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县高田镇朗梓村是覃姓壮族聚居地,其瑞枝公祠是阳朔县保存最为完整的家祠。1995年台湾覃氏宋亲会负责人覃崇耀博士访问该村,曾有提议把中国覃氏总祠迁来瑞枝,同时把瑞枝公祠作为清牒中心,但尚未付诸实践。我的疑问是,现在是否已有中国覃氏总祠这样名称的公祠、机构,如果果真瑞枝可以开发为这样,其社会价值能够发挥的程度和范围有多大。该村经济在当地属中下列,地理按当地人说法“比较山”,但这是我们社团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的服务、调研的实践点,我们以“朗梓人”的热情不断努力、解放思想。渴切各位高手的指点。
这个,壮族人和汉族人认一个祖宗合适吗??? 覃氏演变过程: 覃氏一覃怀氏一皇覃氏一墨胎氏一孤竹氏一有竹氏~一谭氏一覃氏。: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覃元先字流钦,义勇隶属将军诗立两广开阳之罗城戍乾位,始建功东汉未年, (即广东罗定市), :原籍,(据一此纪念义勇隶的覃氏民间传说”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 就是公元前约一千年左右,覃怀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灭族时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灭族之灾。当时覃公命誉族部人几经周哲展转沿海地带南北大迁异,历经千载后于南北朝时代早期定居南海。 覃家比较出名的人物是清末维新变法第一改革家谭嗣同,维新变法被慈禧镇压后,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拒绝与康梁等人出逃日本,联络侠客大刀王五营救光绪失败被捕。之后英勇就义。死前于帝言“西人变法,无不流血而成者,今未闻我中华有为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时旁人闻言者,无不感之而涕者。。。。 曾国藩有诗为证“寻覃(谭)思之士,业奇巧之物”,当时覃谭为通假字。 谭嗣同死后被后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时人感概“戊戌一役,大清精英尽亡” |
前段时间我在南宁和众位贝侬聚会时,曾向《中国覃氏通书》副主编覃怀先老前辈及壮学家潘其旭教授请教关于覃姓起源的问题。两位前辈都认为壮族本无姓氏,现在的壮族覃姓也只是借用汉姓而已。
又,曾国藩诗“寻覃思之士,业奇巧之物”中的“覃”应当不是“谭”的通假字,更与谭嗣同无关。因为“覃”(tan)有悠长、深远的意思,“覃思”指深入而周详的思考。如《尚书·孔安国序》中的“研精覃思”。
谢谢各位的想法,先要纠正说明的是我一直以谦虚的态度直呈我们的想法,如果有“口气大”之嫌疑那我表示抱歉。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个经济滞后、渴望超越的少数民族村落,利用特点、利用优势获得经济进步是头中之重。朗梓村地处山区,村委和上级领导都认为单纯的靠种养难有作为,只有走旅游的道路。但在旅游重地阳朔县,单纯地民居旅游开发的利弊如何预见、防范,所以附以公祠新时代的作为,联络、研究带动旅游、经济一线,对需要文化、渴望开放的山村村民是观念到行为转变的革新契机。当然操作的难度和时日也是必定的。至于覃姓的不同民族可以认一个祖宗的问题,这涉及到“形”的家祠到“意”的家祠利用了,现在大多地方家祠不过一个宗族节日时拜个祖、吃吃饭的问题,借鉴沿海地区囊括海内外的祭祖,已经是跨宗族、跨支系乃至不同民族的团结盛典。关键是开放的胸怀和作为吧。——妇人之见。
朗梓村要想以覃氏宗祠作为旅游开发的出发点,首要问题是发掘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来确立“中国覃氏总祠”的地位。例如山西洪洞“大槐树”能够成为很多汉族人寻根问祖的地点,是基于众多“大槐树”的传说。如果山东或者河南能够找到传说中“山东白马”所在并开发出来,也一定会吸引很多岭南人士前往观光。
在网上查到一些关于朗梓村的介绍:
朗梓村距高田约8公里,该村有一大型古民居群,目前保存尚完好,整个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精巧,处处雕梁画栋,十分精美,各厅堂连柱石均为不同造型,内有一碉楼,登上可俯瞰全村,为县里仅存的古代军事建筑,该建筑群前后花十年时间始建成。 古寨现有60多间古建筑保存完好,古迹随处可见。村后传说为覃将军丢盔弃甲后的藏宝处,宝藏丰富,至今难觅,更为朗梓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该村覃梦榕为光绪三年进士,在外为官多年,清正廉明,治理有方,博学多才,著述颇多,回故乡后曾任阳朔寿阳书院长,后往京师任职,逝世于北京,现村中尚存进士牌匾。
听起来还不错,有机会一定会去朗梓看看。
湖北、湖南、重庆一带有不少土家族、汉族的覃姓。他们很可能是古巴人曋氏的后裔,“覃”读作“tan2”或“shen3”,和壮族覃姓(“qin2”)的关系有待考证。
“土皇帝”的后裔们——变迁中的土家族风情之五 -------------------------------------------------------------------------------- 新华社武汉1月1日电(记者陈新洲 李鹏翔 张先国)每天清晨,37岁的土家族汉子覃国安就来到距家200米远的祖坟前,进行打扫。而傍晚,干完农活的覃国安又将来到坟前,看看坟墓是否完好如昔。
他说:“这是一项神圣而自豪的使命,我们覃家后裔们责任重大,仅这个月,就有人两次试图在夜里来盗墓 ,但都没得逞。”
覃国安看护的祖坟是被称为“土家族皇帝”的唐崖土司覃鼎和她妻子田氏的坟墓。在数百年前,覃鼎实际统治着鄂西南、渝东几千平方公里地盘,是18代唐崖土司中统治达到全盛的著名人物。他因战功卓著,被明朝中央政府“功升宣抚使司,行参将事……赐大坊平西将军、帅府。”其妻田氏也被诰封武略将军夫人。
作为土司的嫡亲后裔,守墓一直是覃家世代相传的职责。作为覃氏家族第24代长子的覃国安也义不容辞。而他也可以从当地的文物部门每年拿到一些象征性的报酬,还可从零星的游客那儿获得一小部分游览观赏费。
覃国安所在的村子就曾是土司皇城的遗址,据史料记载,这个皇城始建于1346年,当时是元朝末年,中央政府在此设唐崖司,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共389年,共占地1500多亩,是中国目前保留最为完整的土司皇城遗迹。
这座城堡遗址距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县城约60公里。放眼望去,金黄色的高梁叶、收割了稻子的田畦,高高挂起的玉米棒子,这里几乎是一片普通的乡村田园风光。但当地的文化站站长陈晓阳却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土司皇城的宗祠和土司士兵训练的靶场和跑马场。
随着一步步地深入,记者逐渐窥视到土司皇城当年的辉煌。与普通的乡间小路不同,全村依山势共有上、中、下三条主要街道,都是横铺的长2米、宽0.3米的砂岩条石,两侧顺街道走向则直铺长条石。同时,街道间还有巷道上下连通,同样也是条石路面,只是较为窄细。这就是所说的当年土司皇城的“三街十八巷”的遗迹。
陈晓阳介绍说,当年整个土司皇城共分为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经济、综合、娱乐和墓葬八大区域,建有衙署、官言堂、钱库、月台、书院、御花园、营房、宗祠以及8大寺院、36箍井等,号称“三十六院”。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侵蚀,村子里仍然可以看到部分建筑的地基围墙的遗迹,使人联想到当年土司城内民丁南来北往,大小商贾忙于作坊店馆之间的繁华景象。
在村子的东边,我们来到了唐崖河岸边的罩马亭,这里保存着一对石人、石马,相传是土司覃鼎的马夫和座骑,是田氏夫人为纪念其夫的卓著战功所雕。石马俗称公母二马,提腿欲行状,前有执辔石人各一,侍立马旁。其中一石人人头虽毁,但仍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显示着土家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
走出罩马亭,我们看到的是保存良好的城墙遗迹,城墙为自然石块加工后垒砌而成,高达2.5米,基宽3.2米,残长150米。陈晓阳介绍说,这是外城墙,城内还修有内城墙,皇城可以说是一座防备完好的军事堡垒。当年统治这里的土司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势力,以军功获得中央政府的册封。
在村子的中央,沿街攀登宽3.5米的石阶21级就到达土司城文物的精华--石牌坊前。牌坊高6.8米,宽6.3米,正刻“荆南雄镇”,背刻“楚蜀屏翰”,为明朝熙宗皇帝为表彰土司覃鼎在土家军队被皇帝征调作战中战功显赫而赐予的。石牌坊上的“土皇出巡”、“渔樵耕读”等雕刻图案精妙绝伦,体现出中原汉文化与土家文化的完美结合。
陈晓阳说:“传说,为了迷惑盗墓者,覃鼎生前修了48座墓,他死后,用了48口同样的棺材,同一规模和同一葬式,在同一时间内出葬,混淆真伪。在村子后山所存不少同时期的墓葬,但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所以覃国安看守的那座也许不是土司覃鼎的真墓,但却是保存最好的一座。”
我们随着覃国安来到被石墙围着的墓地,打开铁门,覃鼎墓就展现在面前。朝东的墓前有石刻的围栏,墓室则以整块钻石岩合成,长3米,高1.5米,看起来像一所仿木结构的石头房,带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开合的石门。窗眼的钱纹图案、室顶的花卉雕饰以及石雕的麒麟小兽均显示着当时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
覃国安说:“每当清明节和过年前后,我们覃姓家族都要聚集在此,上香、烧纸,进行祭拜活动。”他现在已是两个儿子的父亲,与妻子种了7亩多水田,每年的收成都还不错。
采访尚未结束,覃国安又忙乎开了,原来村里要架电线,大伙得合伙起来将电线杆抬上山。“我还会忠实地将墓守下去,听说政府将要大力保护土司皇城,开发旅游资源,相信以后生活会更好。”覃国安临走时笑着告诉记者。(完) (传说)覃姓人不吃团鱼
覃姓是张家界的大姓,拥有近20万人口。 覃姓人不吃团鱼,这是祖宗流传下来的规矩。 相传明洪武时,覃姓先祖覃垢起兵造反,反抗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残酷统治。朱元璋闻讯当即派出平章杨侯杨璋率数万大军前来征讨。明军经慈利抵达索溪峪军地坪,覃垢即派出手下大将田前去迎战,双方在百丈峡打了一百仗,最后,扬璋使出美人计,将田大一刀砍于马下。于是起义军大败,杨璋趁胜掩杀。覃垢率残部突逃命,在途中,覃垢所率残部又被兵杀了不少,最后跟着覃垢的只有几个覃姓子孙。 覃垢逃到一条河边,河面很宽,岸边无船,眼见明军就要追来,覃垢急得心急火燎。正当这时,河里浮出一只大团鱼。覃垢已等急忙跳上鱼背,团鱼驮着覃垢等人流过了河,待明军赶到时,覃垢已过河远去了。由于团鱼救过覃垢的性命,从此凡姓覃的都不吃团鱼肉。
覃姓起源
“覃”读音考
由于各种典籍和辞书,大多数都把“覃”说成是来源于“谭”读“谭”或“浔”,这就给人们以误导,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覃部落——覃怀氏——覃氏了。比齐桓公灭谭国的·公元前 684年要早1000年左右。覃氏中确有从谭国的后裔中改来的,这仅是覃氏宗族中的一个分支,不是全部。它是其中一个来源,而不是惟一的源头,更不是最早的源头。
民国十一年(1929年)撰写,1983、1984、1989年三次修改的《四川大足覃氏家史》中说:“覃字早已出现于《诗经》、《书经》,诗云……‘葛之覃兮’、‘覃公为私’,书曰:‘覃怀底绩。’这些古老书籍,皆有所载,是早期字也,非谭去言而为覃焉。有的谱牒皆言姓谭而去言从覃者,讹矣,予以更之。”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载:“来宾县覃氏丁四千八百强,罩读如寻,西粤皆然。在汉时读寻音,望出岭南。……覃氏族姓颇繁,乡音绝不读覃为谭。”
四川省巴县石龙覃氏支族谱记载:“巴县石龙支族乃上古皇覃氏后裔。”四川省达县覃家坝火车站支族谱记载,其支族是上古十三族皇覃氏后裔。广西修仁县(现属荔浦县境)覃氏祖宗神位上写有“皇覃氏历代宗亲之位”。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的祖先,考稽上有皇覃氏。”皇覃氏是继因覃部落、覃怀地而得覃姓之后的又一命姓,就产生的时间来说,覃怀氏要早于皇覃氏,因为覃怀氏因地名、部落名命氏,这属自然命氏。
湖南省《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竺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当地的覃氏族谱记录有《覃氏源流世系歌》:“覃氏鼻祖墨胎初,孤竹君后是有竹。”据湖南省张家界市覃氏族谱,覃氏是有竹氏的后裔。这两地族谱所记载的历史上覃氏是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的后裔,可以看作是覃氏发展过程中命姓的演变,是覃氏部落分支的命姓。其中以孤竹命名的覃部落到周中期,分为三支迁徙,一支到达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一支向今河北省内丘县西北17里的有孤山,河北省房山县有孤山,这可能与孤竹北迁时曾居留过有关;另一支向南、西南方向发展,迁入湖南西部和贵州一带(即古夜郎国)。
覃氏和谭氏关系密切,《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
覃姓的起源
覃姓是一个有多种读音的姓氏,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覃字在读为tan时,所代表的姓氏血统与谭姓相同,相传其姓氏本来也就是由“谭”字去掉偏旁而来的。汉代时,谭姓人中有人与名将韩信关系密切,后来韩信因故被杀,他怕受牵连,便携家人逃往外地,改姓为覃,他的后代在后来也相沿以覃为姓。历史上,这支覃姓人以齐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为郡望,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关陇地区。
覃字读为(Xún 音荀)时,主要是指居住在长江以南原古代蛮族或巴蜀区的覃姓人。早在汉代时,澧中、平川、赐州等地的蛮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时,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还出了一位名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东宁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带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读为 Xún。
覃字读为(Qín 音秦)时,主要指生活在今广西一带的覃姓人。相传,他们姓氏的读音原为tan,与表示品尝之意的“啖”字同音,后讹为 Qín,遂相沿成习。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出自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约有50万,而广西也因此是全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根据大多数覃(Qín)氏族谱记载,覃姓始祖在河南省沁阳一带。四川省大足县《覃氏家史》说,他们的始祖可追溯到春秋一个叫覃怀的地方。湖南省石门覃氏族谱说,覃氏是有竹氏的后代,周穆王时因功得封于陕西覃地及覃怀地,以地为姓。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覃氏源流》记载,皇覃氏根基于覃怀。广西上林、马山、容县、宾阳等县《覃氏源流》说,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的覃怀古国,其位置在今之河南省沁阳、武陟一带。
沁阳市位于今河南省西北部沁河冲积平原区,太行山南麓,东经112°26’至 113°02’与北纬34°59’至35°18’之间,东邻博爱,西接济源,南毗温、孟二县,北界山西晋城。沁阳历史久远。夏为覃怀首邑,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秦汉称河内郡,明清设怀庆府。历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1989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沁阳为“历史文化名城”。武陟县古时属沁阳县。历代修的《沁阳县志·建置》中都有沁阳在夏代为覃怀地的记载。1989年沁阳撤县改市,1993年5月出版的《沁阳市志》记载“沁阳历史久远,夏代,地处覃怀地”。《武陟县志·建置》中也记载,该县“夏,称覃怀”,在“姓氏录”中,也记载有覃姓居民。沁阳一带自古就流传一句话:“覃怀古郡,河溯名邦”,意思是说,沁阳既是历史悠久的古郡,又是名邦。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了覃氏部落,夏代称覃怀地。这里位于黄河以北、沁河以南的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相对发达,所生产的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称为“四大怀药”,历史上曾列为贡品,至今仍闻名于世。这里历代外出经商的人较多,出门的生意人喜欢在肩上背一个肩袋(当地称为肩褡),袋上写有“覃怀人×××”字样,表明自己是覃怀地人,并以此为骄傲。这种现象,解放前随处可见,今天在一些地方,仍有这一习俗。
覃怀地因覃部落而得名,覃氏因覃部落和覃怀地而得姓。而传说中,覃姓的始祖是伯益。伯益又叫伯翳,也叫大费,传说他能驯服鸟兽成为家禽家畜,开创了人类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他还协助大禹治水,把九州的洪水疏导入大海,所以他深得禹的信任,被赐给嬴姓。
-------------------------------------------------------
覃姓当代分布
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台湾省1969年的资料综合,覃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为 103189万人,其中汉族93670.38万人,按上述比例,壮族人口有560多万。按人口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覃姓人口可达 900万以上。覃姓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南及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境内,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散居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自治区87个县、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记载,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区)有覃氏50户以上,今属桂林市的临桂县有覃氏30户以上,修仁县(今荔浦县境)有2805人,阳朔县有174个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形成了覃氏相对聚居桂西、桂中、桂东的局面。据1998年统计,覃氏人口较多的县有东兰、环江、河池、南丹、罗城、宜州、巴马、大化、都安、马山、武鸣、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来宾、桂平、贵港、平南、藤县、靖西、田林、昭平、邕宁、横县、容县、宾阳、南宁市等。其中田林县4.1万人,昭平县4万人,武鸣县1.8万人,邕宁县2万人,容县3万人,马山县4万人,横县4万人,宾阳县5万人,上林县6万人,南宁市郊区0.46万人,在全郊区294个姓中占第19位。
湖南省
覃氏人口较多的市、县有: 怀化市 0.15万人,张家界市10.14万人,石门县 9.85万人, 邵阳市8.2万人, 常德市 2.86万人,永顺县2.42万人,沅陵县 1.95万人,桃源县1.92万人,龙山县 9.25万人,泸溪县0.85万人,汉寿县7万人,凤凰县0.5万人,澧县0.45万人,临澧县0.31万人,麻阳县838人,永川县 0.5万人。其他散居的县、市有:辰溪县、江永县、会同县、湘阴县、芷江县、桃江县、长沙市、韶山市、零陵县、慈利县、南县、黔阳县、新晃县等。
湖北省
覃氏人口较多的有公安县,2820多人。其余人口分布较少的县、市有:淞滋县、长阳县、长乐县、巴东县、鹤峰县、宜恩县、建始县、利川县、应山县、襄阳县、崇阳县、天门县、远安县、当阳县、恩施市、利丰县、武汉市、宜昌市、来凤县、咸丰县。
四川省
覃氏分布的市、县:永川县、奉节县、大足县、盂县、巫山县、重庆市区、安岳县、郫县、合川县、彭水县、巴县、达县、渠县、靖县。其中安岳县约2万人,大足县的万古、国梁、回龙、龙水(大围)、石马、三驱、珠溪、邮亭、中敖、元通、龙水(尤西)等10个乡镇都有覃氏聚居的村落。
山西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县:吕梁地区、太原市、大同市、临汾地区、阳泉市、长治市、忻州地区、运城地区、晋中地区、雁北地区、晋城市、朔州市、孟县、平定县、洪洞县。其中人数较多的有吕梁地区893人(其中交城县874人),太原市504人,平定县100人。
河南省
覃氏分布的地、市、县有:浚县、鹤壁市、驻马店市、焦作市、栾川县、虞城县、宜阳县、汲县等。其中浚县屯子乡席营村850人,元上村95人,白寺村27人。解放后这三个村还有不少覃氏人口迁居陕西省铜川市、山西省赵城县、甘肃省武威县、内蒙古自治区哲盟扎旗,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咀山市、湖北省老河口市、云南省大理市。
河北省
覃氏分布的市、县有:清河县、张北县、河间县、唐山市等。
广东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德庆县、罗定县、信宜县及肇庆市、茂名市。据1997年出版的《茂名市志》记载,茂名市覃氏,1946年为5156人,1953年7126人, 1964年8323人, 1976年 9939人,1988年11630人。
海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儋县和乐会县,其中儋县170多人。
西藏自治区
覃氏主要分布在盐井县。
云南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县、富宁县、广南县、马关县以及大理市、鹤庆县。
贵州省
覃氏主要分布在玉屏县、沿河县、兴义市、册亨县、荔波县、德江县、桐梓县等。
台湾省
主要分布在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县、彰化县、云林县、南投县、台南市、台南县、高雄县、屏本县、台东县、宜兰县、基隆市、台中市、高雄市等。共有2000多人。
山东省
主要分布在金乡县、章丘市、淄博市等。
--------------------------------------------------------
覃姓迁徙史
概述
覃氏经历了几千年来的频繁迁徙,总的流向和趋势可概括为:北南东西,即自北向南,先东后西。根据史籍和各地覃氏族谱记载及口碑,除了上述在黄河流域的几次迁徙之外,还有八次较大的迁徙。从覃怀地到会稽郡覃怀地,是大禹治水的“指挥部”,也是治黄最早取得成效的地方。夏禹治水,从冀州出发巡视,冀州治理工作从壶口开始,然后再治理梁山和岐山。覃怀的治理由于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取得成效。伯益带领覃怀人随禹到浚县安营扎寨,治理黄河,后又跟随禹到各地治水。现在距大任山10公里的屯子乡席营村,还聚居着800多人的覃氏后裔。大任山明代古碑上,还刻着覃氏先祖“席营村覃滚”的名字。接着大禹带领大家继续治理黄河下游的水患,施工最多的地方是兖州(今山东省境内),再到徐州 (今江苏省境内),到安徽涂山,经过疏导,引黄河流入渤海。大禹最后到达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并在会稽去世。大禹和他的助手包括覃怀人在内的民众辗转从北到南,到达会稽。为了纪念祖先伯益,覃怀人把会稽作为覃氏的堂号。至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下南、水源、洛阳、温平等乡,河池市的冲蒙屯等覃氏支系都以“会稽郡”作为覃氏堂号。
从湖南武陵南迁
覃儿健是目前所见历史记载的第一位覃氏历史人物。据《后汉书·西蛮西南夷传》、《湖南通志》、《中国覃氏源流世系考》等记载,覃儿健(公元前4年-80年),武陵(今湖南省张家界市)人,祖籍雍(今陕西),望出关中。其父受封武威镇夷将军,于汉平帝三年(3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有功,驻守沣水流域溇中、充中及零阳等地,当时正值王莽推行新政,他组织民众合力抵抗新政,被推举为精夫(即统帅)。覃儿健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文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长大成人后得到大家的信任。父亲去世后,覃儿健继而成为领导当地民众的统帅,威镇武陵地区。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武陵溇中地区民众拥覃儿健反抗官府增加税赋,先后攻下零阳、作唐(今湖南省安乡县境内)等地。次年,汉王朝调荆州(今湖北省境)等七郡及汝南颍州(今河南省境)的囚徒5000多人前来征剿,覃儿健战死,民众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覃儿健后裔为逃避官军搜索,免遭灭族之祸,大举南迁,进入今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 分居于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及阳朔、永福、鹿寨、柳州、宜州等市、县;现在这些地方覃姓人口较多,与覃儿健后裔的南迁有很大关系。民国《宜山县志》中就有有关覃儿健的记载。
覃万传从陕西入川
覃万传,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胖舸郡太守马忠的总兵。蜀汉建兴三年(225年)随诸葛亮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受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五溪为雄溪、满溪、西溪、抚溪、辰溪),即今黔东、鄂南、湘西交界一带。三国时魏景元四年(263年),魏伐蜀汉,汉后主降魏,万传无法返祖籍,落籍五溪。其后人一部分自贵州思南、镇远、榕江等地南下广西,现在贵州东部各县(自治县)及广西融安、融水、环江、宜州等各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有的是覃万传宗支的后裔;另一部分留居原地,成为湖南武陵地区覃氏的主力。湖南溆浦县覃行璋、祁阳县覃季以及邵阳、武罔等县覃氏中,也有覃万传的后裔。
覃元先入桂
覃元先(生卒年不详)南北朝南梁时东宁州(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刺史。关于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说是“南海人”。台湾《覃考》说是陕西南郑人,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原名覃彦。该书还评论道:“覃元先,《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其传说,内容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有些是穿凿附会的几乎神话,现据人、时、地三因素,从史书中吸取其片断资料,予以联串叙述,使其完整与真实。”这里我们把上述两书的记载采取诸说并存的办法,转述如下,供后人研究。
《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里。……武帝召见,谓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字,元先遂改今名,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卒于军”。台湾《覃考》说,武帝召见问名时,元先因名“彦”字和萧衍的“衍”字近音,怕犯讳而不说,后来皇帝给他起名“元先”,元先就高兴地接受了。元先任刺史后,回陕西老家带领覃家子弟兵随武帝作战,英勇果敢,梁武帝天监五年(506年),大败东魏于钟离(今安徽省五河县),武帝加封云麾将军称号。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反,武帝任命覃元先偕同萧云率师征讨。覃家军过关斩将,使侯景受挫。次年(549年),侯景攻陷梁国都城,武帝死,元先失去支柱,率军回东宁。这时已年过七十,加上在战斗中负过伤,不久去世。元先去世后,其后人纷纷散居罗城周围各县,北至融安、融水,中部至柳城、柳州、来宾、象州,南至平南、桂平、贵港,甚至广东的南海、肇庆、茂名、信宜、化州、罗定等地,都有覃氏后裔居住。据湖北省利川市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清朝后期随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征战到达南京,再随翼王石达开征战到四川,石达开死后,又由四川东下落籍利川县 (今湖北省利川市),历时100多年,发展到100余户。根据《太平天国史》十五《列传》记载:覃炳贤,广西永安(今蒙山县)人,随太平军征战南京,又随石达开逃难到四川,达开死后,由川东而下,落籍湖北利川县(今利川市)。还存覃炳贤的后裔,其先祖是覃元先。
唐代覃汝先驻镇施州
根据湖南《石门县志》、《覃氏族谱》,覃汝先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台湾《覃考》说,中国覃氏于十六国混乱以及南北朝南梁(302-564年)灭亡后,即从关中有褒、南郑、汉中一带,迁到四川的瞿塘关(今重庆市境),历经200年,族人散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归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施州(今湖北省恩施市)等地域,繁衍发展,再次成为巨族。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一次政治剧变中,覃氏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其晚年之时,由于宠幸杨贵妃,沉迷子女色,旷废朝政,大权旁落在奸诈的外戚杨国忠手里,导致安禄山造反,京都长安陷落,唐明皇被迫西逃成都,到扶风县马嵬坡时,杨国忠被乱兵杀死,杨贵妃亦被迫以三尺白绫吊死于梨花树下。在皇上落难之时,覃汝先半路护驾勤王。奏书中说:草民覃汝先,四川逵州人氏,得悉皇上蒙尘,便率领家丁及地方众兵千余人,兼程北上护驾。唐皇闻奏,喜出望外,即封汝先为行军总管及左仆射,护驾西行。平定安禄山之乱后,又加封覃汝先光禄大夫,住镇施州 (今湖北省恩施市),安抚十八蛮,准许世代承袭。覃汝先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病故,享年89岁。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长子襄尧袭职,从第一代传袭到第十二代。汝先生伯坚、伯圭二子,伯圭后代子孙兴旺,主力居湖南省的石门、慈利、大庸、桑植、桃源、常德、邵阳等县、市;一支居湖北省长乐、长阳、鹤峰、宜昌、枝江、松滋、公安、天门等县市;另一支在广西融安、融水、柳州、来宾等县市,人口达百万以上。汝先后裔传到十二世覃友仁时,覃友仁袭任“施州行军总管”,迁驻添平。覃汝先的第三十八代孙覃添顺被明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准其子世袭,统辖湘西渫水淡水流域。添顺六世裔孙覃善教奉命远征岭南修仁(今广西荔浦县境),以官为籍,定居繁衍。
从山东白马县迁邕州
今广西南宁市郊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宾阳、横县、宜州、环江、河池,云南省文山、广南、马关等县、自治县、市的覃氏族谱都有记载说自己的先祖在宋代来自“山东白马县”,为此,解放前后,有不少人先后到山东省寻根,但都找不到白马县。山东白马县到底在哪里呢?这些族谱为什么都写上自己的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呢?本书作者之一覃芝馨利用主编《南宁市郊区志》的机会,到山东、河南两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根据调查走访和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山东,因朝代不同,所指的地域也不同。古人说的山东,是个地理名词,指的是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带,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也有指太行山以东为山东。山东和河南,古时都是指一个广泛地域的名称,两者互相涵盖,互相包含,约相当今山东、河南两省及苏北、皖北等地区。今山东省地域自古至今未发现有白马县。白马县及其县治所在地,从秦汉到唐代的史书、地理著作上都有详细的记载。白马县建于秦朝,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代1500年之久,一直到明朝末期才改称滑县,其位置在今河南省滑县,县治在今滑县县城东10公里的白马墙村,经考古发现有古代的城墙和各种文物。古白马县在今河南省而不在山东省——这就是许多人到山东省却找不到白马县的原因。
白马县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覃氏先祖南迁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但以宋代较为集中,这与军事行动有关。在北宋年间,朝廷对广西有几次大的用兵,一次是皇祜年间(1053年前后),宋朝派狄青等率数万兵马南征侬智高,打败侬智高后,在邕州一带屯兵4000余人,驻在水陆交通沿线,后来其中许多人落籍成为当地居民,有不少为覃氏。据1998年底统计,仅南宁市郊区就有覃氏4615人,占郊区人口的1.3%,按姓氏人口排第19位。这些讲平话的汉人,大多数家谱上都写有宋代跟随狄青南征留下来的。再是宋熙宁年间 (1069-1077年),宋朝廷派大将郭逵率兵讨伐交趾乾德叛乱,平息后留下部将戍边。此外,从北宋到南宋期间,因北方战乱和黄河多次决口,特别是随着北宋的灭亡,王朝向南迁移,皇族和官员及大批民众来到南方,其中岭南地区是重要的移民迁徙地之一。当然,这些移民中,不一定人人来自白马县,也有来自中原、华中其他地区的,但随军行动大都经过白马县,所以都作了这样的记载,正如黄河中下游一带群众,问起祖籍也都说是来自山西洪洞一样。这就是许多覃氏族谱上都写着先祖来自“山东白马县”的原因。
宋代,覃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覃庆元三代进士,在朝野产生了一定影响。
覃庆元,融州 (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1006-1010)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其儿子覃光佃,宋开宝五年(972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他不怕高官权贵,对腐败和失职的朝廷官员,都如实呈报皇帝严办,被人称为“真御史”。当时北方经常发生战事,他曾三次上书力主抵抗,后升知雁州,对沿边将士贪功及失职者都惩之以法。后晋升都总管兼劝农史,甚得皇帝信任,升为银青光禄大夫。覃光佃的儿子覃昌,宋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
覃三耀入桂留戍东兰民国23年(1934年)出版的广西《上林县志》中的“民族志”记载:覃三耀(又名覃怀满,亦作山耀、三孝),生于元至J帧二年(1331年),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为起义军首领覃景山之子。覃景山去世后,三耀继承父志,高举义旗,继续聚众起义,称“天下兵马大元帅”,带了一支覃家军随明将廖永忠征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白海路经福州、潮州,再取东莞、梧州、浔州、邕州、宾阳,后移宜州德胜司入东兰。由于韦天珍、覃怀满平乱有功,明朝廷授韦天珍为东兰州世袭知州,覃怀满为世袭武官,留戍东兰州,落籍于都彝哨(今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那雅村)。韦氏土司实行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世袭制,土司除了直接占有和经营部分土地外,按哨封给韦氏宗族和覃、黄、龙等姓官兵。这支覃家军又分出一支继续进军西藏,为明朝统一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落籍盐井(今西藏自治区盐井县)。据四川省大足县的人说,近邻四川省的西藏自治区边境还有覃氏居民。覃怀满在东兰生真贤(维昭)、真圣(维真)、真仁(维彦)三子,后裔繁衍黔、滇、桂20多个县及越南同登、谅山、高平等地,人数有上百万。
1990年出版的河南省《浚县志》记载,该县100人至1000人的姓氏有覃、毛、程、友、齐、霍、侥等。1993年出版的河南省《武陟县志》记载该县的姓氏有……简、覃、靖、蒯、蒿、福、熊、雏、裴、谭……等414个。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族谱》记载,明代初年,覃家子弟兵随反对元朝的起义军南征,南方平定后,又北上。一同征战的还有席姓和张姓的兵,打到大名后,回故土落籍, 因为席姓先到,所以当地就叫席营村(距前文所述的古白马县白马坡10多公里),朝廷将300亩耕地,另3亩4分坟场地赏给覃大义等有功人员,世代免纳粮,这个待遇,到解放前还为历代政府所承认。
明代,覃氏中出现不少人才,其中较著名者有覃应元,字德芳,四川云阳县人,明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达,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
迁移海外
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中也有一些覃氏居民。海外覃氏主要是从广西、广东地区出境的。他们迁居海外的原因很多,其主要者或为贫困所迫,或逃避政治迫害、民族压迫,或因不愿称臣于新朝,或遭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拐骗掳掠等。这些华侨漂洋过海留居海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而大量出走并留居海外的则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广西华侨人口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广西又是覃氏聚居最多的省区,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海外覃氏,以祖籍为广西者居多。以容县为例,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59万,其中覃氏3万,占5%强。1979年出版的台湾《广西文献》第3期说,马来西亚有广西籍华侨华人50万,其中容县籍20万,在容县籍华侨中,覃氏约2000人。
-------------------------------------------------------
覃姓字辈
覃氏家族在明朝以前已有派行,但未盛行,明末各支族才先后确定统一派行,流传至今。一般是请族内德高望重之长者排行序,逐代按序取其中一字为行,一直排到末字,周而复始,也有重排序。班辈字文字精炼,内涵丰富,寓意深奥。内容主要是歌宗颂祖,教育后代,启迪子孙,训导族人,激励向上,预示未来,字数不等,目前见到最长的班辈字有100个,一般为二三十个,最少也有十个字。
湘西覃氏公定统一派行(100字):
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基业照荣昌。
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
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
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逢原创凉史,饧粒振三纲。
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河南浚县屯子乡席营村覃氏行辈十六字:
继宪增祥,维念显扬,建道裕焕,景瑞绪昌。1993年农历十二月立
四川大足县万古支族字辈
第一轮:世守登之,大廷国正,道德文章,儒宗永绍。
第二轮:仁厚清明,廉介纯深,宏才达彦,英俊承铭。
第三轮:乾坤显哲,祥瑞献裕,富贵贤良,伦常辉绪。
1985年正月全县十七支系代表会提出广东罗定、阳春覃氏班辈
1、覃胜祐:胜、玄、历、官、代、……
2、覃进大(胜祐第五代后)先进敬应,文益英芳。以伯赞日,至瑞同邦。元昌启国,永庆宗登。家明宪达,继业隆彰。1992年修谱力口字辈:普天广志,伟发荣康。建新开运,乃立基强。培贤兴学,才华耀扬。注:“先”是以覃元先为上祖。
广西各地覃氏班辈:覃山耀公次子覃真圣公后裔各地的排班
1991年7月上林《覃氏族谱》记载覃真圣公在各地的后裔前五代排班次序:
象州县:真口欢受列
东兰县:真李壁可任
河池市:真包大可国
宾阳县:真智继宗仲
邕宁县:真智继
马山县:真逢福日文
武鸣县:真逢福日文
上林县:真智继道演 真智继成陋,真李才法昌 真寿勤宵昌,真李才胜人 真李才福林
真圣公移居马山县兑覃屯后,其后裔排班次序:
真逢福日文 祖大达应恩,鼎懋绩廷子 兆裕宏世继
乃尚高宗德 元勋受泽封,立颐展司古 业延万载灵
南宁市郊那洪村:国、能、兆、振、本、朝、恩、邦、藩、佩、贻、尔、永、式、家、云、祁、远、大、嗣、续、延、长、清、廉、正、直、万、世、荣、昌。
南宁市郊那告村:
祥、绵、邦、作、晓、赵、喜、风、摊、日、亮、礼、士、运、腾、献、三、曾、显、培、清、丙习、明、振。
邕宁县苏圩镇仁德村覃氏班辈排字:
福德玉殿世,南成启永元。朝宗必尔可,建庆绍华昌。
显达通明日,仁义广如天。春至开新景,荣茂树秀长。
隆安县左谭乡古龙村覃氏班辈排序:
远祖班辈:喜、庆、贵、世、仲、汝、秉、明、思、仁、善、三、磷、绵、震。
本村直系班辈:世、学、配、明、永、绍、弘、福、光、志、桂、震、红、平。
田林县覃氏班辈排字:
福应益世盛,绍席正安隆,永守上林业,威烈万年丰
注:现已排到“业”字辈,该辈是第15代,引自《田林县志》。
罗城桥头镇仫佬族覃氏班辈排字:
立志朝文,君忠仕玉。世代荣昌,万国安邦。
容县覃氏新拟派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武显文秀,品高义厚,永继兴承,祖荫深恩垂容岳;
崇贤为国,克肇宽宏,英华才茂,名扬智耀,丕振芳猷,宗泽俊杰行全球。
宾阳县覃氏派联:
更加发达兴,旺齐向前冲。
哇!原来我们覃姓有那么大的来历呀!
不过,我在族谱上看到:覃氏演变过程: 覃氏一覃怀氏一皇覃氏一墨胎氏一孤竹氏一有竹氏~一谭氏一覃氏。
来宾覃姓80%是来自象州。也有一部分来自宾阳。上面讲,广西的覃氏来自湖南。宜州有个叫“覃怀满”好像做过将军吧!
不记得了!有时间再把族谱上写的招上来!
不过,我想在朗梓村做总祠有点不可能吧!
还有,谭与覃,不是同姓!
前段时间我在南宁和众位贝侬聚会时,曾向《中国覃氏通书》副主编覃怀先老前辈及壮学家潘其旭教授请教关于覃姓起源的问题。两位前辈都认为壮族本无姓氏,现在的壮族覃姓也只是借用汉姓而已。
偶姓覃,同意季人贝侬意见,偶也是这么想滴。
来宾覃姓80%是来自象州。也有一部分来自宾阳。上面讲,广西的覃氏来自湖南。
我们覃家堂上写“祖自衡州分一脉,孙自象邑发千支。”这作何解释呢?“象邑”是象州,‘衡州”是哪里呢?
覃姓来源,请各位贝侬看看这吧: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1574
在这里生活的全部都是壮族覃姓人,但是50岁以下的都不可能讲壮话了,而且这里的屋主就是因为解放初期社会矛盾的升级而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我以前发表过相关朗梓帖子...去留意一下...
朗梓古屋
瞧瞧瞧瞧~~~阿修啊,应该学学勒啊```我教你几句!
蛇是党,树是肥,鼠是怒```我可是新东方的壮语口语老师啊~~
有关覃氏的,欢迎到《中国覃氏论坛》发表!
欢迎各位学者、专家、网友、光临《中国覃氏论坛》指导!http://zgqin.kwbbs.cn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