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我读语言学的时候看到过很多语言介绍可没看过壮语的,当然我语言学学的不好。。
呵呵,任何语言都是用语音来表示的吧,什么叫做“表音语言”啊?提出这样莫名其妙的概念,我认为您的语言学确实学得不好。
语言和文字是两码事,文字的采用,和该语言所属的语系没有决定关系。另外,也没有所谓的“拉丁语系”,只有印欧语系·拉丁语族。
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84542
所謂「拉丁化」,即Romanization(為甚麼不叫「羅馬化」?你不要問我)中文是世上獨一無二的方塊文字系統,並非用字母構成,外國人都覺得十分奇異。中國自從滿清中葉被逼對外開放,中國人和外國人接觸頻仍;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名字,怎樣讓不懂中文的外國人稱呼?惟有用歐洲的字母,根據中文的讀音拼出來。
當然,洋人習中文、取華名的也有的,例如傳教士Matteo Ricci取名「利馬
竇」,Timothy Richards取名「李提摩太」,學者Joseph Needham取名「李約瑟
」;還有到香港淘金的英國殖民地官員,都由專責的中文主任為他們起些文質彬
彬的中文名,如「衛綸書」(Williams)、「金文泰」(Clementine)、「尉遲
新」(Watson)等,驟看起來,儼然龍的傳人中的飽學之士!畢竟這還是極少數
──大部份情形下,還是中國人把姓名「拉丁化」來遷就洋人。
中文字拉丁化,用甚麼拼音系統?最初有「威妥瑪」(Thomas Wade)法,
後來又衍生了其他的系統;加上中文方言繁多,弄得現在百花齊放。中國用的是
一套、台灣、香港、新加坡、越南、韓國等等曾經使用或仍然通用漢字的國家都
有不同的拼法!
加上中文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後,與洋人的習慣剛好相反,「梁煥松」三個
字香港的譯音是LEUNG WOON CHUNG,大陸的拼音是LIANG HUAN SONG,洋人朋友初次見面,見到一堆似曾相識的字母,但古里古怪地串在一起,舌頭好像打了結,根本讀不出來,因此,九成九會稱呼筆者為Mr Chung或Mr Song!是以早期的移民的子女,因註冊處的人員不明就裡,很多胡裡胡塗的用了爸爸的「名」做自己的「姓」,而且將錯就錯,留傳至今!
幾十年前的香港,那些天主教洋修女主辦女生學校,因為她們唸不出學
生的名字,強逼人人都要(不論已入教與否)取個「聖名」Christian name,於
是乎,華人名為Maria, Teresa, Margaret的漸多。
加以美國文化如搖滾樂及電影席捲全球,很多人都貪時髦,紛紛取個英文名
字,互相稱呼為樂──蔚為一時風尚,至今未衰。
有人嫌現成的「約翰」、「瑪莉」不夠別出心裁,苦心孤詣的去找些稀奇詰
屈的名字;還有的擺了烏龍,把洋人的姓氏拿來做名,於是有人居然自稱“John
son ”Lee,洋人見到真是啼笑皆非!
近年又有人把幾個英文字母胡亂拼起來,便叫做自己的「英文名」,例如 T
igerson(「虎父無犬子」乎?)真夠震撼!
歐風美雨之後,八十年代日本文化又來侵襲,最離譜的是有些女孩子一句日
文也不懂,卻要找個「日本名的英文譯音」做自己的「英文名」你說荒謬不荒謬
?於是有人叫自己做YOKO(洋子)但是正確讀音也不曉!(應該近乎「喲──哥」。)還有自作聰明,希望叫做「美子」,於是取名MIKO,殊不知「美子」的發音為Yoshiko,「美智子」則是Michiko。Miko讀作“MEE-KOR”,不是“MICK-KO”,在日文是姓氏,並不作名用。漢字為「見光」、「御講」、「御溝」(有皇帝「溝」也不錯!)
拉丁化姓名的次序形式更增加其「複雜性」,例如某人名「陳大文」,洋名
“John”,在香港可以有下列的「認可」表達形式:
1. CHAN Tai Man, John
2. John CHAN Tai Man(咁都得?!)
3. CHAN, Tai Man John
4. John Tai Man CHAN ......
要是陳大文的太太叫「李安琪」 ,洋名“Angela”;在「出嫁從夫姓」的
習俗下,就更變化萬千:
1. Angela Chan (Mrs)
2. CHAN LEE On Kee
3. CHAN LEE On Kee, Angela
4. Angela On Kee CHAN
5. Angela On Kee CHAN LEE
6. Angela On Kee LEE CHAN
7. Angela O. K. LEE CHAN
8. Angela O. K. CHAN-LEE
9. CHAN, LEE On Kee Angela......
洋人見到,一定煩到嘔!
那些以前曾用中文的「友邦」的國民,其拼音姓名詰屈贅牙,經常使我們做
翻譯的頭痛不已!看拼音真的猜不出他們的漢字姓名──例如電影Killing Fiel
ds「戰火屠城」的柬埔寨男主角Haing Ngor,那個是姓那個是名也弄不清,香港
的影片代理初時譯成「姜岳」,其實他本名「吳漢」。此外日本名字,如TANAKA「田中」、WATANABE「渡邊」、NAKAMURA「中村」、INOUE「井上」都是一般人應有的常識,幹翻譯的更要查清工具書不可。
現時有幾個華文拼音系統,十分混亂,唯一的好處是單看拼音形式,大概可
猜出該華人來自何方,例如新加坡用福建話來拼;TAN(陳)、讀「但」、TEO(張)、TAY(鄭)、GOH(吳)、ONG(王)、KUAH(柯);越南用法文來拼越音,例如LE(黎)NGUYEN(阮)、TRAN(陳)、PHAM(范)等,應該牢記心中,以免遇到「同姓三分親」也不知道哩!
至於中、港、台三地,各用不同的系統,香港用的是廣東音,中、台用國語
但又用不同的拉丁化拼法;但是習慣成自然,一望更知到對方的來歷,也頗有趣
!最不幸的是某香港友人移民來澳,後來申請在大陸的女兒來團聚,卻遇上麻煩
;皆因本人姓羅,香港和澳洲的文件都是拼“LAW”,而女兒則從大陸拼法「LUO」,光是解釋給移民部人員既是父女,又為何不同姓便大費唇舌。
大陸採用的拼音系統,並非用英文,幾個韻母A、E、I、O、U的讀法,是類
似意大利文;翻成英文,近乎AH、ER、EE、OR、OO。另外又用上了英文之中極為罕用的X,Q,Z,ZH等為聲母,「曹雪芹」要拼成“CAO XUE QIN”,獨特是夠獨特了,洋人見到,咬牙切齒也讀不出,勉強讀也必讀錯!又例如姓「何」,拼音是“HE”,洋人怎能不讀解作「他」的“HE”?北京「全聚德」烤鴨店,拼音為QUANJUDE,唸QUAN-JU-DE,那個洋人不唸作QUAN(TITY)-JUDE(Beatles的曲HeyJude的JUDE)的,我請他吃薯條加一杯可樂!
談起漢字姓名拉丁化,五十年代還有些無聊文人、急進幹部倡議中文也完全
拉丁化,務求要淘汰方塊字。幸而政府後來臨崖勒馬,否則中國文化滅亡,指日
可待....
今時今日大陸還有很多拉丁化的「遺跡」可供憑弔,例如「廁所」與“CESU
O”並列,「軟座車」與“RUANZUOCHE”共排,不知還有何意義?最不幸的是
動物園內的蛇籠外,豎一個木牌上面大書「蛇」,旁邊的「英文字」不是“snak
e”而是“she”,正好應了「蛇蝎婦人」這刻薄語,一向好管閒事的美國女權分
子為甚麼不抗議?較幸運的是「餐廳」二字旁書cantin,(不是restaurant)假
如洋人不識正確讀音,誤讀變了“canteen”,雖不中亦不遠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