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最大的民歌盛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包括覃承勤在内的四位壮族“山歌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山歌擂台赛,共吸引了数十位歌友参与对唱,大约三万网民点击网页欣赏原声的山歌。这次对歌赛,是在广西最大的地方新闻网站——桂龙新闻网上举办的。
网络对歌与传统的方式有一些不同,比如,看不见对方的表情,但是,57岁的覃承勤对这种对歌方式也感到格外兴奋。
“一位在200多公里外柳州市的歌友跨越了大山的阻隔跟我对歌,这使我觉得更加新鲜。网上对歌的竞技性、娱乐性、趣味性不亚于气势庞大的田野歌会。”目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歌学会会长的覃承勤说。他说:“原来我一直担心,随着一栋栋高楼大厦的建起,古老的壮族山歌会被埋葬在地下。现在,我对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重新树立了信心。网络汇聚了更多的民歌爱好者,还能把歌声传遍全球。”
对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普遍的传统风俗,也是青年男女结识求爱的一种方式。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在月夜,在山野间,常常可以听到青年男女的对歌声。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汉田说:“山歌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离不开一些传统的祭祀、节庆等仪式,它通过特定的人群、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播传承。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仪式消失了,山歌的生存面临危机。”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特别是采用现代科技来保护和发展它,取得了明显成效。
就在壮族山歌艺术家开始体验在网络上演唱山歌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学、民族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他们利用数码技术,广泛采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素材,包括壮、瑶、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歌、民间故事、传说等,输入数据库,进行数字化保存。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廖明君副研究员说:“数字化有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使少数民族音乐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罗汉田最近对六个少数民族村寨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对山歌、民间故事等各种民间文化既有消极的影响,同时也有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上传播山歌就是积极的创举,”他说。
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韦苏文副研究员认为,尽管传统山歌的生存面临现代化的冲击,但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仍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广西各地的少数民族乡村,现在仍有数百个每隔三至五日就举行一次的民间歌会。每逢歌会,农民从邻近乡村赶来,聚在田野、河边对歌,盛况空前。
(稿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 黄革 赵晓辉)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