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乡:筑起中国糖最后的长城
[打印本页]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2-7-28 00:29
标题:
壮乡:筑起中国糖最后的长城
壮乡:筑起中国糖最后的长城
-------------------------------------------------------------------------------
新华网广西频道7月26日电(刘伟 何丰伦)从今年开始到2004年,我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定,逐步放开食糖配额限制,最终关税将由目前的30%下降到15%,与此同时,价低质高的古巴糖、加勒比糖等“洋糖”正囤兵海外,向我国成本居高不下的制糖业发起咄咄逼人的攻势。广西作为我国糖业的“龙头老大”,正在捍卫着中国糖最后的长城。
低糖耗国家要为糖而战
从传统消费习惯上看,我国属于低糖耗的国家,然而,无论是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国际市场上看,整个食糖的消费量依然处于明显的增长阶段。这是我国作为低糖耗国家为国产糖而战最充足的理由。
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一直是糖的进口国。让不少人记忆犹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买糖难,买好糖更难”一度成为困扰不少家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糖的年进口量最多时超过400万吨。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居民的饮食习惯将进一步改变,总体上看,整个食糖的消费量依然处于明显的增长阶段。
有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表明,国内外食糖消费正呈现增长的趋势,这意味着世界糖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目前,世界人均食糖年消费21公斤,美国39公斤,而我国只有6.6公斤。我国消费市场总量也在增大,农村一般糖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城市的需求则趋向品种多样化和高品质食糖。
糖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农产品,世界各国进口关税都很高。过去,我国形式上对糖实行的是单一关税制度,优惠关税率为30%,然而在实践中,糖的进口受到国家的计划控制。从2000年起,我国开始对糖进口实行配额制度,配额内关税率为20%,配额外关税率为90%。在入世议定书中,我国对糖的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承诺的配额数量在2001年为176.4万吨,到2004年时增长到194.5万吨。糖的配额内关税率在2002至2003年期间仍为20%,2004年降低为15%。配额外关税率则在2002至2004年间从65.9%降低到50%。
近年,我国食糖生产总量一直低于国内需求量,本榨季,国内食糖总产量和需求基本持平,达到850万吨。既然国内市场有需求,为什么我国很多糖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是体制转轨期间,工商矛盾大,糖厂流动资金不足,而国家对糖的流动资金供应又主要放在商业部门;二是走私和国家进口失控;三是食糖的生产、加工环节未真正进入市场,原料价格过高;四是国家尚未完成对糖精生产的彻底清理。
国产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价格,国产糖成本价明显高于进口糖。目前,进口原糖到岸加工成白糖的成本价每吨在2400元至2500元,广西白糖每吨含税销售成本价在2600元左右。 本榨季我国食糖价格曾出现走低之势。产区销价从开榨时的3600元/吨,一路下跌到4月中旬的2500元/吨左右。5月初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以2600元/吨的价格大批量收储食糖,才使糖市止跌回升,糖价逐步恢复到每吨2800元左右的水平。可见,国产糖在价格方面是没有竞争力的。国产糖不但出不去,还面临着进口糖的挑战。
糖业同时也是稳定人心的重要产业,在政治上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糖业仍然是我国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是许多主产区的经济支柱。占我国糖业半壁江山的广西有1200万蔗农依靠种植原料生存,96家糖厂10多万职工依靠制糖吃饭,相当一部分县财政主要依赖糖税。因此,广西成为捍卫国产糖最后的长城。
走资产重组之路 打造一个糖业帝国
我国糖业发展是在食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起步的,糖业成为不少地方大力倡导的经济作物。20世纪60年代,新疆、东北三省等主产甜菜的地方仍然是我国糖业的主产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广东和江浙取代了新疆和东北,成为我国新的糖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西由于其独特的水热条件,逐渐从广东、云南手中夺取了糖业基地的地位,成长为中国糖业说一不二的“老大”。
糖业基地的几度易手,已经实现了自然条件与糖业种植最有效的配置。广西气候湿热,北回归线横穿中南部,红色土壤富含甜蔗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甘蔗林。1988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广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位。本榨季广西蔗糖总产量将突破45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一半。目前的问题在于,在实现了糖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之后,如何实现生产的有效配置。
业内人士认为,制糖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和装备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这是我国糖业生产多年来的痼疾所在。即使是占据食糖生产半壁江山的广西,在10多年的发展中也没有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当地既有日榨万吨的大糖厂,也有日榨能力不到1000吨的小糖厂。
加入世贸组织前,广西就开始制定政策,引导企业以资产重组为纽带,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走联合之路,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糖业集团,逐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伴随加入世贸组织,重组的步伐明显加快。这是我国制糖业历史上的第一资产大重组。目前,通过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广西制糖企业已由过去单一的国有所有制形式发展到国有独资、国有控股、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以及外国和香港、澳门、台湾投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它们在发挥各自优势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制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捍卫“国产糖”的关键所在是降低糖价。目前,广西糖价平均为2650元/吨,降价空间很大。2001年,上海糖业烟酒集团与广西上思糖厂成功合资,管理费用下降到152.7元,而广西的平均广利费用为220元,仅此一项,就节省近50元的管理费用。
两家企业合作新组建的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伟圻分析了企业重组后竞争力提升的原因:一是蔗糖成本大幅降低,合资之后,糖厂生产的全部蔗糖由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包销,产销平台的构建使农户、加工企业身上的一部分市场风险转移到销售环节上,同时实现了“按市场需求生产”这一制糖业多年梦寐以求的目标。目前,上上糖业的蔗糖销售成本在广西最低,企业吨糖营销费降到0.61元,而广西的平均水平高达48.88元; 二是减少了中间流动环节,实现零库存,节省了储运费。以往的糖业模式是“生产线—仓库—码头—商家—消费者”,现在,蔗糖从生产线上下来就直接进码头。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企业吨糖含税成本减少500元,降到2377元,而广西平均水平是2650元。今年4月,广西每吨糖价跌破2600元,即使是这样的水平,上上糖业的利润空间仍较大。郑伟圻认为,目前制糖成本在管理、种植、砍运等环节仍存在降低的空间。
上上糖业公司做到了股东、蔗农、政府三满意。本榨季压榨总量在往年40万吨基础上跃到63.7万吨,日榨量突破5000吨,大部分已销售出去,目前仅有1500吨糖贮备在上海码头,等待糖价上涨时出售。企业资本增值10.6%,股东股息分红10%,员工收入增长10%。由于今年甘蔗产量和价格的提高,蔗农增收明显。
上思县县长梁科说,“上上模式”是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合作的范例,是产区企业与销区企业合作的新模式,也是西部资源优势与东部销售网络合作的新模式。“上上模式”受到国家经贸委的关注。业界人士指出,“上上模式”的成功昭示着我国糖业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重组后的广西糖业的规模效应已开始发挥。目前广西前10名盈利制糖企业绝大多数是资产重组后企业。广西今年要重点壮大贵糖、南糖、凤糖、迁糖等几个糖业集团的实力,争取在3至5年内使广西100多家糖厂逐步向大企业、大集团靠拢,使几大糖业集团的生产能力占全区糖业的70%以上,利税要占80%以上。
提高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出糖率也是降低制糖成本的重要措施。扶绥县良种甘蔗种植面积由上榨季40%的比重,增加到90%。因此,尽管全县甘蔗减产2万吨,但产糖量却比上个榨季增加2万吨,两家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目前,广西良种甘蔗种植比重已达到90%以上。
走综合开发之路 让糖厂分享更多的甜蜜
时下,广西国产糖“保卫战”的另一个特点是,制糖企业围绕糖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正蓬勃兴起。这一举措使原来制糖过程中剩下的蔗渣、废蜜、滤泥等废物变为宝贝,传统的单一的制糖生产向生产蔗渣纸、酒精、赖氨酸、生物肥料等多元化产品发展。
我国最早建成的甘蔗机制糖厂之一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综合利用走到全国前列。这家糖业的“航空母舰”除了年产蔗糖13万吨,加工原糖30万吨外,还能生产机制纸10万吨,酒精1万吨,轻质碳酸钙2.5万吨,回收烧碱1万吨。“九五”期间企业的综合利用产值达13.35亿元,占公司总产值的53%。现在,企业正在进行年产50万吨生活用纸扩建工程,项目完成后,这里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南宁糖业集团资产重组成功后,充分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将原来效益较差的蒲庙糖厂退出糖业生产,改为用甘蔗渣制浆,其原料分配给邻近的伶俐糖厂和明阳糖厂,又将另几家糖厂的蔗渣和废糖蜜集中到蒲庙糖厂作为制蔗浆和酒精的原料,提高了综合利用率。1999年,这家公司通过资本运营上市,筹集了大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去年糖产量达到29万吨,占全区产量的10%,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利税总额达到2亿元。
广西科研部门着眼于蔗糖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在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蔗糖深加工产品方面有了重要进展,其中,蔗果寡糖已投入批量生产,蔗糖发酵制衣康酸已通过省级科技鉴定,微生物多糖正在进行中试。广西年产蔗渣800万吨,目前已形成年产20万吨蔗渣纸的生产能力。用蔗渣生产燃料酒精、制造纤维板和饲料的技术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当中,广西计划在这方面大量吸引外来投资参与开发。
捍卫国产糖从“软肋”开始
许多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企业生产成本过高是国产糖价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减轻企业的负担,也就无形中改变了我国糖业生产的“软肋”,提升了国产糖的国际竞争力。
有关部分对上个榨季广西制糖企业做了一番调查。调查表明,白砂糖单位产品管理费用增长较快。2000/2001榨季,广西平均管理费用为338.75元/吨,同比增加57.91元/吨,增长20.62%。
据调查,多头管理,收费名目繁多,乱收费、乱摊派是导致制糖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着重复收费的现象。如修路费、劳务费、治安费、绿化费、控亏费、残疾费、水资源费等等,甚至有的学校、政法、医院等社会性支出仍由企业承担。
企业财务管理亟待规范。目前,广西制糖企业财务费用支出较大。上个榨季制糖企业白砂糖单位产品财务费用为176.85元/吨,同比增加10.84元/吨。其中主要是利息支出较大,达到167.04元/吨,同比增加8.16元/吨,有的企业甚至达到579元/吨。这是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主要是企业前几年亏损和技改投放占用资金而负担债务沉重,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成本较高(有的年利率在15-20%)。广西制糖企业平均资产负债达75.08%,最高达到150-200%。
调查企业还反映税负过重,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甘蔗农业特产税过高。甘蔗特产税为甘蔗价格的8%,由甘蔗收购者负担,此税负占制糖企业吨蔗成本的6.6%左右,占蔗糖单位生产成本的6%左右,制糖企业白砂糖单位产品农业特产税为131.66元/吨;二是机制糖销项税税率过高。制糖企业白砂糖单位产品销项税为400多元/吨,单位产品进项税为225.96元/吨。糖产品主要原料是甘蔗,但是糖产品增值税中销项税与进项税二者的税率不一致,即销项率为17%,而计蔗进项率为10%,造成糖产品负税过重。这些费用不少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这些费用实际上成为地方财政和行政事业的开支。
张开双手 就能拥有世界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主题曲唱得好:“紧握双手,你一无所有,张开双手,你就能拥有世界”,要筑起国产糖最后的长城,广西必须学会“张开双手”。
“张开双手”的关键在于改变残存的“计划模式”,以市场来促进糖业生产的新陈代谢。业内人士认为,广西糖业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销售环节随市场导向,而生产环节仍受计划控制。当地政府实行甘蔗划区收购的办法,这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充分竞争的原则相违背。许多业界人士认为,如果政府放开甘蔗收购价格及收购地域的限制,效益好的强势企业发展会更快,制糖成本还会降低。
目前的问题在于:如果放开甘蔗收购区域的限制,一些县财政短期内将无法运转,效益差的糖厂职工将大批下岗、失业,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如果不实行保护价收购,会导致甘蔗价大起大落,最终损害蔗农的利益。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在多年的计划模式指导下,制糖企业从未停止对辖区内甘蔗种植的扶持,若放开收购区域,那些效益不好、收购价格低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足够的原料。崇左县1998年以来,全县三家制糖企业共为蔗农调运甘蔗良种近3万吨,发放良种蔗补贴1000多万元,调运化肥1万多吨。全县良种甘蔗与总面积的比重由1997年不足10%提高到75%;三家企业协助有关部门对蔗农进行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投入1500多万元建设蔗区公路。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崇左县连续6年人均产糖和蔗糖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这个问题,对国产糖倾注大量心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并非没有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打破地区封锁,实现甘蔗自由买卖。目前采取的过渡性办法是:减少行政干预,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方式,推广订单农业,依照合同法保护扶持者的投资权益,扶持者不能按没有合法的投资凭据要求政府无限保护。
学会“张开双手”,还必须懂得如何利用国际惯例、懂得反倾销等各种武器来保护国产糖。据介绍,进口糖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国外生产国补贴和倾销引起的。因为世界食糖平均成本为每吨5400元,期货近10年的平均价每磅11美分(相当于每吨3800元)。
即使“洋糖”大举进攻之际,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惊慌。我们只有进口糖总量的配额,没有时间的限制。食糖作为季产年销的特殊商品,我们在选择进口时间上具有完全的主动权,可以在榨季开始时采取“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等到8-9月份糖价止稳才让“洋糖”报关入室,这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实际上,“洋糖”的价格优势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了天然的季节优势。
总之,糖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扶持。不少对我国糖业前景充满信心的业界人士认为,只要我们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加大对糖业的保护、支持力度,减轻其不合理的负担,提高处理涉外贸易争端的能力,国产糖完全有能力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决以雌雄。(完)(责任编辑 农学熙)
作者:
芒果树下
时间:
2002-7-28 11:09
靠,我记得当年田阳糖厂政企不分,常给农民打白条,农民不愿种还要“动员”人家种甘蔗,而且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田阳的甘蔗就一定要廉价卖给田阳糖厂,卖到外地的就是“犯法”。机器老化,买了日本70年代的二手货说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政企不分,实际上是政企勾结(企业为了利润,政府为了财政),而蔗农则是牺牲品;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中国媒体的报道往往言过其实,我很少相信,真的做出来再说吧。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2-7-28 11:50
德保也是一个样。不要脸的德保糖厂现在还欠我堂哥几万元甘蔗钱呢。好几年了!
作者:
浪子钢
时间:
2002-7-28 13:25
德保糖厂熄火好久了吧? 纸厂也……,哎,不争气的德保人啊。
作者:
芒果树下
时间:
2002-7-28 15:22
百色地区,一个县一个糖厂,有病啊!!
作者:
林萱
时间:
2002-7-28 19:37
广西的糖业为何发展?那是因为广东等地已不提倡制糖业。糖业伴随造纸、造酒精,耗能又污染。现在广西的很多江河都黑完了!2000年广西废水COD的排量是全国第一!工业固体废料排放量是第八!工业粉尘排放是第六!广西经济全国排第几?想想吧!可怜的壮乡!可怜的广西!
作者:
浪子钢
时间:
2002-7-30 18:26
糖业的污染其实没那么可怕,
以前德保糖厂污染的田地,庄稼猛长,因为有肥。糖水嘛
一个县一个糖厂也未尝不可,关键是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柳州鹿寨县有的镇都有几个糖厂,造样玩得转,
糖是一条路。不是唯一
作者:
yangtze73
时间:
2003-2-11 10:59
本公司主营无机陶瓷膜过滤设备,膜管从国外进口,希望能在蔗糖深加工方面有所作为,有兴趣者可浏览网站:www.ever-shine.com.cn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3-2-11 23:16
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发现,老家那边在大张旗鼓地毁林开荒种甘蔗。茂密的自然植被在短时间内被毁了,环境没了再生、自控能力,子孙后代怎办?如此以求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是不可思议!也不知是哪个政府官员出的馊主意,真是悲哀。我们那里本来可以考虑农业、林业、糖业、药业并举的。好在如今邕宁的甘蔗、蔗糖还算好卖,要不就明摆着死路一条了。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