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南疆长城啊!我欲哭无泪! [打印本页]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5-3-3 19:42
标题: 南疆长城啊!我欲哭无泪!

明清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修建的城墙和城堡很多,以致广西的很多农村,村庄不叫“村”,也不叫“庄”,而是叫“屯”;而在贵州大多数地方是称“寨”。这个“屯”也好,“寨”也罢,原来都是驻军的营地,多有石墙围着。当地的居民因为是住在这些军事工程的傍边,于是反映在汉文里就用“屯”或者“寨”命名了。在贵州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两侧,只要你细心观察,在公路边离村庄不远的某个独立的高岗上,很容易发现上面就有石墙围成的屯,几乎覆盖了整个山顶。 统治者如此大规模地修建这些军事建筑,想想真是劳民伤财啊。当时,如果能用这些物力和人力来挖马路,中国的发展可就不是今天欧美独霸世界的局面了。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当年大规模地修建这样星罗棋布的军事工程,是军事的需要啊!是镇压当地土著居民反抗的需要啊!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当地民族激烈的长期反抗,有必要修建如此坚固如此众多的军事工程吗?可见,明请两代,在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是极其紧张的。好在僚人的祖先没有发明文字,那些腥风血雨的岁月就不可能有什么文献记录下来了。都忘记了,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各个民族早日融进主体民族的怀抱确实是大好事。然而,在今天,当谈论到这些历史话题的时候,在哪儿不小心翻到了祖宗血泪史的时候,哪位网友用法官式的语气质问我:拿证据来!你拿出文字记载来证明你们祖宗是被我们的祖宗屠杀了啊……!

那我只好饮恨无语,向苍天号啕大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9:00:42编辑过]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5-3-3 20:20
我只好饮恨无语,向苍天号啕大哭了……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5-3-3 20:31

我不多说,我只说一句。

湖南(特别是湘西)、贵州的那些苗疆屯、堡实际上是清廷监视和镇压苗瑶人民反抗和起义的长期性的屯兵之所。

清时,清廷对苗族的压迫和镇压是非常残酷的。 湘西很多地方所屯的军人人数甚至超过苗、瑶所有人民的人数。

我没有造谣,不信你们自己到湘西去听他们的老人摆古说古,去看遗迹。


作者: 诶南    时间: 2005-3-3 20:35

在某位比侬看来,如果做坏事的话就只有“清”的份,没有“明”的份。也许您没有过清明节的习惯。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5-3-3 21:03

其实,这个问题由苗、瑶族网友来说也许更客观一些。

可惜到僚人家园的苗、瑶族网友好像很少!

诶南,我说之前就犹豫过,没想到你真是眼尖嘴快啊!

看来,现在在【四海民族】说话是也来越不能戴有色眼镜了!

好吧,你诶南自己也要小心,要是你作为一个版主被这里的“法”网粘住,你会栽的更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 21:06:55编辑过]

作者: 南粤高凉仔    时间: 2005-3-3 21:32
我家茂名有很多地方都有个“塘” “垌” “岭” “坑”  不知道这些地面是否与古代少数民族是否有关呢?
作者: Uchiha    时间: 2005-3-4 00:35

我也想要知道事实,到底是只有清朝有这个问题,或者说清朝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还是怎么回事?

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寨什么的有土匪的背景!!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5-3-4 00:56
以下是引用Uchiha在2005-3-4 0:35:25的发言:

我也想要知道事实,到底是只有清朝有这个问题,或者说清朝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还是怎么回事?

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寨什么的有土匪的背景!!

那里的大多数土匪是原本善良的农民比逼的,跟别处的土匪不太一样!

屠杀和镇压苗民,确实是在清特别突出。 后来“清乡”也比较频繁。

这些资料很好地保存在了湖南和贵州交接的地方志之中。 这些史料很丰富,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对社会开放。

沈从文在湘西苗疆长大(有很大的苗人血统),他的文笔也描写了不少真实的东西。


作者: sifer    时间: 2005-3-4 01:19
现在不是有人说清朝民族关系最好么??
作者: Uchiha    时间: 2005-3-4 01:37
以下是引用FENGNMT在2005-3-4 0:56:12的发言:

那里的大多数土匪是原本善良的农民比逼的,跟别处的土匪不太一样!

屠杀和镇压苗民,确实是在清特别突出。 后来“清乡”也比较频繁。

这些资料很好地保存在了湖南和贵州交接的地方志之中。 这些史料很丰富,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对社会开放。

沈从文在湘西苗疆长大(有很大的苗人血统),他的文笔也描写了不少真实的东西。

抛开对清朝的偏见,你认为这是清朝的民族压迫性质使然,还是别的原因,就我认为,应该是别的原因,比如人口膨胀引起的矛盾?


作者: icylake    时间: 2005-3-4 08:11
以下是引用Uchiha在2005-3-4 1:37:01的发言:

抛开对清朝的偏见,你认为这是清朝的民族压迫性质使然,还是别的原因,就我认为,应该是别的原因,比如人口膨胀引起的矛盾?

應該是. 明末淸初增長的人口大部分遷移到廣東, 江西, 福建的邊緣山區, 或湖廣塡四川, 惑河南, 四川, 陝西邊緣地帶, 臺灣, 海南, 廣東西部等地. 淸中期以候, 由於救荒農産品的傳來, 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穩定的因素, 人口劇增了. 在"中國人口史"里有詳細的資料. 由雍正年間開始, 直至乾嘉年間達到顚峰的'改土歸流'也由此産生. 移民當然是'漢人', 淸政府出錢出力保護的也是這些漢人移民的安全和他men jiao納的稅收. 換作明朝, 想必其所作所爲也相差無幾了. 只是當年人口壓力比淸朝少得多, 移居漢人的人數也少. 沒有能力推行'改土歸流'而已. 只是在交通, 軍事要衝地帶建個'屯', '堡'而已.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5-3-4 08:55
以下是引用Uchiha在2005-3-4 1:37:01的发言:

抛开对清朝的偏见,你认为这是清朝的民族压迫性质使然,还是别的原因,就我认为,应该是别的原因,比如人口膨胀引起的矛盾?

这绝没有偏见。 大家也可去看看清自己的史志记载就可以明显地看到: 平青海和回疆的残酷,“平苗人叛”的频繁和繁多的“战功”。

特别是湘黔交界地区清时的地方史志,对频繁地镇压苗人的“反叛”及其剿杀苗人战果的记录记载,几乎是没有什么隐讳的,是作为清地方官员的政纪和武功来记录的。 大家一看便知。

需要指出的是,汉族王朝对苗民的压迫和镇压的残酷无情也是远远甚于它对其他民族的压迫和镇压的,这很特别。 就是清时的频繁“平苗人叛”,其使用的士兵也大多是汉旗绿营!

真不知道汉族与苗民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过节,历代汉人政府对苗民一贯残酷无情!

说起来,起源于华北地区的庞大苗人,还是构成幼年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族源种群!

苗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长期和深重的苦难,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闻名的! 被看作是世界上最苦难的几个民族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8:58:19编辑过]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3-4 09:14
以下是引用icylake在2005-3-4 8:11:51的发言:

應該是. 明末淸初增長的人口大部分遷移到廣東, 江西, 福建的邊緣山區, 或湖廣塡四川, 惑河南, 四川, 陝西邊緣地帶, 臺灣, 海南, 廣東西部等地. 淸中期以候, 由於救荒農産品的傳來, 社會經濟的發展, 社會穩定的因素, 人口劇增了. 在"中國人口史"里有詳細的資料. 由雍正年間開始, 直至乾嘉年間達到顚峰的'改土歸流'也由此産生. 移民當然是'漢人', 淸政府出錢出力保護的也是這些漢人移民的安全和他men jiao納的稅收. 換作明朝, 想必其所作所爲也相差無幾了. 只是當年人口壓力比淸朝少得多, 移居漢人的人數也少. 沒有能力推行'改土歸流'而已. 只是在交通, 軍事要衝地帶建個'屯', '堡'而已.

以前在僚人家园也曾谈到过这个问题,确实是清朝鼓励拓荒的政策,加上甘薯、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的传入导致人口迅速增长,生存空间的竞争加剧。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0:04

有些人的思维真是不可理喻,为什么苗疆问题只有苗族来谈才是客观的?我们谈就不客观?

1:贵州的军屯是明朝大规模修建和实施的,目的是以点带面监视控制少数民族,比较大的卫所就成了后来的集镇现在的城市,这是贵州城镇人口大多是汉族的原因,

2:清朝的镇压生苗,但决不只是屠杀苗族,这里的苗是指贵州的非汉族,当时的黔东南地区没有纳入中央的统治,是化外之地,在开辟苗疆之前为了练兵,先拿长顺 惠水 龙里 贵定 镇宁等几个县的熟苗(实行了土司制度或流官制度)开刀,一共屠杀了几千个寨子的熟苗,而这几个县的主要居民是布依族,苗族的的大量迁入是在贵州全部改土归流之后,就是镇压苗疆之后。开辟苗疆 的大屠杀也不只是杀苗族,还有侗族和瑶族。

中央王朝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对贵州的民族情况还是比较模糊,将所有少数民族都称为“苗”,直到今天,贵州的汉族骂少数民族就是“苗子”,“你好苗哦”也是歧视语言,如果双方不熟悉,难免纠纷。所以奉劝各位到贵州游玩,对“苗”字的用法要慎重,不懂别乱说。

在贵州对少数民族进行大屠杀的刽子手是云贵总督 鄂尔泰,在扫平生苗之后,将收获的兵器铸造为记功柱立在贵阳甲秀楼,现在收藏在贵州博物馆。

不要以为我们是少数民族,我们说的话都是假的,想了解更多的资料,请看《西南通史》《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这些都是国家合法出版物,《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还是大学历史系教材,这些书图书馆都有。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0:23
再补充一下,这些书的主编主笔都是汉族,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曾经是我的邻居,当然你们尽可以说他们都是汉奸,因为他们既没有为汉人王朝遮丑也没有为清朝隐恶。他们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仅我这样看他周围的人也这样看。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4 10:27
清朝時期,廣東的廣州城、惠州府、肇慶瑞州府等也有城牆啦,佛山鎮就好像沒有了。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0:34
铁柱铭文:帝德光被  臣功赫煌  八万古州  生苗帖服  销干融戈 铁柱矗矗 表裂垂漠  载瞻载肃
作者: mzkj    时间: 2005-3-4 10:34
俱往矣!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0:45

元 明 清三代对贵州的统治,首先是以军事征服为先导,派重兵对贵州各族人民进行血腥镇压,用”血与火“的手段使少数民族”归顺“”降服‘ ,然后实行军事控制,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233页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0:47

汉族王朝对苗族不好,好象不汉族就很关照吗?

每次王朝更替,汉族又死多少?

镇压农民起义,又死多少?

汉族与汉族王朝,两个概念!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0:52

我们揭露的就是封建王朝,封建制度的罪恶,在那样的制度下,人民都是被奴役的,是统治者的工具。

现代人要想活的有尊严就要揭露批判一切反动的非人道的制度。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0:54

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历史就很清白吗?就都是“人道”的吗?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5-3-4 11:06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4 10:47:58的发言:

汉族王朝对苗族不好,好象不汉族就很关照吗?

每次王朝更替,汉族又死多少?

镇压农民起义,又死多少?

汉族与汉族王朝,两个概念!

统治者跟平民百姓本来就是两个概念。毛泽东的民族政策能让各个民族服帖,就是用了阶级分析法,让平民百姓看到凡是专制统治阶级,不管他们是由哪个民族组成的,不管他们是面对哪个民族的平民百姓,其残酷压榨与惨无人道的手段和性质都是一样的。这个能团结各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遗产,今天是不应该完全丢弃。尤其是要把建立“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的共产党政府更是不会丢弃的。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1:13

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战事平定,乃于贵阳置都指挥使司,统领十八卫二所。这些卫所,均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去与土司犬牙交错,旨在保卫驿道,震慑土司,控制少数民族。

明代兵制,每卫额定 5600名,下设五个千户所。

“土司与卫所相搀,军伍并苗僚杂处’” 官军随时侵占民田,骚扰百姓,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1372--1389年的17年中,十几个地方民族起义层出不穷,“或负险阻兵,以拒官府” 或“聚众做乱,杀掠官吏” 或“焚烧府治,窜如山林”。

自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军事的衰落,卫所屯田制度逐渐废弛,屯军大批逃散?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三编第一章:中央王朝对贵州个族人民统治的加强。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1:16

呵呵

汉族欺负过你们,我们汉族都一一承认了,写下来,自己看,让世人看

我就奇怪,那俺们被欺负了,谁又管过?

我为汉族喊声”冤“!!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1:25
你们被欺负没有记录吗?我看到有啊,没有你怎么会知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怎么知道南京大屠杀?你自己不看书不学习,怪谁,那些书可都是用汉字写的啊。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1:31

呵呵

那僚人历史上就没欺负我们吗?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1:50
僚人没有能力欺负你们,我们是被统治民族,只有被欺压被奴役被剥削被征服发分,别说哪个僚人打了哪个汉人啊,那是另一回事,概念不同。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1:54

哎呦,我就不信僚人历史上就只有被压迫,被奴隶

历史上就没个辉煌?

要真这样

这样的民族俺也是不评价了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1:59
请你举出僚民族欺负过汉族的历史事件。我们的历史都是从你们汉文献里收集整理出来的,你应该看的懂汉文献吧。如果真有我们欺负压迫汉族的事情,汉人写历史还会不大书特书?他们会对“獠”“狸”这样的非人类客气吗?
作者: FENGNMT    时间: 2005-3-4 12:04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3-4 10:04:41的发言:

有些人的思维真是不可理喻,为什么苗疆问题只有苗族来谈才是客观的?我们谈就不客观?

......

我觉得部分网友认为我比较偏袒,我才说苗、瑶族网友来谈比较清楚客观。 我并没有说别人谈这个问题就不客观的意思呀!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比较清楚,我是欢迎你多给大家谈谈的!


作者: 南粤孤客    时间: 2005-3-4 13:27
西南地区的人,无论哪个民族(除了蒙古、满、汉三个民族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切身感受当然要比外地的人强烈得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13:29:26编辑过]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3:38

朱元璋征云南,途经贵州,令水西、乌撒等土司派人开筑宽10丈的道路,又令境内居民每人输送粮一石以供军需,人民分歧反抗,失败后被斩杀3万余人,攻下都匀,苗族布依族4700人遭杀害。

贵州地方文武官员“欺其愚蠢,占种田地,侵占妻女,遂致民不聊生,各族人民忍受不了长期沉重的压迫,或避匿山林,或举行武装反抗。思南府”夷民贫困,虽鬻子女 亦不能完纳税课,追索急时,则窜如山洞。(这是为什么少数民族多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山区的原因)

明王朝凭借强大武装,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强迫各族人民接受其统治,凡不顺从者动辄遭杀戮,卫所官军从各族人民手中抢夺大量肥田沃土为屯田,广大民众无天可耕,无家可归。

文武官员”夷夏“之分颇严,视少数民族为异类蛮人,经常予以歧视、凌辱,力图“用夏变夷”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三编第二章: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4 13:43:38编辑过]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4:00

清朝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尤为歧视,认为“夷性犬羊”“苗彝野性自古难训”“是以为人之道,责之豺狼,似难凑效”,主张“必加惩办,不事姑息”(《祖秉圭奏苗疆事宜折》),鄂尔泰用大屠杀方式强行“开辟苗疆”驻戍重兵占全省驻军之半,汉族地主商人趁机勒索无度,官兵滥杀无辜以报功,“一应劳苦役力之事,皆出于苗。任田畴之耕种者苗也。凡肩挑背负,手膑足抵之事皆苗民为之,而军民安享其逸”,“稍不如意,詈骂随之,鞭挞随之”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三编第二章: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4:58
以下是引用mzkj在2005-3-4 10:34:31的发言: 俱往矣!

是啊,俱往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都过去了,不需要对历史耿耿于怀,但也不能忘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现在和将来不再重蹈历史覆辙,为了建设一个和平民主法制的社会。


作者: sifer    时间: 2005-3-4 15:28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3-4 14:00:47的发言:

清朝统治阶级对西南少数民族尤为歧视,认为“夷性犬羊”“苗彝野性自古难训”“是以为人之道,责之豺狼,似难凑效”,主张“必加惩办,不事姑息”(《祖秉圭奏苗疆事宜折》),鄂尔泰用大屠杀方式强行“开辟苗疆”驻戍重兵占全省驻军之半,汉族地主商人趁机勒索无度,官兵滥杀无辜以报功,“一应劳苦役力之事,皆出于苗。任田畴之耕种者苗也。凡肩挑背负,手膑足抵之事皆苗民为之,而军民安享其逸”,“稍不如意,詈骂随之,鞭挞随之”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第三编第二章: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真是太不象话了,感谢孙中山推翻万恶清朝。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4 15:48
也要感谢李自成推翻了万恶的明朝。
作者: icylake    时间: 2005-3-4 17:04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3-4 10:27:11的发言: 清朝時期,廣東的廣州城、惠州府、肇慶瑞州府等也有城牆啦,佛山鎮就好像沒有了。
直至淸末爲止, 中國中央政府派官治理的下限線不出縣級了. 亦卽, 縣城, 府城以外基本上沒有正式的衙門, 沒有城墻. 明淸時期的市鎭, 基本上是的草市, 墟市的規模擴大而成的純民間城市. 卽使是聞名遐邇的天下四大鎭(景德鎭, 佛山鎭也在其中)也沒有城墻.
作者: 爱历史    时间: 2005-3-4 17:10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3-4 14:58:39的发言:

是啊,俱往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都过去了,不需要对历史耿耿于怀,但也不能忘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现在和将来不再重蹈历史覆辙,为了建设一个和平民主法制的社会。


作者: mzkj    时间: 2005-3-4 18:19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3-4 14:58:39的发言:

是啊,俱往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都过去了,不需要对历史耿耿于怀,但也不能忘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现在和将来不再重蹈历史覆辙,为了建设一个和平民主法制的社会。

就如汉人不会忘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是满清所为,但我们并不想与现在的满人为敌,他们也是中国人,清朝也是中国的朝代,民族友好很重要,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否则真的是空话,有时我想,无论什么民族,不都是中国的公民吗?大家应该一样才好,所以法制社会尽快到来对所有的公民都是有利的。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4 18:35
以下是引用越僚在2005-3-4 11:59:31的发言: 请你举出僚民族欺负过汉族的历史事件。我们的历史都是从你们汉文献里收集整理出来的,你应该看的懂汉文献吧。如果真有我们欺负压迫汉族的事情,汉人写历史还会不大书特书?他们会对“獠”“狸”这样的非人类客气吗?

要挖咱就从根子挖!

俺祖上叫"诸夏",你祖上是吴越

你祖上打过俺祖上

还在俺的地盘上称霸了!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5-3-5 01:35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4 18:35:36的发言:

要挖咱就从根子挖!

俺祖上叫"诸夏",你祖上是吴越

你祖上打过俺祖上

还在俺的地盘上称霸了!

吴越后裔都融入汉族了吧?我们是南越、骆越这边的,没曾北伐。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5-3-5 02:38
以下是引用南粤高凉仔在2005-3-3 21:32:24的发言: 我家茂名有很多地方都有个“塘” “垌” “岭” “坑” 不知道这些地面是否与古代少数民族是否有关呢?

两汉至隋代,“高凉”位于今广东阳江市附近。两汉时期,“高凉”为县,属合浦郡。三国时期到隋代的“高凉郡”,管辖范围变化不大,大致包括现在的恩平、阳春、阳江、高州、化州、茂名、电白、吴川等县市的范围。唐代,原来的高凉郡被划分为恩州、春州、高州、潘州、辩州等行政区,“高凉郡”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现在的茂名市、阳江市一带,潭屋、潭则、潭莲、潭头、塘肚、塘涵、塘迳、塘阁、禄段、禄岳、洛阳、北洒、北寮、北冲、那邹、那银、那和、那霍、那务、那龙、那梢、那甲、那冰、那浪、那梨、那燕、那棉、那贡、那堪、那洛等地名很符合壮语、泰语的命名习惯。还有,坡、塘、垌、坑等粤西常见的地名用字也很可能来源于古代生活于这一带的俚僚人的语言。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5 09:46
以下是引用沙南曼森在2005-3-5 1:35:04的发言: 吴越后裔都融入汉族了吧?我们是南越、骆越这边的,没曾北伐。

吴越,南越、骆越都是百越系的吧

是不是我也可以说:在我们华夏系的童年,百越系也对我们有过欺负呢?

只是俺们大难不死罢了!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0:06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5 9:46:17的发言:

吴越,南越、骆越都是百越系的吧

是不是我也可以说:在我们华夏系的童年,百越系也对我们有过欺负呢?

只是俺们大难不死罢了!

一、你肯定你的祖先是源自中原華夏的嗎?

二、只有吳國逐鹿中原稱霸而已,而且是諸侯公平的爭霸,當時吳國已經加入華夏了。吳王更加是周人,統領吳國百越百姓。越國更加從來沒有爭霸。江東吳越從來都是百越之地,何來霸佔可言呢?

你的想當然,祖先當然化,果然厲害。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5 10:14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3-5 10:06:35的发言:

一、你肯定你的祖先是源自中原華夏的嗎?

二、只有吳國逐鹿中原稱霸而已,而且是諸侯公平的爭霸,當時吳國已經加入華夏了。吳王更加是周人,統領吳國百越百姓。越國更加從來沒有爭霸。江東吳越從來都是百越之地,何來霸佔可言呢?

你的想當然,祖先當然化,果然厲害。

一:俺当然肯定!俺的祖先承载传递了华夏文明,直到俺这一代

二:吴王是周人,这只是传说,说不定只是为自己称霸中原,奴役华夏而编造的谎言!

越国没争霸?"春秋五霸"另一个版本中就有"越王"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0:27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5 10:14:37的发言:

一:俺当然肯定!俺的祖先承载传递了华夏文明,直到俺这一代

二:吴王是周人,这只是传说,说不定只是为自己称霸中原,奴役华夏而编造的谎言!

越国没争霸?"春秋五霸"另一个版本中就有"越王"

一、這個只有你才知道,所以不予置評。

二、你說泰伯及仲雍不是周人?不是也不重要,至少吳國加入了華夏,對吧?

三、當真?那既然以越人血統為主的國家都加入了華夏,還存在百越及華夏的問題嗎?

你的論點很有趣,既然已成一家,你還要搬出血統論,再行分化。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3-5 10:28
笑话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5 10:37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3-5 10:27:44的发言:

一、這個只有你才知道,所以不予置評。

二、你說泰伯及仲雍不是周人?不是也不重要,至少吳國加入了華夏,對吧?

三、當真?那既然以越人血統為主的國家都加入了華夏,還存在百越及華夏的問題嗎?

你的論點很有趣,既然已成一家,你還要搬出血統論,再行分化。

一:咱就别谈了,个人隐私

二:谁告诉你"吴越"加入了华夏集团,他们是到了中原,参与了华夏的历史继承

但华夏人(如鲁国)对其态度是什么,侮辱性的原话俺就不引用了,简单说,排斥!

吴越称霸中原,就是百越系对华夏系的赤裸裸的进攻

俺就不明白哦,汉武帝南征就中断了僚人文明进程

那吴越这出戏又算什么?

华夏还是婴儿时候,来自南方的爱抚与问候?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0:45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5 10:37:43的发言:

一:咱就别谈了,个人隐私

二:谁告诉你"吴越"加入了华夏集团,他们是到了中原,参与了华夏的历史继承

但华夏人(如鲁国)对其态度是什么,侮辱性的原话俺就不引用了,简单说,排斥!

吴越称霸中原,就是百越系对华夏系的赤裸裸的进攻

俺就不明白哦,汉武帝南征就中断了僚人文明进程

那吴越这出戏又算什么?

华夏还是婴儿时候,来自南方的爱抚与问候?

一、fine

二、吳為何可以加入華夏而且可以逐鹿中原呢?因為中原諸侯接納其加入,就醬。

只有吳稱霸中原而已,說明了中原諸夏及不上一個以越人為主的國家。

既然你說到華夏如此不濟的話,你還有甚麼可言呢?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1:20

http://www.zaobao.com/cgi-bin/asianet/gb2big5/g2b.pl?/chinese/surname/pages/story_wu2.html

(百家姓典故)

泰伯封地吳國 子孫以國為姓

  江南在古時屬于吳國的范圍。而吳國,正是吳姓人的發源地。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周初,是泰伯的封地,傳到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才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壯大,國境一直伸延到浙江省嘉湖一帶。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嘗膽”故事中,最后被矢志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所消滅的吳王夫差,就是泰伯的后裔。

  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泰伯封于吳,子孫以國為姓。”由此可見,吳姓漢族的始祖,是周代的泰伯。

  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dan)父的長子,亦即周文王的大伯父。據“史記周本紀”紀載,古公亶(dan)父共生有泰伯、仲雍、季歷三個兒子。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據說,當周文王出世的時候,有祥瑞出現,所以身為祖父的古公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言下對這個甫出生的孫兒,充滿了殷切的期望。身為長子的泰伯在聽到這話后,立刻明了父親的意思是希望能把家業傳給季歷,以便將來順理成章地傳給昌。于是,他就自動引退,跟老二仲雍老遠地跑到荊蠻地方,并且文身斷發,表示讓位于季歷的決心。

  跑到荊蠻之后的泰伯,自號為“句吳”,他的義氣感動了許多荊蠻的人,于是有一千多家自動地跟隨了他,而逐漸發展成為吳國。

  由此看來,吳姓與周姓的漢人,不但同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姓,而且原本還是一家人呢!

  發源于蘇、淅一帶的吳氏,后來很快地繁衍到鄰近的齊魯之間(今山東省)。根據《姓纂》的說法,山東吳姓漢人,大多是壽夢的第四子吳季札的后代。吳季札也是一位備受史家稱道的賢者,他一再堅持不肯越宗傳遞的故事,早為人所熟知。

  唐朝時代有一位陽翟人,字道子,少孤貧,未弱冠,窮丹青之妙,號稱畫聖,初授瑕丘尉。明皇知其名,召入內供奉,為內教博士,嘗于大同殿圖嘉陵江三省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所畫景云寺地獄變相,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又善畫佛像。

  清朝有吳敬梓,全椒人,字敏軒,精于文選,詩賦援筆立就,性豪爽,好施與,以此傾其資,著《儒林外史》說部,人爭傳寫,詩文有《文木山房集》等。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1:2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js.xinhua.org/wuxi/tzrx/rswx/yygg_0/wsyl.htm

吳氏源流 尤偉

  史有吳國,後有吳地、吳文化。吳地經濟、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吳地始祖泰伯。

  遠在3200年前,岐山(現陜西岐山縣)周部落有一位首領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歷。太王曾說:“興王業者,其在昌乎!”,就是季歷的兒子,後為周文王。當時,王者都傳位給長子,泰伯是當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覺得父親既然認為昌能接傳,自己就避讓。於是,他和二弟促雍趁父親生病的時候,佯言去衡山採藥,逃離岐山,一直到梅裏。這梅裏,就是現在無錫縣梅村鎮。梅裏原為“荊蠻之地”,百姓的習俗與中原不一樣,人人剪短了頭髮,身上繪了花紋,所謂“斷發紋身”。生活以捕魚、打獵、種植水稻為主。他們剪短頭髮,有利於下湖捕魚,身上繪了花紋,以為“龍子”,也有利於捕撈。這一帶的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種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藝,都遠遠勝過中原地區。

  泰伯、仲雍到梅裏以後,就把黃河流域的先進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如種桑、養蠶、紡織能及生產陶瓷、冶煉青銅器等。他倆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相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興,於是“歸之千余家”,擁護泰伯為王,稱“句吳”。這“句吳”,是在這裡最早建立的一個古國。泰伯還興修水利,鑿了一條運河,這就是至今還存在著的“伯瀆河”。他又在生活上改變吃半半熟東西的習慣,使“半生為食”成為“全熟為食”,改“搭棚為窩”而“建村立巷”。據傳,現在梅村的“荊村”、“蠻巷”(萬巷),便是泰伯最早興建起來的。當初兵事較多,他又在梅裏築了“泰伯城”,用以自衛。其城周長3里200步,外廓30多裏,高3丈。

   這樣一位卓有成績的創業者,在位49年,死後安葬在鐵山(即現在鄰近的鴻聲鎮鴻山)。孔子曾讚美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沒有兒子,他的胞弟仲雍即位。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打敗了紂王,建立周朝,派人到江南找泰伯的後代,封第4代孫周章為“吳侯”。以後吳王代代相傳,傳到第19世壽夢,生有4個兒子,名諸樊、餘祭、夷昧、季札壽夢將死時,認為季札最賢,要傳位給他。季札推記不受,說:“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私乎?”壽夢後來立下遺囑,說:兄終弟及,以次相傳,一定要授位給季札。壽夢死後,由諸樊代行國政,辦完喪事,三位兄長都一致表示要季札當吳王。

  季札回答:“長兄應當掌權,這裡宗廟社謖的制度,怎麼能夠變動呢?”他就避到舜過山(在江陰申港鎮),甘於耕作。後來,諸樊伐楚而亡,傳位給餘祭;餘祭死,傳位給夷昧;夷昧死,又要傳位給季札。季札還是不願意,逃到了延陵(即武進縣)。季札三讓王位,繼承了祖先泰伯的美德,後人非常敬仰他,孔子在他的墓上題了10個字:“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現申港鎮有他的墓和10字碑。 季札不受王位,夷昧的長子僚當了吳王。諸樊的長子光非常不服,他認為:“這王位應該屬於季札的。季札退讓,應由我先,輪不到你僚啊!”他和從楚國避難到吳國軍隊的伍子胥商量後,物色到勇士專諸,伺機刺殺王僚。這時,剛好楚國死了國王楚平主,王僚命弟弟掩餘和燭庸兩人帶兵攻楚,楚國堵住了吳國軍隊的退路,使其不能回國。公子光看到國內兵力空虛,就宴請王僚。他在密室中伏下將士,由專諸赤膊進獻一盤紅燒魚。王僚最喜歡吃魚,一見到魚非常高興。這時,專諸在魚肚中拔出一把短刀,把王僚刺死,伏兵一擁而出,奪了王位。

  西元前515年,公子光當了吳王,改號闔閭,為泰伯後第21世孫。此人深謀遠慮,任賢使能,很有才幹。他任伍子胥為行人(外交官),伯(喜否)為大夫,孫武為大將,共謀國事。他攻打楚國,五戰五捷,使國力雄厚。他嫌梅裏這地方太小,對伍子胥說:“我國僻遠,顧在東南這地。險阻潤溼,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為之奈何?”伍子胥回答:“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者,必先立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求也!”於是,即位第二位便命伍子胥去築城。伍子胥物色土地後,造了大小兩座城,大城便是今天的蘇州城,周長68里60步。小城是在無錫和武進交界外的闔閭城,周長12里,有陸路3個城門,水路2個城門,背靠仆射山、胥山和直湖港,作為屏障;南臨太湖,西守越國,北拒楚兵,北拒楚兵,地勢十分險要。現在,闔閭城尚有遺址存在。後來,闔閭攻下楚國的兩個重要城鎮,又興師伐越奪得越國的雋李(在浙江沼興),戰功赫赫。他好大喜功,最終受重傷死於雋李附近。

  闔閭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即位。為了報父親之仇,在夫椒(太湖中的馬跡馬,也有說西洞庭山)大戰,打敗了越軍。越國求和,越王勾踐有志於複國,他聽從範蠡、文種的複國大計,並獻上美女西施給夫差,使夫差迷戀酒色。越王勾踐終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即西元前478年,大舉進兵,圍困蘇州城,連連獲勝。周元王三年(西元前473年),夫差已無法抵抗,棄城而逃,當了俘虜,最後自刎而死。越國併吞了吳國。

  從泰伯創業到夫差亡國,共傳位25代,計624年。吳國在歷史上消滅了。周顯王十四年(西元前355年)楚國又來滅掉了越國。

  到漢代永二年(154),天郡太守糜豹奉詔監修泰伯墓(現鴻聲鎮山南麓),並在泰伯的舊宅造泰伯廟,還立了一塊石碑,刻有《泰伯墓碑記》,敘述建造墓和廟的經過。現在,廟存梅村鎮,曾經歷代修造。廟、墓都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子孫代代繁衍,3200年來已遍及祖國各地及五大州,可謂枝榮葉茂。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1:2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js.xinhua.org/wuxi/tzrx/rswx/whbl_0/shgc_mrm.htm

滿目風光鴻山景

----名聞遐邇的古代名人墓 徐曉陽

  距無錫市區東南二十餘裏的鴻山上,建有三位名聞遐邇的古代名人墓。一位是開創江南的始祖———勾吳王泰伯,一位是東漢著名高士———梁鴻,另一位是智勇雙全、名垂青史的勇士—— —專諸。懷著仰慕、嚮往的心情,我們乘車遊覽了這富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名勝古跡。

  泰伯廟在相傳泰伯初創勾吳國都的梅裏(現梅村)。在泰伯廟的照池後,是兩柱一門花崗石牌坊,上書“ 至德名邦”四字。過牌坊、欞星門、戟門,至德殿及東廡廊、西廡廊便展現眼前。走進至德殿,只見漢白玉座上端坐著極有王者風範的泰伯塑像,堂上匾額“至德高風”,兩側柱上挂有抱柱聯。 在至德殿後面,還有許多殿堂樓閣,古樸典雅,蔚為壯觀。每年春天,四鄉八集鄉民匯集於此,舉辦祭祀先賢的盛大廟會。在這古樸之地素有代代相傳淳樸民風。這一天,鄉民們會熱情邀請外來 客人上門作客,盛情款待。

  遊覽過泰伯廟後,三公里路程一掠而過,轉眼間依山而建的江南第一古墓便了然在目。古墓重修,舊景新建遍佈著亭臺樓閣,古色古香,氣勢恢宏。走過香花橋, 新建的五柱石牌樓上書“第一世家”四個遒勁大字。過牌樓,二邊石人石獸肅立大道兩旁。遊人們遊覽著禦碑亭及碑廊,宗會堂,懷德堂倣古建築環列兩側,正中欄杆月臺上,矗立著巍峨的仰止 閣,可登臨放目。繞過月牙形照池,便是經歷了千餘滄桑的舊墓區。三間四柱式石坊上刻“至德墓道”四字,坊後享堂上高懸乾隆皇帝御書“三讓高蹤”匾額,古柱上刻有對聯。抬級而上,上有 拜堂、月臺,月臺上立“泰伯墓”篆字青石碑。再往前行便是羅城,青石砌成的墓墩前,豎著陰文楷書“泰伯墓”墓碑。泰伯墓為江南百姓世代瞻仰、憑吊之處。登臨鴻山,使人想起東漢著名高 士梁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隱士,把無錫城西南的一條溪流命名為梁溪,把城東南他隱居的鐵山命名為鴻山,合稱就是梁鴻名字。“梁溪”後來還成了無錫的別稱。

  在泰伯廟西廡廊中,有專 諸、伍員、孫武、要離等五位吳國歷史人物塑像。此山又有專諸墓。傳說專諸“性本好義,力敵萬人。”滿目風光鴻山景,鴻山已成為旅遊的好地方。


作者: 北姑    时间: 2005-3-5 11:23

呵呵,不需要看狼圖騰,之前貼過的,再貼:

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mz/wen/mzs/mzs16.htm

中国民族史

■王钟翰

第二节 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同   对《春秋》所记242年历史,战国晚叶《公羊传》以“大一统”为宗旨总结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的“三世说”。东汉末何休解释“三世”是指:“所见者谓昭、定、哀”(前541—前481),“所闻世者文、宣、成、襄”(前626—前542),“所传闻世谓隐、桓、庄、闵、僖”(前722—前627)各不同时期①。按照公羊派的历史观,认为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诸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而外夷狄”;所见世为“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②,已实现“王者无外”,天下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实际上孔子没有见到大一统,《公羊传》成书的时期也未统一,不过统一的趋势已经明朗,原有的夷夏界限已经消失,当时人们认为统一了就太平了的政治理想即将实现。公羊派是从“大一统”出发看到了并且肯定当时的民族大融合、诸夏大认同的事实。所指“夷狄进至于爵”与中原诸侯并列,主要是指秦、楚。这种大认同,表明华夏民族共同体已得到稳定的发展。      一、秦人由戎狄而认同于华夏      秦,嬴姓。其始祖母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③。其始祖感生神话,具有东方以鸟为图腾各部落的特点。大业娶少典部落的女子名女华,生子名大费,因佐禹平水土,舜妻以姚姓之玉女,并佐舜调驯鸟兽,称为柏翳。前已述及,柏翳即伯益,在舜禹为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系部落大联盟首领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是出自东方少昊集团的重要首领。直到秦襄公在春秋初正式立为诸侯时,“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④,仍奉少吴为天神,把东方祖先起源时代的天神迁到了西方。   大费(柏翳)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叫大廉,称为鸟俗氏,另一支叫若木,以祖名为氏,称为费氏,“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⑤。大廉的玄孙孟戏、中衍“鸟身人言”,为商王帝太戊驾车,太戊许以婚姻,“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蠃姓多显,遂为诸侯”⑥。   中衍的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⑦,大概在商的西境、今山西陕西接壤地区,与羌戎杂处,为商“保西垂”⑧。   周灭商,中潏子孙颇多忠于殷纣而被杀。有些归顺周朝被更西迁到了陇山以西,与西戎杂处①。周穆王时造父为穆王驾车有功,封于赵城,为赵氏。秦、赵同祖,在秦人有秦的封邑以前,同为赵氏。   秦受封的始祖名非子,“居犬丘”②,以善养马被周孝王召去在“汧渭之间”(陕西省扶风县、眉县一带)为周养马而“马大蕃息”。于是周孝王封非子“邑于秦”③为附庸,“使复续嬴氏(姓)祀,号曰秦嬴”④。同时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以和西戎”⑤。成这一支在周厉王时被犬戎灭掉,周宣王即位,命秦仲诛西戎,反被西戎所杀。宣王召秦仲的五个儿子,“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收复了秦邑和西犬丘,被宣王立为西垂大夫,并移居西犬丘。   前777年(周幽王五年),秦襄公继位,一方面,以女弟缪嬴为西戎丰王妻,以结好西戎,同时和西戎中与秦为敌者斗争。幽王被西戎大戎部所杀,“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⑥尽管如此,中原诸侯仍因秦人起源于东方以鸟为图腾的部落集团,西迁后又多杂戎俗,而秦穆公伐晋新丧,远袭郑国,更被认为非礼。在整个春秋时期秦都被视为戎狄⑦。   周平王东迁以后,秦襄公与戎争斗了四年而死,未能收复岐周,直到前750年(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⑧,将中心稳定地迁居“汧渭之会”(陕西省眉县附近)。岐山周原地区有发展农业的优良自然条件,周人又有丰富的农业经验。此后秦人与周人共处才完全脱离游牧转向定居农业,并在周文化影响下向华夏化发展。到秦宪公(前715—704)⑨时迁都平阳(陕西宝鸡县东平阳村),东向灭汤社(杜),汤杜毫王逃奔西戎。这大概是商朝灭亡以后被迁到丰镐地区的一支商遗民,西周灭亡后又打起汤的旗号⑩,但此时他们已经戎化被称为戎人。至秦武公(前697—前678)灭戎人彭戏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秦德公(前677—前676)迁都于雍(陕西省凤翔),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雍为都。秦穆公最初准备继续向东往中原发展,其三十三年远袭郑国,结果被晋国联合姜戎邀击,败于崤山。于是西向,在穆公三十七年打败西戎“益十二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11)。秦地已达今甘肃东部与中部。至此,秦在崤山以西发展的格局已定型。以后数百年中又向西灭西戎义渠等国,向南越秦岭灭蜀、巴开五尺道准备往滇中发展,向东南与楚争汉中及黔中,成为最雄强的诸侯。   民族融合的过程,在秦国进展迅速。秦人的来源大致有如下几大部分:占统治地位的秦公族,起源于海岱,西迁而戎化,进至关中而华化。秦穆时,即已经以“诗书礼乐”自居,穆公以后又经过两个世纪,“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①。此外秦还为密畤于渭南祭青帝,少昊又称白帝。秦这种多元的天帝祭祀反映了秦人宗教思想的多源特点,而祭黄帝、炎帝是秦人华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秦人的第二大来源是“周余民”,其数量当不少于占统治地位的公族,是秦人中文化最高的一部分,秦人的融合,在文化上以“周余民”为核心,其中可能包括一部分西周时被西迁的商遗民,而商遗民中也有西迁后己戎化的汤杜一支。在秦人中,被征服的西戎,也占相当数量。秦国在征服的西戎地区设郡县,沿边修长城,表明长城以内原有的西戎已经农业化。由于秦国大力发展农业,对山东的先进文化、经济及各种人才都采取大力吸收的政策,对原有的奴隶制度进行了较之其它各国都彻底的改革,所以秦人来源虽然包括原属不同民族的几大部分,但到战国中晚叶,已经融为一体,成为秦陇地区的华夏,是华夏民族稳定地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楚人由蛮夷而认同于华夏      楚,芈姓。得姓始祖季连,出于祝融集团。前已叙述这是一个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各部落融合形成的新的部落集团,而炎、黄在其中占优势。《国语·郑语》讲到祝融八姓的苗裔,说他们“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季连的父名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子名女嬇(媿)氏,“产六子……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②。鬼方为羌人中的强族③。芈姓的母系出于鬼方嬇(媿)姓④,父系为祝融集团陆终⑤。“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弗能纪其世”⑥。因为祝融集团本身是一个有多重来源融合而成的集团,其苗裔又分化非常明显,所以历来对楚人起源于何方众说纷纭⑦,本书不拟详考。   楚人的直系祖先是周文王时的鬻熊。《世本·居篇》说:“楚鬻熊居丹阳”是在丹江下游“丹浙之会”处,即河南淅川县境⑧。他投顺于周文王,为文王火师,“周封为楚祖”。他在楚人心目中的地位与祝融同列⑨。楚国的国君大都冠熊氏。至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①。按当时礼制,子男五十里。熊绎受封似较鬻熊地位有所提高,但《国语·晋语》八追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还是火师一类职事,未能与诸侯同列。楚灵王对熊绎受封的地位仍耿耿于怀,他认为他的先王熊绎与齐、卫、晋、鲁四国受封之君同样在周康王时供职于王室,而四国受封时“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分,王其与我乎?”②《史记》说楚灵王所指是“齐、晋、鲁、卫其封皆有宝器,我独无”③。实际上楚国在熊绎时“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④。召陵之盟,管仲责楚“尔贡苞茅不入”⑤,楚也承认这是他的过错。熊绎受封大体还属“蛮夷荒服”之列,周封之于楚蛮,楚“王事天子”而已。   自熊绎受封(约公元前11—前10世纪之交)至前223年楚国灭亡共7个多世纪,是以楚公族为核心,楚人由蛮夷而融合于华夏的历史过程。大体经历如下阶段:   熊绎至蚡冒历15君约300年,“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⑥。仍居丹阳,未营都邑,其活动中心大概已南进到荆、唯二山间。其间熊绎五传至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趁周室已衰微,南向“江上楚蛮”地区,伐庸(湖北省竹山县一带);又伐扬粤,征服江汉平原中部,扬水以东以南的越人,一直到鄂(湖北鄂州市境)。熊渠宣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⑦,立其三子,长子康为句亶王(湖北省江陵县境),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大约为湖北省秭归县)⑧。其势力已发展到古三苗的中心地带。   自楚武王至穆王(前740—前614)一个半世纪为楚初兴而自立于诸侯之列的时期。楚武王熊通杀侄自立,一方面“启濮”向濮人地区扩张。同时伐随,于其三十五年(前706),说“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增吾号”⑨。至其三十七年,因周王不肯增其爵号,自立为武王。自此经武、文、成、穆四王伐蔡、灭邓等,势力达于周之南境,而“汉阳诸姬”都被楚吞灭,南方较强大的随国,实亦楚之属国。其间武王已营郢,前689年(文王元年)迁于郢(湖北省宜城县境)⑩。前659年(成王十三年)始与中原诸侯会盟,称楚,成王十六年与齐桓公等有召陵之盟,虽仍被中原当作蛮夷,实际上已列于诸侯之林,为诸夏所重视。   自庄王至平王(前613—前516)近一个世纪,为晋楚争霸的世纪。楚庄王(前613—前591)号为五霸之一。这一时期,是楚由蛮夷转而为华夏的关键时期。   楚昭王(前515—前489)以后,楚国东受逼于吴;至战国中晚叶,西受逼于秦。然而春秋晚叶,楚为地方最大的诸侯;战国时期,更南向扩地至湘中、黔中,楚将庄入滇、王滇;东灭越,并有吴、越旧地;北向扩地至泗上进而灭鲁,至于泰山地区,中原已达今河南南部,成为“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①,“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②的大国,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   春秋中晚叶,楚已经是“夷狄进至于爵”,被诸夏所接受,战国的两个多世纪,楚境民族融合进展非常迅速。居统治地位的楚公族,起源于祝融集团,与夏、周有较深的渊源关系,西周初封于楚蛮,一方面屡次争取周天子提高其地位,并以周封使“蛮夷率服”,同时又以蛮夷的力量与习俗,与周及中原诸夏抗衡,被中原视为蛮夷。楚公族这种在民族结构上的双重性,非夏非夷,亦夏亦夷,直到春秋末才正式被华夏认同。③而被楚所灭的诸侯国家与部落,大约有六七十之多④,其中“汉阳诸姬”、蒋、蔡、陈等为西周所封诸夏;彭、庸、濮、微、卢等参加过周武伐纣之役,春秋时仍为蛮夷之国;江、英、六、舒等为东夷、淮夷,此外还与晋灭陆浑之戎,又灭越。楚所吞灭者几乎包括春秋时所称南蛮与东夷的大部分、戎狄中的一部分和大量诸夏旧国。到战国晚叶,他们在楚人这个大熔炉中,已融合为当时中国南方的华夏。虽其文化、经济都与北方化华夏有明显的地区特点,称为“南楚北夏”,而实际上只是同一民族的地区差异。此外,楚国境内仍有许多少数民族,将在南蛮专节中叙述。      三、华夏民族大认同      秦、楚由戎蛮转而为华夏,战国时与齐、魏、赵、韩、燕并称七雄。它们各自统一了一个大地区,境内原先都有多种民族,到战国末年,燕、赵与秦一样已修北边长城,以防匈奴、东胡和羌人等游牧民族掠夺郡县之民,而三国北边长城以内,都已是从事农业的华夏居民分布之区。七雄之间,或南北合纵(楚、齐、燕及三晋)以拒秦,或秦分别与楚、齐连横以削弱山东其它国家,如此纵横交合,争战不息,都是企图在地区性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的大统一。这是华夏已稳定地形成为同一个民族的基础上的兼并统一。七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而民族大认同的统一意识也越来越明确。到战国晚叶,儒家正宗的代表人物孟子,尽管他反对兼并战争,当梁(魏)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时,他明确地回答“定于一”⑤,认为统一了就会安定了。儒家的另一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及其学生韩非等发展的法家学派,更积极主张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全国统一,“一断于法”,完全用法家学说来统一和管理国家。齐国邹衍是战国晚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他学究天人,雄于口辩,鼓吹五行相次用事,“五德转运”⑥,五行相胜,五德终始。他的这种学说被秦始皇采用,推算周为“火德”,故秦以“水德”相胜。邹衍不经之说,却对后世中国统一王朝“正统”转移的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大一统不仅为各家政治学说的共同归结,“同归而殊途”。在制度方面,战国晚叶也以西周制度为蓝本,托名周公完成了《周礼》六官系统的创造,树立起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及其理论;同时托名大禹与周公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即《禹贡》与《职方》。这些著作成书时还在七雄兼并,争战不息,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各国实践,理论也日益完整,对中国自秦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立官定制”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大认同的历史条件下,各国的学者为实现其学说价值与政治抱负,完全打破了当时不同诸侯的国界。他们所投靠的国家,无论是其宗国或与国还是敌国,只要能施展所学以达到强国与统一的目的,都为之效力。变法于魏、楚而使之强大的吴起原是卫国人;变法于秦的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学成于魏。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而吸收别国人才以致于强大,以秦国最为典型。以秦历届丞相为例,樗里疾为秦惠文王弟,武王之叔,而甘茂为楚国下蔡人;以下至秦亡,先后为丞相有名可考者18人,其宗国明确者全都不是秦人。其中:屈盖、向寿、魏冉、芈戎、昌平君、李斯均为楚人;薛文(孟尝君)为齐人;楼缓、赵高为赵人;蔡泽为燕人。其他如张仪为魏人、范睢为楚人、韩非为韩之群公子、尉镣为魏国大梁人,他们都对秦国的强大与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构成统一的历史来源与统一的谱系,也是华夏大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各国都认为华夏诸国为黄帝、炎帝的子孙,将原属不同部落的天神与祖神加以合并,归纳成同出黄帝的统一谱系。当时构成这种同一来源的谱系不止一家,各家学说以黄帝为始祖及尊周、继周为“正统”是共同的,但各家均以本地区为中心进行归纳,故谱系世次矛盾百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世本·帝系》及《大戴礼记》中的《帝系姓》与《五帝德》。司马迁据以作《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齐世家》人楚世家》等。   同一来源谱系的构成,既促进了华夏民族大认同,又是华夏民族大认同的产物,它表明一些原本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①的蛮夷现在都已认同为黄帝裔胄。至于姜姓齐、吕等国,早已是姬周舅姓之国,虽属炎帝之后,而炎帝已被奉为黄帝的兄弟。所以尽管华夏民族是有许多炎黄以外的来源与炎黄融合而成的复合型民族,仍通常被称为炎黄子孙。


作者: 宛世    时间: 2005-3-5 17:44

我的老家也建了城墙``````


作者: huashan    时间: 2005-3-7 12:01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4 18:35:36的发言:

要挖咱就从根子挖!

俺祖上叫"诸夏",你祖上是吴越

你祖上打过俺祖上

还在俺的地盘上称霸了!

好浅薄的言论,白痴!不用说我们不是吴越一支的,就算是,两个民族相互攻伐,这并不希奇,可耻的是针对一个无力抵抗的民族长期的镇压,分割,挑拨.同化.最后还要反过来嘲笑他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7 21:33
以下是引用huashan在2005-3-7 12:01:24的发言:

好浅薄的言论,白痴!不用说我们不是吴越一支的,就算是,两个民族相互攻伐,这并不希奇,可耻的是针对一个无力抵抗的民族长期的镇压,分割,挑拨.同化.最后还要反过来嘲笑他

这话说的可不对

第一:"无力抵抗"俺是看不出来的

第二:你们先哭诉在你们小时候被我们打了,喊着要俺负责,俺就要论论,究竟是谁把谁打了?

第三:呵呵,你们一写历史,必定吹自己和吴越的关系,在线里的关于僚人历史的文章里到处都是吹吴越的,和吴越拉关系的,呵呵,一出事,你们倒推了个干干净净

敢情就想占便宜呀!


作者: 南粤高凉仔    时间: 2005-3-7 22:09
死啦,感情都要翻老帐本啦。越翻越往前,结果就是讨论人种啦。
作者: 诶南    时间: 2005-3-7 22:22
以下是引用南粤高凉仔在2005-3-7 22:09:47的发言: 死啦,感情都要翻老帐本啦。越翻越往前,结果就是讨论人种啦。

汉族同胞先翻的,我们僚人只是效仿而已。


作者: 将军的剑法    时间: 2005-3-7 22:43
真好笑,还有争着当孙子的
作者: huashan    时间: 2005-3-9 18:39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7 21:33:01的发言:

这话说的可不对

第一:"无力抵抗"俺是看不出来的

第二:你们先哭诉在你们小时候被我们打了,喊着要俺负责,俺就要论论,究竟是谁把谁打了?

第三:呵呵,你们一写历史,必定吹自己和吴越的关系,在线里的关于僚人历史的文章里到处都是吹吴越的,和吴越拉关系的,呵呵,一出事,你们倒推了个干干净净

敢情就想占便宜呀!

什么?简直恬不知耻!什么态度!谁哭诉了?向你?哼!究竟谁打谁?这你都不知道?就凭你们那“民族性”,要是谁惹着你们,你们还不变本加厉的复仇?你们怎么没在历史上说过啊?我真不明白,你究竟几年级毕业的?懂不懂历史?好啊,论吧,我倒看看,你能拿出什么事实来!

还有,你说我们吹自己和吴越的关系。我们怎么吹了,你倒拿出证据来啊,不要像个流氓似的在这里乱吠!说什么话!出了什么事?有什么让我们怕的让我们“逃”么?这里面有什么必要占便宜的么?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9 18:45

呵呵

证据是吧

你们一个栏目就叫"历史与百越专题",里面有个文章叫"细说百越族"

吹没吹和吴越的关系

自己去看!


作者: huashan    时间: 2005-3-13 12:35
以下是引用苗家女婿在2005-3-9 18:45:26的发言:

呵呵

证据是吧

你们一个栏目就叫"历史与百越专题",里面有个文章叫"细说百越族"

吹没吹和吴越的关系

自己去看!

讲一讲历史也叫吹吗?那你汉族的历史课本里还说到与外国的 关系呢!还讲到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呢,你们也是不是在吹啊?
作者: 苗家女婿    时间: 2005-3-13 14:30

呵呵

我这段话是针对“汉族中断僚人发展”的言论的


作者: nonme    时间: 2005-3-13 17:47

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南到贵州铜仁境内,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主要目的毫无疑问为了当地苗蛮的反抗;大学时我曾经到过凤凰县,登上过那里的古城墙,游览了黄丝桥古城(一个要塞)。古城尚存大概,古长城却已破败了。

当时西南许多地方的屯寨一些是中央政府为了镇压少数民族的军事据点,也有许多是当时土司的统治据点,土司躲在里面一面压榨人民,一面互相争夺地盘。中央朝廷利用土司“以夷治夷”;土司也依靠朝廷巩固统治,扩大权益。

实际上,在夷帅,土司统治下的普通少数民族大众不但是处于人身依附,而且是不同程度的被人身占有的农奴;虽然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些少数民族下层所受苦难比当时内地的汉族下层还要深些;在我看来,这与南方少数民族某些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

当时中央政府从推行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清雍正年间是一大高潮,可是直到民国年间,湖北广西等地仍有土司存在。


作者: 李诗歌    时间: 2005-11-6 12:47
以下是引用南粤孤客在2005-3-3 19:42:41的发言:

明清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修建的城墙和城堡很多,以致广西的很多农村,村庄不叫“村”,也不叫“庄”,而是叫“屯”;而在贵州大多数地方是称“寨”。这个“屯”也好,“寨”也罢,原来都是驻军的营地,多有石墙围着。当地的居民因为是住在这些军事工程的傍边,于是反映在汉文里就用“屯”或者“寨”命名了。在贵州南部地区的交通要道两侧,只要你细心观察,在公路边离村庄不远的某个独立的高岗上,很容易发现上面就有石墙围成的屯,几乎覆盖了整个山顶。

统治者如此大规模地修建这些军事建筑,想想真是劳民伤财啊。当时,如果能用这些物力和人力来挖马路,中国的发展可就不是今天欧美独霸世界的局面了。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再换个角度思考。当年大规模地修建这样星罗棋布的军事工程,是军事的需要啊!是镇压当地土著居民反抗的需要啊!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当地民族激烈的长期反抗,有必要修建如此坚固如此众多的军事工程吗?可见,明请两代,在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是极其紧张的。好在僚人的祖先没有发明文字,那些腥风血雨的岁月就不可能有什么文献记录下来了。都忘记了,对于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各个民族早日融进主体民族的怀抱确实是大好事。然而,在今天,当谈论到这些历史话题的时候,在哪儿不小心翻到了祖宗血泪史的时候,哪位网友用法官式的语气质问我:拿证据来!你拿出文字记载来证明你们祖宗是被我们的祖宗屠杀了啊……!

那我只好饮恨无语,向苍天号啕大哭了!








有点成悖论了。请问,您从何而来?若被XX了的话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