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娘江流淌到这里便不知去向,汤那山因而显得神秘莫测起来。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那些灰白的岩石上,生长着茂密的杂木丛,使险峻的山峰多了无穷的灵性。
掩映在茂密葱茏的树荫中,壮家的吊角楼时隐时现。几个老汉光着黝黑的脊背,坐在竹椅上扇着芭蕉扇纳凉。当我们打听坝美时,老汉大手一挥“过去那边才是”,抬头一看,哪里还有“那边”呀,挡在前面的是一座险峻的高山。老汉若有所悟地把手指向一条崎岖的山路。
几乎所有到过坝美的人都会在一株巨大的榕树下留连。此树根须毕露,其壮如瀑,从高处泻下来,让人叹为观止。大树庇护数百平方米,像一顶硕大的华盖,四季吸引着壮家的后生们来树上“聚会”,那苍劲的树枝可供上百顽童嬉戏。老人们却把那如瀑的树根当作凳子,三五成群坐在那里拉东扯西,聊生活的甘甜苦乐。
坝美村中土著居民为壮族的沙支系,远在宋代已存在,至今宋代壮族英雄侬智高的传说依然在民间流传。全村共115户人家,614人,有黄、黎等6个姓氏。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坝美全村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其民风之古朴,就像回到300年前的样子。
坝美村民性格豪爽、豁达,说话清脆响亮,热情好客。一旦与人相遇,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他们都会十分热情地打招呼:“从哪里来?来屋头玩(当地方言:到家里来歇歇之意)!”若留在村民家中做客,主人会“设酒杀鸡作食”,席间更是要频频劝酒加菜,让你吃饱喝好。
闲暇时,老人们玩一种叫“木牌”的游戏,年轻人则打“磨秋”,村里没有现代社会的娱乐活动。村里人过春节时,除了写春联、请门神、吃午饭、拜祖宗等习俗外,还有“年三十的火,元宵夜的灯”以及大年初一“买水”等。
透过竹篱,可以看见邻居家有几块腊肉、有多少粮食。当然,少女的闺房又是另一种景致,难窥其中。在户与户之间的过道上,挂满了食物。农忙季节,全家老少都下地干活去了,家中门不用上锁,村里也没有锁门的概念。村里从未出现过哪家东西被偷的现象。
坝美人能吃苦耐劳,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小孩七八岁就要参加劳动,或打柴,或放牛,或打猪草。但读书很少。
壮家女孩喜欢做针线活儿,每人都有一个平底的竹筐,里面有她亲手做的精致绣花鞋。鞋头尖尖,鞋身宽宽,年轻女子已不穿这种鞋了,但四五十岁或年纪更大的妇女仍然在穿。这鞋子犹如文物一般。客人若看上了还可以求购。壮美绣花鞋打开了“世外桃源”与外界的第一条“经济通道”。
壮乡的姑娘小伙都能歌善舞,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对歌。唱起来似乎每句都在重复着、重叠着几个字、几个音节,如“浪多”、“旦多”、“恩多”、“棒多”、“侬阿多”、“呀哈罗啊”等,开头浓重,鼻音明显,哼吟收尾,余音飘逸,绕梁不绝,具有原始古朴的说唱艺术的特点。
姑娘小伙们跳起舞来,都是左脚起跳,左手甩,右脚跺脚,右手甩,然后击掌二次。变换的舞步和手势,体现着挖田、栽秧、收割等各种劳动过程。
在广南有“苗家住山头,壮家住水头”的说法,壮美村的村民与水相依,傍晚收工回家,三三两两相约到河中洗浴,男男女女一丝不挂,很自然地在河中清洗一天的疲倦劳乏。“裸泳”在这里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有外人去河边,他们既不慌张也不回避,还会邀你同浴,但你也必须脱光衣裤下水。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坝美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是一个长期封闭、偏僻的角落,是一个远离20世纪乃至19世纪文明的村庄。因而还完好地保存着中国300年前的文化习俗、传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桃源文化”。其中保留着如先民的语言、服饰、饮食、娱乐以及宗教方面原汁原味的古老遗迹。
坝美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乐土。先说吃的:吃的大米是自己开田种的,吃的油是自己种的菜籽榨的,猪、鸡、鹅、鸭是自己饲养的,吃的鱼是自己从江里捕的,他们还制作了许多风味食品,如腌鸭蛋、熏蜡肉、酸笋煮鸡、烘烤干鱼、七彩糯米、山珍野菌等,大约除了盐巴外,他们什么也不缺了。
穿的更绝,他们世世代代自己种棉花,种棉花、纺线、织布、漂染、制衣、绣花的全过程,都是他们手工完成的。
要说用的,从远古至今基本上是自己生产的。如村子内外随处可见的水车、猪槽船、石缸、石礅、石磨、水碾、木锥、木纺织机、木榨油机、独木风箱、木犁耙、木背柴架、木灯架、木三角独轮推车、竹水桶、葫芦酒壶等
此外还有原始风俗,村民崇敬自然,崇拜神灵和祖先,土地庙、龙神庙、桐筒子钱杆、花公花婆保存较好。又如祭龙、祭祖、围鱼、对歌、斗鸡、泼仙酒、夜种神田等都记载着远古符号。
而最具“世外桃源”特征的是,这里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邮政;书信及开会通知要乘独木舟在约定时间内自己到洞外取,没有供销社和商店。一切同外部现代社会联系的途径都被隔断,外部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新的信息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全然不知。真可谓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与外面的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原始古老形态东西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在坝美这恬静的村寨中,除了有淳朴民风外,我还发现,这里的人们已不再“见渔人,乃大惊”,他们会滔滔不绝地向从洞中钻进“世外桃源”的每一个人介绍壮家田园的可人风光,推介原生型的民风民俗。就在进出坝美的洞口,热火朝天的渔船已不见了往日的打鱼功能,交通工具的作用日盛。坝美的人们与时代接轨的速度在加快。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天清晨,我们踩着雨后芬芳的泥土,沿着古老青石路,进入了桃花谷,江水从中间静静流过,水车在缓缓转动,成群的鸭子在嬉戏,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着。在台地间、山道旁,桃树尤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陶老先生的千古名句跃上心头,竟在这里得到应验。
步行二三里,终于来到出洞的渡口边,这里的水清且蓝。泛舟逆行洞中,黑暗中水声悠远。听船公唱起情歌,便油然生出一种依依难舍的惆怅,想返回去留宿壮家小楼中,再看一回桃花源里的日出日落,或索性甩开尘事羁绊,变成这坝子里的一个农人,随顽童们“采菊东篱下”,品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然生活。
洞口渐渐向我们靠拢,明晃晃的阳光唤醒了我的梦。这时,发现在洞口上方陡峭的石壁上有一个巨大的崖洞。我们便向船公请教,答曰:此洞是古人躲避战乱匪患用的,里面可藏上千人。原来如此,此时我们方幡然醒悟:古时的人为了和平,遂进入“桃花源”。
回首“桃花源”,雨丝飘忽,四野朦胧。想起那个无意间撞入桃花源的武陵捕鱼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忽然萌生一种念头:我们这些到此探访的外乡人,不也是破坏了这方山水的宁静了么?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