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族的婚俗 [打印本页]

作者: liu-dynasty    时间: 2003-4-15 21:09
标题: 壮族的婚俗

倚歌择偶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俍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每逢“歌圩”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在“歌圩”上,一对对男女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语双关。从白天到晚上,从山头到草坡,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后,歌会进入高潮。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这种声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一对对有情人通过抒怀畅情,缔结了美好的姻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壮族歌圩上的对歌仅限于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间,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对歌的。
  在“歌圩”中,男女对唱的山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在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数情歌了。
  情歌一般是从相见和询问对方开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别为止。整套情歌由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等组成。这些情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互相对唱,激烈动人。
  在情歌对唱中,以盘歌最为激烈,也最难应付,被称为情歌对唱中的“急流险滩”。盘歌是在男女双方经过相识并初步了解之后,为进一步试探对方的人品、见识、性格及才智而展开的。盘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无所不包。它像一场考试,检验着男女双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顺利通过此关。所以,为了通过这一“险”关,青年人常常要请老歌手作为坚强后盾,随时答疑解惑。因为过不了这一关,后面再赞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
  盘歌虽然激烈、难唱,但最感人的还是深交歌和分别歌。
深交歌是一种定情歌。男女双方经过试探和求爱,爱情的花朵便从两颗相印的心中绽放出来,是那么的鲜艳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词唱道:
         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不是情妹哥不理,
         情妹连哥哥不离。
         变鸟我俩共一枝,
         变鱼我俩共一溪;
         生前我俩共饭碗,
         死了我俩共堆泥。
  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恋了,他们有说不完的情话。分别在即,他们又是那么依依难舍、情意绵绵。有歌词唱道:
         男:难舍妹,
         好比蜜蜂难舍花。
         蜜蜂难舍花落地,
         哥今难舍妹回家。
              
         女:难舍哥,
         好比雏鸡难舍窝。
         分离谁知相逢日,
         相送九里不嫌多。
  多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诗画意境!就是在这种充满乡土气息和激情的情歌对唱中,一对对有情人相恋相爱,甚至私订终身。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倚歌择偶的行为又称为“唱风流”。因为这种方式既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从而使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正如歌中唱道:
         火烧芭蕉一堆灰,
         我俩连情不用媒,
         不用猪羊不用酒,
         一句山歌带妹回。
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对唱、倚歌求偶以外,还有许多充满青春气息和炽热爱情的求偶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抛绣球”。
  “抛绣球”,壮语称为“飞沱”,早在唐代就在广大壮乡普遍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著名诗句。抛绣球时,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开始先对一阵山歌,然后彼此拉开适当的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再抛给中意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来的绣球上的礼物,双双便退出"歌圩",寻找僻静之处,单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除抛绣球外,在横州一带壮乡则流行着抛帕求爱的习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约“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抛给中意的姑娘。对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并在布帕上绣上象征爱情的花朵,待日后再次约会时当面归还男方,当地称之为“抛帛”。“抛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说亲。
  另外,在都安一带壮乡,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来物色意中人。在当地壮胞看来,红色表示吉祥、热烈,象征着青年人火热的心。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一阵对歌,彼此相识,互相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对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会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相碰而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双方走出“歌圩”,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明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如果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则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
  看来,“歌圩”对于壮族青年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点燃了爱情的种子,它像甘露浇开了爱情的花朵,它始终与爱情有着不解的缘分。
                                       
                                                        转载自广西旅游网
作者: liu-dynasty    时间: 2003-4-15 21:13
[这个贴子最后由liu-dynasty在 2003/04/15 09:20pm 编辑]

送鞋定情
  将花鞋垫、麻布鞋作为情感的象征物赠送给心上人,是广西许多民族盛行的风俗。桂西一带壮族的小伙子在三月三的歌圩上对歌,如果遇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会向她讨要白布鞋和花鞋垫作为定情之物。姑娘若有意,便会如约相送。如两只鞋子留下线头用死结系住,小伙子就明白了姑娘的意思“生死相连,永不分离”。如果线头打了活结,一拉就开,则表示已有了对象。有时候,姑娘有意将某处不缝完,留下线头让男方去接续,意思是“你愿连就连”。当然,定亲以后姑娘会做更加精致的“同年鞋”送给小伙子。用十几层白布层层裱贴、包边,长白棉线纳得横竖成行,密密匝匝,有时候还在鞋底纳上鱼鸟花蝶的纹样,纳好的底子需放在锅里蒸过再取出晾干,然后配面上帮,整个工序,凝聚着女儿家全部的感情。因此,情郎哥哥哪能不视若珍爱好生保护?有一句山歌唱道:“鞋底破了鞋帮在,把妹手工带回来。”尽管歌里不谈爱情,但针针线线的手工里,已钉实了两个人的心。                      

作者: liu-dynasty    时间: 2003-4-15 21:17
婚礼 
   壮族婚礼有一个演变过程,魏晋时代,男女"歌舞相对"连情,婚礼简单,父亲把女儿送去婆家,把她的手牵到新郎手里,礼成。唐代,传说刘三姐与张伟望在山顶上对歌七日,化为双石人,暗示对歌成婚。宋代,"峒官之家,婚嫁以粗豪汰侈相高,聘送礼仪,多至千担,少亦半之。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寮。两家各以鼓乐迎男女至寮,女婢妾百余,婿僮仆至数百……成婚后,婿常袖刃,妻之婢妾迕意即手杀之。自入寮能多杀婢,则妻党畏之,否则谓之懦。半年而后归夫家"。这是女权尚未完全消失的余波。其婢即家奴,又称生口,婚姻则由主人之意给予"男女相配"。清代雍正年间,"男女婚嫁亦凭媒妁……至若倚歌择配之俗,虽迩来遵禁,而溪峒之澳,尚间有之"。婚制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原因,但流官禁令起了很大作用。
  从清到民国,壮族各地婚礼大致相似。出阁前夕,女方父母召集本族长老,焚香燃烛,敬告祖先,老人谆谆教导女儿勤劳持家,孝敬公婆,团结妯娌,礼待夫婿。姐妹们也来与新娘相伴话别,三更时分,新娘便开始与邻里姐妹唱肠回九曲的《伴离歌》:"茶油点灯灯花新,今夜姐妹难离分。明天花轿抬姐去,在家姐妹泪淋淋。"然后又唱令人心碎的《哭嫁歌》,有《叹祖宗歌》、《叹父母歌》、《叹弟妹歌》、《叹众亲歌》等,直到次日上午上轿也依然哀哀而哭,半道方止。这凄楚的歌是对男权社会的抗议,对封建婚制的诅咒,对女权沦落的悲叹。
  迎新当日,男方由一位有社会经验的房族为代表,率领迎亲队伍登程。队伍里有一位打黑布伞的师公,几位接娘,一个八音乐队(一般由一对唢呐、一对铜锣、一对长号组成)、四杆旗、一对长杆灯笼组成,一长溜担猪肉、米、酒和钱的小伙子,一顶花轿(有的地方步行)。一路吹吹打打,翻山越岭,直奔女家。也有少数地方新郎同去。有的地方女方歌手在村外唱拦门歌,男方歌手对歌赢方能进村。
  新娘出门上轿,各地都有一些讲究,如龙脊壮人过去要由一位父母子女双全的人或父亲背出门,背时脱下鞋,上轿前再穿上,表示不再后顾;有的地方新娘不得回头张望。女方的送亲队伍中,引人注目的是新娘的同辈女伴,俗称"十姐妹"。她们多系未婚,有个别是结婚不久但未生小孩的女子。生了小孩则不能当"十姐妹"。"十姐妹"省则七人、八人,多则十人。男方的迎亲队伍,也有新郎的"男友",人数及条件与女伴同。迎亲队伍往回走,小伙子们挑的是新娘的柜、箱、被子、新装、镜台等陪嫁物,还有一张漆以红色的新木床,嫁妆越多越体面。
     到新郎家下轿,有的地方以木板或红布从门外到厅堂铺一条"桥",新娘走过,马上撤去,表示新娘从此不再后顾,在婆家生男育女,生根开花。新娘在八音高奏声中,踩着炸响的鞭炮走向神案拜堂,随即在伴娘陪伴下进入洞房。按壮族风俗,新郎当晚不入洞房,夫妻不得同房,而由伴娘、接娘陪伴,村子里的小伙子们可以和伴娘通宵对歌,有的便因之萌生爱情,结为情侣。厅堂宴宾客,推杯换盏,少的二三十席,多的百来席。桌上八大碗十大碗不等,酒是一坛一坛地开,饭是一箩一箩地抬,有人以簸箕装肉在席间巡回,随要随添。有脸面的人家,每当贵客来到,还要高奏八音,放三响地炮。

              “不落夫家”的婚俗

  婚礼完毕,日已西沉,甚而深夜,新娘及"十姐妹"在新郎和"男友"的护送下返回娘家。一路上山歌互答,时走时停,一直到达新娘所在村口,才互相告别。有些壮族地区,新娘可在陪娘的陪同下,在夫家或夫家邻居过一夜,但不与新郎同居。次日第一遍鸡鸣,新娘即起身给夫家挑一、二担水,做好早饭,于拂晓前便随陪娘悄然返回娘家。两者虽有差别,但都是避免过新婚之夜。
  婚礼之后,新娘已算男家的成员,每年的大节日,男家派出自家的女性,如母亲、姐妹,如夫家丧母,无姐妹,可由近亲的女性到妻家邀妻子回来,欢度节日,与丈夫同居。节日过后,妻子又回娘家住。此外,在春插、秋收的农忙季节,男家也派上述人员到妻家,把妻子接回来参加农忙的劳动。农忙过后,妻子仍回娘家住。
  妻子在"不落夫家"期间,社交活动仍与姑娘时一样,跟男子对唱山歌、赶歌圩,社交仍是自由的。但有的地区在参加公开的社交活动时,要避免夫家的人看见,不然会受到夫家的人干预。为了避免纠纷,是否已结婚,在某些壮族地区,在装饰上是有区别的,如龙州县一带的壮族,姑娘的头辫饰是有留海,即额头上留有齐眼眉的短发,脑后及两侧的头发稍长过耳根,已婚女子是在脑后打髻。
  "不落夫家"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两种情况,一是视妻子是否怀孕或分娩为限,怀孕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就开始定居夫家,与丈夫共同生活。不生孩子就一直在娘家居住。因此民间有"三年不成夫妻"之说。另一种是,妻于年过三十,还不生孩子,也就迁到夫家居住,共同生活。有的地方,在居住娘家期间,娘家不分贫富,都要分出几分田地给她耕种,作为个人收人。此外,这个女子还可以自己喂猪,种植水果,采集,其收入均归她所有,自已储藏,父母兄弟姐妹无权干涉与支配,一直到落夫家为止。女儿可以趁此积攒、制作很多东西带到夫家,以炫耀自己勤劳,娘家大方,从而使自己体面光彩。
  妻子生第一个孩子时,不能在娘家生,必须到夫家分娩。定居夫家后,妻子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不能再象姑娘时代那样自由社交,跟男子对唱山歌、赶歌圩。她们要承担繁重的农务劳动和家务劳动。而男子的劳务却比女子少且轻,甚至有丈夫在家抱孩子,妻子出外劳动的事例。
  民间流传不落夫家的原因有:一是对婚姻不满而不入夫家;二是因没孩子以前住夫家被耻笑为"汉子精"受人瞧不起;三是女方尚年幼,不知如何在夫家生活,难以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四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不落夫家是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家庭婚姻形式,反映了母系制对父系制的顽强抗争。此俗仍有残留。


作者: luomaren    时间: 2003-4-15 22:47
要是上影楼拍照也流行穿民族服装就好了!
作者: 萌萌    时间: 2003-8-21 19:47
55555东西越看越多,看得人头昏昏的,好多东西要记,不过谢谢各位大虾们,不然我完成不了任务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3-8-22 16:23
现在影楼比较流行的是西服、和服、旗袍马褂……
作者: 勒茂21世纪    时间: 2003-8-23 00:03
以后我结婚,一定会自豪地穿上本民族的礼服,我的新娘也要穿上典雅大方的礼服(我心目中的壮族姑娘礼服就是黑衣壮那种形式)。
作者: venjiebiao    时间: 2003-8-23 00:18
黑衣壮的服饰确实很美。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