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族艺术一览 [打印本页]

作者: 赖波杜    时间: 2004-10-28 09:34
标题: 壮族艺术一览

壮族艺术一览

壮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唱“西”和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壮剧已有100多年历史。剧目多数是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五》、《白马姑娘》、《依智高》、《卜牙》、《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壮剧的表演艺术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等特点。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比较多彩,表演技艺如身段、步法、手法、武打等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风格。

乐器

铜鼓

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乐器。

装嫪

壮语译音,即大鼓。是壮族的一种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西地区。形体硕大,一般用牛皮蒙鼓面,有的是两头蒙鼓面,有的只蒙一头。鼓面直径约50厘米,用双槌击奏,音色洪亮,多用于喜庆节目及民间壮剧乐队。

马骨胡

壮族拉弦乐器。壮语称“冉列”,又名马骨琴。原琴筒用马或骡子的腿骨制作,一端蒙蛇皮、鱼皮或蛙皮;琴杆较短,约60厘米,为木质或竹质,顶端饰以马头或其他花纹;琴轸多用黄猄角或硬木制作,张两根牛肠弦或丝弦,用马尾竹做弓拉奏,主要用于伴奏壮剧和八音合奏。

土胡

壮族拉弦乐器,又称厚胡。流行于桂中、桂南等地。形状与二胡相似,琴筒较大,一般用桐木制成,蒙桐木面板,筒径约14厘米,琴杆约80厘米,置两轸,张钢弦,以马尾竹弓拉奏,音色柔和。用于壮族乐队。

棒棒

壮族打击乐器。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广西壮族地区。其来源一说原系民间歌舞所用,一说由道公尺板演化而成。是用坚硬短木棒组成,长约50厘米,直径4厘米,两根一副,相击发音。多用于壮族民间的“棒棒灯”歌舞,节奏交错, 铿锵悦耳。

宁宁

壮族打击乐器,流行于桂西、桂南等地。系铜质小吊锣。有的地方称“灵灵切”,锣面直径约12厘米,上端系提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八音”乐队。有的地方称“丁丁”,锣边有三个穿孔,以绳系于铁环框上,框有柄,演奏时左手执柄,右手以弯头槌击奏,多用于道公歌舞伴奏。

壮锦

  传说壮锦是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的。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传统的图案有几何图案、水波纹、云纹、花草纹及动物图象。壮族人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此,十件壮锦九件凤,壮锦上的凤各个鲜活生动,别具特色。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壮锦与湘绣、蜀锦齐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排歌

民歌的一种,壮语叫“欢排”。排歌在壮语民歌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排歌,是与短歌、散歌相对而言的长篇诗歌。它的形式比较特别,可以成排成排的唱下去,直至完成每首歌的主题思想为止,最短的一二十行一首,也有长达几百行甚至千行以上一首的。一般以五言或七言为基础,但又比较灵活,短的有一个字或三个字一行的。排歌的韵律也较灵活多样,有不少甚至是隔好几行才押腰脚韵的,是壮族的一种自由体民歌,内容也丰富多采,叙事方面的有送鞋排歌、送接绣球排歌等;抒情方面的有相会、定情、结义、交心等。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传授历史、天文、地理知识及劳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的排歌。

《粤风·壮歌》

民歌集。《粤风》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李调元所辑解的民歌集,收有明末清初广西浔州地区(今平南、桂平等地)的民歌1ll首,其中粤歌51首,瑶族21首,俍歌29首,僮歌8首,均为情歌。它在我国古代歌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收入《粤风》中的俍歌和僮歌,实际上都是壮族民歌,故称为壮歌。《粤风·壮歌》虽只有37首,300多行。但其对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壮族情况,了解当时壮族婚俗、社会的阶级矛盾、道德风尚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壮族腰鼓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广西河池地区东江一带的壮族村镇,历史十分悠久,是在民间“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因主要伴奏乐器“蜂鼓”而得名。多在年节、红白喜事、祈祷丰年时演唱。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表演形式为一人边说边唱,以唱为主,并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绣球舞

壮族民间歌舞,盛行于广西西南部地区。绣球舞在歌圩中进行,是歌圩进入高潮的表现,一般是对歌到了情投意合时,姑娘载歌载舞,将自己亲手精心绣制的花球,抛向意中人。小伙子接到绣球后,如感到满意,就在球上扎一手帕,也载歌载舞地又将球抛给姑娘。然后唱约公歌,相约到清静的地方去谈情说爱,或约定日期地点再表达深情厚意。

《百鸟衣》

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叙述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依娌嘱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百天为期,到州府相会。古卡历尽艰辛,制成百鸟衣后,按时来到州府。古卡借献衣之机杀死土司,夺取骏马,夫妻俩驰骋而去。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解放后,广西文艺工作者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长篇叙事诗和戏剧。

左江崖壁画

壮族古代崖壁画。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左江两岸,及附近的高山峭壁上,已发现183处,绵延200多公里,颜色多为灰黄色,画面大部分朝南或基本上朝南。著名的宁明县花山崖壁画一处画面长达200多米,高40余米,规模最大,人像最多,大约有1300人。人像大的高3米多,小的约有30厘米,都是赤身裸体,姿态生动,有双手上举,两脚叉开做欢呼状的男人,也有翩翩起舞的妇女;有铜鼓铜锣,也有兽类。整个画面构思严谨,线条粗犷,形象朴素。绘制年代较古,对研究壮族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壮家“龙亭”

壮家“龙亭”多在三月三歌节出现。它是用竹子、棉纸和细铁丝扎成的。高达2.6米,宽约1.5米,工艺十分精巧。共分上、中、下、底四层。层层都装饰得十分美丽别致,给人以古香古色、赏心悦目之感。壮家扎“龙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个民间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zzlady    时间: 2004-11-11 02:19
我非常喜欢壮锦,请问哪里有制作,我想订做几幅送朋友
作者: 红棉树    时间: 2004-11-11 02:34
以下是引用zzlady在2004-11-11 2:19:57的发言: 我非常喜欢壮锦,请问哪里有制作,我想订做几幅送朋友
靖西有一个壮锦厂,可以和他们联系订作。联系方式暂时还没有,不妨拨打0776-114查询号码。
作者: zzlady    时间: 2004-11-12 00:44
以下是引用红棉树在2004-11-11 2:34:27的发言: 靖西有一个壮锦厂,可以和他们联系订作。联系方式暂时还没有,不妨拨打0776-114查询号码。

非常感谢,我试试


作者: 凌波仙子    时间: 2004-11-15 18:37
怎么没有波咧这个乐器呢??我先时候还见过的.家里有.
作者: 土著虎尾    时间: 2005-1-18 08:32
拜读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1-28 17:15

楼主贝侬,就列举这点?

还有呢?

你的题目〈〈壮族艺术一览 〉〉好大啊!

就列举几个例子,不好吧?


作者: 五色糯米饭    时间: 2005-4-3 13:50

平果铝附近有个波咧村,不知是不是古代专为土司吹波咧的人聚居地????

按土司制度,我觉得极有可能。


作者: 沙南曼森    时间: 2005-4-4 01:05
平果铝业公司附近的那个村(圩)叫玻利,不是波咧。“波咧”在壮语里是“Bohlez”,我家乡话则是“hezdej”或“lezdej”。
作者: 湾湾虹    时间: 2005-5-7 17:38
怎麽沒有圖片呢?有圖片就好啦.
作者: bimawen    时间: 2005-6-25 14:13

艺术是世界的 有必要大力宣传


作者: longge    时间: 2005-7-5 14:17
找我要....
作者: 山谷散人    时间: 2005-7-20 03:18
你的手还是这么冷,还是让我来温暖你
作者: admin    时间: 2006-5-8 21:16

我们的文化还真丰富啊。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