,广西山歌第四次普查结果《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推介会在南宁举行。广西社科院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和网络研究发现——

1

传统山歌日益式微

“那是去年中秋,我们打听到田阳县有一曲《布洛陀》山歌。在这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曲目《布洛陀》只有东兰县才有,且被收录进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此次山歌普查课题组组长杨昌雄回忆田野调查情景时说道。因为会唱这曲《布洛陀》的是一名年逾古稀的村民,老人常年在外与打工的儿子生活,只有节假日才回老家。

2015年中秋节,课题组成员顾不上与家人团聚,坐上了开往田阳的列车。当他们听到从村民口中唱出的悠扬曲调,发现与东兰县的版本完全不同,是一首全新的曲调!大家为《布洛陀》山歌又多了一种风格而欢喜,一直录制到傍晚时分。待到回程时,天色已晚。饥肠辘辘的他们,坐在从田阳开往南宁的列车上,看着车窗外悄然升起的圆月,感到前路无限光明……

走村串寨、赶车跑路,是课题组成员几个月来的“家常便饭”。为了节省经费,他们曾用一天时间赶往4个县:早上赴东兰,采访完毕赶巴马,继而转战田阳,趁着天未黑,又在路上拦车赶往西林……短短8个月时间,课题组6人奔赴17个市县,共搜集两百多首壮族传统山歌,从中整理、记谱和翻译歌词136首,整理和刻录了120首山歌音像作品,形成《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一位年老的山歌传承人——凌云县的唐远明老人给杨昌雄留下深刻印象。当他们来到唐远明家时,今年81岁的唐阿婆正卧病在床。然而,瘦弱的老人听说他们为了山歌而来,坚持起床穿上民族服饰唱了起来。听着老人用虚弱气息唱出的独特曲调,他们在惊讶之余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老人那句“明年你们再来怕是见不到我了,现在能记录下多少就记下吧”像一份嘱托,使他们感受到山歌传承的责任越来越重大……

课题组经过调查发现,壮族山歌受地方方言影响,分为北路山歌、南路山歌和中路山歌等,主要分布于桂西、桂南、桂中和桂北局部。传统歌圩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0多个,减至如今的百余个。目前传统山歌歌者以中老年为主。


2

网络歌圩赋予新生

与诸多传统文艺形式境遇相似,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元文化交融,以及传承人老去和年轻人外出务工,壮族传统山歌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然而,就在田野乡间渐渐失去山歌之音的同时,专家们发现,八桂大地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出现了“网络歌圩”的新景象。

2014年春节,河池市一家网站的“三姐歌圩”迎春网络山歌赛吸引了数百名网友和山歌爱好者参加,在当地刮了一阵“山歌拜年”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有壮族网络歌圩网页和QQ群达到180多个。

“鼠标点一点,坐在家里就能对唱山歌。”广西壮欢学会会长覃九宏表示,他们的山歌群比较活跃。“白天大家都干活,晚上饭后空闲就上网对歌。当找到有趣的对手,有的歌手对到天亮才肯收手。”群里有歌友反映:“有时候半夜睡不着,突然想到好句子,一骨碌爬起床来继续对。”

“水下滩头即时过,风吹南岭坡过坡。话语都是讲得好,水推螺丝是空壳。”“针落青苔看不见,一座石山看不穿。月淡星稀长夜景,寒风冷露九霄云。”有的歌手能将传统的《久别重逢歌》搬到网络上来。课题组在宜州发现一名78岁的网络山歌手,名叫玉兰。她在儿媳妇的帮助下学会用电脑上网唱山歌。老人不会打字,就用音频唱。不管网上有没有听众,她都自娱自乐。渐渐地,有听众虽然听不懂老人唱的是什么,却被高龄山歌手的精神给折服了,纷纷过来点赞。老人见有人点赞,很受鼓舞,她的家人发现她“如果哪天不唱就不舒服”。

如果说传统歌圩里多是中老年人,那么网络歌圩则以青壮年为主。调查显示,网络山歌手年龄多在20~50岁,这个年龄段占到80%。广西山歌学会会长覃祥周认为,与传统歌圩相比,网络歌圩有很大自由空间。这种山歌文化形式,更能吸引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壮族山歌的传承发展。如何秉承传统山歌优良传统,引导网络歌圩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歌圩的社会功能和传播作用,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3

打造山歌文化品牌

“现在人在他乡,只要听到嘹亮的山歌,我还是很激动。”回乡参加推介会的《解放军报》文艺部副主任曹慧民说道。曹慧民从小生长于素有“歌海”之称的壮乡,对壮族山歌有种难解的情怀。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也让外界感受到广西山歌的魅力。身在他乡的曹慧民走访多个地方后感慨于壮族山歌的文化价值:“它就像用音符编织的美丽壮锦,我们要让世界为之倾慕。让外界听到壮族山歌爱上广西山水,看到广西山水想到壮族山歌。”专家杨昌雄也表示,他们此次所录制的音像光碟,被美国一位朋友看到后十分惊叹,对悦耳动听的壮族山歌视若珍宝,并希望能有推广合作的机会。

如何打造广西这张文化名片?有专家提出,壮族山歌可以借鉴甘肃回族山歌“花儿”。2009年,“花儿”入选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甘肃这一民族文化品牌得以强化。反观壮族山歌,可谓走过数千年发展历程、有数千本歌书文献,还有数不清的民间手抄歌书。尽管今天唱山歌的人数在减少,但仍有不少人还以新的形式在唱。专家们认为,壮族山歌完全有底气申报相关名录!

针对当下传统文化发展前景,只有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才能在现代化潮流中迸发活力。前来参加推介会的中国大旗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颜建国认为,文化是一种传承,更需要创造活力。要将优秀的文化衍变成商品,产生实用价值,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他说:“壮族山歌不能孤立地唱,需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创造一种旅游价值,在一些特定旅游景点配置山歌文化。可以建山歌文化园、也可以打造走市场的山歌精品,开辟壮族山歌文化产业化新路子。”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14:53 , Processed in 0.116878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