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民间文学《平果壮族丧歌》及其重要价值 [打印本页]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7-5-5 09:33
标题: 民间文学《平果壮族丧歌》及其重要价值
                                                   发自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
——民间文学《平果壮族丧歌》及其重要价值



《平果壮族丧歌》是平果县壮族同胞丧亲后在丧仪上哀号、哭叹亡灵的歌。其中,部分丧歌是孝男孝女的哭叹(或哭唱),有《哭下席》《哭棺》《哭出殡》《哭娘歌》《祭酒歌》《十别歌》《拜灯歌》《报父母恩歌》《告十殿王歌》《杀十殿王歌》等,多为壮歌;部分丧歌是代代传抄于道公的经书中,由道公在道场上与孝男孝女穿插吟唱,有《胚胎经》(又称《目连经》《报恩德妙经》《十月怀胎歌》)《血盆经》《祝别歌》《推灵歌》《辞堂歌》等,多为汉歌。这些丧歌源于古代“二十四行孝”,流传于我市各县(区、市),区内不少地、市、县也有流传,并在世代传哭、传唱过程中与当地其它丧俗文化互相交融,成为壮族同胞丧亲后一次淋漓尽致的哭诉,“痛念亲恩”的一次最圆满大孝。

    亲人故去之后,儿女或侄子、侄女等即用清水煮柚树叶来洗其身(男的剃光头),给死者换上全套备好的新衣服后,将死者仰放堂前,为其合紧眼、嘴,持酒杯跪在死者前,食指沾酒点其下唇,意敬美酒才让死者“登程”,并往死者手心放钱币及其生前酷爱之物,另放两枚钱币盖眼,煎蛋盖嘴,披裹女儿及儿媳妇孝敬的白布后就失声痛哭,叫《哭下席》;《哭棺》是死者装殓后,哭者头抵棺哭;《哭出殡》是祭礼毕,道公发号施令“推灵”出山,抬棺人一举将棺材扛出家门,哭者(妻或夫除外)跟在抬棺人和道公后面一路哭送死者到墓穴,直到落棺下坟后返回。其哭的内容又因哭者与死者关系和感恩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并以排比、反复、诘问等语气直抒胸臆。
    如《哭下席》①:
     儿女哭:要走啦父(母)?抬脚啦父(母)?
     父(母)的腰缠断了儿女才长大。
     父(母)的牙齿掉落了儿女才长高。
     儿女刚找到吃你就转脸走啦?
     儿女刚找得住你就转身走啦?
     真的断啦山崖的梨木?
     真的折啦山脚的榕树?
     石山真的会倒吗父(母)?
     土山真的会平吗父(母)?
     妻哭:先抬脚啦?先出门啦?
     折断伞杆吗?砍断树干吗?
     给山谷的木桥塌一头吗?
     给山腰的木棚塌一边吗?
     往时勒②病一同坐床头,
     往时红字③一同换新衣。
     这次你自己换衣走是吗?
     这次你自己甜睡了是吗?
    《告十殿王歌》是人们深信佛教“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死后其“鬼魂”就交由十殿阎王④发落:凡善人寿终,或被接往天堂,或被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是功罪各半的男人、女人,仍然让他们投生到人间,有的男人变女人,有的女人变男人,均按各人在人世间的行为和因缘,分别去接受“果报”;凡在人世间恶行较多、善行较少的人,则被押解到各个大小不同的地狱接受各种酷刑的折磨,孝男孝女就在道公即将“推灵”出山时,跪行绕棺哭唱此歌,追问亡魂五方十殿阎王,亡魂在何方何殿?想象奇特丰富,一唱三叹,把人们带入一个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的哀境之中。
     部分道公与孝男孝女穿插吟唱的丧歌,则选取最能震撼人们孝心的“经歌”来吟唱。这些“经歌”各具特色,并在流传过程中被该县历代道公、僧公艺人不断增删而成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经歌”。如《十月怀胎歌》是一首叙事诗,在区内外乃至海内外都有流传,但大多平铺直叙,即怀胎一月平铺成一首七言四句的诗歌。“我娘怀胎一月成,手摸胸膛不见影。儿如水上浮飘影,未知生根能不能。……”诸如此类的《十月怀胎歌》传到该县道公、僧公艺人的手中,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吟唱母亲十月怀胎为主要内容、前面对此歌的来历作了铺陈、后面增加了“十报恩”内容的《胚胎经》。此“经”从目连行大孝、“一头挑母一头经”到灵山见佛祖、拣《胚胎经》唱起,到“奉劝世人休逆母,持斋报答养育恩”止,将母亲从正月怀胎至十月、胎儿在娘身逐月发育成形到诞生落地的全过程娓娓道来,充分发挥叙事诗抒情强烈、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语言华丽的特点,其间起伏跳跃,该简处大简,该繁处不惜笔墨。从开头的铺垫内容、中间的十月怀胎内容到结尾的“十报恩”内容、多以一二语了之。如唱至九月怀胎,仅以“九月胚胎渐渐满”一语带过,而将浓墨重彩泼洒在“十月怀胎儿降生”前后的“阵痛”、惊险惶恐、孩儿落地的哭声和对孩儿婴幼儿阶段小心翼翼、体贴入微的哺育之恩上。全诗共124行,这部分内容就占了49行。这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弹琵琶者从小到大的身世、从盛到衰的遭遇不到20句,但抒写琵琶的声音却用了24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恰如清代沈德潜所说的在“中间点染华缛,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俱炫”:
   


作者: 度莫    时间: 2017-5-5 09:34

  十月胚胎儿降生。
     一心想着外家去,
     恐怕孩儿半路生。
     一阵痛来无计较,
     二阵痛来落三魂。
     娘叫上天天无路,
     娘叫入地地无门。
     牙齿咬得铁丁断,
     绣鞋踏得地皮穿。
     恩爱丈夫心不忍,
     忙去烧香叩神明。
     先许家堂猪羊愿,
     后许南海观世音。
     许下长旛十二首,
     又许布施及斋僧。

    普天神明多许下,
     是男是女早降生。
     幸得诸天神护佑,
     险些一命丧黄泉。
     孩儿落地哭一声,
     娘命隔纸见阎君。
     脐带不敢将刀割,
     恐怕胎衣坠娘身。
     孩儿落地哭两声,
     老母今番两世人。
     扶上床坐不敢睡,
     把碗姜汤定娘心。
     孩儿落地哭三声,
     合家大小放宽心。
     将刀割下儿脐带,
     烧盆净水洗儿身。
     把幅罗裙来抱起,
     将儿抱在母胚襟。
     左边干处孩儿睡,
     右边湿处母安身。
     若还两边都湿了,

    双手抱儿放胸心。
     一日吃娘三餐乳,
     三日吃娘九顿浆。
     娘乳不是长江水,
     不是山林树木浆。
     口口吃娘身上血,
     吃娘血脉面燋黄。
     未病之时母先虑,
     未冷之时母挂心。
     未曾吃饭先挂欠,
     不敢高声怕儿惊。
     洗屎洗尿娘不厌,
     只要孩儿快长成。
     ……
    《平果壮族丧歌》这一声声发自人们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孝亲报恩、竭力孝母、追思感恩天地父母养育之恩的“经歌”。其重要价值有:
     一、文学价值。吟唱经典,以古劝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令人感同身受;语言规范,形象典型生动,一唱三叹,令人动容;虚实相生,想象奇特丰富,艺术境界广阔高远,耐人寻味;历史悠久,形态原生,内涵丰富,充满哲学韵味。应该说,这几点是本丧歌的主要特色,也是其重要文学价值之所在。
     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从《哭下席》到《哭出殡》,把人从死到埋整个仪式的全过程都反映和表现出来,其中,涉及壮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居住习俗、衣着饮食、人生礼仪、宗教信仰、喜好禁忌等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形成的诸多因素,人们从中可以研究并发现壮族的心理状态与汉族的差异。如壮族死者的夫或妻是不能去送葬的,如果去送葬,那死去的夫或妻就会把他们的灵魂勾去。汉族却认为夫妻应该相互送葬,这样才足以表示他们的真情实意等。
   
三、社会学价值。如妻哭棺:“……先去烧山种谷,先去挖地种棉,先去养猪养鸡,先去做床做凳。别回来问子问孙,别回来走亲访友,梨花白了我去跟,苞谷红了我去到”等,这对我们研究壮族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四、语言文化学和古文字研究价值。部分壮族丧歌用古壮字(土俗字)传抄,其中有丰富的壮语文化,包括基本词汇、构词方式、语法结构等,这对我们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反映的壮族社会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五、教育价值。本丧歌不乏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今天劝导世人孝顺父母、孝敬尊长,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2012年,经平果县申报,民间文学《平果壮族丧歌》被列入广西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注释:①此歌原载《桂俗风谣》。②勒:壮语儿女的统称。③红字:壮语,泛指喜事。④十殿阎王:佛教称阴间地狱的主宰,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一殿一王,故称。□滕光耀


作者: 勒布农    时间: 2017-5-5 12:29
能否写成拉丁壮文版,看着汉文不知道怎样用土话读,能有音频更好。
作者: 何曼迪    时间: 2017-5-5 17:27
吾今年60有2,97年母亲去世时,我们儿女跟随道公围着棺材转圈,道公一面转圈,一面吟唱十月怀胎歌,追念母亲养儿育女的艰辛,我平时不轻易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听了道公悲伤的语调。我情不自禁,眼泪顿时如泉水涌出。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17-5-9 19:28
这是壮族孝文化之一。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