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铜鼓的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越僚    时间: 2005-1-4 13:54
标题: 铜鼓的来历

http://www.gog.com.cn  2004年12月17日  金黔在线 金黔在线讯

关于铜鼓的来历,布依族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从前,布依族的老人死了,总是上不到十二层天去成仙,只是下到十二层海的地府里去。 天上的太白星是个慈善老人,有一晚,他驾着一朵彩云下凡来,托梦给布杰说:“凡间的老人死了,要想上十二层天去成仙,这并不难,只要你们到天上去向天神讨一面铜鼓下凡来,若老人死了,就敲三声铜鼓,因为只有铜鼓的声音传得远。天神听到铜鼓声,才会差仙人下凡把死者接引上十二层天去。”太白星捋了捋胡子又说:“布杰呀,你是个能人,能上天下地。你就从青龙山顶上那棵长齐天的马桑树上爬到天上去,向天神讨一面铜鼓来吧。” 第二天,布杰醒来,按照太白星的指点,爬上高高的青龙山顶,又顺着长齐天的马桑树,爬呀爬呀,爬了九天九夜,周身被树桠戳了几多血眼,但他一心想得到铜鼓来超度死了的老人上天,就咬紧牙继续往上爬,又爬了三天三夜,终于爬到了南天门。守门的天兵见了,正想上前阻拦,一见是以前捉雷公的那个能人布杰,就急忙闪开一条路,让他进天庭去。 布杰进了天庭,向天神把来意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天神想试他一下,看他有无孝心,还是善于吹捧?就说道:“你要一面铜鼓下凡去超度死了的老人上天是可以,但我要问你一件事,你若答得对,就送你,答不对,就不给。”布杰忙说:“你问吧。”天神说:“天上地下,哪个为大?”布杰听了,心想:“这天神想要我奉承他,夸他为大吧?不!我不能为了得一面铜鼓说与良心不合的话!”想罢,就一本正经地说:“天上地下,爹妈为大!”天神听了,心里高兴,但故意马起脸说:“你答得不对!应该数我为大!”布杰并不改口,认认真真地说:“不!你再大也是爹妈所生呀。没有爹妈,你从哪里来呢?”天神听了,捋着白胡子哈哈大笑,说,“看来你是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不说假话。好,就送你一面铜鼓吧!” 布杰谢了天神,背着铜鼓,高高兴兴地走出南天门。因为过于高兴,他脚下绊着南天门门槛,一跟斗摔到地下跌死了,铜鼓也被摔了个洞。至今,铜鼓的那个洞还保留着哩。 从此,凡间有了铜鼓。人们就敲起铜鼓把布杰超度上天成了仙。 从那以后,布依族老人死了,就敲三声铜鼓,天神就晓得凡间死了人。在“开路”超度死者上天时,再敲九声铜鼓,天神就差仙人下凡来接引死者上到十二层天去成仙。 过了很久,每逢过大年,腊月三十除夕和新年正月初一,一些布依族都要敲三声铜鼓,在十二层天上成仙的祖宗听到了,就晓得是凡间的子孙后代请他们下凡过年,就邀邀约约地来了,还由布杰领头哩。 因为铜鼓是天神所送,又是布杰用性命换来,所以既很金贵,又很神圣庄严,平时不轻易乱敲,都要恭恭敬敬地珍藏着。  作者:罗汛河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5-1-4 18:37
拜读
作者: 满洲老虎    时间: 2005-2-25 13:48
从这个神话里面可以看到布依族朋友的家庭伦理与丧葬习俗的起源。民族神话的价值之一也就在于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5 13:50:13编辑过]

作者: 精神指导者    时间: 2005-2-26 21:20

其实铜鼓是由煮饭的大锅演变成的.到广西区博物馆看看就很清楚了.

老实说,我多年来一直想弄面铜鼓来收藏,不知道哪里有卖或定做?

区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卖的拳头大的工艺品铜鼓就免了,真正远古的铜鼓也比较适合放在博物馆,我想近代或现代铸造的比较合适家庭收藏.


作者: rauz3278    时间: 2005-3-24 02:04

我不赞成指导的说法,铜鼓做为宗教活动中的法器,其前身应为木鼓或皮鼓,铜鼓的铸造相比前二者更为复杂,更为精美,更具有神秘远古的韵味,而不是煮饭炒菜的香味,其中的几何纹,其实应算蛇纹,因为越人是蛇种!不过这种想法也是很浪漫的哦!当年的人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烹饪用具居然是神器铜鼓,真是豪爽,当然出锅的第一口应该是先虔诚敬奉上天和先人,才能服众嘛!

定做嘛好象老挝还有人会用古法铸造铜鼓!电话号码就不得而知了!铜鼓属于国家保护文物,一般均登记在册,而且只能转让保管权,就看指导是否能找到转让人了!因为前些年文物贩子活动猖獗( 这些没良心的杂碎),据闻有三位数以上的铜鼓流失境外,河池是重灾区,所以监管力度加大,所以是有难度的.


作者: 精神指导者    时间: 2005-3-28 20:34

铜鼓确实是由煮饭的大锅演变成的,这可不是我的说法(是专家考证出来的),去区博物馆看看铜鼓的演变,就会发现原始的铜鼓造型和古代南方煮饭的锅是非常相似的,图案也很简单,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才有了麻江型\西盟型\冷水冲型等精美的铜鼓,当然,那时的铜鼓早已不再具有煮饭锅的功能了.(区博物馆有这方面的介绍)

另外,具我推测,古僚人之所以喜欢大型铜鼓,认为大型铜鼓代表更大的权力,均因为远古煮饭的大锅(即铜鼓的雏形)越大,暗示该部落的人口越多,而人口越多当然该部落势力越大,该部落的酋长就越有权威,越受他人的尊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13:11:50编辑过]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3-29 09:33
以下是引用rauz3278在2005-3-24 2:04:39的发言:

我不赞成指导的说法,铜鼓做为宗教活动中的法器,其前身应为木鼓或皮鼓,铜鼓的铸造相比前二者更为复杂,更为精美,更具有神秘远古的韵味,而不是煮饭炒菜的香味,其中的几何纹,其实应算蛇纹,因为越人是蛇种!不过这种想法也是很浪漫的哦!当年的人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烹饪用具居然是神器铜鼓,真是豪爽,当然出锅的第一口应该是先虔诚敬奉上天和先人,才能服众嘛!

定做嘛好象老挝还有人会用古法铸造铜鼓!电话号码就不得而知了!铜鼓属于国家保护文物,一般均登记在册,而且只能转让保管权,就看指导是否能找到转让人了!因为前些年文物贩子活动猖獗( 这些没良心的杂碎),据闻有三位数以上的铜鼓流失境外,河池是重灾区,所以监管力度加大,所以是有难度的.

关于铜鼓的起源,很多学者曾进行过研究。目前铜鼓的前身为鼓形釜的说法因为有考古证据支持,已经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而铜鼓前身为木鼓或皮鼓的说法存在不少弱点,比如木鼓和皮鼓的形态和发声原理与铜鼓差距较大等,因此难以成立。
作者: rauz3278    时间: 2005-3-30 16:44

木鼓,皮鼓,石鼓的形态与铜鼓的形态乃至发声原理有多大差别足以抹去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木鼓,皮鼓,石鼓的与铜鼓都是通过敲击振动发音,铜鼓只是材料与技术的不同形成了差别,铜鼓的前身是木鼓,皮鼓,石鼓,而不是锅,铜鼓不是由釜演变而来的,鼓和釜不是出自同一个源头,这二者的功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铜鼓的出现是因为吸取了青铜的冶炼技术,不能因为与釜局部的相似与铸造材料的相近而否认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整体特征的一致性!

目前中国学界的观点不外乎

中国古代陶釜----------演变(1)--------北方-------铜鼎

中国古代陶釜----------演变(2)--------南方-------铜鼓

考来考去无非一个大中华的观点在充当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否则考虑一下科研经费从哪来吧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16:57:25编辑过]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5-3-30 17:33

[attach]7311[/attach]

图中铜鼓出土于云南楚雄万家坝,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鼓之一。鼓身上的烟炱痕迹表明它曾经被当作炊具使用,因此这是支持铜鼓起源于铜釜最有力的证据。

铜鼓起源于铜釜的观点未必和所谓“大中华的观点”有关,而铜鼓起源于木鼓、皮鼓的观点也不见得就能说明铜鼓与“大中华”无关。在学术研究中先入为主地从感情立场出发,难免有失偏颇。


作者: 精神指导者    时间: 2005-3-30 22:42
不错,铜鼓确实起源于铜釜,也就是我们口语说的煮饭锅.
作者: byaraiz    时间: 2005-4-1 14:35

铜鼓,我们僚人的骄傲,我们应该为之自豪!!!


作者: rauz3278    时间: 2005-4-27 23:48

比如说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才是先祖,可有人说叔叔才是先祖 ,这就有点出入。

还有无论感情用事与否,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会存在,而且不是因为我的感情,想当然,持另一种观点的也没人敢打保票说没有掺杂一丝别的动机,当然考古研究需要实物来证实,但是一种结果会有不同的起因,只因为推论的目的不同。当然在中国,政治强奸学术·金钱强奸学术的例子是少之又少,政治金钱也是热爱真理的。


作者: 瓯骆氏    时间: 2005-11-9 21:57

受教!!!


作者: 大梁    时间: 2007-5-12 00:59

目前广西田东县发现中国最古老铜鼓,年代为商代,在此之前,田东县祥周镇锅盖岭曾出土两件广西最古老铜鼓,年代战国。说明铜鼓起源于广西田东县,并非云南省、或越南。


作者: 季人    时间: 2007-5-15 14:51
QUOTE:
以下是引用大梁在2007-5-12 0:59:00的发言:

目前广西田东县发现中国最古老铜鼓,年代为商代,在此之前,田东县祥周镇锅盖岭曾出土两件广西最古老铜鼓,年代战国。说明铜鼓起源于广西田东县,并非云南省、或越南。

[attach]27759[/attach]

附图是田东县发现的“中国最古老铜鼓”。

从照片上看,这个“铜鼓”应当是皮鼓的模型,无论从器形、纹饰上看,和常说的单面无底铜鼓都不属于同一类,可能并不存在源流关系。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