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住在广东和广西的一个民族?
听说有个水上民族,dan族?
他们长期生活在水上,大陆人不允许他们上岸?为什么?他们是怎么发源的?
请知道的贝侬解答。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hinabroadcast.cn/1321/2004/07/15/542@232282.htm
在南灣半島的新村港灣上密密層層地浮著一幢幢小木屋,順著航道綿延數裏,就象一做水上城市,房子的四周浮著一個個網格狀用木塊圍成的大小相倣、呈井田式排列的養殖網箱,這就是當地人俗稱的“漁排”。
漁排上的漁民大多為“蛋家人”,他們在這裡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他們是一群較為特殊的人群,祖先多數來自福建泉州,還有廣東南海、順德等地,祖祖輩輩靠打漁為生,以舟楫為家,雖經歷史變遷卻還是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習俗。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他們大都在岸上有了自己的房子,但除了逢年過節,他們幾乎是不上岸的,所以當地居民也稱他們為“海上人家”。
他们是蛋家人,不用纳税,不用当兵,生活艰苦。
怎么会有这样的民族呢,他们是如何发源的呢,请说的更详细点。
現在的蛋家人很多都上岸了,以前的連盲字都唔識多個,祖先來源當然已經不知道啦。
現在的所謂族譜,很多都是假的,早前流行尋根熱,很多海外華人中文也不懂,不過只要有錢的話,到了大陸就一定尋到根,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很多人到了香港之後發了跡,也要到大陸尋根,雖然連盲字都唔識多個,他們在大陸的前幾代,當然也是連盲字都唔識多個,只是耕田的。連盲字都唔識多個的,會懂得看族譜嗎?族譜是誰寫的?就算鄉下有人識字,到了其他地方,阿茂同你睇咩?
族譜尋根,很多都是搞笑的,好像國家領導人霍生,明明是水上人,都可以把籍貫變成番禺,而且祖地可以尋回是山西霍州,是怎樣一回事,大家心照吧。
http://www.hongkongok.com/web/swxg/2004-02/1075825004.html
麻煩mzkj網友代貼啦,最後部份。
http://www.chinafoshan.net/history/3i/200203280016.html
佛山蛋家人
“水上人”,又叫“蛋家”。其实就是贱民,且不许穿鞋、不许读书、不许与岸上人通婚,只许从事所谓“贱业”。民国之后,按理这“不许”已经废除,可惜谬种流传,一直到解放。
流经佛山镇的汾江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江支流,又是东平河水道一个分支流,以上分支流又产生出纵横交错的小交流,形成佛山镇通向四乡间水路运输四通八达网络,水上交通十分方便。佛山汾江河畔一带,西面至上沙,东西栅下至大基尾,北面至文昌沙,聚集着从事水上运输的各类大小船艇约有500多艘,2800多吨,水上居民有1300多人。这些水上居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船为家,一靠运输维持生活,长期湾泊堤岸或自搭一间木棚,解决人员居住,另一部分渔民经常出海捕鱼,留下老人及小孩在岸边自搭一间小木棚居住。居住地方分散,文昌沙约有3OO人,上沙约有200人,檑岗军桥边约有200人,搬下米艇头约有30人。
解放初期,市人民政府根据水上居民人员流动比较大,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的特点,为便于管理,相继成立水上派出所和水上办事处,并结合居住地情况,划为五个水上管理区.第一区上沙、二区南堤、三区大基尾至檑岗军桥边、四区文沙、五区栅下.1953年公月至7月,市政府派出工作队组织水上居民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在工作队帮助下,水上居民成立水上运动组,分别成立谷米组、山货组、杂货组、瓜菜组等水上居民运输互助组织。水上渔民成立渔业生产大队,以便有组织地生产及互助互救。
1958年,佛山市政府在大基尾、文昌沙新建水上新村,水上居民除了一部分因工作需要跟船运输,人员在船上居住外,大部分已经上岸定居,过着安定生活。到1983年,同济新村建成后,“水上人家”全部上了岸,“水上人”出这个词,连同多少年的歧视和偏见,在佛山终于成为历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E8%A9%B1#.E8.9C.91.E5.AE.B6.E8.A9.B1
粤语,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等省份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注1。中国学者多数主张将粤语归为一种汉语方言,称为粤方言或者广东话;而西方学者多数则主张将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并列划分为独立的一种语言。
粤语 | |
---|---|
流行于: |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泰国、其他华人移民国家和地区。 |
中国地区: | 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大部、香港、澳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和南部 |
使用人口: | 约7千万 |
排名: | 16 (http://www.davidpbrown.co.uk/help/top-100-languages-by-population.html) |
语系: | 汉藏语系
汉语语族 粤语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的地区: | 香港、澳门 |
语言代码 | |
ISO 639-1 | zh |
RFC3066 (http://www.ietf.org/rfc/rfc3066.txt) | zh-yue |
ISO 639-2(B) | chi |
ISO 639-2(T) | zho |
SIL | YUH |
目前全世界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这个数目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话汉语,约8亿;其次为吴语,约8千万),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话为代表的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在海外华人社区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并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为中心的璀璨而强势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主要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隨著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城市出現外來人口遠遠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普通话使用人群大增(主要是外來人口),不断排挤粤语的使用空间,加上廣東省政府對粵語和本土文化的輕視,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渐渐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再加上中國大陸解放以後,廣州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愈來愈多,使香港粤语成为另一个粤语标准。虽然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差别很小,但亦有人認為香港粤语保存有較多解放前粵語的用詞和習慣,所以跟原來的語言更為相近。
目录
|
这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语音方面,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餓”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发音)。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而且还从阴入中衍生出一个中入调,是保留古汉语入声最为完整的语言。粤语包含-p、-t、-k、-n、-m、-ng六种韵尾,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后发展形成的,粤语并没有跟随北方方言发生这些变化)。在词汇方面,粤语保留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如粤语中“粘”说“黐”,用“差人”来表示“警察”等等。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语法方面,修饰成分后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公鸡”倒置成“鸡公”等等,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汉人与“南越族”土著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粤语既有古汉语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语成分,正是两个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现代粤语中也仍然含有许多古代“南越语”的成分,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如在粤语中“呢”表示“这”,“唔”表示“不”,“虾”表示“欺负”,“边”表示“哪”等等。这都是“古越语”底层词的遗留。古越語底層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強烈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普通話中說“商店”;有的是普通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普通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及廣東人北上發展,漸漸進入了普通話,例如“巴士”、“貼士”等等。有時,這些詞甚至乎與原來的普通話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打的”就是由“的士”轉化而來的新詞(在香港不叫“打的”,而叫“搭 的士”或“截的士”)。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檔夾”通常用 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代替,“感覺”用 feel 代替,警員或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等等。經常被夾用的英文單詞通常會轉變為粵語外來詞。這種夾用英文單詞的用法在廣東境內的粵語中也在逐漸增多。
粤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許許多多特有的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成为粤语的另一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于普通話的詞彙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彙比較低,小於10%。
粵語 | 標準漢語 | 粵語 | 標準漢語 | 粵語 | 標準漢語 | 粵語 | 標準漢語 | 粵語 | 標準漢語 | ||||
---|---|---|---|---|---|---|---|---|---|---|---|---|---|
宵夜 | 夜宵 | 飲勝 | 乾杯 | 心息 | 死心 | 鬼馬 | 多鬼計 | 人工 | 報酬、薪金 | ||||
心甘 | 甘心 | 火水 | 煤油 | 花樽 | 花瓶 | 夾萬 | 保險箱 | 黐线 | 神经失常、神經病 | ||||
歡喜 | 喜歡 | 後生 | 年輕 | 专登 | 特意 | 雪柜 | 電冰箱 | 咸濕 | 好色、下流 | ||||
人客 | 客人 | 老窦 | 爸爸 | 特登 | 故意 | 契弟 | 王八蛋 | 吹脹 | 气坏、无可奈何 | ||||
蹺蹊 | 蹊蹺 | 酥虾 | 嬰兒 | 得意 | 可愛 | 點解 | 爲什麽 | 折堕 | 做孽、遭遇悲惨 | ||||
直頭 | 簡直 | 求其 | 隨便 | 得戚 | 得意 | 儸柚 | 屁股 | 同埋 | 和、與、跟 | ||||
橫掂 | 反正 | 櫃桶 | 抽屜 | 好彩 | 幸好 | 馬騮 | 猴子 | 諗 | 想、考慮 | ||||
屋企 | 家 | 大嘥 | 浪費 | 荷包 | 錢包 | 曱甴 | 蟑螂 | 生蘿蔔 | 長凍疮 | ||||
掟煲 | 分手 | 執生 | 小心 | 老世 | 老板 | 番枧 | 肥皂 | 熟口面 | 似曾相識 | ||||
皮夾 | 箱子 | 旦定 | 鎮定 | 縱使 | 即使 | 失覺 | 失敬 | 游車舸 | 兜風 | ||||
火燭 | 失火 | 口齒 | 信用 | 省鏡 | 可人 | 唔通 | 難道 | 包租婆 | 房東太太 | ||||
第啲 | 其他 | 唔該 | 謝謝 | 犀利 | 利害 | 巴閉 | 了不起 | 大鑊 | 惹了大麻煩 |
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很特殊的句式。
粵語有相當複雜的聲調系統,這與普通話(官话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根普通話書面語相同。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套民間流行的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詞彙、語法、句式跟粵語口語相吻合,使用大量的“粵字”(香港增補字元集 HKSCS中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符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一般禁忌,雖然低下階層在日常對話經常使用。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藉著這套增補字符集,大部份粵語特有的發音,都幾乎可以被書寫出來。
粤语包含若干种方言。现在普遍将粤语分成下列几个方言片:
廣州話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州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以后的古雅,而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广州方言的特色有:“四”、“死”等音不发[sei]而发[sz]音。
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ʌp]而读[nɪ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飯”。
石岐话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中山的市区,石岐区。与广州话相近,但又不尽相同。对一些事物的名称或一般用语的叫法与广州话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能听得懂并把广州话说标准,但广州人或香港人并不一定说得准并听得懂石岐话。如广州话“瞓覺”(睡觉之意),石岐话称作“咪觉”,“训觉”一说石岐话也用;广州话“头先”(刚刚之意),石岐话称作“梗思”,“头先”一说石岐话也用。另外石岐话在可口音方面与广州话也有些不同。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土、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客家口音。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
1949年後,由於外地移民,特別是來自印尼和福建的移民湧入,加上英語的影響,使香港方言比其他粵方言較多懶音。時至今日,懶音似乎已經成為香港廣州話的特色,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唸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種普遍的懶音,甚至影響到所謂“港式英語”的發展。如英語中表示數目字9的“nine”[nain]己常常被唸作近似廣州話中的“拉”[laai]音;表示“限額”的“Quota”['kwotə]多作['kotə]。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廣州話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道地的用語可能會使外來的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门一带),而其他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广州话相去甚远。
指广西东南部使用粤语方言地区。主要有南宁话,梧州话,玉林话以及钦廉话。玉林话和广州话相去甚远,操语双方基本难以以对话沟通交流。
蜑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英文Canton一詞出現于西元十七世紀,是粵語“廣東”的音譯詞,當時指廣東。番禺(今廣州)是當時廣東治所,西方人把番禺也稱爲Canton,英文Cantonese一词是“廣東話”的意思。後來清政府禁止外國人深入廣東内地貿易和傳教,只允許他們活動于番禺,漸漸地Canton變成只指番禺,而Cantonese專指“廣州話”了。不過現在一般人們還將廣州話(Cantonese)理解为“广东话”,即粤语。事實上廣東除主流的粵語外還存在其他語言。
注1: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若两种话语间不能直接通话,则这两种话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若两者间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可以直接通话,则两者属同一种语言的两种不同方言。根据这一分类标准,粤语跟普通话是完全无法通话的,应分别归类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不过,一般认为,鉴于某些政治上的因素,中国语言学家大多将粤语归类为汉语的一种方言。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严格按照传统标准,中国就要多出许多种语言。总的来说,随着粤语的标准化,其真正独立成一门语言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同源同种的居民 香港与其他地区一样,曾被一批批积极的开拓者占领。“鬼佬”只是最近的一批而已。今日香港华人的祖先至少包括了四支中国大陆的民族:广东人、河洛人、蛋家人和客家人。 有关香港的历史,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以前。当时汉族征服了中国大陆南部的海岸并在当地屯垦,移居到附近上百个海岛的人民自称是“本地人”,意谓最初的住民。 其实这不是正确的用法,因为在“本地人”以前,岛上已有当地的原住民,只是本地人将他们取代了。至于当地真正的原住民可能与河洛人融合为今日的蛋家人,而河洛人则是来自福建沿海的另一支渔猎民族。今日的西方游客称呼蛋家人与河洛人的后代为“船民”,因为香港还有超过20万人口乘着舢舨飘浮在香港湾,或香港周围避风港湾的水面上。蛋家人与河洛人多数以操作舢舨维生。他们利用舢舨在海港中从事类似计程车的水上载客工作,乘客以观光客最多;另外还从事捕鱼以及其他与水有关的商业活动,例如走私。 客家人是上述四支民族中最晚来到香港的,约在17世纪才从中国北方移入。除了根据客家人说自己的客家方言外,也可经由两种辨认出来:其一,他们所戴的草帽的帽顶和帽沿织入了黑色的棉布;其二,客家妇女多在建筑工地里低头弯腰勤奋的工作,肩上以一根扁担扛着重于自己体重的竹篮,篮内则装盛着石头或砂砾。 到香港,大多数人都会待在香港岛与九龙的繁忙都会区。在那儿,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温柔的田园与纷乱的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在香港,工作与生活的观念密切重叠,因为二者都要经历艰苦的奋斗,而且因为人类共同的欢乐而显得朝气蓬勃。
現在的蛋家人很多都上岸了,以前的連盲字都唔識多個,祖先來源當然已經不知道啦。
現在的所謂族譜,很多都是假的,早前流行尋根熱,很多海外華人中文也不懂,不過只要有錢的話,到了大陸就一定尋到根,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很多人到了香港之後發了跡,也要到大陸尋根,雖然連盲字都唔識多個,他們在大陸的前幾代,當然也是連盲字都唔識多個,只是耕田的。連盲字都唔識多個的,會懂得看族譜嗎?族譜是誰寫的?就算鄉下有人識字,到了其他地方,阿茂同你睇咩?
族譜尋根,很多都是搞笑的,好像國家領導人霍生,明明是水上人,都可以把籍貫變成番禺,而且祖地可以尋回是山西霍州,是怎樣一回事,大家心照吧。
一本介绍北海的旅游书明确指出蛋民是古越族的一支,解放后认同汉族,据说他们有一部分人也对汉族身份持怀疑态度.
民族或族群的認同,是要存在一些客觀因素的,例如共同的語文、文化,又或許習俗。
蛋家人是否漢族並非單靠政令就可以的,還需要他們本身與及其他漢族族群的認同,珠江三角洲的廣府人也不認為他們是同類耶。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