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0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摘)我父亲给国家捐赠《布洛陀诗经》史书

[复制链接]

2

主题

1

听众

697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9-8-21
注册时间
2008-8-2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18:44:00 |显示全部楼层

此经内容与我们流传的有点差别,但总的意思几乎相同。

此经文所表明的是我们民族向耕种型民族“习得”耕种技术的过程。早期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习得”的过程中,汉民族等耕种型民族是不会办“耕种技术学校”让我们的祖先去学习耕种技术的,只能是模仿先汉民族“女人拿锄头,男人扛耙犁;山脚修水田,山腰整旱地。”而后再讨论“秧苗那块要,谷种那块找”,再后来,当发现“哪知到田里,大家都叹气;苗长穗不抽,抽穗不结粒。”等这些具体的耕作技术问题时,经观察总结,才有“黄牛粪是金,水牛粪是银;田里堆满粪,仓里堆仓银”,再后来,通过与汉民族的交往,才“习得”历法的用途“阳雀鸟欢叫,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廿五同扯秧,廿六同插田;五月耘了田,六月耘二遍。 七月禾抽穗,八月谷变黄;九月寒露过,十月收谷忙”。所不同的,经文中的布洛陀不是代表汉民族,而是在“习得”的过程中,当发现问题后的集体讨论智慧的抽象化身。

在这一经文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远古我民族祖先在描述天地起源“很古很古时,天地离得近;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时,就已有“舂米碓碰天,劈柴斧碰云”的内容存在,而这一内容,特别是“舂米碓碰天”的内容,说明先祖们已经发现有“米”这一食物可以让他们存活下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知道,可以用耕种的方法来解决狩猎食物不足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有这样一类人群,不需要用狩猎获取食物的方法也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祖先发现狩猎不能全部满足其食物来源时,已经存在耕种型民族的耕种生存方式。但是,如何耕种呢?问耕种型民族,他们是不会告诉你的,只有问布洛陀——民族的集体智慧,这才有了后面的经文内容。

在这经文中,还有“六合围的紧,八方无息声”的描述,实际上是所狩猎动物的大量猎食造成的动物稀少的情景,而不是人类群居之初的与非人类动物竞争生存的繁荣情景,这与耕种型民族的神文化是不同的。

要进行这方面的对比,资历料实在太多了,贝侬们自己去自己考证吧。

综上认识,本人认为,与早期耕种型民族诸如汉民族相比,我们的耕种技术肯定滞后于他们,这是因为,这一技术不是我们人类群群居之初就开始使用的生存方式,不是因为我们的知商低于他们或者人种劣于他们,而是生存条件的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认为我们是与他们同步进行耕种生存的,那么,他们也就有理由说他们是优秀人种,而我们是劣等人种了,这是因为,同一起跑线上发展的农业技术,你为什么差这样多?不是劣种是什么?但是,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耕种技术滞后的事实与原因后,我们就会说,就狩猎所形成的劳动组合生存习惯,使使我们的学习、组合研究,推陈出新的速度远比耕种型民族的来得快,这就是本民族文化能快速接受新事物,能容纳所有不同意见,能自我快速创新的文化根源!而这一点,恰是所有耕种型民族所缺乏的,也就是从中世纪以来,耕种型民族组成的国家经济积弱与累受狩猎型民族文化、国家打击的根本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7 06:16 , Processed in 0.147844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