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楼主: 莫名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壮族通史》——僚人不可不读的历史

[复制链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1#
发表于 2010-12-26 14:26:00 |只看该作者

经鉴定,滑岩洞中的人骨至少有7个个体,其中壮年女性3个,青年男性3个,幼年个体1个。

各部位骨骼所测量数据如下

鼻根高2毫米

鼻根区指数25. 64

额骨弦长109毫米

额骨弧长125毫米

额骨弦弧指数87.2

顶结节附近顶骨厚6.5毫米

前囱点附近顶骨厚6毫米

07号下颌前部倾角65

08号下颌前部倾角78

07号下颌角间径73. 5毫米

07号颏联合高37毫米

08号颏联合高31毫米

07号下颌体高30毫米

08号下颌体高27毫米

07号下颌体厚15毫米

08号下颌体厚1z毫米

07号下颌粗壮指数50.0

08号下颌粗壮指数44. 4

综合上述骨骼材料的非测量特征和测量数据,滑岩洞人额骨的弦、弧指数具有现代人性质,但从顶骨厚度的观察及下颌骨的下颌倾角介于化石人与现代人之间,下颌体比现代人粗壮等判断,较现代人原始一些。而其鼻根部低平,鼻根区指数小;头缝简单;眉弓不发达,眉弓不及眶缘1/2,眉间平坦;牙齿舌面铲形等特征,则表明其属于蒙古人种。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2#
发表于 2010-12-26 14:28:00 |只看该作者

二、甑皮岩人

甑皮岩洞穴遗址的人类骨骼共18具,其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13具。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银运、王令红和董兴仁对其中的人类头骨进行了观察、测量和研究。但有些项目尚未进行。因此,19933月广西民族研究所与广西中医学院联合,对11 具骨骸作了补充观察测量。其结果见附表。

1、年龄和性别

11 例成年人体的年龄鉴定主要是依据牙齿的磨耗程度,按现代人磨耗程度估计史前人类年龄的修正方法。按现代人年龄段划分标准,11例居民死亡时的年龄分别是青年(性成熟起到23 岁)1 例,成年期(24 35 岁)1 例,中年期(36 59 岁)9 例。其中,没有寿命能达老年期(60 岁以上)者.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3#
发表于 2010-12-26 14:29:00 |只看该作者

2 、身高

在甑皮岩遗址史前居民14 个个体中,仅6 个个体可估计身高,其中身材最高者为167 . 60 厘米,最矮者147 . 12 厘米。3 位男性的平均身高161 . 16 厘米,与柳江人男性身高164 . 6 厘米相差无几,与现代马山县勉圩村男性成年壮族居民的平均身高160 . 95 厘米也较接近。3 个女性成年个体的平均身高156 . 51 厘米,高于身高152 . 5 厘米的柳江人女性居民,也高于平均身高148 . 93 厘米的马山县勉圩村现代壮族成年女性。

3 、颅容量

甑皮岩遗址史前人类的颅容量是通过颅围长、矢状弧、横弧、最大长、颞骨弦、顶骨弧、额最大宽、面宽、颅宽、额骨弧、颅高等11 项颅骨测量性状的测值,利用朱芳武等《 颅容量计算公式的探讨》 一文提出的公式计算而得的。据计算,甑皮岩遗址史前人类中,女性颅容量平均为1433 . 95 毫升,男性平均为1456 . 88 毫升,颅容量的性差为22 . 93 毫升。而现代壮族男性平均颅容量为1457 . 9 毫升,女性平均为1273 . 5 毫升,颅容量的性差为184 . 4 毫升,远大于甑皮岩人。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4#
发表于 2010-12-26 14:29:00 |只看该作者

4 、种族类型

张银运等在观察、测量甑皮岩人头骨之后曾经指出,他们虽具有若干“赤道人种”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蒙古人种,且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种族比较接近。后来的观察和测量结果也大体一致。

三、鲤鱼嘴人

鲤鱼嘴遗址的几具人骨架,编为1 4 号,其观察结果如下:

1 号骸骨(编号LDL 1 ) :

包括已严重残缺的颅骨1 件和基本完整的下颌骨、左右髌骨、左右肱骨、左右股骨各1件,同属一个男性个体。从臼齿的磨耗度多为IV ——V 级看,其年龄为33 岁左右。

颅骨为椭圆形,未见有额中缝,颅顶缝的前囟段为微波型,顶段为深波型,顶孔段和人字点段为锯齿波型。颅顶形状呈两面坡式。颅侧壁呈垂直状。眉弓突度特显,范围达眶上缘全长。眶形为正方形。眶口前倾,额结节不明显,下颌骸形为圆形,未出现摇椅下颌。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5#
发表于 2010-12-26 14:29:00 |只看该作者

2 号骸骨(编号LDL2 ) :

包括颅骨1 件,除颅底部分缺失外,其他均较完整;下颌骨1 件,保存完整;股骨、肱骨、胫骨、腓骨左右各1件,保存均较完整,同属一个男性个体。下颌左右M 1,2 均为III级磨耗,估计年龄为25 岁左右。

颅骨呈椭圆形,未出现额中缝,矢状缝前自段和顶段为深波形,顶孔段及人字点段均为锯齿波形。颅顶为两面坡式,颅侧壁垂直。眉弓突出显著,眉弓范围超过眶上缘1 / 2 ,眶形为长方形,眶口后倾。犬齿窝较浅。鼻前棘中等,梨状孔下缘为钝型。鼻骨自上而下逐渐增宽,鼻额缝、额领缝为曲折上凸形。颧结节明显、鼻根低平,侧面观呈凹形,腭形为椭圆形,颏形为方形,摇椅下领。

该颅骨在人字点向前25 毫米,再向右旁开48 毫米处,有一椭圆形小孔,长径6 . 8 毫米,短径3 . 3 毫米,形状规则,该孔穿透颅骨的内外板,孔缘整齐,孔周内外骨面光滑;未见骨质增生反应痕迹,未见倾斜性边缘;未见齿痕、锯痕、凿痕等;孔壁与内外骨面垂直。由这些情况看,该孔应在主人生前即有,但其意义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6#
发表于 2010-12-26 14:30:00 |只看该作者

3 号骸骨(编号LDL3 ) :

包括下颌骨右半残片一段及附于其上的牙齿3 枚,游离牙齿6 枚及附肢骨小碎片数段。附于下颌骨上的3 枚牙齿是右M 1M2 乳牙及右M 1恒牙。这3 枚牙齿的磨耗分别为I 级、II 级和0级。右M1 恒牙刚刚萌出。由此推断,该个体年龄为6 岁左右。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7#
发表于 2010-12-26 14:31:00 |只看该作者

4 号骸骨(编号LDL4 ) :

包括颅盖骨1 件及下颌骨的右半部1 件。颅盖骨仅保留额结节,颧弓根部及上项线以上的颅顶部分。外观灰白色,未明显钙化。颅型为卵圆形,骨面平滑,肌背可见,骨壁较薄,残存的右颧弓一般粗壮,枕外降凸中等,以上特征说明,该个体属女性的可能性较大。从其右半下颌骨上的M1M 2的磨耗程度分别为IV 级和III级的情况判断,该个体的年龄为25 岁左右。

对鲤鱼嘴人骨作过一些项目测量,结果列于附表。

对鲤鱼嘴人颅容量的计算,因颅底破碎无法测得颅高,故难以采用K . Pearson 公式,而用朱芳武等提出的从破碎的颅骨或分离的颅骨块计算颅容量的公式。计算结果,3 个成年人LDL1 , LDL2 L DL4 的颅容量分别为1 453. 8 1431 . 8 1362 . 8 毫升,三者的平均颅容量为1416 . 1 毫升,与现代壮族男性的颅容量1457 . 9 毫升,相当接近。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8#
发表于 2010-12-26 14:32:00 |只看该作者

根据测量和统计结果,将鲤鱼嘴人与尼格罗人种、欧洲人种、蒙古人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鲤鱼嘴人的鼻指数、上面高、颧宽等完全落入蒙古人种的范围,鼻颧角163.6度超出蒙古人种的上限149度,说明鲤鱼嘴人具有非常强烈的面部扁平特征。这一特征于不同人种中有不同的发育程度,尼格罗人种面部扁平的程度超过欧洲人种,蒙古人种又超过尼格罗人种,而鲤鱼嘴LDL2号的面部扁平程度又更为强烈。鲤鱼嘴LDL2的齿槽指数、眶高、齿槽面角既落入尼格罗人种的范围,也接近蒙古人种的下限。鼻根指数完全落入尼格罗人种的范围,而鼻指数、颧宽、眶高也落入欧洲人种的范围。从RM)值来看,在三大人种中,鲤鱼嘴人与尼格罗人种的RM)值为7.4388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29#
发表于 2010-12-26 14:33:00 |只看该作者

大于蒙古人种的RM)值6.4957,但远小于欧洲人种的RM)值9.9788。这表明鲤鱼嘴人距离欧洲人种最远,与蒙古人种的距离最近,与尼格罗人种也有一定程度的接近。因此,鲤鱼嘴人无疑属于蒙古人种的范围。再与现代蒙古人种比较,鲤鱼嘴人的颧宽、总面角、眶指数均归入南亚人和东亚人的范围。上面高、鼻高、鼻宽及鼻指数归入或接近性状,而其头指数为66.2,属特长颅型,也可能是原始人类颅骨的一个普遍性状。鲤鱼嘴人的鼻颧角为163.6度,超出了现代蒙古人种各类型变化范围的上限。这一性状刻画出鲤鱼嘴人面部低矮、扁平的特征,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比较突出的体征。可见,鲤鱼嘴人在头面部测量特征上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比较相似,同时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也比较接近。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0#
发表于 2010-12-26 14:34:00 |只看该作者

三、瓯骆故地的史前人类相互之间及其与其他地区古人类的关系

为了说明瓯骆故地上的史前人类之间在种族亲缘上的关系,这里以测量项目较多的鲤鱼嘴人和甑皮岩人为代表,将之与晚期智人柳江人、山顶洞人作一比较。

(此处省略,详见原书第67页)

从表中可以看出,同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甑皮岩人与鲤鱼嘴人的体质形态有较大差异,这可能说明二者有着不同的来源。相比之下,甑皮岩人与柳江人比较相似。其接近阔上面型的上面指数,阔鼻型的鼻指数,低阔型的鼻根指数和突颌型的齿槽面角、半颌型的鼻面角等均与柳江人接近,这是甑皮岩人与柳江人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血缘承传关系的反映。

另外,将甑皮岩人、鲤鱼嘴人与柳江人和华北的山顶洞人作颅长、颅宽、头指数、颅高、额最小宽、面宽、上面高、鼻高、鼻宽、眶高、长高指数、宽高指数、上面指数、鼻指数、眶指数等项目的比较,并依共同的项目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dik)值和种族亲缘系数,结果发现,甑皮岩人与柳江人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为3.8884,而与山顶洞人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却高达6.8948;甑皮岩人与柳江人之间的种族亲缘系数为1.0455,而甑皮岩人与山顶洞人之间的种族亲缘系数却为1.0413。这也说明甑皮岩人的祖先应是柳江人,而非山顶洞人。

至于鲤鱼嘴人,尽管它与柳江人之间的差异比甑皮岩人与柳江人的差异大得多,但它与山顶洞人的差异也不小。鲤鱼嘴人与柳江人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为7.8991,而它与山顶洞人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更大,为9.7508;鲤鱼嘴人与柳江人之间的种族亲缘系数为1.3867,而与山顶洞人的种族亲缘系数却高达3.6147。因此,鲤鱼嘴人的渊源尽管不如甑皮岩人清楚,但仍应该往柳江人或柳江人所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蒙古人种南方类型去寻找。

综观瓯骆故地所发现的史前人类,其间似乎有如下一种发展脉络:柳江人—→老磨槽洞人—→鲤鱼嘴人(滑岩洞人)—→甑皮岩人。

当然,这种脉络是非常粗略的,其中还有许多缺环,但起码可以告诉我们,瓯骆故地的史前人类自柳江人至新石器时代居民一直延绵不断,而从甑皮岩人、鲤鱼嘴人与柳江人的比较来看,其头宽高指数增大,最小额宽变小,面角减小,面指数加大,眶指数加大,鼻指数减小,这大概可以反映瓯骆故地史前人类体质特征的发(68页以下内容扫描出错)

同项目的对比,据此算出各组群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和种族亲缘系数,就可绘制成各组群的系统树。可以看出,华南、东南亚的史前人类聚类成两大群;甑皮岩人与昙石山人最为接近,首先聚类,然后与河姆渡人、柳江人聚类;而鲤鱼嘴人则与老挝人、班清人、白石岩人、河宕人、越南史前人类聚类为一群。这不仅说明鲤鱼嘴人与甑皮岩人在体质上有一定差异,而且还表明,广西乃至华南的新石器时代居民与东南亚及澳洲的新石器时代有着密切甚至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与华北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关系却较为疏远。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1#
发表于 2010-12-26 14:35: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现代壮族的体质形态


    


    

壮族及其先民在体质上有别于他民族的事实,很早以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直到近人林惠祥、翦伯赞等,都对壮族或其先民的体质形态有所描述。但是,所有这些描述,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体质人类学调查和研究。1963年夏,程融酉等先生带领复旦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到南宁、武鸣一带进行壮族的体质调查,对1121人进行了测量和观察,还收集了300余人的掌纹和指纹材料。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壮族体质人类学调查和研究,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几十年来随着人体解剖学、血液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壮族体质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分析手段越来越进步,领域越来越宽广。到目前为止,壮族体质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主要包括体形特征、皮纹、血型和基因等四个方面。其中能与史前人类进行对比研究的,只有体形特征一项。因此,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体形特征方面的情况。

1963年复旦大学人类学系师生的调查之后,1978年广西医学院的冯家骏对55例出自壮族地区的现代人进行了测量,可惜测量数值一直没有公开发表。198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振标、张建军到广西南宁的几个工厂,对来自武鸣、扶绥、都安、天等、横县、龙州、邕宁、宾阳、柳城、大新、崇左等11个县的壮族工人306例(男245人,女61人)进行了体质人类学调查,还调查了255例(男172人,女83人)汉族作为比较材料,发表了《广西壮族体质特征》一文。1985年,广西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丁细藩等收集了广西的84例正常男性成年颅骨〔
   
其中壮族33例,汉族51例;年龄2570岁),进行面颅的22个项目的测量。1986 1987 年间,广西中医学院朱芳武、卢为善和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雷一鸣等,对150 例现代壮族遗颊(男性71 例,女性79 例,年龄20 岁以上)进行测量与研究,发表了《
   
广西壮族颅骨的测量与研究》一文。1990 年,朱芳武、卢为善和雷一鸣又对世代为壮族聚居的马山县州圩的71例壮族成年男性颅骨进行测量,并发表了测量与研究成果。1993年,卢为善、朱芳武又以来自壮族世居地的干骨标本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为2075岁)的测量结果,发表了《广西壮族的性别差异》一文。同年,黎彦才等发表了《中国33 个少数民族(部族)体质特征的比较研究》一文,其中包括壮族。

以上有关壮族体形特征的调查和研究,虽然都有不同的参考价值,但却也存在一些带有根本性质的弱点。例如,调查对象的血缘间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与其他民族交往通婚,造成了民族之间的混血。尽管这种混血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但各地仍有强弱的不同。因此,调查的重点应放在混血较少的壮人身上。而在以往的调查中,有的选择民族交往较频繁的南宁、武鸣一带壮族为调查对象,结果就使其调查测量的数值仅仅具有说明壮汉混血严重地区的壮族的代表性,而不可能作为整个壮族的代表性。另外,各地壮族的体质是否有差异?有怎样的差异?过去对这个问题还注意不够,往往将来自不同的相距甚远的壮族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测组来对待,这也必然降低了数值的准确度。

为了克服上述弱点,1992年广西民族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组成联合调查组,改变过去只是在工厂、学校等次生群体调查壮族籍群众的方法,深人壮族村寨,实行定点调查。而且在调查前,对调查地点和调查对象进行了严格的选择,以便了解与汉族(或其他民族)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群体的体质状况和特征。他们对调查地点的选择是按如下4个条件进行的:一、历史悠久的村屯,至少在该地生活10代左右。二、一贯讲壮话,至今仍是以壮话为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而且自认为自古以来就是不同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壮族。三、环境比较封闭,与外界交往不多,特别是婚姻关系较纯,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极少。四、壮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根据这4个条件,选定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简称龙胜平安组,该村位于龙脊山上,交通极为困难),马山县勉圩乡勉圩村(简称马山勉圩组,该村位于壮族居住地区的中心地带),大新县旧州乡那廉村旧州屯(简称大新旧州组,该地在1979年以前仍是一个封闭地区)3个调查点。这3个村屯的壮族居民在当地的居留史已连续达13代以上,且无其他民族杂居。居民的婚姻状况为壮族内互相通婚,或同姓内互相通婚。调查对象为上述3个村屯的所有壮族成年男性及女性健康居民,发育畸形者不作调查;近年来才嫁到这些村屯的个别外族女青年也不列入调查对象。各地所调查的人数不一,龙胜平安组227例(男121例,女106例),马山勉圩组266例(男128例,女138例),大新旧州组250例(男120例,女130例)。各组的观察、测量项目除按不同性别分别统计之外,对测量项目还按亚成年组(男性2023岁、女性1822岁),成年组(男性2460岁、女性2355岁)及老年组(男性61岁及以上,女性57岁及以上)分别统计。

在调查中以活体观察和活体测量并举。所用的观察项目及方法、测量项目及测量方法依据《人体测量方法》一书的标准。各项测量、观察的结果见附表。

迄今已进行活体测量的壮族组群,除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和大新旧州组外,还有南宁组(张振标等,1983年调查结果)。为了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对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和大新旧州组相互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以男性头面部19项主要测量性状计算上述4个壮族组群与汉族南宁组(张振标等,1983年调查结果)相互间的Mollison 相对偏差平均值RM)值;以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高、鼻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等10个头面重要特征计算4个壮族群体间以及各群体与其他一些民族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值。根据上述指标或结果,可比较清晰地看到各地壮族在体质上的关系。

一、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及大新旧州组壮族相互间的关系

壮族的这3个组群不仅与周围其他民族比较隔离,而且其相互间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也较远。仅就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而言,马山勉圩组与大新旧州组相距约140公里,马山勉圩组与龙胜平安组相距约300公里,龙胜平安组与大新旧州组相距约440公里。由于相距遥远,山川阻隔,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独立发育,这3个壮族组群的体质形态有一定的差异。在男性头面部21项测量性状中,大新旧州组与马山勉圩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或显著的5项,马山勉圩组与龙胜平安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或显著的10项,而龙胜平安组与大新旧州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或显著者高达12项。马山勉圩组与大新旧州组之间的RM)值为1.259,马山勉圩组与龙胜平安组的RM)值为1.965,龙胜平安组与大新旧州组之间的RM)值为2.226 。而马山勉圩组与大新旧州组间的遗传距离为1.3084,马山勉圩组与龙胜平安组间的遗传距离为2.1069,龙胜平安组与大新旧州组间的遗传距离为2.3015。这些指标说明,壮族大新旧州组与马山勉圩组比较接近,而与龙胜平安组比较疏远,即大新旧州组与马山勉圩组首先聚类,然后再与龙胜平安组聚类。这种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发育形成的测量性状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但是,壮族的这3个组群毕竟不是3个民族,而是在共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又在与其他民族混血较少的条件下发生的测量性状分化。因此,他们仍聚成一类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二、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和大新旧州组壮族3组群与壮族南宁组的关系

壮族南宁组的材料是张振标1983年报告的对武鸣县化肥厂、南宁化工厂及南宁(手扶)拖拉机厂的来自武鸣等12个县的壮族职工所作的活体调查。壮族南宁组与汉族南宁组间的调查结果对比,尤其令人注目:壮族南宁组与马山勉圩组、大新旧州组和龙胜平安组之间的RM)值分别是4.837507695.153,比汉族南宁组与上述壮族3组群之间的RM)值(分别是4.1165.0784.384)都高。这表明壮族南宁组与汉族南宁组在头面部主要特征上非常相似。壮族南宁组与汉族南宁组有着最接近的遗传距离,因而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被聚成最接近的一组;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和大新旧州组壮族3组群与壮族南宁组、汉族南宁组均有较大的遗传距离,因而聚类图中的亲缘关系是疏远的。这就明白地告诉他们:壮族南宁组是与汉族高度混血的人群,而在龙胜平安、马山勉圩和大新旧州,由于比较封闭,当地的壮族居民与汉族混血程度较轻,因而其体质形态有明显的特点。

三、壮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亲缘关系

各地壮族尽管存在较大的体质差异,但总的说来,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比较统一的体质特征而区别于他民族。壮族与我国南方民族比较接近,而与北方民族比较疏远。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代壮族与其他一些民族在遗传上的亲缘关系,这里将龙胜平安组(编号:壮族Ⅱ)、大新旧州组(编号:壮族Ⅲ)和马山勉圩组(编号:壮族Ⅳ),及壮族南宁组(编号:壮族Ⅰ)与侗、傣、泰、黎4个壮侗语民族及汉族进行比较,比较的项目共18项,包括头最大长、头最大宽、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高、形态面高、鼻宽、口裂宽、头指数、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鼻指数、身高(厘米)等。比较结果,在壮、侗、黎、傣和泰族中,除侗族与他民族的距离较远外,黎、傣、泰与壮族间的遗传距离都较小。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显然的。

壮族与我国南方一些民族及东南亚的泰族等民族存在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的论点得到了血型调查结果的支持,壮族龙胜平安组、马山勉圩组和大新旧州组三个组群A B O 血型分布的特点,与我国南方许多民族一致(O > B > A )。从表2(见第76页)可见,壮族的一些组群与我国南方的一些民族及曼谷泰族的M基因频率非常接近。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壮族与泰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似乎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它很可能反映了壮族与东南亚乃至大洋洲民族间的比较普遍的密切关系,将马山勉圩调查的现代壮族颅骨材料与华北、华南、东南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40个近现代组群的共同项目如颅最大长、颅最大宽等比较,计算他们之间的种族相似系数和欧氏遗传距离,并依欧氏遗传距离绘出反映他们之间遗传亲缘关系,可以看到,壮族与东南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很多族群比较接近,而与华北汉族的关系反而较远。这种关系直观明显地反映出:40个组群大体上聚类为五大群,其中壮族先民与广西汉族、贵港市汉族、湖南汉族、东南亚的越南人、婆罗州人、小巽他群岛人、摩鹿加群岛人、美拉尼西亚的海军群岛人聚为一大类,而后依次与其他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群聚类。这应该是能够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的。

(此处省略,详见原书第75-79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19:55:45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2#
发表于 2010-12-26 14:38:00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现代壮族体质形态的渊源


    


    

通过对广西史前人类骨骼和现代广西壮族活体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广西史前人类和现代广西壮族的体质特征。那么,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1984年,蒋廷瑜、彭书琳在《广西古人类的发观与研究》一文中。曾将广西现代壮族的体质特征与柳江人、甑皮岩人、昙石山人、河宕人进行了比较,指出甑皮岩人与现代广西壮族相比,二者在最小额宽、垂直颅面指数、面角、眶指数、鼻指数等方面十分接近,二者均属中眶型、阔鼻型,这意味着现代壮族很可能有甑皮岩人的血统。壮族在头长、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颧宽、上面高、鼻根指数等项更接近于较甑皮岩人晚的河宕人,显示了这种渊源关系。再往前追溯,甑皮岩人在接近阔上面型的上面指数、阔鼻型的鼻指数、低的鼻根指数和突颌型的齿槽面等方面,表现出若干赤道人种倾向,恰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接近。这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关系表明,生活在广西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土生土长的。因此,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其渊源不仅可追溯到甑皮岩人,而且与柳江人也有密切关系。

朱芳武、卢为善和雷一鸣也曾将壮族颅骨的主要特征与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和柳江人颅骨化石进行比较,认为壮族与柳江人比较接近,而与山顶洞人相去甚远。在壮族颅骨主要特征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9个颅骨组的比较中,现代壮族与甑皮岩组最为接近,其他依次为华县组、下王岗组、大汶口组、昙石山组、半坡组.而与西夏侯组、河姆渡组相距较远。这表明现代壮族在其体质形态发展过程中可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及新石器时代的甑皮岩人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如前所述,现代广西壮族与华南、东南亚乃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一些民族在体质上比较接近,而甑皮岩人、鲤鱼嘴人乃至柳江人等在体质特征上,虽与现代南亚种族有一定的差别,但属于蒙古人种东南亚种族的范围。据统计分析,在龙胜平安、马山勉圩和大新旧州3地壮族中,其头型,按长宽指数分类,过长头型为0.27%,长头型为11.50%,中头型为44.1%, 短头型为33.29%,过短头型为10.15%,超短头型为0.95%,最多为中头型,其余短头型、长头型、过短头型、超短头型、过长头型依次减少;按长高指数分类,低头型为2.98%,正头型为10.28%,高头型为86.74%,最多为高头型,其次为正头型,低头型最少;按宽高指数分类,阔头型为17.86%,中头型为33.02%,狭头型为49.12%,狭头型最多,其次为中头型,阔头型最少。其面型,按形态面指数分类,过阔面型为2.85%,阔面型为16.37%,中面型为30.45%,狭面型为83.82%,过狭面型为16.78%,狭面型最多,中间型按近狭面型,其余过狭面型、阔面型、过阔面型依次减少。按鼻指数区分鼻型,属超狭鼻型者为0.41%,狭鼻型为32.53%,中鼻型为65.36%,阔鼻型为2 .98%,中鼻型最多,其余狭鼻型、阔鼻型和超狭鼻型依次减少。而在柳江人、甑皮岩人和鲤鱼嘴人中,其头型,按长宽指数分类,属超长头型为7.14%,特长头型为21.43%, 长头型为28.57%,中头型为35.71%,短头型为7.14%,与现代壮族一样也是中头型最多,不同的是长头型、过长头型多于现代壮族,而短头型较少;按长高指数分类,广西史前人类中,属低头型者为14.29%,正头型为57.14%,高头型为28.57%,最多为正头型,其次为高头型,与现代壮族一样也是低头型最少。按宽高指数分类,广西史前人类中,狭头型为16.67%,中头型为66.67%,阔头型为16.67%,中头型最多,狭头型和阔头型所占比例相同。其面型,按上面指数分类,广西史前人类只有阔、中、狭三种上面型,阔上面型占44.44%,中上面型占33.33%。狭上面型占22.22%, 阔上面型最多,狭上面型最少。按全面指数分类,广西史前人类中,属过阔面型者占33.33%,阔面型33.33%,中面型16.67%,狭面型16.67%,阔面型和过阔面型一样,比较多,中面型和狭面型比例相同,比较少。按鼻指数区分鼻型,广西史前人类中,狭鼻型12.5%,中鼻型12.5%,阔鼻型37.5%,超阔鼻型37.5%,阔鼻型和超阔鼻型比例相同,比较多,中鼻型和狭鼻型所占比例也一样,但如果考虑到广西史前的发展趋势,即由长头型向中头型和短头型发展,由低头型向高头型发展、由阔面型向狭面型发展、由阔鼻型向狭鼻型发展的趋势。那么,现代壮族与史前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还是有踪可循的。

朱芳武1989年曾将其在马山县勉圩村调查的现代壮族颅骨材料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半坡人,黄河下游地区的大坟口人及西夏侯人,汉水流域的下王岗人,华南的昙石山人、甑皮岩人、河宕人及河姆渡人共计9个新石器时代人类群,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与柳江人颅骨化石的主要特征项目的均值作比较分析,结果认为,现代壮族与甑皮岩人最接近,其他依次为华县人、下王岗人、大汶口人、昙石山人、半坡人、河宕人,而与西夏侯人、河姆渡人相距较远,在壮族颅骨主要特征与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及柳江人的比较中,现代壮族与柳江人比较接近,而与山顶洞人相去甚远。

我们将马山勉圩现代壮族颅骨的颅最大长、颅最大宽、额最小宽、鼻高、鼻宽、眶高(左)和眶宽(左)7 个项目与柳江人、甑皮岩人、河姆渡人、河宕人、昙石山人、白石岩人和鲤鱼嘴人,以及泰国的班清人,越南I和老挝I作同类项的比较分析,并计算它们之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和种族相似系数。从测量对比可以看到,现代壮族与白石岩人最为接近,其他依次为老挝I 、班清人、河宕人、越南I、柳江人、昙石山人、鲤鱼嘴人和河姆渡人。现代壮族与老挝I最为接近,依次为白石岩人、班清人、越南I、甑皮岩人、河宕人、鲤鱼嘴人、河姆渡人和昙石山人。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壮族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与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某些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其根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19:57:26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3#
发表于 2010-12-26 14:39: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节
    
史前社会及文化艺术


    


    


    

从目前已发现的众多的人类化石、旧石器时代遗存和新石器时代遗存可知,瓯骆地区曾经历过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在原始社会里,壮族先民制作和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联合力量,才能猎取和战胜野兽,战胜自然,获得生存。如果没有这种集体的联合与协作,单个人独立活动不是被野兽吞噬,也会由于伤病或种种原因找不到食物而饿死。在旧石器时代,瓯骆地区的原始人类基本上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因为瓯骆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江河横流,植被茂盛,各种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非常适于原始人类居住和生活。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就可以获取日常生活需要的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当然,最初时原始人依靠自己的双手,运用最原始的工具,向大自然索取食物,采集各种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和菌类来维持生活,有时还猎捕一些动物,以补充采集食物的不足。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学会了用石块、兽骨制成矛、梭镖、弓箭、鱼叉等捕捉各种动物和鱼类。在这种生产劳动中,人们的组织程度也逐步提高,懂得依靠集体的力量,使用经过改进的生产工具,就可以猎捕数量较多的各种动物。在瓯骆地区的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里,不仅发现有个体较小的豪猪、猴、鼠、鸟、鱼、鹿等动物的骨骸,而且还发现许多大型凶猛的动物骨骸,包括象、犀牛、野猪、鹿、牛、貘、虎等,表明他们是用集体的力量才能捕获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壮族地区的原始人类的狩猎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渔猎开始成为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捕获物构成人们食物的主要来源。进入新石器时代,壮族地区的原始先民还学会了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出现了原始的家畜饲养业和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社会生产从主要以索取现成的自然物,发展到主要由人们来生产物质资料的开始。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仍然很低下,家畜的伺养和农业生产尚处在原始的初创阶段,人们的生活主要仍是以狩猎捕鱼捉螺捞蚌来维持,其收获只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剩余产品,因而其食物只能实行平均分配。这就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必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包括生产工具、住房、土地、牲畜、森林、河流等均为氏族集体所共有。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近、现代的壮族社会中,还可以看到它的残余形态。如直到解放前,许多壮族乡村中还保留有集体共有的山林、坟地、水田(蒸尝田)、池塘、庙宇、祠堂、戏台。

由于原始时代生产力的低下、生产方式的原始和生产工具的简陋,其生产效率还很低,收获也不稳定,这就需要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勉强维持生活。原始人类的共同劳动是以简单协作的形式进行的,就是许多人共同进行同一种生产劳动,以完成单个人不能完成的工作。如要捕获一头犀牛、野牛或鹿,没有多人的共同围捕是难以完成的。后来,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逐渐出现了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的简单分工。一般是身强力壮的男子担负着狩猎、捕鱼和开垦土地的劳动。他们成群地拿着棍棒、鱼叉、石刀、石斧、石矛、弓箭等工具,在山林里追捕野兽,在湖河中捕捞鱼类,在荒坡上砍伐树木;每当与其他氏族集团发生冲突时,他们还负责保卫集体财产和本氏族成员的安全。妇女主要采集野生的果实,掘取植物的根茎、摸捡浅水里的螺蛳,同时还要管理家务,为大家烧煮食物,缝制衣服,抚育孩子和照料老弱病残。妇女们担负着十分繁重的社会任务,对整个社会起着重大的作用。老人经验丰富,会制造生产工具,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照管幼童。小孩们则参加一些辅助性劳动。桂林甑皮岩遗址内侧发现的成堆石料和石器半成品,很可能是老年人留守洞里兼制作石器所遗留下来的。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收获不稳定,人们须各尽所能,共同劳功,平均分配,才能生存。因而,原始人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即使是氏族首领,也是义务性的,并不享有特权。瓯骆地区贝丘遗址发现的墓葬,其葬式和随葬品没有悬殊差别,正是反映了当时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没有财产占有不均和人人平等的社会面貌。这种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制度,至今在壮族民间一些生产活动中仍可窥见其遗风。例如壮民们秋收后上山打猎,谁发现了大野兽,众猎手与猎狗便一同围追堵截。当野兽被击毙或捕获后,凡到场者都可以分到一份兽肉,包括发现和追捕野兽的猎狗,谓之“见者有份”,只是击毙野兽的猎手可多得一份。壮族中残存的村老制度和“打背工”(即农忙时互相帮助)形式,亦是原始氏族或部落制度的遗俗。

从横县西津遗址、钦州独料遗址和扶绥中东大石铲遗址发现的陶制的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石祖、男性生殖器以及桂林甑皮岩和西津贝丘遗址发现的母子合葬墓可知,瓯骆地区的原始社会也经历了母系氏族制和父系氏族制社会发展阶段。

瓯骆地区的原始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岭南这块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土地上,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不断开拓进取,从自然王国走向必然王国。先民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双手推动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壮族历史上最早的文化艺术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逐步积累了同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他们已懂得按照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百色盆地右江沿岸发现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打制石器,即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情况。自197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右江两岸的岭坡上发现了70多处打制石器地点,采集和发掘出数以千计的打制石器。先民们已懂得根据渔猎生产的实际需要,选择形体适中、便于打击的砾石制成各种工具,而每种工具又按照生产的要求,制成不同的形制。例如砍砸器,有的似手斧状,器身椭圆,一端单向打击成扁薄的利刃;有的呈盘状,器身厚重,周边一面加工,锋部秃钝:有的呈多棱形,或为三角形;磨光石器的制作更是形式多样。凡此说明,人们的思想对生产劳动中的客观需要作出符合实际的反映。

在生产劳动中,先民们还根据对自然界某种因果关系的初浅认识,发展了家畜饲养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根据野生的猪、狗、牛、羊等各种动物不同的生长和生活习性,把它们饲养成家畜。与此同时,先民们还根据对于当地气候、土壤、植物种子等相互关联的肤浅认识,先是移植野生植物,而后发展到栽培谷物。经过不断的观察、摸索、试种,逐步发展到能种植多种农作物。总之,先民们对待客观世界的现实态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起着促进人们战胜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瓯骆地区的原始居民生活在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的氏族部落之中,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同氏族、部落联系在一起。若脱离了集体,单个人是难以生存的。因而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私有观念,没有个人主义,有的是互助、团结和维护集体利益的思想和习惯。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始终无条件地服从氏族、部落集体生活的需要。氏族成员生前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因而也认为死后仍是集体的一员,所以死者都毫不例外地被埋葬在本氏族的墓地里,即使是死于他处,以后也要移骨埋葬于同一墓地里。瓯骆地区各贝丘遗址中的墓葬及其中的二次葬,就是当时的氏族丧葬制度的产物。这是一种朴素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适应。这种限于氏族、部落范围的集体思想,起着维护原始公社氏族制度的重大作用。但它又是很狭隘的,没有超出氏族或部落的范围。由于利害关系,他们往往把别的氏族部落视为敌人,所以氏族或部落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下,其思想要正确地反映客观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他们虽然有对待客观世界的现实态度,但遇到许多不容易理解的自然现象时,必然产生对客观世界歪曲的、不正确的反映,唯心主义思想便由此而产生。例如,先民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和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所以对于梦中出现的景象不可能理解。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以为人不仅有身体,而且还有一个不同于身体的灵魂的观念,灵魂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人的感觉、思想都是受灵魂支配,而当身体入睡或残废时,灵魂就离开身体继续活动,“灵魂不灭”观念就是这样产生的。原始人从这种灵魂不灭的观念出发,推衍出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乃至无生命之物,也都各有其灵魂,而且可以离开其载体活动,于是形成了“万物有灵”观念。各贝丘遗址的墓葬及其所流行的屈肢蹲葬、用石子围成墓圹、火烧墓坑以及用石块、石器、蚌器或骨器随葬的习俗,既是壮族先民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也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具体体现。先民们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和生前一样继续生产和生活,因而应依俗而葬,以慰藉亡灵,祈求庇护。

先民们对许多自然现象也不能正确理解。他们看到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雷电风雨、飞禽走兽等等自然现象,既给人带来生存之利,又常常给人严重威胁乃至祸害,因而产生了一种恐惧和神秘感,以为自然现象和人一样,是有意识的,并受着一种具有人格和意识的超自然力量所支配,作用于人类。为了求福禳灾,趋利祛祸,人们对之产生敬媚、崇拜的心理,进而出现祭祀祈求仪式,以达到逢凶化吉之目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由此而形成,“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直到现在,壮族民间还保留着对太阳、月亮、土地、雷神、水神、树神等自然物的崇拜。

先民们长期的劳动实践和集体生活,不断地给他们以新的感受,也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原始的文化艺术,就像种子一样,在先民生活的沃土里破土而出。经过人们的辛勤与智慧的培育,茁壮成长,成为鼓舞原始人的斗志和渲泄情感,寄托愿望、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或形式,它反映了原始人类智慧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文化与艺术门类(包括神话、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文字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萌芽、形成或发展起来的。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是原始氏族或部落组织的确立和日臻成熟、组织制度日趋严密的时期,人们的一切活动乃至心理素质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氏族或部落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说明,一切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建立在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及生产分工的基础之上。而新石器文化的历史作用正在于使原始人类逐步适应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的约束性要求,这就为后来文明种子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准备了有机的土壤,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壮族地区原始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一、神话


    


    


    

神话是壮族原始文学成就的代表,是古代先民智慧发展的产物。从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中,如创世神话《布洛陀》、《布伯》,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姆六甲》,解释和探索大自然奥秘以及与大自然做斗争的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保洛陀》、《妈勒访天边》、《特康射太阳》、《水珠》、《杀蟒歌》、《岑逊王》等等,都可以看到原始神话的内核,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表现了人们幼稚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幻想。民间文学家将这时期的原始文学称为“布洛陀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人们创作的神话,给后世壮族人民以强大的思想影响,鼓舞着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斗争勇气,并且对后代壮族文学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二、舞蹈


    


    


    

舞蹈是壮族原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沧海桑田,岁月流逝,我们已无法知道其原始舞蹈的真实风貌,但从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新石器时代无疑是壮族地区原始舞蹈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始舞蹈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当人们在生产获得丰收时,自然欣喜若狂,共同欢呼跳跃;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必须欢歌狂舞,以娱媚鬼神,祈求功利,并且以歌舞渲泄情感。尽管舞蹈的动作还很简单粗犷,原始古朴、规模宏大的左江崖壁画上那一组组动作规范、粗犷豪放、造型生动的舞蹈形象,就是壮族原始舞蹈的生动反映。这些崖壁画虽然所反映的是战国秦汉时期骆越人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时以集体舞蹈媚神娱人的景象,但其艺术的积淀早在战国以前已产生,是骆越先民舞蹈艺术的集中表现。


    


    


    

三、绘画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壮族地区的绘画艺术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是刻划于陶器上的各种纹饰图案。早期的纹饰线条杂乱无章,后来逐渐出现有规则的各种线条,并由各种不同的线条构成水波纹、几何形纹、圆圈纹、云雷纹、三角纹、叶脉纹等等,其图案也由单一的线条发展到多种线条、多种花纹相组合。线条的娴熟运用,为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形象生动、构图规范、内涵丰富的左江崖壁画艺术,同样是原始的绘画艺术及其审美观念积淀的结果。


    


    


    

四、雕塑


    


    


    

壮族地区的雕塑艺术,同样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目前所见的载体主要为陶器、石器和骨器。陶器的制作过程,包含着泥塑艺术的因素。原始先民在制作陶器前,首先要选择质地细腻,可塑性强的粘土为原料,为防止其干裂,人们还懂得在陶土里掺和石英砂、草杆、蚌壳粉等耐火材料,经反复搓揉,捏成条状,然后以“泥条盘筑法”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皿,器坯制成后,将里外抹平,表面饰以花纹。其或敞或直或敛的器口,圆形的器腹,或平或圆的器底,厚薄匀称的胎壁,无不需要造型与形塑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因而,泥塑艺术应由此而萌芽或产生,其影响自然也是深远的。石器的制作也是如此。特别是壮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大石铲,与其说是一种石制工具,不如说是一种造型优美、工艺精致的艺术品。从石铲的选料、切割到琢磨,其对称和富有曲线的线条,独特多变的优美造型,没有艺术的匠心是难以完成的。这是原始先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与改进的结果,是他们审美情趣升华的体现。无论是陶器、石器乃至骨器的制作,原始先民们虽然主要注重于其实用性,但随着人们审关意识的升华,在考虑其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自觉地追求其造型的完美性,使之受到美的规律的制约,将艺术的因素融入各种创作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实用性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人们用石头、兽骨、贝壳等制成的环、笄、珠,坠等装饰品,随身佩带,表现了先民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刻意追求。诚然,原始人寓艺术创作于生产与生活之中,其质态是朴素粗稚的,其形式也是简单和含蓄的,并且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它们毕竟开辟了壮族早期艺术的先声,对后来壮族艺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04:00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4#
发表于 2010-12-26 14:40:00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壮族渊源及其与毗邻族群的关系


   


   


   

民族来源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间题,本民族人民重视它,其他民族人民也想了解它。要正确探究壮族的起源,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之外,还必须依靠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地名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互相印证。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古今民族并非完全都是直线简单的甲=乙,乙=丙,然后是甲=丙的等同关系。在古代,因交通不便,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接触有限,甚至有的与世隔绝,再加上社会条件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制约,对民族的认识必然会有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的过程。时代的不同,对民族的识别也会有某些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民族发展的客观变化,也要留意人们主观上对民族认识的深刻程度。当我们知道了主观和客观上的异同,就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古今民族的嬗递关系。现今民族历史的研究成果表明,壮、布依、傣、侗、仫佬、毛南、水、黎等民族都有历史渊源关系,犹如一株大树一样,大家同一根源,随着时代的发展,生长出支干,分化出不同的民族。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先民及其分布


   


   


   

关于壮族的来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在壮族民间较广泛流传的说法有几种:一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白马街(县)迁来广西的。1052年,宋朝名将、枢密副使狄青统率大批官军,到广西镇压侬智高反宋起义,战事平息后,狄青部下便留居广西,子孙繁衍至今。另一种认为,他们的祖先因世道混乱,从原籍江西珠玑巷迁移到广西谋生,人口日滋。这两种说法,都有宗祖簿或族谱为“证”。民间的其他说法,也有宗祖簿或族谱为凭,甚至还有墓志铭为和“证”,表明他们的先祖是从其他省份迁移到广西一带的,如壮族中的大姓岑氏,有的记载说:“有岑氏者,祖传汉征南将军裔。”别的说法虽然不同,但相同的一点是,他们的祖先是汉族,所操语言乃士语,并非少数民族语言。

还有一种见诸历史记载的普遍说法是,“南丹溪洞之人呼为僮。其始未尝至省,元至元间(12801294年),莫国旗南国纳土,自是僮人方入省地。”“僮自元至元间,方入省地,近日编入版图者,谓之熟僮,性略驯。其远者,谓之生僮,梗化不可制服。”

另一说是,“僮性质粗悍,露顶跣足,花文短裙,鸟言夷面,自耕而食,又谓之山人。出湖南溪洞,后稍入广西古田等县,佃耕荒田,聚种稍多,因逼胁田主,占据乡村,遂蔓延入广东。”

于是有人把上述后两种记载揉合成一种说法,即壮族是元代至元年间,从湖南迁徙到广西古田(今永福县)的。

上述诸论,只是以点代面之说,并不全面。我们暂且不说更早的历史,仅在唐代,壮族先民,所谓的“西原蛮”黄乾曜、黄少卿等人领导的西原人民就活跃在左江一带,起兵反抗唐王朝。宋代,侬智高及其部众数万人,居住在左江、右江一带。后来驰骋广西、广东、云南,侬氏的后裔,是今天壮族的一个组成部分。狄青统兵入桂之前,侬氏的族众已生息在广西、云南。狄青统领的部下,在战事平息之后,班师而还,留居广西的极少,且是男性,他们的配偶必是当地的土著。而侬氏的后裔,现今均操壮语。因此,即便有少数狄青士卒留下,经过历史的发展,他们早已融入壮族中。元代以前,壮族已生息在广西、云南,认为壮族是元代才从湖南迁入广西的,是以局部代替全局的片面看法。上述记载只说明,古田的壮族是从湖南迁来的,而不是整个壮族从湖南迁来的。但上述记载也表明,元代时壮族的分布面较广,湖南也有。

那么,大量的宗祖簿或族谱的记载,又如何理解呢?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民族压迫、强迫同化政策,侮辱、歧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无权,在经济上受压榨,在教育上受排斥。壮人或为了保存自己的性命,或为了在权利上能与汉族平等,不少人便隐瞒了本来的民族成分,谎报自己是汉族,是说土话的汉人。恐空口无凭,于是又编造出有字有据的宗祖薄或族谱。这种扭曲的历史状况,遂使不少的壮族子孙数典忘祖。国民党统治时期官方只承认僮族(壮)分布于义宁(今永福)、龙胜、钟山、忻城、宜山、罗城县,人口共18858人,且“大半已与汉族同化”。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壮族人还自称是汉族或土人,会讲土语的汉人。由于贯彻执行了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他们才勇于恢复原来的民族成分。因此,50年代,壮族人口急剧增长,1952年桂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3630日第一次人口普查,仅广西就有壮族6496885人,1957年为7088048人,4年增加591165 人,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情况形成天壤之别的对照。

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由原始群发展到血缘家庭,经过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发展阶段,为民族的出现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又前进了一步,民族出现了,“劳动本身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除打猎和畜牧外,又有了农业,农业以后又有了纺纱、织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业和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商代至战国时期的1300多年,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岭南一带的越人已有交往。但是,由于交通工具简陋,受山川阻隔的影响,当时文献记载较少,因此,对壮族先民的情况,记载十分简略。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粗略地看到他们的一些情况。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越”字出现,写作“戊”,后来才演变成“走”字边的“越”。在古籍中,越与粤通用,百越亦可写作百粤。百越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秦国的相国吕不韦召集门下众宾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恃君篇》:“扬汉之南(汉代高诱注:扬州汉水南),百越之际(高诱注:越有百种),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欢头之国,多无君。”在古汉语里,百亦可释为众多的意思,百越即支系众多的越人。

百越分布在什么地方呢?《汉书》卷28下《地理志》说,“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这段文字记载和注释说明,在长江以南从江浙到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分布着许多不同支系的越人。

百越各部计有:在江苏、浙江的于越;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交界处的山越;在福建的闽越;在广东的南越;在广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广东西部的西瓯;在广西东南部、西部、云南东部,广东西南部和海南省及越南北部的骆越;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老挝北部、缅甸掸邦一带的滇越;在越南清化一带的越裳。

在百越诸部中,哪一个与壮族有渊源关系呢?

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一词的记载。仓吾即苍梧。战国时期撰写的《战国策?楚策》载:“楚南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卷86《南蛮传》亦说,楚悼王用吴起为相,“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汉书音义》说:“苍梧越中王,自命为秦王。”表明分布在苍梧的居民是越人,其地域在今湘、桂、粤3省区交界一带。

苍梧人是百越人中的哪一支呢?后来的南越王赵佗曾以他居住的广州作为中心来计方位说“……且南方卑湿,蛮夷中西有西瓯,其众半赢,南面称王。”苍梧位于广州的西南,当为西瓯人。西瓯人矮小,故称半赢。与我国的北方人相比较,壮人体质矮小,与西瓯人是相一致的。

舜曾到过苍梧。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商周时,周边各族向商周王朝进贡,其中就有“苍梧翡翠”。在广西南部的路人(可能即骆越人)向周成王贡献大竹。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人类活动稳定的印记。人们在某地居住、活动时,为了生产、生活交往方便而命、取地名,有的村屯人虽他迁,村名仍留存,附近村民还不忘其名,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因此,地名便成为某民族在某地曾经活动过的印记。1982年,广西进行地名普查,收集到7万多条壮语地名。这么多的壮语地名,说明壮族是岭南土生土长的民族。壮语地名均以古壮字记载或借汉字表壮音,较多见的是那、纳字地名,是田的意思。板、班字地名,是村子的意思。弄、(山弄,山上弄下)、龙、陇、隆字地名,是石山之间平地的意思。洞、垌、峒字地名,是四周环山中间有一块平地的意思。念、、南字地名,是水的意思。巴、岜字地名,是石山的意思。驮字地名,是江河的意思。古、果字地名,是棵(树)的意思。布字地名,是泉水或山坡的意思。百、北字地名,是口的意思。禄字地名,是山谷的意思。兰字地名,是房屋、家的意思。(山更,山上更下)字地名,是山岗的意思。发字地名,是对面的意思。更、肯字地名,是上边、上面的意思。拉字地名,是下面的意思。六字地名,是山谷、水沟的意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07:40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5#
发表于 2010-12-26 14:43: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壮侗语族诸民族的源流关系


    


    

一、壮族与布依族的关系


    


    

布依族有2545059人(1990年统计,下同)。主要居住在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和贵阳市。与壮族地区仅是南盘江、红水河之隔。在壮族、布依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都有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几何印纹陶。壮族有相当多的人自称pou jai,布依族多数自称pou jai,两族的自称相同,但汉语音译则有布依、布越、布雅依之别,南盘江、红水河南岸的壮族与北岸的布依族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故国家于1956年决定创制壮族、布依族拉丁化拼音文字时,采取壮文和布依文联盟的方针。从古至今,南北两岸的两族人民有着密切的血亲和姻亲关系。

秦汉时期,布依族己分布在现今的居住地。布依族有一部分是五代时(907959年),楚王马殷从邕管(今广西南宁地区)迁到贵州的。有3种,一是布龙,一是卡龙,一是青仲。分布在贵阳、平越、都匀、安顺、南笼等地,有与壮族相同的黄、罗、班、莫、柳、文、龙等姓。《贵州通志》还记载说,贵州省荔波县有僮人,与其他民族杂居。荔波县原属广西管辖,清雍正十年(1732年)才划归贵州。罗斛县、册亨县有侬人(壮族中也有这一支系)居住,这两个县也原属广西管辖,清雍正五年(1727年)才改归贵州省管辖。记载中所说的壮人、侬人,现在大多已是布依族。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鹤鸣言:“仲贼(布依族)乃粤西瑶僮种流入黔中,自贵阳抵滇,人以三万计,砦以千四百四十计。”这段记载说明,一、贵州省的一部分布依族是广西壮族迁入贵州以后演变形成的;二、在明代,壮族与布依族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已分化形成两个不同的民族,族称亦已不同;三、有一部分壮族从广西经贵州迁移到云南省境内。

“三苗之后,有九种,黔省最多,流入滇中者,惟仲家(布依族)、花苗而已。” 说明历史上云南省有布依族。”19821029日,《云南日报》首次正式公布云南省有布依族,共4721人,分布在罗平、富源等县。“50年代后期,我(云南)省曲靖、红河一带的‘沙族’、‘都匀’人曾归并为壮族,此后很多布侬人也就报自己为壮族。直至1982 年人口普查中,又根据本民族群众的意愿,经有关部门反复查证核实恢复了‘布依’这个族称。云南省的布依族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从广西方面迁入者有吴、郎、赵、侬等姓。第二,从贵州方面迁入者如罗平县大寨之王姓是从贵州凯里方面迁来,距今已10代(200余年)。第三,南京籍的汉族,在明代随军入滇后或屯守滇东南或从他地迁来云南,以后逐渐融合于布依族者。”广西没有布依族。上述从广西迁入云南的布依族,实为壮族。1796年,贵州南笼起义是布依族韦朝元、王阿崇等人领导,以布依族群众为主体进行的,为避免遭到封建统治的镇压和屠杀,迁移到四川省,现今四川省的壮族是他们的后裔。这些都可见壮族与布依族关系的密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11:11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6#
发表于 2010-12-26 15:00:00 |只看该作者

二、壮族与傣族的关系


    


    

傣族有1025128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1万多人。广西龙州县金龙乡一带的壮族自称pu tay(布岱),与云南省傣族的自称相同。壮语南部方言龙州话与傣语西双版纳方言、德宏方言相比较,基本词汇相同和相近的,占50%多。这绝不是偶合现象。借用大量的基本词汇是不可能的,只能表明他们有同源关系。

西双版纳以前居住的是插满人、克木人等,傣族是从外地迁移来的,傣族民间流传的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共11000多行,是傣族传统教育的教材。先唱述开天辟地,万物诞生,人类形成和兴旺等等内容,最后是傣族先民的大迁徙,其中叙述道:

据上代人们讲,

傣泐的祖先,

原来不住在这里,

现在的这块地方,

是迁徙时才找到的。

我们祖先的旧居呀,

在遥远的北边,

那里啊,土地连着天。

两位女王率领众人由北向南迁移,跋山涉水,寻找理想的居住地。在长途的迁徙中,有的因饥寒而死,有的被疾病夺去生命,有的被野兽吞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数年才到达现在的居住地。

傣族民间流传的《本勐傣泐西双邦》(傣族十二个部落),《西贺勐龙》(十六大勐),《巴沙坦》等傣文手抄本,也叙述了他们祖先由北向南迁徙的经过。还说他们的祖先是居住在下雪的地方,因饥寒而被迫南迁的。

前述壮语与傣语有一半的基本同汇是相同的,而壮族又刚好是在西双版纳的北方。其原始居住地大概在桂北一带下雪的地方。傣族迁徙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路线逐渐南移,有集团性的迁移,也有零散的小股迁移。

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得知,在12世纪末叶,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将兀良合台率领大军远征交趾,由于打仗,有一支傣人从现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邱北等县向南迁移,到达越南的奠边府、勐莱,然后转向西北移动,进入老挝和西双版纳。19508月至19515月,中央访问团第二分团在云南访问期间,作了一些民族情况调查,其中有的涉及傣族来源的问题,如元阳县太和乡牛角寨调查报告说,窝尼(哈尼)是最早的土著居民,“在窝尼之后迁来的是**(单人旁,罗,左单人旁,右罗,叠词)(彝)人,随后是摆夷(傣)、汉族。摆夷人说他们的老祖公是从广南县迁来的,因为那边有‘毛人’吃人。”元江县的摆夷来自石屏。据说是被汉族统治者压迫而来,此地有一句俗话说:“**(单人旁,罗,左单人旁,右罗,叠词)被赶山头上,摆夷被赶山冲冲(山沟)。”

从上述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文山是一个歇脚点,然后再迁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13:22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7#
发表于 2010-12-26 15:00:00 |只看该作者

三、壮族与侗族的关系


    


    

侗族有2514014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区交界的县份,与壮族相毗邻。

侗族与壮、布依、傣等民族一样,尊敬、崇拜自己的祖先。不能忘祖,忘祖是耻辱。过去,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对祖先的事,只能凭口头流传。为流传方便,教育后代.容易记忆,他们把祖先的来历、事迹编成山歌,每逢婚丧喜庆的时日,由长者唱《祖先迁徙歌》,教育后代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懂得祖先的历史,先辈们创业的艰难,如《祖源歌》唱:

??????

新娘进房,喜气洋洋。

听我来唱,听我来讲。

??????

今天我不唱别,

单把我们祖先的来历唱一唱。

要问我们侗族的祖先,当初住在什么地方?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住在那梧州一带;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住在那音州河旁。

??????

这样的古歌,在侗族聚居的贵州省从江、榕江、黎平等县广泛流传。音州是从侗语音译过来的,据考证,音州应为燕州,唐代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所在泰川,即今平南县境。 “流传各地的迁徙古歌,虽然在一些具体地名上略有不同,但关于祖先从何处迁来这个问题则颇为一致,都详细地记述了侗族祖先从梧州、浔江、胆村一带出发,绝大多数经长安(今广西融安)——丹州——塘富——老堡,而后,各个房族则在沿江的各个河口上了岸(古歌中提到的比较著名的河口有高安河口、八洛河口、四寨河口、车江河口、寨篙河口。因各支人入的河口不同,因此在一些地名上又各异)。其中常提到的是从八洛河口上岸,经过贯洞、龙图、络香、皮林等著名的侗族村寨,然后从这里再分散到各地去??????。”

语言情况也反映了壮族与侗族的密切关系,在基本词汇中,有一些是同源词,例如雨、水、火烟、树、孩子、儿子、弟妹、眼睛、肠子、熊、鸡、蚂蚁、簸箕等等。与同语族的各种语言比较,侗族与同语支的仫佬语、毛南语、水语的同源词最多,与壮傣语支的同源词次之,与黎语的同源词较少。

侗这个族称,明代才开始在史书中出现。在此之前,侗族与壮、布依、傣族一样,有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僚。

在生活习俗上,壮族和侗族也有一些相似或相同之处,例如住干栏房,喜吃擂米制的食品,有吃新节,敬牛节,抢花炮,不落夫家等习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14:34编辑过]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8#
发表于 2010-12-26 15:01:00 |只看该作者

四、壮族与仫佬、毛南、水族的关系

仫佬族有159328人,聚居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周围为壮族居住。

毛南族有71968人,聚居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壮族环绕四周。

水族有345993人,聚居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与布依族毗邻而居。

在仫佬、毛南、水族称出现之前,史书上都称他们为僚人,由于与壮族或布依族毗邻而居,相互交往较密切。

在河池、宜山一带的壮族有崇敬、供祭莫一大王神的节日和仪式。毛南族崇拜的神太师六官,又称莫六官,简称莫六。他与壮族的莫一大王是兄弟,莫一是老大,莫六是最小的弟弟,排行第六,故称。毛南族传说,莫六是壮族,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沦乡人,能驱邪压凶。仫佬族在每年的冬至前后要举行隆重的依饭节,祭祀本民族的白马姑娘,并请36位善神来赴宴,其中有莫一。

毛南族信仰并祭祀祖先、婆王、灶王、雷王、三界等神,仫佬族的神大致也如此,与壮族信仰和祭祀的对象基本相同。

水族,传说是从广东、广西迁徙到现居住地的。水族认为,茅草能驱邪除魔,与壮族相同。

这些民族住干栏房,爱吃糯米食品,吃酸食,与壮、布依、傣、侗等族相似。

在语言方面,壮语与仫佬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533个常用词中,同源词有285个,占53.5%,不同源词248个,占46. 6%。仫佬语与侗语更为密切,在694个常用词中,同源词有455个,占65%,不同源词239个,占34.4%。语言学家梁敏对壮语、毛南语、水语、侗语、傣语、黎语进行过比较研究,发现日、月、雨、水、火、烟、弟妹、子女、眼睛等31个常用词,都是同源的。再用另外一些词比较来看,毛南语与侗语、水语相同的较多,与壮语、傣语相同的则略微少一些,与黎语相同的又次之。

由此可看到壮族与仫佬、毛南、水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39#
发表于 2010-12-26 15:01:00 |只看该作者

五、壮族与黎族的关系

黎族有1110900人,聚居海南省。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海南岛原来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大约在50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的时候,地壳运动,雷州半岛与海南岛相连的一段陆地下沉,形成海峡。在此之前,人们往来于大陆和海南岛是较方便的。

壮族聚居的邕宁、武鸣、扶绥、崇左、隆安,大新等18个县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石铲,在河南省郑州、临汝县、禹县,广东省中部、南部都曾有过发现,而在海南岛黎族地区发现的较多,表明他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此外,在黎族地区还发现有肩石斧、石锛、印纹陶等器物,具有百越文化特征。秦汉时期的骆越人,不仅是壮族的先民,也是黎族的先民,后来,壮族、黎族在史书上被共同称为俚(或里)、僚。

在语言方面,黎语的基本词汇与同语族的其他语言有同源关系的占不可忽视的比例。“在500多个常用的基本词里,黎语与同语族其他语言相同的词约在1830%之间,平均大约在22%,如果以100个最常用的基本词来比较,相同的词平均为38%左右。”黎语与同语族其他语言明显相同的有52个。如天、太阳、星、月亮、云、雨、水、石头等等。“在这52个相同的词当中,黎语与壮语相同的有47个,与傣语相同的44个,与侗语相同的有31个,与水语相同的有30个。”

在习俗方面,壮族、黎族都有文身、住干栏房、吃槟榔、不落夫家等俗。

可见,壮族和黎族在历史渊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1

听众

3181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6-10-16
注册时间
2010-11-3
40#
发表于 2010-12-26 16:25:00 |只看该作者

第二编 氏族部落时代

第一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

壮族先民古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都经过一个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而且在原始社会早期,都经过原始群阶段,而后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共同规律告诉我们,无论哪个民族,越是早期阶段,各民族的共同性越多,特殊性或曰特点越少,越不明显。

第一节 原始群(包括血缘家庭公社)

壮族远祖同人类远祖一样,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自从有了人类,就同时有了人类社会,这是人类和其它动物的最大分界线之一。因为人类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战胜洪水猛兽及其它自然灾害,离开社会就不可能生存下来,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就是原始群。原始群时期的人类进步得非常缓慢,整个时期大约经历1000多万年。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在瓯骆故地上生活,而且证据比较确切的原始人类是距今约五六万年的“柳江人”(至于根据出土陨石判定百色盆地右江河谷出土旧石器的年代为距今70多万年之说,还有待其它材料的印证)。就是说,目前瓯骆故地上尚未发现属于原始群时期的古人类遗迹。但是从壮族民间流传的《布伯》、《且依且咪》、《伏羲兄妹》等兄妹互婚的神话传说中,却又反映出壮族历史上曾经历过血缘婚制(即血缘家庭公社),相当于原始群的晚期阶段(旧石器时代中期)。

血缘家庭公社时期,人们的婚姻关系已摆脱杂乱的性交关系,而实行辈分婚,即在公社内部只有同辈分的男女之间才允许发生婚姻关系,正如恩格斯说的:“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这个习俗以后又逐步形成社会法规和社会组织法则。这是人类由于生产劳动的发展,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类自身的巨大进步。

原始群时期,人类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群体,共同劳动,主要以采集经济为生,但其群体结构比较松弛,彼此的关系也比较松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联合力量才能获取食物,战胜猛兽,获得生存,这是原始人类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必然规律。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壮族先民与世界上各民族一样,也经过一个数万年的氏族公社时期,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人类社会中原来不固定的容易分散的原始群团便不适应了,要求有一种比较固定、持久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原始群或血缘家族公社组织,这就是氏族制度。

氏族亦称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原始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和社会组织,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初为母系氏族公社;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制开始瓦解,逐步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关于壮族历史上的氏族公社制,不仅考古学资料已有所反映,而且在民族学资料中也有其遗迹。旧时,壮族及与壮族同源的壮侗语族诸民族民间流行的舅表婚或姑表婚习俗,就是远古的对偶婚(即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称的“普那路亚婚”或级别婚)的遗俗。旧时壮族民间流行“舅表婚”,如广西天峨县白定乡壮族民间,外甥女到出嫁年龄时,其舅父之子(舅表)有娶之为妻的优先权,故社会上流行着“除了青冈木无好柴,除了郎舅无好亲”的俗语。即使舅表是脚跛、手曲、耳聋、眼瞎,都得要嫁,否则强迫捆绑出嫁,也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舅父无子,或男方不愿意成亲时,这个外甥女才能嫁给别人。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民间流行的是“姑表婚”,他们叫做“侄女赶姑妈”。但必须辈分相同,如果辈分不同,就会以乱伦之罪而被社会阻拦或被社会舆论所指斥。贵州省黎平县三龙乡中寨、罗寨两个侗族村寨的姑表婚或舅表婚己不太突出,但在他们现行的亲属称谓中,却给我们留下了“姑表婚”习俗的范例。他们的亲属称谓无论对舅母、姑母、岳母、婆母,一律按照母亲的族系称为舅母。夫称妻的叔伯父母为舅父母,称妻的舅父母为叔伯父母;反之,妻称夫的亲属亦如上述。男性称兄弟之妻(嫂与弟媳)为妻,对妻之姊妹亦称妻,称妻妹夫为兄弟。总之,姑表兄弟姊妹间,男性称对方女性为妻,女性称对方男性为夫,女性互称为嫂或弟媳。这也反映他们过去曾经存在过姑和舅两个互相通婚的集团,故我的兄弟的子女(侄)、我的妻子的姊妹的子女(姨侄),都称作我的子女,他(她)们之间互称为兄弟姊妹,称姨父母为伯叔父母,被称作兄弟姊妹的属于一个婚姻集团,禁止通婚。我的妹妹的子女,是我的外甥子女,他(她)同我的子女之间已不再互为兄弟姊妹,而是表兄弟姊妹,他(她)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婚姻集团,所以照例要互相通婚,壮族、布依族和侗族的“舅表婚”、“姑表婚”和“姨表婚”就是属于普那路亚婚或类似澳大利亚式的级别婚的家庭形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婚集团,正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组织得以形成的基础。

由此可知,普那路亚婚或级别婚虽然已摆脱辈分婚而进入部落内婚、氏族外婚的婚姻形态,但依然处在群婚状态。正如恩格斯说的:“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系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有承认女系。”由于每个氏族都出自一个共同的女祖先,而这个祖先的后代所有女性,每一代都是姊妹。但是,这些姊妹的丈夫们已经不能是她们的兄弟;同样道理,她们的兄弟的妻子们也不能是她们自己氏族的女性,而必须是别的氏族的女性,因而她们的兄弟的后代同她们的后代已经不是兄弟姊妹,不是同一个氏族的人,而是表兄弟姊妹,成为外氏族的人了,加之,妇女是当时社会经济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妇女在氏族中自然享有崇高的地位,这就是氏族公社初期及其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史学家称之为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类已由直立人进入智人阶段,其特点是更加接近于现代人。晚期智人时期,由于人们分布的地区不同,逐步形成种族的区别。壮族先民这时已具备有蒙古人种(黄种)南亚型亦称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头部征状主要表现为中等头型,面部与鼻子较短而宽,门齿呈铲形,眉脊显著,眼眶矮而宽,额骨与顶骨扁平,塌鼻梁,高颧骨,没有眼褶。“柳江人”正是属于南方蒙古人种的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时期。壮族地区的贝丘遗址及其文化,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最能说明其社会性质的是这类遗址中的墓葬及其所反映的埋葬制度。在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秋江,邕宁长塘及扶绥敢造等贝丘遗址中,都发现有集体丛葬的墓地,而且多数是屈肢蹲葬,少数是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在桂林甑皮岩和西津遗址还各发现一处母子合葬墓。二次葬与母婴合葬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好证明。在母系氏族公社全盛时期,男性必须嫁到妻方氏族中,同妻子儿女共同生活;但他依然是其母亲氏族的人,不能算为妻方氏族成员,所以他死后是不能埋葬在妻方公墓中的,必须由其兄弟姊妹或外甥将其尸体抬回,以便埋葬在母方氏族也就是他自己的氏族公墓中,才符合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的原则,假如时属炎夏天气,两个氏族的距离又较远,尸体很快就腐臭不便抬回,只好暂时“寄葬”在妻方区域内,过三五年待其皮肉腐烂后,再拾骨送回母方氏族重新在氏族公墓中举行“大葬”仪式,表明死者依然是母方氏族里的人。旧时黎族习俗便是如此,嫁至男方的妇女,如果死在丈夫家里,必须由其亲兄弟抬回娘家公墓中埋葬,如果时属炎夏天气不能及时抬回,亦可“寄葬”于夫方,三五年后再将骨头运回娘家埋葬,这就是远古二次葬的遗风。解放前壮族二次葬仍很普遍,但却赋予新的解释,或说是死者死的时间不吉利,不宜大葬,或因一次葬的地点不吉利,故三五年后再拾骨大葬,这显然是后来加入的说法。母婴合葬制表明当时子女如同其它财产一样属于母系所有,故死后亦同其母埋葬在一起。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壮族先民以公社为基本单位,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集体所有,一切成员都在公社范围内进行集体劳动,产品归公社集体所有,由氏族长统一分配。在公社内部,按年龄性别进行自然的分工,男子主要从事狩猎和捕捞,妇女抚养子女,并从事采集(包括其后的原始农业与饲养牲畜)及缝制衣服、制陶等等手工制作业,也参加一些捕捞。因为妇女对子女拥有所有权,而且她们所从事的采集业与手工业,以及对产品的保管、加工、分配权利在公社的经济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妇女自然在社会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受到众人的尊敬。

壮族先民妇女在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延续下来,直至宋代还有明显表现。《太平寰宇记》卷159载:岭南西路“织竹为布,人多蛮僚,妇市,男子坐家”;《岭外代答》亦载:钦州“城郭圩市,负贩逐利,率妇人也。”《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庆远府志》亦云:“河池土风,耕作力田以及走圩市物,大率皆由妇人。”每个氏族都推选一名氏族长作为全氏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个氏族长当然要由本氏族中一位年长、能干、有威望的妇女充任。壮族称之为“都老”。氏族长不仅是本氏族生产、生活的组织者,而且也是产品的分配者,对外代表本氏族。每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性始祖,作为氏族赖以联系的纽带和氏族的象征。因此,氏族通常以她的名字或者与她有特殊联系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的名称来命名氏族。图腾崇拜之所以产生在这个历史时期,乃是因为女祖先的配偶是不可知的,因而人们常把最值得崇敬、怀念、有功的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物作为与女始祖有特殊关系的象征物,从而也就把这种动、植物或自然物的名称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继而又常常以这种图腾的名称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以后,氏族名称又演变为本氏族及其后代的姓氏。例如壮族先民有的氏族因崇拜水牛(壮语称“韦”),便有韦氏族;有的氏族因崇拜青蛙(壮语称“越”,便有越氏族;有的氏族因崇拜鸟(壮族称“骆”、“罗”),有骆氏族,罗姓人;如此等等。

每个氏族都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制度,氏族内部严禁通婚。因为那时妇女在社会上比男子处于更加优越的地位,所以在选择配偶和结婚时,妇女处于主动地位,妇女有权把外氏族的男子娶回本氏族同自己结婚,而她们的兄弟则必须嫁到外氏族去同他们的妻子生活,这就是“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这种婚俗在壮族先民中一直延续下来。

每个氏族都实行女系继承制。由于实行氏族外婚制及“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在氏族内部,只有姐妹们及其后代中的女性,才能留在本氏族中,作为本氏族的正式成员,享有对氏族财产及系谱的继承权,她们的兄弟虽然也是本氏族成员,但一旦成年,便须出嫁到妻方氏族中生活,到他们的后代,无论男女都属于妻方氏族成员,与他们自己则成为两个不同氏族的人了。他们和其姊妹们的一切财产,即他们的氏族财产甚至连同他们在妻方氏族所创造的财富及生活用具,均由他们的姊妹们的女性后代,即他们的外甥女们及其女性后代所继承。当他们死后,也要由其姊妹及外甥女们收回来。当然,在这种社会习俗情况下,舅舅在外甥子女们的眼里是最亲近的,因为他们才是与自己同一个氏族的人,而其亲生父亲,则是外氏族的人;同样道理,舅舅对外甥子女也拥有比其亲生父亲还要大的保护责任与其它权利。壮族先民的这种舅权制也长期在壮族民间流传,直到近现代,壮族民间还流传有“天上最大的是雷公,地上最大的是舅公”的俗话。外甥们的婚嫁、分家、纠纷等一切重大事情,均须请舅父、舅公到场做主方能解决。母亲或祖母死时,必须由其儿孙亲自披麻戴孝到舅父、舅公家报丧,待舅父或舅公临场视尸,方能入殓埋葬,如果舅父或舅公的姊妹在夫家被人谋害,舅家有权向凶手(包括其夫或亲生子女)讨还血债,索取人命钱,否则结冤生事,世代为仇。故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壮人)一语不相能,辄挺刃而斗,斗或伤其人,由是世世为仇。然伤男子仇只二姓,若伤其妇,而妇之父母伯叔兄弟皆冤家矣。”


让流浪的心灵找到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7 02:22 , Processed in 0.20845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