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4859[/attach]
老艺人座谈会
18日上午,靖西县政府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壮剧团创作人员与靖西老艺人的座谈会。总共有四位老艺人参加了座谈。从最初讨论剧本到后来话题转到如何发掘、保护、振兴靖西壮民族文化,所有人都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论,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忍不住发了言。座谈会从9点钟一直开到12点多,一位老艺人说:先去吃饭,饭桌上继续讨论吧!大家才想起来该吃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尽管各人有各人的主意,有各人的利益,但为了振兴民族艺术,大家能够暂时摒弃一切成见坐到一起来交流思想和看法,让我非常感动。下面是座谈会记录。
一.讨论剧本
广西壮剧团正在创作的是一台壮民族风情大型壮剧,以靖西壮文化为主。座谈会上大家对该剧的内容、主题、如何表现、舞台造型、音乐风格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老艺人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座只有我是“生人”,我请谢团长介绍了各位老艺人。年纪最大的老艺人陈老由于患过脑血栓,双手发抖握不住东西,后来的午餐他只到席坐了一下就走了,我看他伸出双手抖索着握不住筷子,心里很难过。
陈老说他总共带过三个徒弟,现在一个都不搞壮文化了。现在没有带徒弟,因为年轻人对壮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因为身体原因,他现在每天只能写作一个小时。
而另一位老艺人则说话也不是很利索了。
谢团长说,随着老艺人一个个离去,又没有年轻人接班,他感到振兴壮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希望能够通过创作这台大型壮民族风情舞台剧,使老艺人们多年的积累能得到发扬光大,并培养起一批年轻人。
由此,大家的话题转到了壮文化艺术的承传问题。
二.如何打造壮文化艺术承传的群众基础?
关于壮文化的承传,老艺人黄老建议,应该创作一出3-5分钟的短剧,或者好传唱的歌曲,由政府主导向全县普及推广,打造广泛的群众基础。政府可以把它在中小学音乐课、电台节目中进行推广,用两三年时间将该作品唱遍全县,为壮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大家都很赞同黄老的建议,我也提到我曾经看过一个游记,说的是广西一个侗族村赛,学生们在音乐课上跟着老师唱侗族大歌,靖西也可以考虑在音乐课上加入壮族山歌的内容。谢团长也建议县委考虑壮文化的普及工作。主持会议的靖西县宣传部长说,的确应该把发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了。
我想起壮族在线登出的“要求壮文立法万人签名”活动,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了,有没有引起政府重视。希望现在各县大搞民族文化的政府行为能够促进壮文、壮文化教育逐步开进校园。
关于壮文化的普及和振兴,政府的重视显然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普通百姓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会后的两天我和谢团长陆陆续续谈到这个问题。谢团长说,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任何艺术如果离开生活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从前山歌盛行,除了因为壮族没有文字,需要通过口头形式传承文化;同时还因为那时人们没有其他娱乐,唱歌舞蹈就成为劳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非常之多,加上年轻人追求时髦的天性,山歌这种古老的休闲方式慢慢就会被摒弃。传统艺术必须不断求新,适应市场的需要,时代的趣味,才能得到承传发展。
谢团长说,他创作剧本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市场。剧目成功走向了市场,就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从业者,吸收年轻人加入这个职业。
我提到壮族在线一些贝侬们搞的壮语翻唱流行歌曲的事情,征询谢团长的意见:翻唱也许可能在局部地区引起短暂流行,但它能否从业余爱好走向市场呢?
谢团长说,也不是不可能。我们有很多流行歌曲不也是翻唱国外的吗?虽然说翻唱国内已经很出名的歌曲不太容易得到认可,不过如果有好的歌手,加以新的演绎,人们一听,哎呦,用这种语言唱的没听过,好玩啵,也会有一定市场。谢团长建议多搞一些翻唱活动,培养群众对翻唱的兴趣,从中发现好的人才。特别是可以从中小学校里面培养年轻人,弄一个组合什么的。年轻人可塑性强,壮剧团的很多演员都是从中小学校里招来的。翻唱成功了,再搞原创,是很多艺人的发展模式。
三.如何打造壮文化形象品牌?
关于壮文化形象品牌的打造,老艺人黄老说,现在各县市地区各自为政,那坡出个黑衣壮,龙舟来个天琴,苹果搞嘹歌,西林则做勾町。人们看了眼花缭乱,到头来一个都没记住,不能对壮族形成一个统一深刻的印象。比方一首歌,能够被传唱的是那些旋律简单、反复吟唱的。他曾经进书广西省政府,呼吁政府统一某一种相对简单的艺术形式,作为壮族的标志艺术,反复传唱、演绎,让全国人民都记住壮民族文化特征。但他的呼吁未引起政府重视,为此他很气愤。
谢团长认为黄老说的很有道理,但很难做到。因为壮族内文化差异实在太大,光语言就有70多种调,要在一种艺术形式中体现所有壮文化艺术,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考虑各县市先把自己本地的艺术充分发掘出来,百花齐放,最后再搞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创作把各种艺术串起来,创造一个既鲜明又深厚的壮文化艺术形象。
会唱百色几乎所有山歌的陆老师认同谢团长的意见,并补充说,要说统一的壮文化形象,刘三姐不是吗?在壮乡歌海中,刘三姐的艺术元素也很有限,但它已经打出名气,是可以用它来代表壮族民歌艺术形象的。
我的思考
靖西之行,得以接触这么多壮文化专家,使我受益菲浅。我自己也有一些极不专业、零零碎碎的思考,也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吧。
一。博物馆的经营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对古老的东西都感兴趣。象我这样有怀旧情结的人应该很多,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满世界寻找古镇去旅游。
博物馆是古老的文化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重要地方。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博物馆仅限于保存文物,就象谢团长说的,传是传下来了,但是死的。能否想一些办法,让尽可能多的文化能够“活”下来呢?
我回南宁以后,第一个拜访的旅游地是文物苑(广西博物馆)。文物苑一个小小的院子,容纳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但很多文物已经破败了。据我了解,来参观的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南宁人、广西人是很少去逛的。这就如靖西的壮族博物馆中国大陆人很少去,大部分是外国、港澳游客拜访的情形。我曾经在南博会开幕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他将去南宁出差几天,问南宁有什么玩的地方?回帖要不说南宁没什么玩的,要不就说南宁有老友粉、中山路,我赶紧跟贴介绍了文物苑。说明大家对自己家门口的东西了解太少了。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不感兴趣,不是很可惜吗?如果让其中一些可以活用起来的文化活起来,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比如是不是可以做一两个织布机仿制品,让观众可以体验手工织布的乐趣?每次我看到博物馆里的织布机就会想:布到底怎么织出来的呢?我真希望织布机能动起来让我看看。如果交十几二十块钱就能亲手体验一下,我一定会乐意掏钱包的。还有蜡染,如果能自己画出花纹,把它染出来送给朋友表白心迹,或者留给自己做纪念,一定很新鲜。还可以考虑在节日搞一些类似竹竿舞比赛、陀螺比赛这样的活动。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新鲜玩什么,玩腻了现代的东西,就会转过来对古老的东西感兴趣,只要市场运作得当。
我对原生态博物馆也非常感兴趣,回来后得知广西将陆续建设多个原生态博物馆,我因此给博物馆写了一篇文案谈我对经营原生态博物馆的一些想法,不知道送到相关负责人手里没有。这次去靖西本来想去看看旧州的壮族原生态博物馆,可惜时间关系没去成。当地人对旧州博物馆的“原生态”性质并不了解,只对我说,那是新建的,没什么东西的。
二。壮锦的经营
这次靖西之行,壮锦厂也是我想拜访而未能拜访的地方之一。在博物馆我打听壮锦厂的情况,有说倒闭了的,一位副馆长说已经半停产,因为需要的人很少。只有来了订货单才开工。我想除了做被子床单壁挂,是不是还可以开发一些用途更广泛的日用品?比如手机袋,手机挂饰物,桌布,杯垫,抱枕,钱包,等等。还可以创一些新的图案花色,什么流行就生产什么。
三。开发电脑游戏、网络游戏
建议有兴趣有能力的壮族贝侬开发以壮族文化为内容的电脑游戏、网络游戏,当然同时得迎合大部分玩家的游戏心理。如果全中国游戏玩家都来玩壮民族游戏,壮文化的普及发达就指日可待了,呵呵!
四。音乐与其他艺术
这个前面专家们已经讨论了很多,我就不敢在这里献丑了。我倒想写一本书,不过现在还没想成熟怎么写才能卖出去,在这里就不说了。
靖西之行就这样匆匆结束,还有许多未解的东西需要以后再去探寻。下一次靖西之行是什么时候呢?希望不是很远!
下一帖是本次靖西之行的一些杂记、照片,欢迎继续关注。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