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100.htm
管理操作说明:
本帖原为《漢武帝——中華民族自信、自尊的象征!》(http://www.rauz.net/bbs/dispbbs.asp?boardID=23&ID=8912&page=1)的跟贴,因偏离原主题太远,由管理员转移到这里,另起新帖。 关于孙中山的家世问题的其他文章,麻烦北姑网友也转贴到本主题下,以便更好地讨论这一话题,不知意下如何? 也欢迎各位网友在这里继续跟贴讨论。 谢谢合作!
http://www.zs.gov.cn/gaikuang/index.htm
中山市的语言状况较为复杂,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包括粤方言、闽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粤方言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冲积平原区和中部的石岐地区。粤语方言分为4种: (1)石岐话,主要分布在石岐地区、南区和南朗镇; (2)沙田话(近顺德话),主要分布在南头镇、黄圃镇、东凤镇、小榄镇、阜沙镇、东升镇、横栏镇、港口镇、民众镇、坦洲镇、板芙镇及西区的沙朗、南朗镇的横门等地; (3)三角话(近东莞话),主要分布在三角镇; (4)古镇话(近新会话)主要分布在古镇镇。
闽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
客家语方言,主要分布在五桂山镇、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小区。
略论学术界对孙中山祖籍 |
问题的争论及我们的看法 |
张咏梅 邹佩丛 一、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简史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前,孙中山先生的祖籍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那时在东莞孙氏与翠亨孙氏之间,不论是家谱(或族谱)文字记载,还是血缘关系认同,以及家族内部交往,都明确体现着家族源流关系。孙中山先生逝世几年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起初在东莞孙氏内部引起争议,继而在学术界出现分歧。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是在东莞员头山与上沙乡之间展开的,两地孙氏都认为孙中山的先祖是由各自所在乡迁往香山(今中山)的。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活动在当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东莞县政府为澄清事实也奉命参与调查活动,至1933年2月18日,由胡汉民、陈济棠、白崇禧、刘纪文、邹鲁、林翼中等组成的国民党西南委员会执行部作出结论,致函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称“总理始迁祖缔宗公确自东莞县上沙乡迁来中山县翠亨乡,至员头山乡孙姓系由赞礼公分枝,不能认为总理始迁祖”,这一结论与中山县翠亨、左孙氏认同的源自上沙乡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上述结论得出之后,东莞孙氏内部的争议很快就销声匿迹了。稍后,在学术界提出反对意见的是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先生。起初,罗香林先生也接受孙中山祖上来自东莞的说法,但他后来又修正为“孙公上代,原住紫金,后迁东莞”,至1942年罗先生所著《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问世前后,罗先生才完全排斥东莞而推断紫金为孙中山的祖籍。该书由民国社会名流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等作序(孙中山侄孙孙满称孙科、吴铁城两序系罗香林本人自拟),又得到蒋介石、于右任、张继等题署,特别是孙科先生接受了罗著观点,因而使罗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紫金说”一提出,当时的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钟公任、林一厂及莫纪彭、孙镜、许师慎等就提出反对意见,维护“东莞说”,孙中山的亲属也多数对“紫金说”持否定意见。然而,此时“紫金说”因得到“党国要人”的支持而带上了官方的色彩,因而他们的意见未能引起重视。到了60年代以后,中山大学著名孙中山研究学者谭彼岸、邱捷、林家有教授及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伯新等同志,从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保存的文物出发,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开始全面审视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并对翠亨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调查研究显示:“紫金说”证据不足,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而“东莞说”不仅符合孙家多数人一直坚持的观点,而且有大量的证据证实。 二 、“紫金说”的依据。 紫金说”的第一个依据是:孙中山祖祠在“公馆背。“公馆背”是罗香林先生根据1925年出版的美国人林百克所著英文版《孙逸仙传记》中关于孙中山祖祠所在地的地名“Kung Kun ”推断出的中文译名,而紫金中坝孙屋排村的《孙氏族谱》提及一处祖坟的所在地土名为“公馆背”,因此“公馆背”成为罗香林先生认定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拥有源流关系的第一个依据。“紫金说”的第二个依据是: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是同一个人。紫金孙屋排村《孙氏族谱》中有谱名孙琏昌者,系十二世,而孙中山的直系先祖孙连昌,在翠亨《孙氏家谱》中也是十二世,罗香林因此把二人视为同一人。“紫金说”的第三个证据是:紫金《孙氏族谱》记载的“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而香山有个名字相近、世系相同的孙连昌,因此二人应是同一人。基于以上三个依据,罗香林便把孙琏昌视为紫金孙氏迁入香山的始祖,他解释琏昌的迁徙过程是:“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他确定孙中山祖先的迁徙路线是……?江西宁都?福建长汀?广东紫金忠坝?增城?中山县(香山县)涌口门村?翠亨村。鉴于紫金孙氏是客家人,翠亨孙氏是广府人,民系归属不同,罗先生便在没有可靠根据的情况下推断:“孙中山,实客家人与广府本地系之混血种,所居翠亨,原名菜坑,盖客家移民,初以种菜为生,故以菜坑名村也。” 三、“东莞说”的论据。 “东莞说”运用大量的口碑、文字、文物与调查资料来证明孙中山的祖籍是东莞,而不是紫金。“东莞说”的证据如下: (一)文字资料:1、原由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俱在东莞县长沙乡(即上沙乡)居住。五世祖礼赞公在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居住。”2、清朝档案称孙中山是左头人。“孙文,原字帝像,别号逸仙,改字载之,香山县蔡坑村人,现改称早埔头(即左头)人,”左头村(又称左村,距翠亨村约8公里)是翠亨《孙氏家谱》所载孙中山的六世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乐千与乐南是礼赞的长、次子,乐千的后代一直以左头为主要居住地,而乐南的后代后来相继由涌口迁居迳仔、翠亨村,因此,翠亨孙氏与左孙氏是同源族亲的关系。3、左《孙氏族谱》有源于东莞的确切记载。4、翠亨孙氏十二世祖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完全吻合。5、由孙中山的胞兄孙眉遗下、孙眉的长孙孙满保存的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简述翠亨孙氏直系先祖十至十七世考妣的生卒情况,明确表明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 (二)口碑资料:1、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同开恳亲大会,当时的主持人孙龙光在演说中称孙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后,散居各处。”孙龙光的演说称孙氏由南雄迁入广东,而不是由福建迁入。当时的报纸曾对此作过报道。2、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在1931年4月26日就国民党党史会钟公任到访时说:“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的叙述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是吻合的。3、孙妙茜的孙子杨连逢证实孙妙茜只承认东莞为祖籍,从未讲过紫金方面的事情。4、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孙乾等人则一直坚持祖籍为东莞而拒绝承认紫金,他们的态度非常明确。5、东莞孙氏一直承认与左、翠亨孙氏为源流关系,而左、翠亨孙氏多数人不仅一直互相承认为同源族亲,而且共同承认源于东莞。 (三)实物资料:1、在翠亨附近的谭家山孙家坟场,葬有39穴坟墓,其墓碑所刻墓主名讳与《孙氏家谱》、《孙梅景等人卖田契》、《乐安堂仕合号账册》、《孙达成兄弟批耕山荒合约》所记载的孙家人名名号相吻合。而这些文物、史料证明孙中山的先祖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已自东莞迁至香山,同时也证实了左孙氏与翠亨孙氏是同源族亲。2、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与来自东莞上沙的孙姓族人开恳亲大会时留下了合影一张,上沙乡孙衍佳尚保存有其父孙同发留下的开会的传单与合照;孙中山于同月月底回翠亨后又与妻子卢慕贞、大哥孙眉、大嫂谭氏、女儿孙、孙婉到左与孙族叔伯在左孙氏宗祠合影三张,这些照片是孙中山与左和东莞上沙孙氏有宗亲关系的重要证明资料。而参加合影的左孙氏的后代不仅知道照片中很多人的名字及相互关系,而且知道很多有关孙中山及翠亨孙氏的事情。3、清光绪年间为祝贺东莞上沙大宗祠重修,左孙氏十八传孙俊邦、孙俊棠撰写对联制成木质堂对,悬挂于上沙宗祠大堂之内,其内容是“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安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这表明了东莞上沙孙氏与香山左孙氏之源流关系。4、孙科于1947年为东莞上沙车站茶亭题写“国父先代故乡”,并留有照片为证。 (四)著述资料:紫金说流行以前,史书有关孙中山的家世大都采用孙中山先祖由东莞迁居香山的观点,如1932年9月出版的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记载翠亨孙氏先祖的迁徙过程是:…浙江杭州--南雄珠玑巷--东莞员头山--上沙乡--香山涌口--左沙头--迳仔--翠亨,而1933年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各方签注汇编》一书是对《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内容进行审定从而签注意见的权威性资料,孙科先生的签注文字被全部收入。可以看出,孙科仅将“乐千又分居左沙头”改成正确的“分居左头”,并无其它任何异议;且“左”的“”字与“迳仔”的“”字一样,都是当地地名用字,很不常用,但长期在外很少回乡因而并不谙熟家族事物的孙科却能将“左沙头”改成正确的“左头”,这说明他对“左”的印象很深,因为正如翠亨《孙氏家谱》所记“左”是他的先伯祖乐千公的分居地。又如1937年出版的胡去非所撰《总理事略》一书也采用孙中山祖籍为东莞的说法,孙科不仅为该书题写书名,而且亲笔题词“《总理事略》,编订明备”。 (五)调查资料:持“东莞说”者通过对翠亨地区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特别是民俗学调查了解关于翠亨孙氏在居住、语言、妇女足型、婚姻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如下: 1、翠亨村的实际生活状况表明:翠亨村是广府人居住的村落,建村历史仅有300年左右,最早开村的麦姓、冯姓、陆姓都不是客家人,因此翠亨村不是罗香林所说的“客家移民”种菜的菜坑,并且一直也没有客家人入住。过去,由于民系隔阂,翠亨地区的客家人与广府人是分村而居的,没有混居的情况。因此孙家居住于翠亨村,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如果翠亨孙氏是由紫金迁来的客家人,那么他们就不能迁入翠亨村,而只能迁入翠亨村周围的客家村,特别是有紫金人居住的客家村。 2、孙中山1924年的讲话录音及有关资料、实际情况表明:孙中山及其大嫂、姐姐、孙中山的宗亲孙社正、孙中山的外孙杨连逢以及孙中山、孙眉的后代都讲粤语(当地称为白话),不讲客家话,孙眉的后代说听不懂客家话,也没发现他们的先辈讲过客家话。客家人有“可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之说。而翠亨孙氏整族人都讲白话而不讲客家话,则证明翠亨孙氏本来就不是客家人。 3、有关史料与口碑资料表明:孙中山的母亲、二婶、嫂子、姐姐、妹妹、堂妹及其他宗亲的妇女都是缠足的,缠足是广府民系及中国绝大多数汉族妇女所热诚奉行的自然的而且绝对不能违背的积习以求高贵的标记,而“古往今来,客家妇女都是天足,看不到缠足的小脚女人。”林百克在《孙逸仙传记》中对于孙中山反对给姐姐孙妙茜缠足的故事叙述颇详,该书是用对话的形式展现孙中山与母亲辩论的情景的:“文(中山)的母亲断然地说:‘看看客家人吧!没有一个客家妇女是缠过足的,客家人不象本地人或中国人那样缠足。你想你的姐姐成为一个客家妇女还是一个中国妇女?你想她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还是成为一个外乡人?’”这段话对于孙家是否客家人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极其明确的答案,而该书对于孙家其他人的描述也昭示了孙家不属客家而属广府民系的特征。因此,翠亨孙氏妇女及其女儿们缠足的事实证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 4、孙中山时代孙家并没有与客家人通婚的习惯,如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三婶谭氏、大嫂谭氏都来源于崖口,姐姐孙妙茜则嫁回崖口;二婶程氏来源于南,原配卢慕贞来源于外沙,妹妹孙秋绮嫁到西江里,而翠亨、崖口、南、外沙、西江里都是当地人居住的村落,既不是客家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在过去,即使是邻近乡村的客家人与广府人之间也是很少通婚的,而孙中山的亲属以及孙中山本人都与当地人即广府人结婚,而不与客家人结婚,这对过去当地人与客家人不通婚的习俗是非常有力的实证,同时也表明翠亨孙氏不是客家人。又据有关史料和孙中山、孙眉后人称: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离开家乡的孙家人与客家人结婚的仅有两例,即孙中山女儿孙婉所嫁的戴恩赛和孙中山的孙子孙治强的继室林伦可是客家人,但这两对夫妻都受过高等教育,早已走出乡居的环境,或者本来就在城市甚至国外长大,是在现代社交环境中相识并结合的。即便是这样,对于孙中山的女儿孙婉与客家人戴恩赛结婚问题,孙中山的元配卢慕贞曾持极力反对的态度,这是因为卢慕贞并未受过新式教育,且早年一直生活在乡村,因而具有较强的民系隔阂心理使然。 四、“东莞说”对“紫金说”的否定。 (一)对“紫金说”的“公馆背”的否定。持“东莞说”者经过考证证实:“Kung Kun ”是孙中山自述祖祠所在东江地区的一个地名,而孙中山自述的对象是美国人,因此,孙中山不可能把一个只有孙家人才能知道的“公馆背”的地方叙述给外国人,且“公馆背”的“背”字是不能随便省略的,此其一;其二,孙中山讲的是祖祠在东江的“Kung Kun ”,而不是祖坟在“Kung Kun ”,所以紫金孙氏的某一处祖坟在“公馆背”与孙中山自述的祖祠在“Kung Kun ”是不相吻合的,此其二;其三,紫金中坝孙屋排村从来也没有使用过“公馆”作为村名;其四,紫金孙屋排村位于珠江流域韩江支流琴江上游,至多算得上是“韩江孙屋排村”,既不能称为“东江孙屋排村”,也不能称为“东江公馆村”;其五,孙中山与外国人谈话涉及东江流域的地名时,不可能直接具体到某一个很少人知道的小土坡的名字,而应先讲县,再讲村,范围由大到小。而东莞是属于东江流域(下游)的一个县的县名,所以,“Kung Kun ”应是“Tung Kun”(东莞)之误。其六、罗香林早期的判断与“东莞说”的推断是完全吻合的,罗香林1932年在《客家研究导论》的一个注释中曾解释“Kung Kun ”“当是东莞无疑”。 (二)对孙琏昌与孙连昌是同一人的结论的否定。尽管两个人都是十二世,名字也只有有无“王”字旁之差,持“东莞说”者经过考证证实孙琏昌与孙连昌不是同一人。其理由为:1、中国人重名或近名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因此重名或近名不能作为判断孙琏昌与孙连昌是不是同一人的依据。2、紫金孙琏昌是第二房,其父名孙鼎标,而香山孙连昌系第三房,其父名孙瑞英,二人房次及其父名不一样。3、紫金《孙氏族谱》称孙“琏昌公,移居增城,于后未知。”罗香林推断孙琏昌“继于康熙中叶,再迁中山县涌口门村”。而翠亨《孙氏家谱》载孙连昌之五世先祖孙礼赞、六世先祖孙乐南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就从“东莞县迁居来涌口村(不是涌口门村,涌口门村也没有客家人)居住”,这比罗香林推断孙琏昌的迁徙活动早了150年左右。4、迳仔孙连富(孙连昌之二兄)的后人孙华祥(现居檀香山)所保存的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的记载完全吻合,该族谱与翠亨孙氏《家谱略记》的发现都进一步证实了孙瑞英与孙连昌的传代关系。5、据考紫金孙琏昌曾参加过钟丁先抗清起义,而钟丁先起义发生在清顺治三年左右,即1646年前后,而香山孙连昌1669年才出世,因此,无论如何,紫金孙琏昌与香山孙连昌也不可能是同一人。既然二人不是同一人,那么,紫金孙氏与香山孙氏也就没有源流关系。 (三)罗香林先生关于紫金孙琏昌迁居香山的“考证”纯属推断之词,不足为信。罗香林先生对于紫金孙琏昌的迁移过程是这样猜测的:“惟连昌(指琏昌)公在增城,似居殖未久,即碾转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盖连昌(指琏昌)公之初迁增城,本属流移性质,其迫于生事,而再谋迁居中山县涌口门村。”这样的推断怎么可以作为定论呢?罗香林推断孙琏昌到了香山,而翠亨的各种文物史料与传说证实,翠亨孙氏不是由紫金的孙琏昌迁居、繁衍而来的,而是由与紫金孙氏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莞孙氏迁来的,且迁居的时间要比孙琏昌失踪早150年左右。 (四)紫金孙氏与翠亨孙氏并不因罗香林“考证”出源流关系而建立来往关系、产生族亲感情。就中国宗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言,紫金孙氏不找寻外迁的孙琏昌及其后代是不足为怪的,而孙琏昌及其后代落足香山而没有追宗寻祖的话,那就十分不近情理了。而翠亨孙氏始终与左 孙氏、东莞孙氏相互交往、论资排辈,难道祖籍或祖宗是可以随便承认,祖坟是可以随便拜祭的吗?非也。事实上,即使罗香林“考证”出紫金与翠亨孙氏的关系之后,除了孙科等少数孙家人承认与紫金孙氏有源流关系外,翠亨孙氏多数人始终不承认与紫金孙氏有直接的关系,也并不与紫金孙氏交往。孙中山的大哥孙眉的孙子孙满、孙乾的态度不必说了,就连孙科的长子孙治平也并没有遵循其父的观点,而是认同东莞说。不过,倒是紫金孙氏少数人以“紫金说”为依据做出了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这从当时的温济琴致罗香林先生的电文内容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紫金“中坝孙姓少数人,竟为地方豪劣讼棍所摆弄,举凡孙姓历代卖出产业,均指为国父先祖遗产,控之于县府司法当局,强判人以窃占国父先祖遗产之罪,致拆屋毁坟,拘押勒榨,无不令人感慨。”另外,紫金孙氏及当地政府依据罗香林先生的论断确立了“公馆村”和孙中山祖籍纪念地、纪念馆的事实,虽反映了当地各界人士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但依上所述,所立之纪念地毕竟与孙中山的家族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紫金说”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并且牵强附会。而“东莞说”不仅有大量的论据材料支撑论点,而且这些论据材料都是确凿可靠的。因此,“东莞说”得到孙中山研究界和孙中山的多数亲属后裔的认可,而“紫金说”则基本上已被孙中山研究界排斥与否定。请看如下一些事实:1、一位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在198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闭幕式上发言指出:“有的论文,根据大量文献、文物和访问材料,进行了细密的考证,指出孙中山的祖籍是广东东莞,而不是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广东紫金,得到许多学者的赞许。”2、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实正误》把“东莞说”定为正,而把“紫金说”定为误。3、1996年在翠亨举行孙中山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由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翠亨小组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合编的《酸豆》第三期曾分发给与会专家、学者人手一册,该期刊登有主张“东莞说”的文章,结果到会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学者包括最权威人士都没有提出任何疑义。4、同样是在去年11月,在南京举行的孙中山、宋庆龄纪念地联谊活动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某专家明确表示承认“东莞说”,否定“紫金说”。5、台湾研究界对“紫金说”也早已有所动摇,如某学者很早就提出“国父是客家人吗?”的疑问,并引述有关资料论证孙中山不可能是客家人的论点;又有学者例举罗香林论点不能成立之理由,并提出“国父家族历史尚待考证”的问题。又如1985年台湾国民党史政机构第三次重版《国父年谱》,虽仍采用“紫金说”,但却加了一条注释,注释开头说:“关于先生家世源流,学者之间颇有争议,先生家属之间,意见亦不一致。”注释最后称:“本谱暂依罗香林前说,并继续研究考订,容有确论,再行补正。”6、大陆孙中山研究界则较多地采用“东莞说”,如1991年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和1994年出版的《孙中山辞典》这两部权威著作都采用“东莞说”。如此看来,罗香林先生的《国父家世源流考》在台湾的可靠性已发生动摇,失去了往日的光泽,而大陆的孙中山研究界及孙中山多数亲属后裔则已将其否定,因此,笔者在此提请非孙中山研究界和社会其他人士,对孙中山的祖籍问题要有科学的分析与正确的判断,不要盲目接受和坚持“紫金说”。 |
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2.htm
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
附 录编者说明:因职责所在,建馆45年来,本馆业务人员注意收集资料,研究孙中山的祖籍等有关问题。但是,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本书没有收录本馆在职业务人员的研究文章,我们只是希望本书所反映的孙中山祖籍研究各方面的观点更具客观性;书中有些文章的内容涉及本馆名誉,为保持客观和文章原貌,我们还是原文照录。 但是,为了表达本馆对孙中山祖籍问题的意见和观点,我们在档案中翻出多年前本馆答复潘汝瑶的函件(中山故居[1995]17号)作为附录;同时,也藉此回应一些对本馆的无端指责,澄清一些不必要的混淆。 因为潘汝瑶等人散发给有关部门的信件和给广东省委统战部的信(即下文所简称的“来信”),其内容大致相同;并且,与本书所收录他们的文章中捏造的本馆把过去一直陈列孙中山祖籍紫金的文物撤换掉等所谓“事实”,指我馆“伪造文物”“篡改、歪曲历史”等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在这些信件中的言辞更加激烈,对本馆攻击和诋毁更加肆无忌惮,故在此不再重复收录这些信件。
中山故居[1995]17号
关于潘汝瑶、何国华诬指我馆篡改、歪曲历史的复函
市委统战部: 你部9月13日转来的8月15日潘汝瑶、何国华诬指我馆篡改、歪曲历史给省委统战部部长的信(以下简称“来信”)收到,现回复如下。 一、我馆至今所收藏的关于孙中山祖籍方面的文物及我馆经过建馆近40年来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工作均证明孙中山的祖籍在广东的东莞。(我们注意到孙中山的亲属孙科、陈淑英夫妇及其次子孙治强等三人对此问题的表态,孙中山的其他亲属也向我们反映过他们表态的背景情况。我们也注意到大多数孙氏亲属及翠亨孙族人士对此问题的意见。)到目前为止,我馆没有发现过(更谈不上陈列过)任何关于“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文物,也无法证实“孙中山是客家人”。“来信”指我馆“弄虚作假”改变关于孙中山祖籍的陈列实属无中生有,无稽之谈。“来信”捏造种种耸人听闻的谎言,令人难以理解。 二、孙中山先生出生在翠亨村是确定无疑的,至于孙中山六代之前的祖籍问题,我们始终认为是孙中山研究的一个较次要的问题,更与我馆无任何利害关系,我们无意与他人争一高低,何须“制造假证”?我馆藏文物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的集体鉴定和其他专家的鉴定和认可,怎可指其为伪造?客家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的一部分,他们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之中涌现了大批优秀分子。但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都说成是客家人,似不够确切。我们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说孙中山不是客家人丝毫无诋毁客家人之意,更无诋毁孙中山之意。同样,我们根据文物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以及专家意见,采取一种学术观点,怎能认为是篡改历史? 三、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前(1990年),潘汝瑶曾致函广东省文化厅厅长,诬指我馆篡改历史,我们对此问题已经给过潘汝瑶先生答复与说明。(见附件一,我们现在仍持附件一所述意见和观点。)不可理解的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潘汝瑶等却公开发表文章诬指我馆篡改历史。(见《岭南文史》1993年第二期《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始末》一文。)还有人写信到台湾和把潘汝瑶的一些文章散发到台湾,诬指我馆篡改历史。现在又捏造谎言,向省领导部门多方发函肆意对我馆进行诬蔑和攻击。这一连串的事件,已经完全超出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范畴。我们将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 四、孙中山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我国博物馆系统对外较有影响的单位之一,它是收藏孙中山有关文物、研究和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专题博物馆。本馆的工作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各级领导、有关专家及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本馆多年保持着中山市文明单位的荣誉,并多次被广东省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荣誉称号。最近,继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后,又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多年来,统战部门在高举孙中山的旗帜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把它视为重要的阵地,宣传部门也把它视为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我们认为,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捏造谎言,公开发表或到处传播诬指我馆伪造文物、篡改历史的言论,将会严重地损害我馆的声誉,损害我国博物馆的形象,损害统一战线工作。 “来信”散发到了省委领导,省委宣传部请广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磊阅处,张磊等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四位专家给省委作了答复。在本文发出之前,我们收到了这四位著名的孙中山研究专家联合签署的《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的几点意见》(见附件二)。我们把它作为本文的附件,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转呈省委统战部,并作为我馆对潘汝瑶、何国华两位先生的答复。
附件一:1990年4月28日我馆给中山市文化局答复潘汝瑶来信指我馆篡改历史的函 附件二: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的几点意见》
翠亨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95年10月8日 附件一: 1990年我馆给市文化局答复潘汝瑶指我馆篡改历史的函 中山市文化局: 4月26日转来中山大学经济系潘汝瑶指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利用职权篡改历史给省文化厅厅长的信(复印件)收到,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的基本陈列是在省文化厅文物处、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主持下,我馆经过两年的时间筹备展出的。其陈列大纲在修改过程中四易其稿,并印发有关单位及部分孙中山研究的专家、学者,广泛征求意见。国家文物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协助审定陈列大纲,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最后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联合署名定稿。86年9月底陈列布展完成后至86年11月11日的预展期间,再次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宣传部、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的部分亲属等有关单位及人员对陈列进行了审查;国家文物局、省文管会、省文化厅的同志对陈列进行了审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孙中山研究学会主办的、代表了孙中山研究最高水平的“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国内外一百多位专家,对陈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陈列正式展出近四年来,接待了海内外观众约二百五十万人次,其中包括中央及各级首长、各界知名人士、海内外的孙中山研究专家及博物馆同行和孙中山的部分亲属等,人们普遍认为这个陈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比较好的。潘汝瑶先生指责我馆利用职权篡改历史,是极不严肃的,是我馆无法接受的。 二、潘先生来信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有些是没有根据(或不足为据)的,有些提法是错误的。我们相信,这只是潘先生的一些误解而已,绝非有意混淆。也许潘先生是搞经济学教学的,对历史方面有些问题不甚了解,请潘先生就近向本校历史系及孙中山研究所的同志咨询。 三、潘先生的来信,似乎反映了当前研究孙中山祖籍问题的某种倾向,在此顺便提一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我们认为,对孙中山祖籍问题,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孙中山研究的一个较次要的问题。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和他六代之前的祖先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孙中山的远祖何在,丝毫不影响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更无实际意义。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向:故意扩大对此问题的渲染;对一些历史研究工作者的无理指责;要求领导题词、表态来作为某种结论的依据;散布有人篡改历史、伪造历史证据的极不负责任的言论……,似乎已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原则,防止步入封建血统论的岐途。通过行政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是不妥当的。 2、我们希望,真正有志研究孙中山祖籍问题的人士,不要忽略到中山市的翠亨村及其周围做一些深入细致地调查,客观地、不要带有偏见地了解一些情况,冷静地分析一些史料,从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实际出发,综合各种历史证据、民间的口碑材料、风俗习惯以及现在还居住在孙中山先生家乡的孙氏族人对其祖籍问题的意见来研究一些问题(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同志已经这样做了)。不要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撇开问题的主流方面,只是纠缠于某些历史资料本身的不足之处大做文章;或者根据某人怎样说来作为历史结论,正如孙中山曾宣誓他1870年出生在檀香山而我们却不这么认为一样。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转呈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及各位副厅长和省文化厅文物处,并答复中山大学经济系潘汝瑶先生。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1990年4月28日
附件二: 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的几点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 日前,张磊收到于幼军部长批转阅处的中大教师潘汝瑶和华师大教师何国华的来信;宣传部又转下《信访摘报》粤信摘〔1995〕9号《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领导篡改孙中山祖籍》一文。我们就此事交换了意见。下面,谨提出几点看法,供宣传部和有关领导同志参考: (一)、关于翠亨孙氏的祖籍,孙中山本人没有留下明确的表述。30年代,国民党的史政机构根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的口述及翠亨《孙氏家谱》,在著述中提及孙中山祖籍时采“东莞说”;1942年,学者罗香林放弃自己赞成过的“东莞说”,在《国父家世源流考》一书中提出孙中山先世于清初从紫金辗转移居香山,这种意见可称为“紫金说”。罗著出版后,“紫金说”被国民党的史政机构接受,但几十年一直有学者持批评意见。在孙中山的家族成员中,对祖籍也有不同意见,孙科曾为罗著写序,承认过“紫金说”,但事后又曾为东莞上沙题写“国父先代故乡”,也承认“东莞说”。孙科的夫人陈淑英及次子孙治强近年作过承认“紫金说”的表示。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后人孙满等则只承认东莞为祖籍,坚决拒绝承认紫金。1992年孙满兄弟在中山市、中山大学都明确表示过这一点。因此,无论在学术界,或是在孙中山族人中,孙中山祖籍在何处一直存在争议,“紫金说”从未成为定论。1985年,台湾国民党党史会第三次增订重版《国父年谱》,虽仍采“紫金说”,但在注中说明了学者和孙中山亲属孙满等人的不同意见。在我国内地,几十年来,有人接受“紫金说”,也有人撰文批评此说而主张“东莞说”。 (二)、孙中山家世数代都是贫苦农民,留下家谱资料很不完备,这是引起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争论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存的翠亨《孙氏家谱》,有不少矛盾之处,而孙中山上世世系至今仍未能一一考证清楚。但据孙中山胞姐孙妙茜留下的一批契据、账册,又据解放以来史学工作者对翠亨附近的文物、史迹、坟墓等的调查,可以确定,翠亨孙氏在明代已住在香山,并非清代才从紫金迁来。迄今为止,在中山翠亨还未发现过一件文物可以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有关系,证明翠亨孙氏与紫金无关的文物资料却有多件;而罗香林提出的“紫金说”的证据,只是一种推测或假说;无论从年代、地理、还是从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婚姻来看,紫金的《孙氏家谱》都不可能与翠亨孙氏家族的谱牒发生联系。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东莞说”还有一些有待充分说明的地方,而“紫金说”则较为明显的缺乏根据。 (三)、从50年代以来,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一直与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孙中山研究的学术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据我们所知,以往并没有展出过所谓“孙中山祖籍在紫金”的陈列品,也不保有这样的文物。相反,一直展出证明孙中山祖籍并非紫金的一些契据、账册等文物。1986年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调整陈列内容,事前曾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并经上级文管部门和中山市党、政领导部门的审查。陈列大纲经反复多次修改,方才定稿。有关孙中山家世的内容,主要是突出展示孙中山家庭成员遗下的文物,并根据这些文物指出孙中山祖籍东莞。陈列内容有所完善,而无所谓“篡改”。1986年和1990年,在中山市翠亨举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研究孙中山的国际学术研究会,与会的中外学者大都对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建设和陈列的科学性表示赞赏。 (四)、我们认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事业和精神,主要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他的历史功绩和思想。如果说作为孙中山的故乡──翠亨的社会状况在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和实践中曾留下了一些痕迹和影响;那么,则没有必要过于注意他迁居翠亨多代以前的祖籍。关于孙中山祖籍问题不妨由感兴趣的学者各自发表学术论文,遵循学术界公认的规范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只要在学术上有充分的根据和科学的阐述,一定可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理解与接受。采用非学术的方法去对待这个学术问题,无益于真理的探求。前些年,曾有紫金地区的同志请求林若同志为当地有关“祖籍”的建筑题词,当时,张磊根据林若同志的批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对题词最好慎重。现在,我们仍坚持这种意见和作法。 (五)、中山市孙中山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纪念馆在宣传和纪念孙中山、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海内外获得好评。它的各项工作,肯定还有需待改进之处,但伪造文物、篡改历史的事从未发生,因为这是文博工作所不允许的。我们还注意到,有些人不仅在给领导的信中无根据地指责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而且通过发表文章、寄发印刷品等方式传播这些说法。这就很容易使海内外一些不了解实情的人士对中山市乃至我国纪念孙中山、文物保护等事业产生误解和怀疑,造成消极影响。在此,也提请有关部门以及中山市予以关注。
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公章)
名誉会长:陈锡祺(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教授) 会 长:张 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副 会 长:黄 彦(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 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 林家有(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5年10月6日
据本馆藏档案。 |
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2.htm
孙中山的家世――资料与研究 | ||
序
在孙中山诞辰135周年之际,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成《孙中山的家世¾¾资料与研究》一书,我觉得,对孙中山研究来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自罗香林先生提出孙中山祖籍紫金之说后,几十年来,围绕孙中山的祖籍问题,学者之间颇有争议,孙氏家族内部意见亦不一致。在孙中山之前,翠亨孙氏世代为贫苦农家,并没有留下完整的家族谱牒资料。而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对自己个人、家庭、家族的事务却从来没有予以太多的注意。他没有主持或授意族人续修家谱,在他的所有著作和言论中,也没有关于家世源流的明确表述。因此,罗先生放弃原来同意过的“东莞说”而提出“紫金说”,以及日后众说纷纭,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历来认为,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他的祖籍在何处,对他的历史地位并无影响。但孙中山又是全体炎黄子孙十分崇敬的人物,有关他的一切都应该研究。因此,在80年代我与中山大学的同事编撰《孙中山年谱长编》时,曾安排人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帮助下,收集、研究有关文献与文物,并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访问。当年,李伯新先生还带我一一勘察过孙氏的祖墓。当邱捷、李伯新写出论文《关于孙中山的祖籍问题¾¾罗香林教授〈国父家世源流考〉辨误》时,我对他们的意见表示赞同;在与编撰的同仁讨论后,《孙中山年谱长编》在记述孙中山祖辈时就采取了“东莞说”。 “孙中山祖籍在何处”是一个历史学考证的论题,讨论的双方都应该拿出自己的史料依据,都应该按照学术规范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讨论。但也有人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的人,多数未必有时间去收集有关的资料,也不一定了解论争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所以,在社会上往往还会有各种疑问。瞻仰孙中山故居的海内外游客,很多人曾询问过孙中山祖籍的问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编了这本书,把“东莞说”和“紫金说”两方的文献、文物、口述资料(特别是孙氏族人的意见),以及两说的主要论著收录。这样,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就可以全面地了解两说的论据与观点,在此基础上再作出自己的判断。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来说,这是完成了一项本职工作;对孙中山研究的学术界来说,是出版了一种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汇编。无论如何,这件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这本书所收集的资料和论著,应该说是相当全面的,而且,所有资料和论著都注明了出处,以便读者查核。于此,可见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同志用力之勤以及态度之认真。早在50年代,我就与纪念馆的老馆长李旭昭认识。几十年来,纪念馆换了几任馆长,但一直坚持同研究孙中山的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维护文物、宣传孙中山的光辉思想与历史功绩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而且对孙中山研究也做出了贡献。1986、1990、1996、2000、2001年,在孙中山的家乡都举行过大型的研究孙中山的学术讨论会,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筹办这些会议时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纪念馆陈列内容之丰富、选择之谨严,给海内外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结合文物保护,对孙中山的家世、家庭以及孙中山早年生活、当时香山的社会环境等课题,做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果不是长期收集有关的资料,关注有关的讨论并进行研究,是编不出这样一本书的。 在学术研究中,很多问题是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商榷才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罗香林先生在研究孙中山和其他学术领域都有不少建树,即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结论可以商榷,亦当无损罗先生的学术地位。从这本书收录的论著可以反映出,罗先生和多数学者研究孙中山的家世源流,出发点都是为了纪念孙中山,都是就一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深入探讨。我认为,讨论孙中山祖籍必须坚持这些原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同志在孙中山家世源流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但愿意同持不同意见者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坚持以文物史料说明问题。这种学术风度,是值得称道的。 如果这本资料集出版后,对大家在孙中山家世源流问题上取得共识或引起进一步讨论有帮助,那正是我的希望。我相信,那也是编者的愿望。 |
陳錫祺
2001年11月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孫中山是廣府人,翠亨村的中山紀念館已經有史料及文物作為佐證了。
而中山市市委委員鄒佩叢也在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館刊第二期發表《翠亨孫氏不是客家人》一文。
孫中山自己認同是廣府人又還是客家人就不清楚了,不過根據之前的資料他是廣府人的可信性較高。
於中華民國建立時,他是國父,超越民族的,是否漢人並不重要。不過他非常重視廣東的客家人,作為民國的骨幹。而國民黨也非常重用黃埔軍校中人,主要為廣東人士。
廣府”土人”的歷史名人不多,只有袁崇煥及孫中山,勉強可能加進廣東十虎及黃飛鴻上去。
客家人要爭著認袁崇煥及孫中山,甚至把大軍閥,海陸豐的鶴佬陳炯明,也說成是客家人呢。
近代廣東的大人物,就是大元帥葉劍英啦,他確確實實就是客家人啦,在廣東,即使是廣府人,也認同其成就的啊。
近年,有人披露,孙科先生曾说,“国父曾告诉他,老家原住东江永安县(现名紫金),” 但我们所见的一些文献资料,与上面转引的口述史料则明显有矛盾。
------------------------------------
看到了吧!国父亲口说的,所以不用研究了。
近年,有人披露,孙科先生曾说,“国父曾告诉他,老家原住东江永安县(现名紫金),” 但我们所见的一些文献资料,与上面转引的口述史料则明显有矛盾。
------------------------------------
看到了吧!国父亲口说的,所以不用研究了。
孫科是孫穗芳的父親,認同紫金說的也只有此一系而已,其他孫家後人都是認同東莞說的,當然認同孫中山是廣府人啦。
國父不親自撰文或者向其他子孫而只是孫科透露?孫科移居台灣之後,孫中山是客家人論也是由此而起,特別是台灣的客家人深受鼓舞。
至於為何孫科及孫穗芳要認是客家人,就不知道了。孫家後人除了孫科及孫穗芳一系之外,其他都曷認同是廣府人的,誰可信?
就說翠亨村的中山紀念館,立場也是偏向孫中山是廣府人的耶。
老實說,老鄉是否在紫金,即使孫中山是知道的,也只要第二手資料而已,而事實上,孫中山自己也不知道,他可是在中山出生,說跟白話差不多的中山土話耶。
不過在公開場合上,孫中山確實是說,家鄉在東莞。
孫科是孫穗芳的父親,認同紫金說的也只有此一系而已,其他孫家後人都是認同東莞說的,當然認同孫中山是廣府人啦。
國父不親自撰文或者向其他子孫而只是孫科透露?孫科移居台灣之後,孫中山是客家人論也是由此而起,特別是台灣的客家人深受鼓舞。
至於為何孫科及孫穗芳要認是客家人,就不知道了。孫家後人除了孫科及孫穗芳一系之外,其他都曷認同是廣府人的,誰可信?
就說翠亨村的中山紀念館,立場也是偏向孫中山是廣府人的耶。
孫中山自己認同是廣府人又還是客家人就不清楚了,不過根據之前的資料他是廣府人的可信性較高。
於中華民國建立時,他是國父,超越民族的,是否漢人並不重要。不過他非常重視廣東的客家人,作為民國的骨幹。而國民黨也非常重用黃埔軍校中人,主要為廣東人士。
是的,更超越民系。
你沒有看翠亨村中山紀念館有關實圩採訪的文章嗎?翠亨村是百分百的土佬村,只是附近有幾條客家村為鄰而已,我相信是客家網的”記者”入錯屋而已。
是的,更超越民系。
對啊,孫中山為了不得失客家人,故迴避民系問題,做成現在的懸案。
不過根據翠亨村中山紀念館的資料,包括翠亨村的實地考察,孫中山是廣府人無疑。
翠亨村中山紀念館存檔關於實地採訪的資料:
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53.htm#2
在翠亨附近的调查访问
第一次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主题:1、翠亨一带居民的状况;
2、翠亨一带客家人祖先由何处迁来。
甘桂明:
翠亨镇有4个管理区;翠亨、崖口、石门、下沙。石门全为客家,无混杂,多数姓甘。翠亨管理区有4个村:竹头园、平顶、长沙埔是客家,唯有翠亨村不是客家。下沙是水上人家,俗称“水流柴”、“疍家”,说是从番禺来的。崖口全不是客家,讲本地白话。
石门甘姓祖宗,我们知道是从紫金迁来,1991年紫金还有人来过。(问:甘姓和原籍紫金还有无来往、联系)。攸福隆村解放前同紫金有来往,听一些老人讲,也去过紫金,现在紫金建有祖祠,香港攸福隆同乡还送了烧猪到紫金的祖祠。1991年12月,紫金修甘氏族谱,因为没有中山一脉的内容,有人下来了解。近年,紫金人甘湘华来石门耕田,因为他听自己父亲说有姓甘迁到中山,要他来找甘贡三,甘湘华父亲同甘贡三有过来往。
当地甘伟雄有一本族谱,“文革”才失传。他对历代什么祖、什么公都很清楚。我们解放初参加工作,所以对族谱不大清楚。
(问:当地客家人风俗与本地人同不同,以往有无缠足者?)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石门客家人没有小脚女人。
甘国雄:
我阿婆过身时,我已十多岁,我阿婆是大脚的。
甘桂明:
我八九岁时,我阿太八十多岁,没有小脚的。现在石门还有不少老人家,都没有小脚的。
(问:客家人与讲本地话的人通婚的多不多?)
甘桂明:
客家人、本地人通婚,以前很少,只有很穷的人才会。现在多一些。解放前兰溪百多户,只有三、四家和本地人通婚,可以数得出来。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翠亨镇的客家人70%姓甘:攸福隆、龙舟地(现逸仙水库)、新村、兰溪、书房坳、后门坑、甘竹山、田心、白石岗、剑首、龙田、大象埔、三家村,以上都姓甘。
杂姓的:练屋(姓练)、杨贺(姓杨或姓贺)、张琶歧(姓何)、张洛坑(姓谢)、木子埔(姓谢)、峨嵋(姓徐)。官坑(姓谢)是一条小村,后来住的人都搬走了。葵坑遗址还在,人都搬走了,(姓什么不清楚)。还有两个村:黄猄头、张洛坑。张洛坑本应叫“獐鹿坑”。
(问:客家村有无孙姓)
甘水连:除翠亨以外,没有姓孙的。客家村没有姓孙的。
(问:客家人平时讲什么话)
甘国雄: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同外人讲本地话,紫金的同宗来同我们讲话,口音已经不一样了。
甘水连: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在村里讲客家话,三句不离客家话。
(问:翠亨村以前有无客家人?)
甘桂明:翠亨村在解放前都没有客家。
甘国雄:解放前,石门九堡包括竹头园、长沙埔、平顶,石门九堡都是客家村,但不包括翠亨。
(问:以往同本地人关系如何?)
甘国雄:本地人称我们“挨子仔”、“挨子佬”。我们都住山坑角落,为避免械斗。我们也说本地人:“Xisa佬,Xisa嬷,煮饭不煮茶”。崖口人在解放前欺负客家人。
解放前,石门客家人很少有书读,初中毕业的也少。由于生活条件差,读书的人比本地人少,多数文盲、半文盲。
解放前,客家地主不多,有也是十亩八亩田的。兰溪有两家是地主,肯定是华侨。
(问:住房和本地人有无区别?)
甘桂明:区别不大。
甘国雄:以前,石门有砖屋、泥砖屋、舂墙屋,99%都是平房。现在变了样,很多楼房。
(问:出外的情况如何?)
甘国雄:外出谋生很普遍,到秘鲁、檀香山、南洋,每条村都有。18-19世纪,兰溪村的多数去秘鲁。
甘桂明:外出的人多过留在本地的人。以前拜太公分猪肉,就知道外面的人还多。
甘国雄:我的一支,去了两个叔公,一个堂叔公,两个阿叔,多数去了秘鲁。
(问:你们对紫金迁来的情况清不清楚?)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长辈得知祖先从紫金迁来,但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村。可能有三四百年。
甘国雄:我是二十五世,葬在村背的太公第十七世。
甘桂明:我是二十二世。
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小都没听过有族谱。
甘桂明:我家的一本是“文革”才烧的。保存得很好,用牛筋穿,红色栏格纸抄写。
甘国雄:我们以前的神主牌都写“渤海甘姓”。白企、合水口、长沙埔都有不少姓甘的。
(问:客家人有无住入本地人村庄的?)
甘桂明:客家人都是聚居的。一家客家人不会搬入本地人的村庄。
(问:是否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未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国雄:客家人都住在山区。白企、合水口、背头里都是山区。沿海多是本地人。还有东区的长江、大寮,整个五桂山镇(石鼓挞、石楼坑、石营桥等)。以前欧初打游击都得客家人支持,抗战时客家人受害特别多。现在,客家人的村经济上还是比不上本地人,因为条件不同。
据本馆藏记录稿。
第二次访问记录*
问题:1、翠亨附近居民状况
2、孙中山家族是否客家人
甘伟雄:
我以前有一个简单家谱,我是既沾公21传孙,对祖上来龙去脉了解较多。
我们石门有很多村落,多数是客家人。整个五桂山区全部是客家人,大部分来自紫金,还有来自增城、博罗。紫金来的姓甘最多,石门姓甘占80%以上。我们老祖宗在长乐大坪,后分支到甘田。后来有两兄弟下香山,十二世祖既沾公(住田心)和既济公(住兰溪)。
我们的家谱是
十二世 既字辈 既沾 既济
十三世 和字辈 和智
十四世 奕字辈 奕汉
十五世 物字辈 物利
十六世 秀字辈 秀明 秀英 秀高
十七世 联字辈 祥联 毓联 开联
十八世 庆字辈 庆隆 庆祥
十九世 元字辈 贞元 瑞元
二十世 建字辈 建南 建波
二十一世 兴字辈 达兴 中兴
二十二世 泽字辈 泽伦
甘姓除了田心、兰溪,还有攸福隆。攸福隆甘先一郎,紫金南塘人。
谢姓也是来自紫金,什么地方不清楚。
我们甘姓来自渤海郡(山东高邮)。
客家人宗族观念很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祖先来历。以前,与本地人通婚的很少。
我们这一辈人都知道祖上从紫金迁来,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解放前也有人回紫金拜过老祖宗。家中老辈很念祖,都向后辈讲述祖先来自紫金。
翠亨村没有客家人住。我也听人讲过孙中山老祖宗是客家人,孙家原住迳仔蓢,后来迁到翠亨,听说只落来几辈,是他阿公才来的。有老人讲孙家来自紫金,也有老人说来自东莞,不很清楚。
这一带没有姓孙的客家人。在中山也没有听过姓孙的客家人。
客家人和当地人以前也有矛盾。但和翠亨村一直和睦相处,没有打过。但同崖口就有争斗。没有用枪,用手脚、锄头,事情发生在抗战前。翠亨村是讲本地话的,同石门没有争斗。以前石门村客家人租了翠亨陆、杨姓人的田,他们是华侨地主,比较通情达理。每逢天旱,会适当减免田租。我们客家人送租去,有时他们会给点零食给小孩。因为翠亨周围被客家人包围,他们也不敢对我们恶,大家相处得很好。
翠亨一带的田都很瘦。
中山的客家人,不少在政界做事。如甘子贤、甘伟光、杨社(淮海战役时当师长)、李斌、凌伯棠(合水口人)、甘玉明(市委、龙田人)。不少中山客家人在省、市、军队任职。
我有一首石门村名的七言诗。(另纸)
客家人有罗、幸、官、黄(灯笼坑 )、王、梁(三乡)、曾、林等。当地孙、谭、程姓没听说过有客家人。
社会风气,客家村一般比讲本地话的村好一些。
据本馆藏记录稿。
對啊,孫中山為了不得失客家人,故迴避民系問題,做成現在的懸案。
不過根據翠亨村中山紀念館的資料,包括翠亨村的實地考察,孫中山是廣府人無疑。
孙中山是否客家并不重要,我们客家人是非常非常尊敬他的,他的继任者廖仲恺是客家人无疑了。同期的邓演达、叶挺也是客家人。
孙中山是否客家并不重要,我们客家人是非常非常尊敬他的,他的继任者廖仲恺是客家人无疑了。同期的邓演达、叶挺也是客家人。
對啊,近代客家人出了一個葉劍英,廣府人也很尊敬他,而廣府人也出了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成為國父呢。
新加坡也有李光耀,不過他只說英語,不懂客家話的。
就說台灣的客家人總統,先有李登輝,現有陳水扁,阿扁更加是福佬客,你又怎樣看呢?
對啊,近代客家人出了一個葉劍英,廣府人也很尊敬他,而廣府人也出了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民國,成為國父呢。
新加坡也有李光耀,不過他只說英語,不懂客家話的。
就說台灣的客家人總統,先有李登輝,現有陳水扁,阿扁更加是福佬客,你又怎樣看呢?
李登輝,陳水扁是福建人,不是广东人,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李登輝,陳水扁是福建人,不是广东人,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客家人不是團結一致,不分省籍的嗎?
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而陳水扁祖籍福建詔安。李光耀祖籍廣東大埔。
對於惠城人及粵西哎人否認是客家人,你怎樣看呢?
客家人不是團結一致,不分省籍的嗎?
李登輝祖籍福建永定,而陳水扁祖籍福建詔安。李光耀祖籍廣東大埔。
對於惠城人及粵西哎人否認是客家人,你怎樣看呢?
粵西哎人是承认他们为客家人的,惠城人的语言明显是客家话,特别近河源音,他们大部也承认是客家人,少部分有自卑心理,所以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台湾的那两个主要是与环境有关,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且近代受倭人的影响,所以会有台独的猖獗,只是恰巧那两人是客家,如果是holo,可能还要更独。
粵西哎人是承认他们为客家人的,惠城人的语言明显是客家话,特别近河源音,他们大部也承认是客家人,少部分有自卑心理,所以不承认自己是客家人。台湾的那两个主要是与环境有关,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且近代受倭人的影响,所以会有台独的猖獗,只是恰巧那两人是客家,如果是holo,可能还要更独。
我就是在網上跟其他人爭論,他指有同事是粵西的咬人,不認是客家人,指哎人跟客家人不同云云。就好像有潮州人拒絕承認潮州話屬閩南語系一樣。
我接觸的惠城人,說他們講的是”土話”,不是客家話。似乎他們自視比客家人商級才對啊。
李登輝會說客家話的啊,只是陳水扁不會。現在即使是說客家話的,更多傾向台獨了。
我就是在網上跟其他人爭論,他指有同事是粵西的咬人,不認是客家人,指哎人跟客家人不同云云。就好像有潮州人拒絕承認潮州話屬閩南語系一樣。
我接觸的惠城人,說他們講的是”土話”,不是客家話。似乎他們自視比客家人商級才對啊。
李登輝會說客家話的啊,只是陳水扁不會。現在即使是說客家話的,更多傾向台獨了。
广东倒数第一是河源,倒数第二是梅州,全是客家地区,原因就因为是山区。
广东倒数第一是河源,倒数第二是梅州,全是客家地区,原因就因为是山区。
客家在山区有怎么样了啊?当年你们客家人不就是靠着山区而出名的吗?没有那个谁都不爱管的山区,没有那个穷的谁都不爱去占的山区,没有那个乱的谁都管不了的山区,老毛和老朱会跑去井冈山? 没有山区,你们客家人能在红军的历史里那么出名?
现在山区导致你们客家经济的落后,也不是彼一时,此一时,过去的优势变成了今天的劣势。怎么现在又不爱山区了?嫌山区穷啦,就嫌山区不靠海边啊,呵呵,不如让上帝将所有的优势都给你们好了。
沙漠里的阿拉伯无论再怎么富,他也缺水。上帝是公平的。
客家在山区有怎么样了啊?当年你们客家人不就是靠着山区而出名的吗?没有那个谁都不爱管的山区,没有那个穷的谁都不爱去占的山区,没有那个乱的谁都管不了的山区,老毛和老朱会跑去井冈山? 没有山区,你们客家人能在红军的历史里那么出名?
现在山区导致你们客家经济的落后,也不是彼一时,此一时,过去的优势变成了今天的劣势。怎么现在又不爱山区了?嫌山区穷啦,就嫌山区不靠海边啊,呵呵,不如让上帝将所有的优势都给你们好了。
沙漠里的阿拉伯无论再怎么富,他也缺水。上帝是公平的。
上帝很公平的,山区少了珠三角的嘈杂,污染,民风败坏,多的是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我很爱我的家乡,虽然我住在他乡,而且在海边居住,但我不会嫌弃家乡的贫困的。
错,茂名的污染和内地许多城市比起来并不严重。30万吨乙烯建成后,很多人听说附近的母机不下蛋了,都以为是真的,搞的很多人都不敢去乙烯厂附近,害怕以后没有孩子。哈哈。后来为了打消附近村民的疑虑,石化公司曾请各村代表到国内其他城市去参观,他们去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环境并不是想象中的坏。
我没说茂名富,我只是说高州根子的客家人靠农业与旅游制富而已。
我认为孙中山应该是完全被广东人同化了的客家人。
不过研究孙中山的祖籍在历史学上是有价值的。但对评价孙中山的功业并无关系。他是汉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所说的“超越民族的,是否漢人並不重要”。
错,茂名的污染和内地许多城市比起来并不严重。30万吨乙烯建成后,很多人听说附近的母机不下蛋了,都以为是真的,搞的很多人都不敢去乙烯厂附近,害怕以后没有孩子。哈哈。后来为了打消附近村民的疑虑,石化公司曾请各村代表到国内其他城市去参观,他们去看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环境并不是想象中的坏。
我没说茂名富,我只是说高州根子的客家人靠农业与旅游制富而已。
高凉仔,你说白话还是雷州话???高州应该有不少人是说雷州话的吧。
高凉仔,你说白话还是雷州话???高州应该有不少人是说雷州话的吧。
雷州話是黎人說的,屬於閩南語系,不過跟潮汕話相去甚遠,已經不能溝通了。
茂名其實屬於高州的吧?只是黨從高州縣劃出一個茂南市吧?
梅縣本身很窮的吧?本來有工業的,不過因為交通不方便都撤出了。不過梅縣的人很多都到珠江三角洲打工,賺了錢拿回梅縣,建屋等,故梅縣比河源好一些。
孫中山是國父,是他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他超越民族,是否漢人並不重要。反之,若果早於革命黨成立之前,清皇朝(我還是覺得加個滿字適合些)是由滿人本身的先進份子推翻,建立共和的話,漢人會怎樣呢?
好像翠亨村的中山紀念館,立場都是偏向,孫中山是廣府人,支持東莞說,有孫治平等後人簽字支持,只有孫穗芳一系說祖父是紫金客家人而已。
一些客家人不服氣,上書去告翠亨村中山紀念館偽造證據,篡改歷史呢(見前面轉貼文章)。
满族人推翻清朝???
这比让公鸡下蛋还难!!
一个汉族王朝被汉族人推翻是常有的事。
但满族人绝对不会推翻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
是什么原因,估计大家都知道。
孙中山祖先在闽地就已经是客家人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