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转写壮语地名的类型及壮语地名的语义特征 作者:黄汉铁
地名是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是人类活动稳定的印记,它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语言文字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与本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因此,壮语地名历来都是用汉字转写,只有少部分用方块壮字记录。 在幅员辽阔的壮族居住区,至今仍保存着十万多条壮语地名。这些壮语地名在用汉字转写时或汉语音译,或汉语音意兼译,或汉语音译加汉语类名等等,不一而足。总的来说,汉字转写壮语地名有如下四种类型: 1、纯汉语音译型。将壮语地名用汉语(汉语方言)中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称为纯汉语音译型。如: 那Naz+坡mboq→那坡 拉Naz+甘vaiz→拉甘 肯Gwnz+洛lueg→肯洛 就目前掌握的壮语地名资料来看,壮语地名大部分都采用这种纯汉语音译来转写。 2、汉语音意兼译型。这一转写类型是把壮语地名分为几部分,一部分用汉语(方言)中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一部分则根据汉语的大致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再按照汉语的构词法组合而成。如: 板Mbanj+ndaw(汉义“内”)→板内 Ndaw(汉义“内”)+古goek→内古 Dah(汉义“河”)+lajdeih(汉义“地下”)+地苏hawso→地苏地下河 3、汉语音译加汉语类名型。这一转写类型是把壮语地名用汉语音译,然后再加上一个表示该地名语义类属的汉语语素构成。如: 巴Bya+达ndat+山→巴达山 白Bya+老laux+山→白老山 打Dah+狗gaeuz+河→打狗江 打Dah+八bak+河→八打河 这一类型主要用于山峰名称、河流名称等壮语地名的转写。 4、纯汉语意译型。就是将壮语地名的组成部分分别按汉语的大致意思翻译出来,然后再按照汉语的构词法重新组合。如: Bya(汉义“山”)+raiz(汉义“花纹”)→花山 lungh(汉义为“山弄”)+geng(汉义为“坚硬”)→弄坚(属东兰县三石镇辖内的一个自然屯,笔者注)
汉字转写壮语地名是比较复杂而混乱的。因为壮族居住地域辽阔,壮语地名数量庞大,而广西是国内罕见的语言富矿区,仅汉语和壮语就有许多种方言、亚方言和土语,所以各地方的地名壮语读音和汉字转写时所使用的汉语语音都不一样。 广西区内的汉语方言有粤语、官话、客家话、平话、湘话、闽话六种;壮语有南部和北部两大方言,以邕江和右江为界,南宁以南如邕宁南部、扶绥、崇左、上思、大新、龙州、隆安、靖西、德保、宁明、天等、钦州、那坡以及云南省的砚山、广南南部等地的壮语为南部方言,南部方言有邕南、左江、德靖、砚广(在云南省)、文麻(在云南省)等五个土语区;南宁以北,东北至龙胜、三江,东南到桂平、贵港,西至隆林以及云南省邱北广南北部等地的壮语为北部方言,北部方言有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邱北(在云南省)等七个土语区。壮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语音方面,南部方言有一套送气的清塞音声母,北部方言则没有这一套声母(除三江县壮语外)。词汇方面,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有33%的词汇不同。那么,在称呼同一认知对象时,南部方言与北部方言在语音形式上多少都会有点差别。再说,汉语语音与壮语语音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壮语各方言土语区所使用的也不是同一种汉语方言,因此,汉字转写壮语地名时未能以同一种汉语方言的语音和同一种壮语方言的语音作为音译转写的依据,以致在转写壮语地名时存在着许多注音不准甚至失误的地方。仅从语音形式上看相同或相近的许多汉字转写壮语地名,其实语义不同,不是出自同一语源,如下面两组例子: ①那马Nazmax,在上思、田东、平果、靖西、隆林、东兰等县境内。“naz”汉义为“稻田”,“max”与汉义同。因建村造田时,这些村的田经常干旱,牧马的时间多于耕种的时间,故名。 那马Nazmax,在宁明县境内。“naz”汉义为“稻田”,“max'’汉义为“马姓族人”。因该村庄是外地马姓人先来定居造田,故名。 那马Nazma,在百色市境内。“naz”汉义为“稻田”,“ma”汉义为“狗”。因村里的一垌田形状像狗,故名。 ②板隆Mbanjlueng,在大新县境内。“mbanj”汉义为“村寨”,“lueng”汉义为“范围大”。“板隆”汉义为“大村子”。因村子的范围较大,故名。 板隆Mbanjndoeng,在都安县境内。“mbanj”汉义为“村寨”,“ndoeng”汉义为“森林”。“板隆”汉义为“林边的村子”。因村子的后面过去有一片密林,故名。 板隆Mbanjndong,在东兰县境内。“mbanj”汉义为“村寨”,“ndong”汉义为“亲家”。因此地土地肥沃,生活富裕,人们喜欢到此地攀亲,故名。 板隆Mbanjlungz,在凤山县境内。“mbanj”汉义为“村寨”,“lungz”汉义为“龙”。因该屯的山前有一座山似传说中的龙,故名。 在汉字转写壮语地名中,也有少部分壮语地名语音相同,语义一样,也是出自同一语源的,但汉字转时却五花八门,让人摸不清头脑。我们就以壮语地名Byavang为例子。在以Byavang(汉义为“横向的山”)命名的壮语地名中,汉字转写时就用了法光(德保县)、巴旺(平果县)、八王(南丹县)、巴横(都安县)、岜旺(武鸣县)、岜荒(武鸣县)等六个不同的地名。如果单从汉字字面上看,很难推测出这六个用汉字转写了的壮语地名其实在壮语里不仅语音相同,语义也一样,是同祖同宗同源同流的。
壮族源自我国南方的古越人,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壮族先民很早以前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四季繁花似锦的土地上,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浇灌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建设着自己美丽的家园。在壮族居住的广大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十万多条壮语地名,这就是壮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这些壮语地名在语义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1、稻作文化气息浓厚。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距今约一万多年前,壮族先民就把野生稻培养成普通栽培稻而广泛种植了。1965年,在桂林南部甑皮岩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相当数量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加工工具,其中石杵3件,各长12厘米,磨盘数件,其上的纹理略呈人字型,与今日的石磨相类似。经C14测定,甑皮岩遗址距今有9000年以上。”① 而南宁市青山遗址出土的谷物加工工具磨棒、钦州贝丘遗址出土的石磨盘,距今10000年左右,年代更久远。② 壮族先民发明水稻种植技术后,就开始伐木造田,扩大种植面积,从而留下了大量带naz“那、纳”字的地名。nag“那、纳”的汉义是“稻田”。据不完全统计,带naz“那、纳”字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处,云南有170多处,广东有30多处。壮族先民在长茅草地里造出来的稻田,就叫“那何Nazhaz”;在经常牧羊的地方造出来的稻田,就叫“那羊Nazyiengz”;在水牛经常打滚的烂泥坑里造出来的稻田,就叫“那怀Nazvaiz”;在岩洞口造出来的稻田,就叫“那百敢Nazbakgamj”;在经常有水獭出没的地方造出来的稻田,就叫“那匿Naznag”。土质的肥沃和水量的多寡影响着谷物的收成,因此土质肥沃的稻田就叫“那厄Nazbiz”;旱涝保收的稻田就叫“那眉Nazmiz”;长势良好的稻田就叫“那扪Nazmwnz”或“那盎Nazangq”;贫瘠的稻田就叫 “那血或那许Nazhex”;土质黏结又贫瘠沙质的稻田就叫“那含Nazhaemz”;收成不好的稻田就叫 “那赔Nazboiz”;土质松软的稻田就叫“那坡Nazmbo”;沙质的稻田就叫“那沙Nazsa”;烂泥田就叫“那逢Nazboengz”;也有以田块的形状、稻田周围的植物来命名的,如稻田周围的树上蝉虫多,就叫“那弼Nazbid”;稻田周围的桑树多,就叫“那桑Nazsang”;稻田周围的芦苇多,就叫“那午Nazngux”;有老虎经常出没,就叫“那谷Nazguk”……等等。 现代壮族人民把“稻谷、米饭”称作haeux,而古代壮族先民也管“稻谷、米饭”称作[hau]。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禾部中有“伊尹曰:‘饭之者,玄山之禾,南海之耗一’。《康熙字典》释“耗”:《唐韵》呼到切。《集韵》、《韵会》、《正韵》虚到切,音篙,去声。《说文解字》中提到的“南海”是古代对岭南的称呼,“南海之耗”就是岭南的稻谷。壮族先民称“稻谷、米饭”为[hau],与现代壮族人民的叫法haeux[hau 4],一致。壮族先民最先培育和种植水稻,开创了稻作文化的先河,为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以naz“那、纳”来命名的原生壮语地名。
2、突出了壮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特点。 壮族世居岭南。这里西北高,多山岭,东南渐低,中部丘陵起伏,不少地方山岭连绵,层峦叠嶂,地形破碎,山石林立,住地河流纵横交错,池塘泉眼星罗棋布,常有“八山一水”之说。因此,壮族人民在给辖内的地理实体起名时,也常用巴、岜、八——bya(汉义为“山、石山”);弄、陇、龙——lueg(汉义为“山谷、坡谷”);农、东、岽、侬——ndoeng(汉义为“山林、森林、丛林”);从、冲、串、松、总、洞、重——congh(汉义为“洞、孔、穴、窟窿”);感、敢、干、甘、吟——gamj(汉义为“岩洞”);乾、见、权、兴、更——gemh(汉义为“山坳”);邓、屯、旦、潭、谭、塘——daemz(汉义为“池塘、水塘”);大、达、打、驮——dah(汉义为“河流”);北、白、八、百、伯、拔——bak(汉义为“口”)等作词头,加上别的语素组成壮语地名的。如: 以“巴、岜、八——bya”为词头命名的有巴黎(天等)、岜度(大新)、把模(靖西)、摆蛮山(南丹)…… 以“六、弄、录、渌、罗、洛——lueg”为词头命名的有六龙(东兰)、弄丁(大化)、录东(田东)、渌立(田东)、罗广(隆林)、洛冲(忻城) 以“弄、农、东、岽、侬——ndoeng”为词头命名的有弄留(乐业)、农贡(田阳)、东盆(大化)、岽冲(上思)、侬造(龙州)…… 以“从、冲、串、松、总、洞、重——congh”为词头命名的有冲谷(宜山)、串钱(武鸣)、松林(环江)、总燕(南丹)、洞灵(天等)、重岭(环江) 以“感、敢、干、甘、吟——gamj”为词头命名的有感劳(平果)、干吾(凤山)、甘丈(宜山)、吟隆(靖西)、甘龙(忻城)…… 以“乾、见、权、兴、更——gemh”为词头命名的有乾昌(河池市)、见来(柳城)、权屯(马山)、兴耀(环江)、更怀(德保)…… 以“邓、屯、旦、潭、谭、塘——daemz”为词头命名的有邓池(金秀)、屯盘(象州)、旦鲁(那坡)、潭卜(钦州)、谭合(田林)、塘楼(上林) 以“大、达、打、驮——dah”为词头命名的有大零(靖西)、达林(百色市)、打好(乐业)、驮弄(扶绥)…… 以“北、白、八、百、伯——bak”为词头命名的北丹(忻城)、白伟(宜山)、百安(田东)、八修(田林)、伯党(扶绥)、拔建(东兰)…… 此外,壮语地名中还有许多以go(植物类属量词,汉义为“棵、根、蔸、株”)、mbanj(汉义为“村庄、寨子、屯”)、gyaeuj(汉义为“头部、首”)、Laj(汉义为“下面”)、gwnz(汉义为“上面”)、doengh(汉义为“田垌”)、rij(汉义为“小溪”)等460多个壮语词(汉语转写用字近1000个)为词头来命名,在这就不一一列出了。
3、壮语地名对称工整,体现出其语义的系统性。如: 建在大水田旁边的村子:那洪 Nazhung(大化县)、那烘(凤山县) 建在小水田旁边的村子:那仕Nazsaeq(那坡) 有水田多的村子:那赖Nazlai(田东县) 有水田少的村子:那内Naznoix(隆安县) 水田稀疏的村子:那茶Nazcaz(凤山县) 水田密集的村子:那地Nazdeih(上林县) 水田坑洼的村子:那角Nazgak(上林县) 水田平坦的村子:那平Nazbingz(横县) 建在大山旁边的村子:岜老Byalaux(德保县) 建在小山旁边的村子:岜宁Bya'ndingq(来宾县) 建在大弄场旁边的村子:弄老Runghlaux(都安县) 建在小弄场旁边的村子:弄宁Runghndingq(都安县) 建在田垌内的村子:东内Doenghndaw(田阳县) 建在田垌外的村子:同乐Doenghrog(田阳县) 建在黑水河旁边的村子:达墨Dahmaeg(大化县) 建在白水河旁边的村子:达昊Dahhau(武宣县) 建在高岩洞旁边的村子:简桑Gemhsang(东兰县) 建在矮岩洞旁边的村子:权屯Gemhdaemq(马山县) 建在水田土质贫瘠旁边的村子:那许Nazhex(田东县) 建在水田土质肥沃旁边的村子:那厄Nazbiz(田东县) 建在土坡上面的村子:肯甫Gwnzbuj(环江县) 建在土坡下面的村子:拉甫Lajbuj(上林县)
壮语地名数量虽然多,但由于用作地名的词头较多,由词头加上分属不同语义范畴的词共同组成的壮语地名,因彼此之间进行不同的组合搭配,所以地名在选择上有较大的余地,地名相同的概率比较小。总的来说,壮语地名的组合方式主要有: ①词头+动物名称。如: 那Naz(水田)+怀vaiz(水牛)→那怀(百色市) 更Gemh(山坳)+怀vaiz(水牛)→更怀(德保县) 能Laeng(背后)+良lungz(龙)→能良(田林县) 南Namz(南面)+否baeu(螃蟹)→南否(河池市) 板Mbanj(村寨)+腰yiuh(老鹰)→板腰(环江县) ②词头+植物名称。如: 那Naz(水田)+廖leux(木棉树)→那廖(田东县) 弄Rungh(山弄)+孟meg(三角麦)→弄孟(那坡县) 坡Bo(山坡)+花va(鲜花)→坡花(河池市) 局Goeg(角落)+着cieg(野芭蕉树)→局着(大化县) 潭Daemz(池塘)+卜bug(柚子)→潭卜(钦州市) 古Go(植物类属量词)+卜bug(柚子)→古卜(平果县) 拉Laj(下面)十君gyun(香椿树)→拉君(环江县) ③词头+天文地理。如: 那naz(水田)+斌mbwn(天)→那斌(上思县) 万Mbanj(村子)+惕dik(小河)→万惕(崇左市) 北Bak(口)+丹danq(河滩)→北丹(忻城县) 敢Gamj(岩洞)十岩nganz(伸出的石崖)→敢岩(环江县) 把Bya(石山)+模mok(雾)→把模(靖西县) ④词头+工具名称。如: 那naz+笪dan(竹箩)→那笪(邕宁县) 结Geh(靠近)+腰yiuj(谷仓)→结腰(河池市) 白Bak(口)+追cae(犁头)→白追(宜州) 敢Gamj(岩洞)+苏so(铁铲)→敢苏(上林县) 纳Naz(水田)+六loek(水车)→纳六(河池市) 弄Rungh(山弄)十提daeh(口袋)→弄提(都安县) ⑤词头+姓氏。如: 那naz(水田)+蒙mungz(蒙姓)→那蒙(邕宁县) 巴Bya(石山)+谭danz(谭姓)→巴谭(都安县) 板Mbanj(村寨)+杨yiengz(杨姓)→板杨(武鸣县) 兰Ranz(家、户)+cimz覃(覃姓)→兰覃(武鸣县) 板Mbanj(村寨)+河hoz(何姓)→板河(忻城县)
注释: ①《考古》1976年第3期。 ②《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参考资料: 《广西壮语地名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南宁。
(作者单位:广西区民语委业务处)
[原文发表于《三月三》(少数民族语文)2004年第1期28-31页]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