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贵州日报
古老的独山花灯,在8月23日至24日独山县委、县政府举办的中国独山首届花灯艺术节上尽展迷人的艺术魅力。作为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这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花灯艺术首次全方面、大规模地在群众舞台上展演,让人兴奋和流连。
8月23日,独山文化广场,月亮出来了,柔和的灯光照着舞台。看戏的人一群一群站着等待花灯开场。帷幕在一片欢乐的锣鼓声中徐徐拉开,6人组成的乐队设于舞台一角,扬琴、二胡、大提琴、笛子、锣鼓等古老的配乐响起。只听扬琴手一声“幺妹子也!今晚唱啥子戏哟?”身着传统布依族女装的主角在折扇的掩饰下羞答答地入场,“干哥也!哎————你听好喽!不表酒店财源广,单唱一曲《残汤宴》”。接着,乐队齐和“要得!”于是,花灯说唱《残汤宴》开场。整台戏由一位女主角贯穿主线,六个乐手兼伴唱、对白,依次与舞台中形神兼备的女主角对白,在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层层深入阐述并批判了当今官场铺张摆宴的吃喝腐败风。13分钟的舞台戏中,用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延伸了一个现实而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这是“灯乡情韵”专场中的一个节目。传统与现实接轨,独山花灯寻求的创新和改变,不仅捧回西部曲艺邀请赛的贡献奖,而且给欣赏者全新的艺术享受。
“山乡风情”“千人广场花灯、灯乡情韵”专场、“秀峰之声”加上开幕式“灯乡彩虹”大型花灯表演,四台花灯戏,“地灯”、“台灯”齐鸣并奏,“老花灯”和“新花灯”共舞。每一个独山人都赶来享受这直面的亲切。
这是独山人独有的精神享受。追溯独山玩花灯的历史,据史书记载,300年前这种娱乐形式便出现了。清末民初最为盛行时,建了灯班,人人跳花灯舞、演花灯戏。
独山花灯是流行于独山地区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由之发展而成的民间戏曲的统称。这种民间歌舞是由江西的“采茶”、湖南的“花灯”、“花鼓”和湖北、江南的小调等传入独山后,与当地的民歌、舞蹈和思想情感、习俗生活等长期融合后,逐渐形成不断发展起来。
“地灯”是独山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灯顾名思义就是不择场所、徒步表演的艺术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更体现花灯浓郁的乡土气息。著名曲目的《踩新台》、《打头台》等是独山花灯较有影响的传统节目之一。《打头台》与《踩新台》同属“地灯”开场的固定演出节目,统称“花折子”。自古民间演出时,通常先演《踩新台》,接着演《打头台》,然后才演正戏(折子戏)。《打头台》取义有二:一是先拜谢主方恭贺大家大吉大利;二是“亮角子”,表现灯班“丑角”和“旦角”的表演功底。主要以歌舞为主,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干哥出台梳妆,行路到幺妹家,幺妹出马门、开财门、拜年、敬茶、唱阳光小调、进场,依此程序,丑角表演还可随意发挥。《七妹与蛇郎》是50年代创编的大型古装花灯剧,故事情节类似大家所熟悉的《马兰花》,很有特色。
“在贵州有四路花灯——南路花灯(独山);西路花灯(安顺);北路花灯(遵义);东路花灯(铜仁)。南路独山花灯更重‘戏’,其余三路花灯均更重‘歌舞’,前者比后者更吸引人,所以独山花灯名扬四方。”独山原文化馆馆长刘长禾和现任馆长刘建如是说。就在此次活动开始之际,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也来到独山。他称赞:“这里花灯文化艺术的土壤十分丰厚,不愧为花灯艺术之乡。”(王小梅 杨大德)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