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壮族戏剧 [打印本页]

作者: 浪人    时间: 2002-9-3 09:35
标题: 壮族戏剧
壮族戏剧包括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和师公戏
北路壮剧,主要流传在属北壮方言系统的田林、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一带以及云南文山地区,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最早产生于田林的旧州和八桂。早在清代嘉庆年间,一些来自南宁、梧州的流浪艺人,到旧州一带演唱邕剧、粤剧等,当地的壮族民间艺人,便以此为借鉴,创造性的运用壮语和旧州民歌“唱诗”来演唱戏剧。最初,对白套用邕州官话,唱则用壮语,曲调是经过改造和发展了的旧州、八桂民歌“乖嗨咧”和“哎的喏”,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正调》,这是北路壮剧的萌芽阶段,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才产生了纯粹用壮语演唱的“土戏班”,北路壮剧定型。
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属壮语南部方言系统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一带。包括靖西的“木头戏”(提线木偶戏)和德保的马隘戏。大约在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改土归流”,一些“流官”的随员带来了汉族的提线木偶,当地的壮族艺人得到启发,后来便应用群众中流传的壮族说唱曲调“末伦”来演唱。在这基础上不断的吸收、融化了当地的壮族民歌而形成。在演唱时,其拖腔、帮腔多用“呀哈嗨”作衬词,故又称为“呀哈戏”。靖西的“木头戏”(提线木偶戏)和德保的马隘戏(完全由演员演唱)在壮语南部方言区一并流行,现在所称的“南路壮剧”,就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产物。其演出形式不同,但音乐唱腔则是相同的。
师公戏又叫“唱师”或“跳师”,是壮族的又一种地方戏剧,主要流传在河池、宜山、来宾、贵港、邕宁、武鸣一带,它是在跳神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一点和布依族的地戏很相似),“师公”即巫师,巫者带着面具,唱歌跳舞娱乐神(就是“傩”)。清代在贵县出现了演唱驱鬼酬神故事的师公业余戏班,最初演出还是带面具,用“官话”,后来为了适应壮族群众的要求,开始出现了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反映壮族社会生活并用壮语演出的节目。同时,壮族艺人还吸收了邕戏、粤剧、彩调的一些艺术因素,发展和丰富了师公戏的表现形式。到了民国初年,师公戏也从广场走上了草台。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