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人家园

标题: 辛亥名将---王和顺 [打印本页]

作者: xan    时间: 2004-8-25 15:09
标题: 辛亥名将---王和顺

王和顺18721934)清末会党首领、民初将领。字德卿,号寿山,南宁人,壮族,出身贫农。清末广西会党大起义的首领之一,1899年首举义旗,转战桂南七八载。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指挥防城起义,转战钦、廉半月。1908年和黄明堂、关仁甫发动河口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潜入广东东江组织民军万人,称惠军统领,克复惠州,进驻广州。为广东民军之首。1912年初正准备北伐,被广东代都督陈炯明缴械,逃往香港。1913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年余,目击袁氏阴谋称帝,去职南返。  1916年同徐勤组织广东护国军讨袁,任副总司令,从东江起共攻打广州,驱逐龙济光。旧桂系督粤期间,避居香港。1922年陈炯明叛变,衔命入广西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起兵伐陈,迎孙中山回广州。1923年辞去军职,隐居广州。1934年病故。


王辛亥名将王和顺

 黄碧琴

     在辛亥革命期间广西各族人民的反清革命斗争中,出现了一位屡建战功的壮族将领——王和顺。   王和顺(1871—1934年),字德卿(又称德兴、德馨),号寿山。一八七一年生于邕宁县东门乡二塘那造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   王和顺所处的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腐朽不堪的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割地赔款;对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少年时的王和顺也卷进了反清斗争的洪流中。王和顺十四、五岁,就投到刘永福部下,参加过执法战争,并担任过哨官(相当于班长)一级的职务。一八八五年抗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大批地遣散抗法战士,王和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广西天灾频仍,瘟疫流行,人民死亡枕藉。清朝反动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将白银七十万两以上的对外赔款摊派在广西各族人民头上。地方官吏和地主豪绅层层加码,增租加税,趁机搜刮民脂民膏。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的广西各族人民,在会党的组织和领导下,进一步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清斗争。王和顺的五个兄弟因参加抗税抗税的斗争而惨遭杀害。王和顺这时正在宣化县(现在邕宁县及南宁市一部分)县署当衙役。他目睹清朝的黑暗统治,人民的奔波流离,加上兄弟遇难,心中燃烧起了反抗的怒火。当时,县署衙役的任务是所谓“捕盗”,王和顺就利用职务上的方便,“借名捕盗”,暗中串连了许多穷苦失业的壮汉族兄弟、散兵游勇,设台拜会,组织起义队伍。一八九八年,清政府发现了他的行迹,借故将他逮捕入狱。第二年八月,王和顺从狱中逃出,立即召集三点会会众,“聚众拜台”,公开举起了反清斗争的义旗。在王和顺的影响和推动下,当时南宁府属的邕宁、横县、隆安,以及思恩府属的武鸣等地,先后又有多处的会党武装起义反清。   清朝反动政府面对广西人民的反抗斗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一九○二年,特命广西提督苏元春兼任广西边防督办。这年六月,苏元春饬令总兵马盛治李领大军,向南宁府、思恩府(府治在今武鸣县境)一带人民武装进攻。王和顺闻讯,当即率领会党武装力量,由南宁西郊,退往隆安古潭、乔建一带埋伏,把马盛治围困在隆安县马鞍山峡。马盛治拚命突围,被王和顺开枪击毙。马盛治所统领的清军几乎全被歼灭。   一九○三年,广西人民起义出现了新的高潮。苏元春疏防失职,被清政府革去他广西提督兼边防督办的职务,并将他充军新疆,委派广西籍的岑春煊为两广总督。清政府调集了湖南、广东、贵州、广西、云南五省大军共十余万人,妄图一举扑灭广西的人民起义。广东调来的军队称“安勇”,由陆爵率领,兵多粮足,装备精良,气势汹汹。王和顺得知“安勇”到达南宁后,就在市西郊三十多里的石埠布阵诱敌,将大队人马埋伏在隆安县境的梅龟山。“安勇”一到,王和顺率队退到南圩,经坛洛上梅龟,设谋用计,派本地人向清军谎报王和顺部集中那桐、那重。陆爵信以为真,贸然驱兵急进,到梅龟遭义军伏击,伤亡过半。陆爵只好率残部逃回。“安勇”原有“天上雷公,地上安勇”之称,被王和顺一仗就打垮了。经过马鞍山峡和梅龟山两战役的胜利,王和顺声威大震,许多分散的会党武装,纷纷投到王和顺部下,如,隆安韦五嫂、南宁关云培等义军与王和顺领导的会党武装汇合在一起,共同抗击清朝官兵,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势力扩展到马山都安武鸣隆安扶绥上思的壮、汉等各族人民大起义。王和顺成了这一地区会党的著名领袖。   一九○四年,王和顺联合各部义军与清朝官兵展开了大规模斗争。先是这年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王和顾联合了南宁地区的黄五肥、滕正宜,钦州的黄王等,集中了三千多名会党武装,在武鸣赖屯、花园村,隆安的局理、都吉等地,与广西提督兼代理边防督办丁槐亲自督率的十多个营的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随后,王和顺又率领义军转战到扶绥、上思一带,依靠当地壮、汉族人民的支持,凭借十万大山天险,与清朝官兵周旋。时常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无可奈何。这年六月,柳州爆发了陆亚发领导的起义,桂、柳、庆三府(分属桂林柳州河池三地区)一带人民纷纷起来响应。王和顺挥师北上马山、都安县境,与柳州地区会党起义军相呼应;接着又由上林挥师南下,占领了上林宾阳交界的一带地区。这年冬天,王和顺率领精悍部队五、六百人,潜回南宁府属的四塘大桓村。当地清军绥远军副中营帮带吴胜贵,率领兵勇团练前往大桓村,妄想活捉王和顺,向他的上司邀动请赏。结果被打得焦头烂额,兵勇团练死伤三十多名,吴胜贵本人中弹毙命。此后,王和顺在邕宁、武鸣一带继续坚持斗争,专门打击那些罪恶昭著的土豪劣绅。一九○五年,王和顺由邕宁到武鸣,与黄五嫂及周特先余部攻打高井寨司,枪毙了寨司巡检程宪章。不久,又回到邕宁二塘,镇压了血债累累的团总林绅。   王和顺率领会党起义反清以来,所到之处,逐杀贪官污吏,攻打县府衙门。他打仗勇敢,指挥灵活,屡次给清朝官兵以沉重打击。一九○五年前后,广西会党起义暂趋低潮。清朝反动政府调集了七省大兵,共几十万人,疯狂反扑,剿抚兼施。由于会党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集中统一领导,组织涣散,内部不够团结,陆续被清军各个击破,镇压下去。有些会党领袖被杀,有的投降变节。但是,王和顺不屈不挠。一直坚持斗争。清朝统治者对他恨之入骨,骂他为“巨匪”、“著匪首”,悬赏万金购其头颅,而终不可得。最后,王和顺由于寡不敌众,不得不于一九○五年春退到越南,避居西贡。   一九○五年八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联合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政治纲领,并确定了加紧在各地策划武装起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方针。   这年冬天,孙中山从日本到达越南西贡,进行革命活动。王和顺知道后,便去拜见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由西贡经海防到达河内。这时孙中山先生正在策划广东、广西一带的武装起义。王和顺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热情相待和信任,并受命负责钦州、南宁一带的革命工作。一九○七年春,钦州三那(那黎、那彭、那思)地区的壮族农民,反对清朝政府加重精税,组织了“万人会”,爆发了刘思裕领导的大规模的抗捐运动。清政府镇压钦廉人民的反抗斗争后,增派统领郭人漳和标统赵声带兵分别驻扎在钦州和廉州。郭人漳和赵声原来与同盟会有联系。而这时钦廉人民也派代表到河内向孙中山先生求援。孙中山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委派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深入“三那”领导农民斗争。王和顺取道廉州、钦州,到了那桑。当时“三那”人民已建立了革命武装,有枪枝几百_支。王和顺到后,在当地人民的热情支持下,紧张地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他与赵声商议,起义发动之后,先攻取南宁。但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不久,得知驻扎防城的清军有反正之意,于是决定攻取防城。这个计划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赞助。一九○七年八月下旬,王和顺率领“三那”武装群众二百多人,从“三那”的王光山出发,袭取防城。九月四日开始攻击,五日,驻守防城以及驻防城江对岸的清军相继响应。王和顺率领革命军入城,杀死了清知县宋鼎及部分反动官吏。城中老百姓燃放鞭炮欢迎革命军,附近各乡人民自动携带武器前来投军。王和顺在防城以南军都督名义,发表《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文》、《招降满州将士布告》等文告,尽情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反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制的共和国;大力宣传革命军为民除害,纪律严明,不侵犯老百姓利益等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革命军九月五日攻破防城后,驻兵一日,部队发展至五百多人,即向钦州进攻。因驻钦州清军已经戒备,统领郭人漳没法依约响应,未能攻克。革命军听说灵山的清军守卫空虚,于是转攻灵山。行军三日到南劳圩,沿途群众热烈欢迎,不少民团带枪械来投奔革命军,部队增到一千多人。革命军进驻距灵山二十里之檀圩待命。王和顺预先已委派驻在距城半里远的六峰山下的陈发初制作攻城竹梯。但,所制竹梯远不够用,只得派精锐部队先行登城,“登城者刘枚卿等数十人,后到者因梯折而退”。刘枚卿等在城内与清军苦战,伤亡较大。城外革命军攻城不下,又退至六峰山下。次日,有一千多清兵从南乡来增援。革命军一面攻城,一面分兵抵抗,与清军激战三日,因弹药缺乏,被迫撤回“三那”。一时无力进取,王和顺下令解散队伍,自己则到河内,向孙中山先生报告钦廉防城起义的始末。   防城起义虽然失败,但在国内外震动很大。“清兵不战而降”或“一战而溃”,连法帝国主义者也不得不惊叹不已,说“此处革命军,不知用何战术,能一战而去敌兵四分之三,可称奇捷”。王和顺在钦廉防城起义中立了功劳。所以,孙中山先生勉励王和顺继续战斗,并命令他负责组织镇南关、水口关、平而关一带的革命工作,着手准备镇南关起义。一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王和顺与那模村原凭祥土司李佑卿商议夺取镇南关炮台的问题,因李佑卿部下拒绝合作,王和顺只好返回河内报告情况。孙中山改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而派王和顺募集同志,夺取龙州水口关作为声援。十二月二日,黄明堂率领革命军攻占了镇南关炮台,但镇南关起义坚持七天后也宣告失败。   一九○八年四月,孙中山命令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筹划云南河口起义。河口位于中越边境,形势险要。革命军计划先攻取河口,进而攻取云南。四月三十日二时,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率领一百多人在河口举义,血战一昼夜,占领了山上炮台,击毙清朝防务处督办官王玉藩,驻河口清军六个营全数投降,革命军共获得枪枝一千多支,子弹二十万发。五月四日,王和顺率领队伍沿滇越铁路,向北推进。此时,又有两营清军来降,革命军顺利占领南溪。清朝政府闻讯河口起义,大为震掠,急急忙忙调集了去南、广西、贵州、四川几省大军数万人向河口大包围。王和顺率领革命军顽强抵抗,坚持了二十多天,终因弹药缺乏,粮饷不继,不得已撤出河口。革命军除一部分精锐退到中越边境一带活动外,王和顺和黄明堂率余众退入越南,王和顺和部分余众被法国殖民政府扣留,驱逐出境并派轮船押到新加坡。   王和顺从一个会党领袖,跟随孙中山先生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三年之内,历经数役,屡建战功,没有因为遇到各种困难而动摇变节。正如他在防城起义文告中所说的:“本都督则始终一节,歼胡(指清朝)之志,泰山不移”,表现了王和顺坚决反清的革命意志。   王和顺在新加坡居住了三年之久,到一九—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他回到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起兵响应。王和顺当时在广东,他没有来得及征得同盟会南方支部同意,自告奋勇募集粮饷,于十一月初发动惠州起义,组织惠军,与清军在飞鹅岭血战七昼夜,光复惠州。十一月九日,广东宣布独立,两广总督张鸣岐弃职逃跑,军政大权为革命党人所掌握。各地民军纷纷开入广州城,王和顺也率领惠军十七个营不下一万人的队伍,进驻广州长堤一带。此外,还有黄明堂的顺军,陈炯明的循军等也先后开入广州。陈炯明任广东都督,独揽广东军政大权,拼个扩充自己的实力,排斥异己,实行消灭民军的政策。当时各路民军中“以王和顺惠军势力最为雄厚,又颇有纪律”,是民军中影响最大的一支队伍,固此,被陈炯明视为眼中钉。陈炯明召开所谓裁军会议,遭到民军领袖王和顺和黄明堂的反对。当时,王、黄已意料到冲突不可避免,就将队伍退驻东提一带。陈炯明并不甘心,于一九一二年春,出动军队包围惠军,勒令他们缴械投降。王和顺率领惠军顽强抵抗,激战了几天,终因枪弹接济不上而失败,王和顺出走香港。一九一五年底,袁世凯称帝复辟,全国共讨之。革命党人组织了中华革命军及护国军发动讨袁。王和顺亦组织义军,参加讨袁斗争。一九二二年六月陈炯明公开叛变孙中山先生后,王和顺回到梧州,与云南滇军将领张开德、杨希闵兴师讨逆。一九二三年初滇桂军入广东,二月,孙中山田上海回到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不久,王和顺离开军队,隐居广州多年。因积劳成疾,足病复发,医治无效,于一九三四年逝世,终年六十三岁,先葬于广州黄花岗附近,后迁到园岗公墓。   王和顺青年时就投身于反清的人民起义,几十年转战沙场,勇敢善战,机警灵活,不受诱,不投降变节。他早期是广西一位著名的会党首领,到一九○五年后,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后发动和指挥了广西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东惠州起义等,屡立战功;广东独立,他又奋勇争先;讨袁反陈(炯明),他也不甘落后,因而深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和赏识。但,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和顺在历次战斗中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往往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清朝地方官吏的反正、内应上,也没有建立较稳固的革命基地,以致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往往因粮食和武器弹药缺乏而无法坚持,旋起旋败。王和顺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错误,但他仍然不愧为一位屡建战功的壮族革命将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5 15:10:56编辑过]





欢迎光临 僚人家园 (http://bbs.rauz.net.cn/) Powered by Discuz! X2.5